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佩裏艦隊俘虜的人員中有一個人顯得特別與眾不同。
因為他是一名醫生。而華族的醫療技術在青黴素的加持下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而這個白人外科醫生卻在俘虜中享受到了非常高的禮遇。
不僅僅在一開始的時候允許他救助俘虜中的傷員。
董良還讓人給他提供了藥物,甚至是寶貴的青黴素。
與很多人一樣,青黴素這種藥物同樣讓理查德·喬丹·加特林感到震驚。
他不止一次地詢問董良這到底是什麽藥物,竟然在預防傷口感染方麵具有如此強大而神奇的作用。
董良給出的迴答與當初給喬治的一樣,將其歸納為中藥的神奇。這樣的迴答說了也等於白說。
不過接下來,董良並沒有將他安排在醫館,而是將他放到了實驗室。
加特林當時就一臉震驚地問董良,到底是怎麽知道他喜歡發明創造的。
董良差點脫口而出,七八歲的小孩都知道加特林。
這個加特林真的是個天才,尤其是在機械製造方麵。
董良經常會到他的實驗室跟他交流。
理查德·喬丹·加特林年輕時期就對機械設計有興趣。
他經常協助父親製造各種機械工具,自己也曾發明過棉花種植機、船用螺旋槳等機械設備。
17歲時,他還申請了水稻種植機的專利,並在當地推廣應用。
正是這種經曆和智慧,為之後的槍械設計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此時的美國,一個沒有根基的發明家可能因為沒錢購買材料,讓自己的發明夭折。
在華族的這段時間,是加特林過得最愉快的日子。
他從來沒有提過想要迴美國的話。
因為在實驗室中有各種精良的機械加工設備,有各種優質的材料。
鋼鐵、橡膠、銅……他可以支取各種材料。
這裏不僅僅有機器,有材料還有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
那位元首給他一張腳踏式水稻脫粒機的圖紙。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台機器可以讓一名婦女的工作效率頂上兩三個成年男子。
有一次元首拿了一把轉管散彈槍給他修理。
並且問他對這種槍有什麽想法嗎?
加特林想都沒想就說道:“發明這把槍的人一定是個笨蛋,為什麽一定要用六根管子呢,難道就不能跟左輪手槍一般用一根管子嗎?其實還可以將彈藥裝在柱狀的金屬蛋殼中,然後用一個桶狀的彈夾供彈。”
加特林當即忙活起來了,一個後膛裝的滑膛霰彈槍出世了,這槍與後世運鈔車上還有防暴警察用的那種大噴子已經很像了。
後膛槍的氣密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黃銅金屬蛋殼來解決。
董良順勢引導他做出一把可以快速射擊的槍。
加特林很快就做出了一把帶有金屬搖把的槍械。
他還在這種槍的上方設計了一種圓形的密封式彈夾,裏麵可以裝五十發子彈。
一開始的時候,加特林是用黑火藥製造金屬定裝子彈。
試射了之後,加特林發現這種槍因為射速快,火藥燃燒的煙塵來不及排出,很容易附著在槍管內壁以及一些機械結構上,造成卡殼或者是操作不便。
因為這挺機槍是手動的,一旦搖把連接的齒輪被火藥灰燼汙染就會讓搖把的搖動不連貫。
這個問題,加特林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
董良知道後,非常輕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給加特林拿來了一種新的子彈。
加特林驚奇地發現這種子彈竟然沒有什麽煙塵。
當他問董良的時候,董良又打起了哈哈。
無煙火藥,這可是華族絕密的東西。其配方隻有幾個人知道,而且都是華人。
這些人的活動也都被嚴格限製在船廠區。
在這裏有社區、醫館、供銷社、劇院甚至還有道觀。
生活上的一切問題在船廠區都能夠解決。
而無煙火藥的配方隻有幾個道士,或者說是煉丹師知道。
這次在船廠視察,董良又專門去看了暴風雨機槍的生產線。
華族軍工正式將這種機槍命名為“暴風雨機槍”,意思是它的射擊就像是暴風雨一般。
加特林現在是船廠區的一名工人,他的一切研究成果都應該歸單位所有,自然是沒有資格以自己的名字去給發明物命名的。
機槍生產線還比較簡陋,分工也不夠明細。產量不高,每個月隻能夠生產出不到百台。
董良對此非常不滿。反倒是迫擊炮和擲彈筒的生產速度非常快。
有了無煙火藥之後,很多武器的生產都可以解鎖。
迫擊炮和擲彈筒作為步兵的中短程支援武器,其準度比火箭彈要高得多。
而且更加方便攜帶。
董良的目標是在今年的年底之前,為華族的正規軍每個大隊設置一個機炮中隊。
