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


    天氣晴朗,汴京城內,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


    一輛輛馬車出現在城南火器營前。


    周邊的數條道路更是站著一排排高大威猛的禁軍士兵。


    今年年底的年終閉門會議,趙頊選擇在火器營召開。


    前年的閉門會議,趙頊定下了變法係列的“富民”之策,而今已經初見成效。


    去年的閉門會議,趙頊提出了“五年內,收複燕雲十六州;十年內,令大宋再無饑饉之患”的長期計劃,並初步解決了江南和漕運存在的一些問題。


    而今年,趙頊明顯有新的想法。


    很快。


    韓琦、曾公亮、富弼、歐陽修、文彥博、韓絳、王安石、司馬光、王陶、呂公著十位朝堂的中流砥柱全都來到了火器營。


    沉括甚是激動,他尤為明白每年的閉門會議有多重要。


    雖然他還不夠資格參加,但是官家能將大宋朝每年最重要的閉門會議在火器營舉行,足以看出官家對火器營的重視。


    片刻後,火器營大廳內。


    趙頊端坐於主位,韓琦等十位大臣分坐兩側。


    大廳外。


    有徐虎帶領的禦前護衛隊看守,其他人絕對無法靠近,更無法探聽到一絲消息。


    趙頊端起酒杯,笑著說道:“這一年,辛苦諸位了,朕敬各位一杯!”


    眾臣紛紛端起酒杯,同時一飲而盡。


    旋即,趙頊環顧兩側,緩緩開口道:“今年,對咱們大宋而言,算得上是進步非常大的一年,雖然北方經曆了一場嚴重的旱災,但在咱們的群策群力下,還是挺了過來,這一年,朝廷解決了……”


    趙頊先總結了這一年的發展情況。


    這一說,便是小半個時辰。


    韓琦等人最傾佩趙頊的,便是其記憶能力。


    往昔,仁宗、英宗也算是勤勉為政,但是像當今官家這般,記憶力之強,幾乎無人能比。


    特別是關於數據的部分,官家都是張口就來,且從來都沒有說錯過。


    趙頊總結完畢後,便是群臣各自發言,對自己這一年的作為進行總結了。


    每個人,至少一刻鍾。


    就這樣,很快就到了中午,大家也都總結完畢了。


    接下來,就將由趙頊講一講明年朝廷需要努力的主要方向了。


    “咳咳……”


    趙頊幹咳兩聲,說道:“明年,我們努力的重點,隻有兩個字,強兵!”


    “如今,國庫已有盈餘,該是再次對咱們的軍隊進行強化了。此次強化,朕希望是一次從裏到外的蛻變,不但要強化戰鬥力,還要強化士兵們的品格與意誌!”


    “此次強兵,並不完全是因為北方的四國聯盟,他們聯合後,實力定然暴漲,但對我們大宋而言還構不成致命的威脅。”


    “朕強兵的目的,不僅是要為大宋建造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還要締造一支讓天下百姓尊重的軍隊。朕希望經過這次強兵圖新之後,我們的百姓能向尊重讀書人那般尊重我們的每一名士兵!”


    韓琦等人基本都聽明白了,但卻都皺起了眉頭。


    古語有雲:好男不當兵。


    大宋曾經將此話發揚到了極點。


    雖然現在大宋的軍事力量變強了許多,士兵的名聲也都好了許多。


    但是所有男兒的第一選擇,基本都不會是當兵。


    唯有在仕途不成,商路不通,甚至手中無地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入軍營。


    而要想讓百姓像尊重讀書人那般尊重士兵,更是難上加難。


    當然,預備將軍營的士兵除外。


    他們不算兵,而是大宋未來的將。但想要進入大宋現在的預備將軍營,成為八千人中的一員,其難度不亞於科舉考試。


    “樞密使,此事由你牽頭,務必製定出詳細的強兵策略,朕在一月月底之前,要看到詳盡的策略!”


    “是,官家!”文彥博拱手道。


    趙頊見幾位臣子都微微皺眉,不由得笑問道:“怎麽?大家都沒有信心?咱們這三年來可是已做過很多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話,一下子將眾臣的興奮勁提了起來。


    “有,有信心!”韓琦率先開口道。


    其他人也都攥著拳頭,一臉自信。


    “那就好,主要的事情咱們都說完了,也到中午了,今天咱們不吃別的,嚐一嚐火器營獨有的大鍋菜!”


