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爾度假酒店的遊泳池旁,楊猛找了個太陽椅躺下,旁邊的侍應生給他端來一杯果汁。
楊猛道謝後問躺在一邊的蕭鵬道:“哥們,這真是阿拉伯國家?”
蕭鵬旁邊一個白人比基尼美女剝了個葡萄塞進他嘴裏道:“這有什麽問題嗎?你在街上沒看出來?漁鷗那麽多的頭巾女人。”
楊猛道:“看看你身邊的妹子,你還好意思說這裏是阿拉伯國家?”
蕭鵬笑了起來:“這是畢竟不像沙特、伊朗那樣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還是比較寬容的。”
一邊的胡二愣道:“老板,如果不是街上的阿拉伯文和頭巾女性,我真以為這裏是到法國了!”
蕭鵬打了個響指:“畢竟這裏被法國殖民那麽多年,這裏的建築什麽的都是法國風情。要不然這裏能當首都?”
非洲各個國家有個特點。
雖然說起來有點兒難聽,但是事實上在歐洲列強殖民非洲之前非洲大陸上基本上沒有國家和城市,現在那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殖民者劃分和建設的。
而當時殖民者為了交通方便,都會優先建設沿海城市,而這些城市最後就會成為非洲沿海國家的首都。
比如索馬裏首都摩加迪沙、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突尼斯首都首都突尼斯市、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毛利塔利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貝寧首都波多諾伏等等等等都是沿海城市。
有幾個國家的首都倒是不在海邊,但是基本上都是遷都的結果。
比如說厄立特裏亞的首都原來是馬薩瓦而不是阿斯馬拉;尼日利亞的首都原來是拉各斯而不是阿布賈。
唯二例外是肯尼亞和蘇丹,這倆國家盡管都有沿海大城,但是獨立後首都都是在內地。
胡二愣道:“可是我感覺這裏的法語普及度沒有那麽高啊。”
蕭鵬笑道:“你不知道當年這裏是怎麽獨立的。如果知道的話你就知道這裏人對法國的態度了。”
阿爾及利亞就在地中海南岸,和法國一海之隔,這為法國的殖民提供了方便。
法國對非洲的額重視程度遠超歐洲其它各國,鼎盛時期整個非洲36%的土地都屬於法國!
從1830年開始,法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理由占領了這裏,但是遭遇到了阿爾及利亞人的頑強抵抗,一直到1905年他們才算是占領了這裏。
當時法國人對這裏的重視到什麽地步呢?
這裏在法國人眼裏並不認為是殖民地,而是被當做是法國本土!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直接宣布‘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天然組成部分’!拿破侖三世還宣布給予阿爾及利亞人公民資格成為名義上的‘新法國人’!
在二戰時期,阿爾及利亞為戴高樂以及自由法國陣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但是二戰結束後,戴高樂又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進行了血腥鎮壓。阿爾及利亞真的是通過浴血奮鬥才獨立的,尤其是當年在阿爾及爾的反抗運動堪稱血腥,
作為阿爾及利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當年唯一的城市,別的隻能叫鎮子),當時這裏真的是法國重兵把守的位置,另外他們在這裏實施了種族隔離製度把阿拉伯人困在作為人質,阿爾及利亞反抗軍想要打這裏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反抗軍采用的什麽方式?
無限暗殺!
當時阿爾及爾有龐大的地下組織,因為擔心被人一窩端,所有組織裏的人隻有一個上線兩個下線,也就是說每個人最多認識組織裏的三個人,各個小組各自為戰,今天暗殺個法國警察,明天暗殺個法國官員,搞的法國之支撐不下去隻能放棄這裏。
但是阿爾及利亞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個國家大約有15%的人口死於當年的獨立戰爭!
最好笑的是:後來法國還拍攝了一部偽紀錄片叫做《阿爾及爾之戰》,直接顛倒黑白把阿爾及利亞反抗組織說成了殘虐的‘恐怖組織’他們法國人成了受害者。
那可是在人家國家上發生的事情!
這樣的血海深仇他們能對法國態度有多好?