這個中隊裝備十挺暴風雨機槍,十門50mm迫擊炮,以及兩門56mm榴彈炮。
大隊是華族的基本作戰單位。
而在支隊層麵也會有一個專屬的炮兵大隊。
五百人的編製,裝備十五門70mm加農炮,二十五門56mm榴彈炮。
這樣華族軍隊將在武器上完全超過西方的軍隊。
甚至是產生代差。
53式步槍也要逐步普及。
董良已經開始優先將新槍裝備給許樹的教導支隊,在實戰中檢驗新槍的性能。
當然從擴大生產線,到換裝,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華族將近十五萬正規軍不可能同時換裝的。
這幾年時間,華族的武器從滑膛槍到線膛槍再到後膛槍,走過了別人幾十年要走的路。
華族的軍工部門一直開足馬力,有上萬人在槍炮廠裏日夜勞動。
這次董良迴到福州,還要就遠東的事情跟大家解釋一下。
沒等董良解釋,周騰虎就帶著一幫子元老找上門了。
“元首啊,遠東是比關外還要苦寒的地方,我們都支持您收迴華夏的土地,但是您要挑好時候啊。”
周騰虎這次是真的有些生氣了。董良決定出兵遠東的事情,根本就沒有與他們商量。
“元首,這次您確實有些冒進了,咱們華族的戰士也不是鐵打的。當年大明三邊的幾十萬大軍都在遼東折戟沉沙,咱們現在要去打的地方還在遼東北方幾幹裏之外,那裏一直以來隻有遼東野人居住。”就連康老八也不理解董良的苦心。
董良苦笑了一下:“大家來都來了,坐下說話吧。這件事情沒有提前與你們商量,確實是我的不對。我是在路上的時候接到卓將軍的軍報,才做出的這個決定。”
“我記得跟你們說過沙俄對我們的威脅。”
周騰虎點頭道:“這個大家都清楚,我華族幾幹年來一直飽受北方蠻族之苦,沙俄可以看做是自匈奴、突厥、蒙古之後一支北方崛起的新蠻族勢力。但是此時正是北伐的關鍵時刻,我們已經為了北伐發行了國債。這遠征沙俄又得多少軍費啊,難以計算!”
董良點頭道:“弢甫啊,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有一點你說的不對。這個沙俄跟你們想象的不同。他們雖然生活在北方的苦寒之地,但是他們隻是思想和體魄野蠻。事實上他們自詡是歐洲的文明國家。他們可是有上百萬火槍大炮武裝起來的士兵。”
董良覺得有必要跟手下的人說道說道沙俄了。
他從金帳汗國開始說起,擺脫蒙古人的奴役是沙俄崛起的開端。
隨後通過向西歐學習,以及幾任開明君主的改革,沙俄逐漸成為一個幅員萬裏的大國。
在這個時空階段,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沙皇俄國都正處在它的“全盛期”當中。
由於在之前的拿破侖戰爭當中,沙俄最終選擇了站在反法同盟一邊對抗拿破侖,並在1812年成功依靠“冬將軍”擊敗了拿破侖遠征軍,最終護送著路易十八實現了波旁王朝的複辟,哥薩克騎兵飲馬塞納河。
在戰後的“維也納體係”當中,沙俄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歐陸霸主,它提出並主導簽訂了《神聖同盟》,成為了當時整個歐洲反革命秩序的主導者。
老馬憤恨的將當時的沙俄稱之為“歐洲憲兵”,詛咒其盡早崩潰,但這看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當時的沙俄不僅能彈壓國內的進步力量,隻要當時歐洲各國出現革命,沙俄一定是第一個出兵進行幹涉鎮壓的那個列強。
儼然把全歐洲都當做了自己的小兄弟和勢力範圍了。
而對這一點,奉行“大陸均勢外交”的英國居然似乎聽之任之,因為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之後進入了軍事上的“養傷期”,並在經濟上加速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的後果,英國需要龐大而穩定的海外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而龐大的沙俄和其維持的穩定歐陸秩序為英國人提供了這一點。
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英俄兩國形成了堪稱恐怖的貿易綁定,向英國出口的礦石、煤炭、木材、毛皮等原材料占到了俄羅斯出口總額的73%。
而英國向俄羅斯傾銷的工業品,則占到了其出口總額的40%。更不用說沙俄帝國靠維持的龐大軍備,彈壓歐陸各地的起義、維持市場穩定給英國帶來的隱性收入。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沙俄覺得自己想要去瓜分奧斯曼帝國,英國人應該不會采取過激的行動。.
