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一個四十幾歲,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走進了董良的書房。
董良這個人不喜歡動,他的書房通常就是他會客的地方。這沒有什麽失禮的地方,反而是一種榮寵,古人的書房一般都是自己比較私密的地方,能夠進來的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上位者讓你進他的書房,那就是將你當做自己的親信了。
就像是皇宮的禦書房,那都是禦前大臣、軍機要職才能進去。
“參見元首。”陳澧倒是沒有拿大,進來之後先給董良行了一個拱手禮。
要是跪拜的話,陳澧估計還要考慮一下,不過這個華族倒是開明,竟然廢除了跪拜禮。
“陳先生請坐。”董良穿著一身青色的便裝,示意陳澧坐到他對麵的椅子上。
董良的書桌對麵通常都會擺上兩把椅子,這是下屬匯報工作的時候坐的。
董良不想每次下屬過來匯報工作都居高臨下地站在自己的麵前。
等到陳澧坐好之後,一個挽著道髻,麵容樸素,穿著白色長裙,儀態溫婉大方的女子端著茶壺給二人各自倒了一杯茶。
“這是我從福州帶來的大紅袍,先生請用。”董良說道。
“大紅袍茶色鮮紅,不過我們粵省的英德紅茶滋味更加濃鬱,元首有空倒是可以品嚐一下。”
“哦,好的啊,好茶不管出自何處,我都是喜歡的,迴頭我就去試試,下次先生過來,我請你喝英德紅茶。”
董良知道陳澧是在一語雙關。他的迴複也算是給了對方麵子。
“元首,這份拚音表,是您編纂的嗎?”陳澧將隨身攜帶的一份蒙學教材拿了出來。
這正是華族使用的蒙學初級教材,上麵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份拚音表。
漢語拚音實際上是對漢字反切法的簡化。
老祖宗很早就發明了標記生字發音的方法,其中以反切法最為實用。
比如“聖”讀作“十恩四”,“日”讀作“日恩二”。
這種反切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不知道聖的發音的人,也不一定知道恩是什麽發音啊。
董良沒有將漢語拚音的功勞攬到自己的頭上,而是說這是華族組織人編纂的。
這在一般人看來確實是一項巨大的功績。不過在陳澧看來,用洋人的字母,來標記發音卻有些不妥,這會讓蒙學的孩子,誤以為洋人的文化更加的先進。
“元首啊,這拚音采用洋人字母代表漢字聲韻,是否會讓華族的孩子以後覺得,洋人的語言高於我華族的語言。為何我們不自創一套符號代表聲韻呢?再有了,這拚音運用下去,會否會出現有人不願意學習漢字,而是用拚音來代替。”
陳澧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要知道後世的朝鮮人就是擯棄了漢字,而是用拚音文字,不過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就是拚音沒辦法區別同音的文字。
擔心董良以為自己是來找茬的,陳澧繼續解釋道:“秦時發明了隸書,本就是一種給普通平民的看的簡單文字,後來隸書卻取代了小篆,這說明漢字在越來越簡化,因此老夫也擔心漢字最後被拚音取代,畢竟拚音比漢字更為簡單。”
董良知道陳澧是出於一個讀書人對中華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才來找自己說這些話的。
因為在一般的上位者看來,這似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你來找上位者說這些事情,不就是找茬兒嗎?
