萬國共繪貞觀(貞觀盛世)


    聖仙道傑又寫下幾處江山(大唐詩人)


    這盛世終會落下,一城挽迴國家(安史之亂張巡守睢陽)


    ——書接上迴——


    安祿山占據東京洛陽城後,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年號叫聖武,達奚珣以下數人暫任丞相各職。


    五月,南陽太守魯炅率領荊州、襄州、黔中、嶺南兵卒十萬多人,在葉縣城北邊的枌河跟叛軍將領武令珣作戰,唐軍全軍覆沒。


    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曆來的和睦友好關係。


    二是西南的南詔國。


    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征兵和南詔開戰。


    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


    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安史之亂,阻止了以後大唐西進的腳步,也阻止的讓世界臣服於,華-夏這個偉大的民族腳下的機會,在此以後在無西進。


    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這時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


    六月,李光弼、郭子儀從土門路出征,在常山郡東部的嘉山大敗叛軍,叛軍控製的河北各州郡中有十多個歸降朝廷,安祿山處境困迫、心緒惶急,打算退兵迴範陽。


    碰上哥舒翰從潼關率領騎兵步兵八萬人,在靈寶以西跟叛軍將領崔乾祐作戰,被叛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轉身向潼關逃跑,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給了叛軍。


    李亨把平叛部隊召集到靈武設防。安祿山就派遣張通儒任西京長安留守,田乾真任京兆尹,安守忠在唐廷禁苑裏駐兵守衛。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慶打下潁川,滿城燒殺。


    一城挽迴國家,張巡守睢陽。


    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


    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伺機幹掉安祿山。


    他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


    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得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隻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喊罷就斷氣了。


    於是在床下挖了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


    全無哭喪之類的安葬禮儀。嚴莊立即向外宣告,說是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


    安慶緒=淫=樂=宴=飲沒有節製,把嚴莊喊為兄長,事無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見,史思明不久殺安慶緒後,即大燕帝位,補諡安祿山為光烈皇帝。


    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聯手之下,終於在造大唐。


    上元元年,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


    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吊,好不淒慘。


    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李隆基憂鬱寡歡,淒涼離世,終年78歲。


    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亦駕崩。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安史之亂平定後,李光弼“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淩煙閣。


    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最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獲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世稱“李臨淮”“李武穆”。


    李光弼足智多謀,治軍威嚴而有方,善於出奇製勝,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


    玄宗李隆基和肅宗李亨,李豫繼位唐朝第八位皇帝,郭子儀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壽州刺史郭敬之的兒子,安史之亂爆發,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定河中兵變有功,進封汾陽郡王,收複長安。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chu],李豫為人仁孝溫恭,安史之亂時隨父前往靈武,肅宗稱帝後,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作為名義上的唐軍統帥,先後收複長安、洛陽,相繼進封楚王、成王。


    李豫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並於同年平定安史之亂。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名將郭子儀擊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懷恩之亂。


    在位時期,定計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於安定社會,發展生產。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於大明宮紫宸內殿崩逝。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郭子儀在造大唐以後,唐德宗李適即位後,尊郭子儀為“尚父”,進位太尉兼中書令,任用幸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


    但是郭子儀也有死的一天,建中二年,郭子儀病逝,唐德宗李適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唐代宗廟廷,陪葬於建陵。


    唐德宗李適成為唐朝第九位皇帝(除了除武媚和唐殤帝外),唐代宗李豫長子,母為睿真皇後沈珍珠,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在郭子儀死後,唐德宗李適發動削藩戰爭,致使二帝四王之亂接連爆發,李適輾轉奉天、梁州等地,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協力平亂。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李適在位時期,內部興起了古文運動;在對外關係上,他聯合迴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這個大唐,這個華-夏,正如杜甫《登高》《春望》《北征》中登高所說的:“風急天高猿嘯哀2,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誌,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但是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麵,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大曆五年病逝,享年五十九歲,被後人稱為“詩聖”。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諡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唐德宗李適死後,李誦繼位。


    唐順宗李誦,成為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適長子,母親為昭德皇後王氏,登基後任用王叔文等人變法,這觸犯了宦官和節度使的利益,被迫禪位給皇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駕崩,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入葬於豐陵。


    唐憲宗李純,唐朝第十一位皇帝,為宦官俱文珍等擁立。盡廢順宗朝政,貶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為遠方司馬。以杜黃裳、皇甫鎛、李吉甫等人執政,停獻祥瑞,修訂律令,整頓科舉,減省官員,加強財政管理,以求治理。又聽杜黃裳之議,以法度製裁藩鎮,先平西川劉辟、江東李錡,使魏博田弘正歸順。複平淮西強藩吳元濟,大振威信,致使成德、橫海、幽州等鎮相繼歸附。


    收複淄青十二州,代宗廣德以來藩鎮跋扈局麵暫告段落,史稱“元和中興”。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窯仙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道啟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道啟玄並收藏寒窯仙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