因為他是一名醫生。而華族的醫療技術在青黴素的加持下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而這個白人外科醫生卻在俘虜中享受到了非常高的禮遇。
不僅僅在一開始的時候允許他救助俘虜中的傷員。
董良還讓人給他提供了藥物,甚至是寶貴的青黴素。
與很多人一樣,青黴素這種藥物同樣讓理查德·喬丹·加特林感到震驚。
他不止一次地詢問董良這到底是什麽藥物,竟然在預防傷口感染方麵具有如此強大而神奇的作用。
董良給出的迴答與當初給喬治的一樣,將其歸納為中藥的神奇。這樣的迴答說了也等於白說。
不過接下來,董良並沒有將他安排在醫館,而是將他放到了實驗室。
加特林當時就一臉震驚地問董良,到底是怎麽知道他喜歡發明創造的。
董良差點脫口而出,七八歲的小孩都知道加特林。
這個加特林真的是個天才,尤其是在機械製造方麵。
董良經常會到他的實驗室跟他交流。
理查德·喬丹·加特林年輕時期就對機械設計有興趣。
他經常協助父親製造各種機械工具,自己也曾發明過棉花種植機、船用螺旋槳等機械設備。
17歲時,他還申請了水稻種植機的專利,並在當地推廣應用。
正是這種經曆和智慧,為之後的槍械設計奠定了基礎。
但是在此時的美國,一個沒有根基的發明家可能因為沒錢購買材料,讓自己的發明夭折。
在華族的這段時間,是加特林過得最愉快的日子。
他從來沒有提過想要迴美國的話。
因為在實驗室中有各種精良的機械加工設備,有各種優質的材料。
鋼鐵、橡膠、銅……他可以支取各種材料。
這裏不僅僅有機器,有材料還有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
那位元首給他一張腳踏式水稻脫粒機的圖紙。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這台機器可以讓一名婦女的工作效率頂上兩三個成年男子。
有一次元首拿了一把轉管散彈槍給他修理。
並且問他對這種槍有什麽想法嗎?
加特林想都沒想就說道:“發明這把槍的人一定是個笨蛋,為什麽一定要用六根管子呢,難道就不能跟左輪手槍一般用一根管子嗎?其實還可以將彈藥裝在柱狀的金屬蛋殼中,然後用一個桶狀的彈夾供彈。”
加特林當即忙活起來了,一個後膛裝的滑膛霰彈槍出世了,這槍與後世運鈔車上還有防暴警察用的那種大噴子已經很像了。
後膛槍的氣密性問題完全可以通過黃銅金屬蛋殼來解決。
董良順勢引導他做出一把可以快速射擊的槍。
加特林很快就做出了一把帶有金屬搖把的槍械。
他還在這種槍的上方設計了一種圓形的密封式彈夾,裏麵可以裝五十發子彈。
一開始的時候,加特林是用黑火藥製造金屬定裝子彈。
試射了之後,加特林發現這種槍因為射速快,火藥燃燒的煙塵來不及排出,很容易附著在槍管內壁以及一些機械結構上,造成卡殼或者是操作不便。
因為這挺機槍是手動的,一旦搖把連接的齒輪被火藥灰燼汙染就會讓搖把的搖動不連貫。
這個問題,加特林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
董良知道後,非常輕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給加特林拿來了一種新的子彈。
加特林驚奇地發現這種子彈竟然沒有什麽煙塵。
當他問董良的時候,董良又打起了哈哈。
無煙火藥,這可是華族絕密的東西。其配方隻有幾個人知道,而且都是華人。
這些人的活動也都被嚴格限製在船廠區。
在這裏有社區、醫館、供銷社、劇院甚至還有道觀。
生活上的一切問題在船廠區都能夠解決。
而無煙火藥的配方隻有幾個道士,或者說是煉丹師知道。
這次在船廠視察,董良又專門去看了暴風雨機槍的生產線。
華族軍工正式將這種機槍命名為“暴風雨機槍”,意思是它的射擊就像是暴風雨一般。
加特林現在是船廠區的一名工人,他的一切研究成果都應該歸單位所有,自然是沒有資格以自己的名字去給發明物命名的。
機槍生產線還比較簡陋,分工也不夠明細。產量不高,每個月隻能夠生產出不到百台。
董良對此非常不滿。反倒是迫擊炮和擲彈筒的生產速度非常快。
有了無煙火藥之後,很多武器的生產都可以解鎖。
迫擊炮和擲彈筒作為步兵的中短程支援武器,其準度比火箭彈要高得多。
而且更加方便攜帶。
董良的目標是在今年的年底之前,為華族的正規軍每個大隊設置一個機炮中隊。
這個中隊裝備十挺暴風雨機槍,十門50mm迫擊炮,以及兩門56mm榴彈炮。
大隊是華族的基本作戰單位。
而在支隊層麵也會有一個專屬的炮兵大隊。