然而,董良的思路與普通的上位者就是不同。
他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
在董良看來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內容,一個優秀的文明,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陳先生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不排斥西學,但是這樣照搬洋人的字母代表拚音確實有些不妥,這個可以改,不過新的符號同樣要簡單易記才行。”
“我們華族奉行人人平等的政策,這種平等有很大一方麵是體現在教育上,漢字的複雜化會提升學習的成本,從而讓很多人失去學習的機會。以前說十年寒窗苦讀,才能算是初步學成。”
“但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沒辦法花那麽多的時間去讀書,他們還要參加生產勞動。我們華族正在推廣教育,在各地建立蒙學,初步的目標是讓一個文盲,用三年的時間學會讀寫,這是最基本的教育。也許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華族孩子都會讀書,至少書上的字都能夠讀懂。”
“做到了這種程度,哪怕是離開了學堂,他們也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
華族的教育理念確實是開創性的。曆朝曆代都說要教化百姓。
讀書人更是將這句話天天掛在嘴上,但是陳澧知道,朝廷並不想真的教化百姓,他們隻想讓百姓聽話。
一個人會讀寫,這意味著他可以自己從書中悟出道理,就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這樣的人是很難糊弄的。沒辦法糊弄,那麽朝廷的麻煩就多了。
一群羊要是每一隻都有自己的思想,那麽對於牧羊人來說一定是一個災難,羊甲覺得水塘邊的草好吃,羊乙覺得水塘邊不安全,羊丙幹脆不想吃草,它擔心自己吃肥了容易被殺掉。
你說這樣一群羊還怎麽放,他們肯定是東奔西跑。羊倌兒再也沒辦法找個樹蔭底下睡大覺了。
陳澧這才對董良心服口服,他之前聽人說董良原本隻是泉州地方上的一個平民家的讀書人,隻中了秀才,心中未免有幾分輕視。
但是現在聽董良這麽說,在心中由衷地佩服董良的魄力。
而且他還隱隱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他將董良劃到了他們讀書人的行列,覺得這天下還是要由讀書人來坐才行。
“陳先生啊,我聽說您是聲律大家,還寫過書,這編製新的拚音表的事情就交給您了,不過要盡快,因為我們之前的學子都是用的洋人字母,他們還要重新學習。”
董良大手一揮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陳澧。
華族的教育總長之前由董良兼任,後來一直都是空缺的狀態。
陳澧這個人在學術上是可以服眾的,而且四十幾歲,正是年富力強能做事兒、有想法的年紀。
見到陳澧一口答應了編寫拚音表的事情。
董良繼續說道:“陳先生啊,我華族立誌教化萬民,咱們中華民族為何在曆史上一直領先於世界,那是因為咱們的讀書人多啊,要是我們數萬萬百姓都是讀書人,那麽日月照耀之下,全都是我華族光輝的時代也就不遠了。”
“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我華族專門成立了學部,主管天下教育,全國各地的公辦學堂,包括蒙學、初級學堂、大學堂都將由學部統領。這些學堂的老師也都是學部管理。但是我們學部一直缺少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來主持工作。我想請先生出山,挑起這個重擔,為傳承華夏道統,普及教育出一份力,不知如何?”
董良的話說的非常好聽,我不是賞賜你一個官坐,而是請你挑起重擔。
原本陳澧還要象征性地推辭幾次,但是現在董良將這說成擔子了,他還怎麽推辭?
再推辭,不就是說自己不願意擔擔子嗎?
董良這個人不喜歡動,他的書房通常就是他會客的地方。這沒有什麽失禮的地方,反而是一種榮寵,古人的書房一般都是自己比較私密的地方,能夠進來的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上位者讓你進他的書房,那就是將你當做自己的親信了。
就像是皇宮的禦書房,那都是禦前大臣、軍機要職才能進去。
“參見元首。”陳澧倒是沒有拿大,進來之後先給董良行了一個拱手禮。
要是跪拜的話,陳澧估計還要考慮一下,不過這個華族倒是開明,竟然廢除了跪拜禮。
“陳先生請坐。”董良穿著一身青色的便裝,示意陳澧坐到他對麵的椅子上。
董良的書桌對麵通常都會擺上兩把椅子,這是下屬匯報工作的時候坐的。
董良不想每次下屬過來匯報工作都居高臨下地站在自己的麵前。
等到陳澧坐好之後,一個挽著道髻,麵容樸素,穿著白色長裙,儀態溫婉大方的女子端著茶壺給二人各自倒了一杯茶。
“這是我從福州帶來的大紅袍,先生請用。”董良說道。
“大紅袍茶色鮮紅,不過我們粵省的英德紅茶滋味更加濃鬱,元首有空倒是可以品嚐一下。”
“哦,好的啊,好茶不管出自何處,我都是喜歡的,迴頭我就去試試,下次先生過來,我請你喝英德紅茶。”
董良知道陳澧是在一語雙關。他的迴複也算是給了對方麵子。
“元首,這份拚音表,是您編纂的嗎?”陳澧將隨身攜帶的一份蒙學教材拿了出來。
這正是華族使用的蒙學初級教材,上麵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份拚音表。
漢語拚音實際上是對漢字反切法的簡化。
老祖宗很早就發明了標記生字發音的方法,其中以反切法最為實用。
比如“聖”讀作“十恩四”,“日”讀作“日恩二”。
這種反切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不知道聖的發音的人,也不一定知道恩是什麽發音啊。
董良沒有將漢語拚音的功勞攬到自己的頭上,而是說這是華族組織人編纂的。
這在一般人看來確實是一項巨大的功績。不過在陳澧看來,用洋人的字母,來標記發音卻有些不妥,這會讓蒙學的孩子,誤以為洋人的文化更加的先進。
“元首啊,這拚音采用洋人字母代表漢字聲韻,是否會讓華族的孩子以後覺得,洋人的語言高於我華族的語言。為何我們不自創一套符號代表聲韻呢?再有了,這拚音運用下去,會否會出現有人不願意學習漢字,而是用拚音來代替。”
陳澧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要知道後世的朝鮮人就是擯棄了漢字,而是用拚音文字,不過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就是拚音沒辦法區別同音的文字。
擔心董良以為自己是來找茬的,陳澧繼續解釋道:“秦時發明了隸書,本就是一種給普通平民的看的簡單文字,後來隸書卻取代了小篆,這說明漢字在越來越簡化,因此老夫也擔心漢字最後被拚音取代,畢竟拚音比漢字更為簡單。”
董良知道陳澧是出於一個讀書人對中華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才來找自己說這些話的。
因為在一般的上位者看來,這似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你來找上位者說這些事情,不就是找茬兒嗎?