    趙頊朝著門外喊道:“上飯!”


    徐虎聽到後,便立即讓廚師們準備了。


    片刻後,大廳中。


    一方大鍋出現在眾人的麵前,鍋內,有豬肉、兔肉、鵝肉、魚肉還有各類的蔬菜,簡直就是大雜燴。


    趙頊坐在最前方,說道:“來來來,咱們圍起來,圍著這個鍋吃,每人至少吃兩個饅頭哈,不能浪費……”


    君臣吃著大鍋菜,有說有笑。


    這頓飯對大家而言,比在家吃得任何一頓飯都要香。


    這要讓別國的臣子看見,估計能羨慕得牙根癢癢。


    君臣之間,如此和諧,當真是一段佳話。


    大半個時辰後,飯畢。


    眾臣喝過飯後茶,便陸續離開了。


    趙頊將富弼、曾公亮、歐陽修三人留了下來。


    留下此三人的原因,乃是因為三人在昨日幾乎同時都向趙頊呈遞了一份辭呈。


    三人,都要告老還鄉。


    理由基本一致,位高權重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故而請辭,以免耽誤朝廷的變法大業。


    趙頊笑著看向三人,道:“真的要走?”


    富弼長歎一聲,道:“官家,說實話,臣是舍不得當下的官位的。但當下朝廷正處於變法的重要階段,而臣經常腰酸背痛,看幾份文書便感到疲累了,身體實在是不行了,不得已請辭!”


    歐陽修也拱手道:“官家,臣確實老了,真的有些幹不動了!”


    一旁,曾公亮扯了扯胡子。


    “官家,您是知道我老曾的脾氣的,若是能繼續為朝廷出力,我是絕不可能請辭的,隻是現在,確實是吃不消了,老臣已經年過古稀,該給年輕人讓路了。老臣向來爭強好勝,但不得不承認王安石、司馬光、王陶三人若在老臣的位置上,一定比老臣要做的好!”


    三人所言,句句肺腑。


    其實,趙頊從三人呈遞出的奏疏和平時的說話,也感受出來了。


    三人,確實是有心無力了。


    今年,曾公亮70歲,富弼65歲,歐陽修62歲。


    算是老臣了!


    前朝很多臣子基本在六十歲後,也就告老還鄉了。


    不過,也看身體。


    韓琦也就比歐陽修小一歲,但走路依舊帶風,能騎馬便不坐轎。


    文彥博還比歐陽修大一歲,但由於其養生有道,整日跑步,身體極佳,在空閑時還能拉上幾張重弓呢!


    而這三人,養尊處優慣了,體型也早已發福。


    曾公亮也算是經常運動,但其畢竟已經七十歲了,整體都有些句僂了。


    這幾年來。


    在趙頊身邊當相公,也確實不容易。


    工作量比在仁宗朝和英宗朝時,要重多了。


    趙頊再阻攔,其實意義不大。


    他也很清楚,三人為年輕人讓路,對當下的大宋而言,乃是大有裨益的。


    “朕明白你們的想法,朕準了!”趙頊繼續說道:“不過,朕再給你們一個選擇。”


    “朕昨晚思索一番後,準備在中書衙門旁再成立一個衙門,名為民意院,其職責便是傾聽民意,然後向朕反應。此崗位事務較少,你們也可以將其當作養老的地方,可有興趣?”


    “有……有……有,臣願意!”曾公亮率先忍不住說道。


    很明顯,這是官家專門為他們三人設立的衙門。如此厚恩,自然不能辜負。


    富弼和歐陽修互視一眼後,也紛紛拱手。


    他們想要隱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幹不動了,而今趙頊給了他們一個可以繼續為朝廷發光發熱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放棄。


    “那好,咱們就說定了,可不能反悔哈!”趙頊笑著說道。


    “不反悔!絕對不反悔!”三位老臣的腦袋搖的就像撥浪鼓一般。


    ……


    熙寧四年,元日。


    一年一屆的大朝會如期召開。


    缺少了遼國、西夏、高麗和東瀛,大宋的元日大朝會依然盛大紅火。


    除了官員們各個笑容滿麵外,百姓們也舉行了盛大的狂歡。


    日子越過越好,百姓們慶賀新年的花樣也都多了起來。


    租房車外出郊遊的、乘大船前往南方準備遊江南的,還有找了一個戲班子迴到家裏連唱三天的……


    正月初七。


    中書省正式宣布,免除富弼、曾公亮、歐陽修三人現有職位,入職新衙門,民意院。


    民意院並無太多朝廷安排的職責在身,也不歸中書統管。


    不過想入這個衙門,甚是苛刻,首先,年齡要在六十歲及以上,至少要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員。


