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政事房內。


    楊憲聽到朱橚的疑問,便拱手解釋道。“周王殿下,洪武三年陛下曾有過一次短暫的巡遊,在下正好跟著恩師作為隨從。


    聖駕路途經過揚州府,那時的揚州府前宋之繁華不存,在前元遭災尤為嚴重,荒蕪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朱橚在朱棣大婚的時候聽過這迴事,“當時本王不在,不過太子殿下和我言說過此事。蒙人雖然被趕走了,可沿路各地依舊是飽受戰火後的滿目瘡痍,讓人不忍直視。”


    “殿下,那年我請求陛下留我在此地當個知縣,陛下不但應允,還讓在下做了揚州府的代知府。”,楊憲的臉上一副迴憶的神色。


    “此後的五六年裏,在下就一直在揚州府任職,洪武九年被調任到布政使司做參政,後來進京述職才被陛下調到中書省做了平章政事。”


    朱橚聽出了對方話中的玄機,繼續問道。


    “哦,做了五六年的知府?就算按照正常的升遷速度也不該如此。


    本王記得當時的誠意伯已經是左都禦史,監察天下官吏,楊大人身為誠意伯的弟子,你再慢也該三年後從知府升遷了。”


    楊憲隻是微微一笑,“周王大人,不瞞您說,當時在下的確有此想法。可恩師告誡我要在地方多磨練,通曉民間疾苦,眼光才能更加長遠。


    加上作為弟子的避嫌,在下索性就在揚州多待了三年。如今走進中書省處理各地政事,頗覺得心應手,頓感恩師當年的高瞻遠矚。”


    短暫的了解後,朱橚對楊憲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身為都察院左都禦史劉伯溫的弟子,楊憲若是急著升官,說不定一兩年就能把知府轉正,三年就可入中書省。


    在揚州的某幾個夜晚,楊憲肯定是輾轉反側,思考自己去留的。到底是留在地方一個腳步一個腳步曆練,還是平步青雲直入中書省?


    “楊大人,不愧是誠意伯的高徒,令人欽佩。如今揚州府恢複繁華,楊大人居功甚偉啊。”


    楊憲隻是拱手,“周王殿下謬讚,揚州重振皆是各級官吏和百姓的功勞,在下不過做些力所能及的調度。”


    頓了頓,楊憲斟酌道,“其實在下做事但憑事功二字。”


    “事功?”,朱橚依稀想起了浙東學派的幾個分類,其中有一派就遵從事功之學。


    聞言的楊憲不但沒有迴避,甚至直截了當地說道,“周王殿下,可能有點不敬。然在下覺得恩師和宋大人的想法,不完全對。非要說的話,在下更尊崇水心先生的實德和實政。”


    水心先生為主力抗金的北宋大臣葉適,後贈光祿大夫,獲諡“文定”。


    聽到這話的朱橚,頓時來了興趣,“楊大人莫不是說本王的心學,都是心中觀想、不切實際?”


    楊憲搖搖頭,“周王殿下,在下隻是以為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心學,若是能落實在事功二字,那就最好了。


    正如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在下誦讀多遍隻覺得振聾發聵,真可謂做官至理。”


    兩人的談話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半個時辰,反應過來的楊憲站起身來拱手。


    “抱歉,周王殿下,在下公務在身不能多待了,暫且告退。兩日後是在下的賤誕,若周王殿下有空,在下略備了些薄酒。”


    “楊大人身為左丞肩負中書省之重任,請便吧。不過後日禮部似乎找本王有事,應該是大婚的事情。”


    對於楊憲的邀請,朱橚卻沒急著答應。


    “周王殿下的婚事要緊,若稍有空閑得以前來,在下榮幸之至。”,說罷楊憲就拱手告退了。


    朱橚目送對方離開,若不是對方事務繁忙,他還真想討論討論對方的事功一說。


    少頃,李謙走了過來,“先生,方才楊左丞口中的事功,聽上去頗為耳熟。學生記得北宋有個永嘉學派,似乎貫行的就是事功一說。”


    方才他就在不遠處候著,兩人的對話自然都聽在他的耳中。


    朱橚點點頭,“不錯,正是浙東學派中的永嘉學派。如果非要算的話,當年的浙東四先生就是遵照他們的事功之理,出山輔佐尚是吳王的父皇。”


    聞言的李謙若有所思,朱橚來之前的翰林院不隻是程朱理學,其實還有宋濂帶來的浙東學派思想。


    “先生,楊左丞是劉大人的弟子,可學生看著他平日的所作所為似乎與劉大人不太一樣。他似乎,似乎。”


    “似乎有點像個酷吏?”,朱橚接著他的說話道,“你也聽說恩科北場的事情了?”


    李謙點點頭,“先生,據學生所知,此次恩科北場之所有考生人數超過上一場,蓋因為楊左丞給北方各地布政使司下了死命令。


    所有符合恩科資格的考生,無論年紀、無論意願全部送到都城來參與科舉。貢院中又不少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甚至還有幾個年逾花甲的老人。


    學生閱卷的時候,曾看到不少字體歪斜、文語一概不通的試卷,著實頭疼。有些字體端正,可文章寫得是胡編亂造,曲解聖賢之書。”


    這番話出口,朱橚倒是轉而反問道,“李謙啊,你來說說。若你換做洪武三年的楊憲,你會怎樣?”


    “若是學生的話,肯定不願意在揚州府待上六年。”,李謙不假思索地說道,“尋常知府不過四品,管的隻有一府之地。而中書省居於六部之上,掌的是天下之事。”


    朱橚看著楊憲離開的方向,悠悠地說道,“既然如此,那後日的誕辰我還是不去了。


    至於你們幾個,嗯,就別去看熱鬧了。楊憲此人的我總看著有些不對勁,少些往來為妙。”


    縱然方才楊憲展現出來的,是一個能臣的做派,可朱橚隱約感覺楊憲還是隱藏了很多東西。


    對於楊憲,其實朱橚多少有點理解的。對方是浙東一派出身,可朝堂上的浙東一派說得好是處於劣勢,說得不好聽就是在淮西一派獨大,他們夾縫生存。


    浙東四先生,先不論早逝的兩位,宋濂一輩子其實沒做過什麽實權大官。劉伯溫倒是管著都察院,可總是不得聖眷。


    李謙自然不會拒絕,拱手迴道,“先生,學生這就告訴他們,後日不要去參加楊左丞的誕辰。”


    “對了,他今年多少歲來的?”


    “先生,好像是三十九歲。”


    朱橚在了解馮勝這個宋國公的時候,也在不斷了解龐大的淮西功勳集團。相比於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淮西一派,楊憲還是太年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家小聖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旋粒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旋粒子並收藏朱家小聖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