五百人的編製,裝備十五門70mm加農炮,二十五門56mm榴彈炮。
這樣華族軍隊將在武器上完全超過西方的軍隊。
甚至是產生代差。
53式步槍也要逐步普及。
董良已經開始優先將新槍裝備給許樹的教導支隊,在實戰中檢驗新槍的性能。
當然從擴大生產線,到換裝,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華族將近十五萬正規軍不可能同時換裝的。
這幾年時間,華族的武器從滑膛槍到線膛槍再到後膛槍,走過了別人幾十年要走的路。
華族的軍工部門一直開足馬力,有上萬人在槍炮廠裏日夜勞動。
這次董良迴到福州,還要就遠東的事情跟大家解釋一下。
沒等董良解釋,周騰虎就帶著一幫子元老找上門了。
“元首啊,遠東是比關外還要苦寒的地方,我們都支持您收迴華夏的土地,但是您要挑好時候啊。”
周騰虎這次是真的有些生氣了。董良決定出兵遠東的事情,根本就沒有與他們商量。
“元首,這次您確實有些冒進了,咱們華族的戰士也不是鐵打的。當年大明三邊的幾十萬大軍都在遼東折戟沉沙,咱們現在要去打的地方還在遼東北方幾幹裏之外,那裏一直以來隻有遼東野人居住。”就連康老八也不理解董良的苦心。
董良苦笑了一下:“大家來都來了,坐下說話吧。這件事情沒有提前與你們商量,確實是我的不對。我是在路上的時候接到卓將軍的軍報,才做出的這個決定。”
“我記得跟你們說過沙俄對我們的威脅。”
周騰虎點頭道:“這個大家都清楚,我華族幾幹年來一直飽受北方蠻族之苦,沙俄可以看做是自匈奴、突厥、蒙古之後一支北方崛起的新蠻族勢力。但是此時正是北伐的關鍵時刻,我們已經為了北伐發行了國債。這遠征沙俄又得多少軍費啊,難以計算!”
董良點頭道:“弢甫啊,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有一點你說的不對。這個沙俄跟你們想象的不同。他們雖然生活在北方的苦寒之地,但是他們隻是思想和體魄野蠻。事實上他們自詡是歐洲的文明國家。他們可是有上百萬火槍大炮武裝起來的士兵。”
董良覺得有必要跟手下的人說道說道沙俄了。
他從金帳汗國開始說起,擺脫蒙古人的奴役是沙俄崛起的開端。
隨後通過向西歐學習,以及幾任開明君主的改革,沙俄逐漸成為一個幅員萬裏的大國。
在這個時空階段,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沙皇俄國都正處在它的“全盛期”當中。
由於在之前的拿破侖戰爭當中,沙俄最終選擇了站在反法同盟一邊對抗拿破侖,並在1812年成功依靠“冬將軍”擊敗了拿破侖遠征軍,最終護送著路易十八實現了波旁王朝的複辟,哥薩克騎兵飲馬塞納河。
在戰後的“維也納體係”當中,沙俄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歐陸霸主,它提出並主導簽訂了《神聖同盟》,成為了當時整個歐洲反革命秩序的主導者。
老馬憤恨的將當時的沙俄稱之為“歐洲憲兵”,詛咒其盡早崩潰,但這看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當時的沙俄不僅能彈壓國內的進步力量,隻要當時歐洲各國出現革命,沙俄一定是第一個出兵進行幹涉鎮壓的那個列強。
儼然把全歐洲都當做了自己的小兄弟和勢力範圍了。
而對這一點,奉行“大陸均勢外交”的英國居然似乎聽之任之,因為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之後進入了軍事上的“養傷期”,並在經濟上加速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的後果,英國需要龐大而穩定的海外原材料供應地和市場,而龐大的沙俄和其維持的穩定歐陸秩序為英國人提供了這一點。
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英俄兩國形成了堪稱恐怖的貿易綁定,向英國出口的礦石、煤炭、木材、毛皮等原材料占到了俄羅斯出口總額的73%。
而英國向俄羅斯傾銷的工業品,則占到了其出口總額的40%。更不用說沙俄帝國靠維持的龐大軍備,彈壓歐陸各地的起義、維持市場穩定給英國帶來的隱性收入。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沙俄覺得自己想要去瓜分奧斯曼帝國,英國人應該不會采取過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