他們和法國的關係大概就像龍國和霓虹國差不多。
不過說這裏人不會法語這倒是是個誤會,這裏人很多都用法語和外國人交流,而且口語也不重,這裏的阿拉伯語裏也夾雜著不少法語詞匯。
胡二愣感覺這裏法語沒有那麽普遍是因為他們都不懂法語,唯一一個懂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就是蕭鵬。
而要和阿爾及利亞人拉近距離是誰阿拉伯語好呢還是法語好?
當然是前者!
這也造成了這個誤會。
阿爾及爾和法國還是很有淵源的。這裏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城市馬賽如出一轍,不管是城市建築風格還是氣候還是綠化程度,如果不看街上的行人的話說這裏是馬賽也有人信。
“不過有一說一,這裏不熱啊。”楊猛道:“感覺一點兒也不非洲。”
蕭鵬道:“標準的地中海氣候。冬暖夏涼的……不對,冬天也不暖,也能到零下,不過你說的對,這裏確實不太非洲的感覺,跟咱們家鄉差不多。”
楊猛道:“反正挺舒服的。”
胡二愣不解道:“老板,這個國家說是阿拉伯國家,可是感覺阿拉伯味兒沒那麽重,街上不戴頭巾的女人和戴頭巾的女人差不多。而且……你看這裏,阿拉伯國家看到這樣的性感女郎總感覺怪怪的。”
蕭鵬笑道:“矯枉過正的產物吧。”
事實上阿爾及利亞也是個本應富得流油的國家。
這裏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氣出口國,而且還有優秀的石油儲量。也是一個可以做一個安靜的油氣大佬的存在。
但是這裏有個巨大的問題:
這裏大概是龍國五分之一的國土麵積,卻被劃分了58個省,政府裏有30多個政黨一起執政,這就導致說話的人真的太多。
為什麽龍國和阿爾及利亞的關係原來一直沒有深入合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局問題。
這裏剛建國沒兩年就開國總統就被政變推翻——事實上那次政變結果是挺好的,從此後這個國家開始了接近三十年的政局平穩期。
但是到了91年的事情發生了一件事情:那一年總統選舉的時候,第一輪獲勝的是一個叫‘ysl救世陣線’的政黨。
非洲這邊還有個特色,不管是軍閥頭子還是什麽,組織名字一個起的比一個大。
按理說他取一個這麽大的名字也沒什麽,關鍵是那是一個原教旨主義的政黨,就是跟tlb差不多存在的極端主義。
因為這個事情軍方強行幹涉了那次選舉,然後結果就是爆發了內戰,這次內戰打了十多年一直打到二十一世紀!
也就因為連年內戰,雖然阿爾及利亞確實是阿拉伯國家,確實主要信仰是ysl,但是這裏並不完全按照教義來說事。
上次有人這麽做導致十多年內戰,現在還有誰敢這麽做能讓人用口水淹死!
在那個時期出來一個狠人,名字叫布特弗利卡,擔任總統後一方麵恢複國內和平穩定推動全國和解,一方麵打擊恐怖組織,用了幾年時間終於讓這個國家穩定了下來,這才有了這個國家後來的發展。
但是那話怎麽說的?成也蕭何敗蕭何。
布特弗利卡確實穩定了阿爾及利亞的局勢是不假,可是他有個很嚴重的問題:明明中風癱瘓卻不放權。連續六年的時間很少出現在人們麵前。
正好那兩年國際油價大跌,他們國家連續發展幾年後實現了經濟負增長,人們對他已經很是不滿,這樣還要第五次當總統?
於是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示威遊行:當年‘阿拉伯之春’都被布特弗利卡有極佳的手腕穩定下去沒有對這裏造成太大影響,這次他可真扛不住了,隻能灰溜溜的辭職,這才有了前總理現總統科本的上任。
而科本當總統後進一步加強了和龍國的合作,然後這些年的阿爾及利亞發展的還真心不錯。去別的地方蕭鵬沒去過,但是看阿爾及爾一個地方,說這裏是發達國家蕭鵬都信。
龍國搞的基建能差了?