然而,董良的思路與普通的上位者就是不同。
他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
在董良看來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內容,一個優秀的文明,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陳先生的擔憂不無道理,我們不排斥西學,但是這樣照搬洋人的字母代表拚音確實有些不妥,這個可以改,不過新的符號同樣要簡單易記才行。”
“我們華族奉行人人平等的政策,這種平等有很大一方麵是體現在教育上,漢字的複雜化會提升學習的成本,從而讓很多人失去學習的機會。以前說十年寒窗苦讀,才能算是初步學成。”
“但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沒辦法花那麽多的時間去讀書,他們還要參加生產勞動。我們華族正在推廣教育,在各地建立蒙學,初步的目標是讓一個文盲,用三年的時間學會讀寫,這是最基本的教育。也許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華族孩子都會讀書,至少書上的字都能夠讀懂。”
“做到了這種程度,哪怕是離開了學堂,他們也擁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
華族的教育理念確實是開創性的。曆朝曆代都說要教化百姓。
讀書人更是將這句話天天掛在嘴上,但是陳澧知道,朝廷並不想真的教化百姓,他們隻想讓百姓聽話。
一個人會讀寫,這意味著他可以自己從書中悟出道理,就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這樣的人是很難糊弄的。沒辦法糊弄,那麽朝廷的麻煩就多了。
一群羊要是每一隻都有自己的思想,那麽對於牧羊人來說一定是一個災難,羊甲覺得水塘邊的草好吃,羊乙覺得水塘邊不安全,羊丙幹脆不想吃草,它擔心自己吃肥了容易被殺掉。
你說這樣一群羊還怎麽放,他們肯定是東奔西跑。羊倌兒再也沒辦法找個樹蔭底下睡大覺了。
陳澧這才對董良心服口服,他之前聽人說董良原本隻是泉州地方上的一個平民家的讀書人,隻中了秀才,心中未免有幾分輕視。
但是現在聽董良這麽說,在心中由衷地佩服董良的魄力。
而且他還隱隱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他將董良劃到了他們讀書人的行列,覺得這天下還是要由讀書人來坐才行。
“陳先生啊,我聽說您是聲律大家,還寫過書,這編製新的拚音表的事情就交給您了,不過要盡快,因為我們之前的學子都是用的洋人字母,他們還要重新學習。”
董良大手一揮將這個問題拋給了陳澧。
華族的教育總長之前由董良兼任,後來一直都是空缺的狀態。
陳澧這個人在學術上是可以服眾的,而且四十幾歲,正是年富力強能做事兒、有想法的年紀。
見到陳澧一口答應了編寫拚音表的事情。
董良繼續說道:“陳先生啊,我華族立誌教化萬民,咱們中華民族為何在曆史上一直領先於世界,那是因為咱們的讀書人多啊,要是我們數萬萬百姓都是讀書人,那麽日月照耀之下,全都是我華族光輝的時代也就不遠了。”
“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我華族專門成立了學部,主管天下教育,全國各地的公辦學堂,包括蒙學、初級學堂、大學堂都將由學部統領。這些學堂的老師也都是學部管理。但是我們學部一直缺少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來主持工作。我想請先生出山,挑起這個重擔,為傳承華夏道統,普及教育出一份力,不知如何?”
董良的話說的非常好聽,我不是賞賜你一個官坐,而是請你挑起重擔。
原本陳澧還要象征性地推辭幾次,但是現在董良將這說成擔子了,他還怎麽推辭?
再推辭,不就是說自己不願意擔擔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