    其次,唯有民意院的所有人都同意,新來者才能入民意院。


    民意院可直接向官家上奏,匯報民情。


    眾臣都知曉,這是官家為有功的老臣專門設置的衙門,乃是個養老的所在,即可以為朝廷效力,又可以輕鬆養老,算是老臣的福利。


    韓琦、文彥博、韓絳等老臣都甚是開心。


    年邁之後,入民意院可比告老還鄉或者去做個閑散知州舒服多了。


    唯一不開心的人,就是王安石了。


    王安石覺得,待他老了,可能民意院的所有人都不會同意他入民意院,因為他自知說話難聽,喜歡辯論,人緣太差,樹敵太多。


    但又細細一想,他又想通了。


    待到不能為朝廷效力了,他就迴江寧老家,著書立說,去做自己的聖人了。


    一想到自己的境界比眾臣要高一些,王安石瞬間變得愉悅起來。


    緊接著。


    趙頊擢升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陶為翰林待詔,禮部侍郎王珪入中書,擔任參知政事,禮部員外郎耿春和升為禮部侍郎。


    自此,大宋的首相依舊為韓琦。


    參知政事,即副相就變成了司馬光、王安石和王珪三人。


    王珪多年來主營禮部,其實並不是參知政事的最佳人選,因為此人太過於遵循禮製,且脾氣也太好了。


    但是因為另外兩個副相為司馬光和王安石,需要有人在裏麵中和,調停。


    故而,整體而言,情商頗高的王珪反而是最佳人選。


    ……


    自初七後,大臣們在樞密使文彥博的帶動下,便開始忙碌起來。


    官家給樞密院出了一個大難題。


    “如何讓百姓們像尊重讀書人般尊重每一位士兵?”


    這個問題讓整個樞密院的官員都一愣一愣的。


    在很多武官的認知中,他們是因為不擅於讀書,才選擇習武當兵的。


    大多士兵的特點都是:粗魯、沒文化、說話不好聽、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還經常出現一腔熱血幹壞事的情況……


    百姓們看到士兵,都會心生一種畏懼感。


    並且有人非常厭惡士兵們,感覺他們與土匪差不多。


    想要改變這種刻板印象已經很難,更別提還讓百姓尊重士兵了。


    文彥博向來是個慢性子,但在大年初七,便急匆匆地將一群臣子都聚集了起來。


    想不出來策略,誰都不能走。


    如果真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必定青史留名,成為大宋最好的一任樞密使。


    而此刻。


    遼國、西夏、東瀛、高麗四國也沒有閑著。


    四國聯盟並不是說說而已。


    過完年,東瀛便將戰甲兵器的鑄造方式全都共享給了其他三國。


    西夏也拿出一批西夏戰馬和青白鹽送給了其他三國。


    遼國則是拿出一大批生活物質贈予三國。


    至於高麗,也將全國的兵力與遼國聯合起來,其水軍也開始與東瀛水軍一起操練起來。


    四國聯盟,最終目的就是瓜分大宋。


    當下,大宋在他們眼裏就是金山銀山,若能搶掠一番大宋,足夠他們少奮鬥十年。


    特別是西夏,基本已經放棄了自我建設。


    因為梁太後發現,無論如此發展國內的商業、畜牧業、工業等,都不可能攆上大宋。


    甚至在兩三年後,會被曾經比西夏還窮的青唐吐蕃徹底反超。


    唯一的方式,就是滅掉大宋,享用大宋變法的成果。


    趙頊知曉了北方四國開展的聯盟事宜後,隻是澹澹一笑,且並沒有關閉邊境互市,為對方造成一些麻煩。


    相反,他很開心。


    北方四國展現出來的侵略性,無疑會讓大宋的官員們更具上進心和凝聚力。如此以來,大宋將會發展的更快更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年打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年打鐵並收藏我,趙頊,攜百官成團出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