楊猛道謝後問躺在一邊的蕭鵬道:“哥們,這真是阿拉伯國家?”
蕭鵬旁邊一個白人比基尼美女剝了個葡萄塞進他嘴裏道:“這有什麽問題嗎?你在街上沒看出來?漁鷗那麽多的頭巾女人。”
楊猛道:“看看你身邊的妹子,你還好意思說這裏是阿拉伯國家?”
蕭鵬笑了起來:“這是畢竟不像沙特、伊朗那樣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所以還是比較寬容的。”
一邊的胡二愣道:“老板,如果不是街上的阿拉伯文和頭巾女性,我真以為這裏是到法國了!”
蕭鵬打了個響指:“畢竟這裏被法國殖民那麽多年,這裏的建築什麽的都是法國風情。要不然這裏能當首都?”
非洲各個國家有個特點。
雖然說起來有點兒難聽,但是事實上在歐洲列強殖民非洲之前非洲大陸上基本上沒有國家和城市,現在那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殖民者劃分和建設的。
而當時殖民者為了交通方便,都會優先建設沿海城市,而這些城市最後就會成為非洲沿海國家的首都。
比如索馬裏首都摩加迪沙、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突尼斯首都首都突尼斯市、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毛利塔利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貝寧首都波多諾伏等等等等都是沿海城市。
有幾個國家的首都倒是不在海邊,但是基本上都是遷都的結果。
比如說厄立特裏亞的首都原來是馬薩瓦而不是阿斯馬拉;尼日利亞的首都原來是拉各斯而不是阿布賈。
唯二例外是肯尼亞和蘇丹,這倆國家盡管都有沿海大城,但是獨立後首都都是在內地。
胡二愣道:“可是我感覺這裏的法語普及度沒有那麽高啊。”
蕭鵬笑道:“你不知道當年這裏是怎麽獨立的。如果知道的話你就知道這裏人對法國的態度了。”
阿爾及利亞就在地中海南岸,和法國一海之隔,這為法國的殖民提供了方便。
法國對非洲的額重視程度遠超歐洲其它各國,鼎盛時期整個非洲36%的土地都屬於法國!
從1830年開始,法國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理由占領了這裏,但是遭遇到了阿爾及利亞人的頑強抵抗,一直到1905年他們才算是占領了這裏。
當時法國人對這裏的重視到什麽地步呢?
這裏在法國人眼裏並不認為是殖民地,而是被當做是法國本土!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直接宣布‘阿爾及利亞是法國的天然組成部分’!拿破侖三世還宣布給予阿爾及利亞人公民資格成為名義上的‘新法國人’!
在二戰時期,阿爾及利亞為戴高樂以及自由法國陣容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但是二戰結束後,戴高樂又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進行了血腥鎮壓。阿爾及利亞真的是通過浴血奮鬥才獨立的,尤其是當年在阿爾及爾的反抗運動堪稱血腥,
作為阿爾及利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當年唯一的城市,別的隻能叫鎮子),當時這裏真的是法國重兵把守的位置,另外他們在這裏實施了種族隔離製度把阿拉伯人困在作為人質,阿爾及利亞反抗軍想要打這裏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反抗軍采用的什麽方式?
無限暗殺!
當時阿爾及爾有龐大的地下組織,因為擔心被人一窩端,所有組織裏的人隻有一個上線兩個下線,也就是說每個人最多認識組織裏的三個人,各個小組各自為戰,今天暗殺個法國警察,明天暗殺個法國官員,搞的法國之支撐不下去隻能放棄這裏。
但是阿爾及利亞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個國家大約有15%的人口死於當年的獨立戰爭!
最好笑的是:後來法國還拍攝了一部偽紀錄片叫做《阿爾及爾之戰》,直接顛倒黑白把阿爾及利亞反抗組織說成了殘虐的‘恐怖組織’他們法國人成了受害者。
那可是在人家國家上發生的事情!
這樣的血海深仇他們能對法國態度有多好?
他們和法國的關係大概就像龍國和霓虹國差不多。
不過說這裏人不會法語這倒是是個誤會,這裏人很多都用法語和外國人交流,而且口語也不重,這裏的阿拉伯語裏也夾雜著不少法語詞匯。
胡二愣感覺這裏法語沒有那麽普遍是因為他們都不懂法語,唯一一個懂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就是蕭鵬。
而要和阿爾及利亞人拉近距離是誰阿拉伯語好呢還是法語好?
當然是前者!
這也造成了這個誤會。
阿爾及爾和法國還是很有淵源的。這裏和法國的地中海沿岸城市馬賽如出一轍,不管是城市建築風格還是氣候還是綠化程度,如果不看街上的行人的話說這裏是馬賽也有人信。
“不過有一說一,這裏不熱啊。”楊猛道:“感覺一點兒也不非洲。”
蕭鵬道:“標準的地中海氣候。冬暖夏涼的……不對,冬天也不暖,也能到零下,不過你說的對,這裏確實不太非洲的感覺,跟咱們家鄉差不多。”
楊猛道:“反正挺舒服的。”
胡二愣不解道:“老板,這個國家說是阿拉伯國家,可是感覺阿拉伯味兒沒那麽重,街上不戴頭巾的女人和戴頭巾的女人差不多。而且……你看這裏,阿拉伯國家看到這樣的性感女郎總感覺怪怪的。”
蕭鵬笑道:“矯枉過正的產物吧。”
事實上阿爾及利亞也是個本應富得流油的國家。
這裏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氣出口國,而且還有優秀的石油儲量。也是一個可以做一個安靜的油氣大佬的存在。
但是這裏有個巨大的問題:
這裏大概是龍國五分之一的國土麵積,卻被劃分了58個省,政府裏有30多個政黨一起執政,這就導致說話的人真的太多。
為什麽龍國和阿爾及利亞的關係原來一直沒有深入合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局問題。
這裏剛建國沒兩年就開國總統就被政變推翻——事實上那次政變結果是挺好的,從此後這個國家開始了接近三十年的政局平穩期。
但是到了91年的事情發生了一件事情:那一年總統選舉的時候,第一輪獲勝的是一個叫‘ysl救世陣線’的政黨。
非洲這邊還有個特色,不管是軍閥頭子還是什麽,組織名字一個起的比一個大。
按理說他取一個這麽大的名字也沒什麽,關鍵是那是一個原教旨主義的政黨,就是跟tlb差不多存在的極端主義。
因為這個事情軍方強行幹涉了那次選舉,然後結果就是爆發了內戰,這次內戰打了十多年一直打到二十一世紀!
也就因為連年內戰,雖然阿爾及利亞確實是阿拉伯國家,確實主要信仰是ysl,但是這裏並不完全按照教義來說事。
上次有人這麽做導致十多年內戰,現在還有誰敢這麽做能讓人用口水淹死!
在那個時期出來一個狠人,名字叫布特弗利卡,擔任總統後一方麵恢複國內和平穩定推動全國和解,一方麵打擊恐怖組織,用了幾年時間終於讓這個國家穩定了下來,這才有了這個國家後來的發展。
但是那話怎麽說的?成也蕭何敗蕭何。
布特弗利卡確實穩定了阿爾及利亞的局勢是不假,可是他有個很嚴重的問題:明明中風癱瘓卻不放權。連續六年的時間很少出現在人們麵前。
正好那兩年國際油價大跌,他們國家連續發展幾年後實現了經濟負增長,人們對他已經很是不滿,這樣還要第五次當總統?
於是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示威遊行:當年‘阿拉伯之春’都被布特弗利卡有極佳的手腕穩定下去沒有對這裏造成太大影響,這次他可真扛不住了,隻能灰溜溜的辭職,這才有了前總理現總統科本的上任。
而科本當總統後進一步加強了和龍國的合作,然後這些年的阿爾及利亞發展的還真心不錯。去別的地方蕭鵬沒去過,但是看阿爾及爾一個地方,說這裏是發達國家蕭鵬都信。
龍國搞的基建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