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朱誼澏、慶王朱倪炯、肅王朱縉墤,這就是大明西北三位藩王。


    岷王藩被廢除,現在陝西就一位藩王。


    慶王藩地在寧夏、肅王藩地在蘭州,秦王藩地在西安。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高迎祥等人造反的根源,就是陝西、甘肅等地連年大旱。


    如果百姓活不下去,那麽大明滅亡屬於活該,如果百姓有飯吃,能夠安居樂業,就算有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人,百姓也不會響應他們。


    為何陝西百姓會跟隨李自成等人,根源還是出在開中法這裏。


    朱翊鈞最近看唐朝的書,在高宗李治時期唐朝的長安或者陝西就養不了這麽多人,史書上的就食洛陽,就說明從唐朝開始,陝西的環境就很惡略。


    這裏的環境,就是自然環境。


    不止唐朝,就連隋朝時期,也有就食洛陽的記錄。


    隋唐時期每逢關中大旱,皇帝帶著大臣們就到洛陽就食,這就說明當時陝西人口多,耕地少,自然條件不太好。


    明朝洪武到弘治時期的開中法,每年可以給邊鎮帶來六百萬石軍糧,這軍糧就是運到邊鎮的糧食。


    開中法就是鹽稅製度,鹽商們把糧食運到邊鎮,再由邊鎮把鹽引交給鹽商,這樣鹽商就可以賣鹽。


    從永樂後期,開中法就不太管用,邊鎮都是苦寒之地,缺少糧食,鹽商們為了減少運輸,就在邊鎮附近屯田,這就是商屯,在邊鎮附近種糧食,運到邊鎮近了許多。


    這時邊鎮還能有糧食吃,當然,開中法不止有鹽和糧食,還有馬匹換糧食,茶葉、布匹換鹽等等。


    到了弘治時期,這位皇帝有些窩囊,官員說什麽,他幾乎信什麽,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加強,就是弘治時期。


    弘治時期開中法破敗,鹽商不再運糧食到邊鎮,而是拿著錢換鹽引,這種就導致邊鎮的軍隊吃不上飯,邊軍將領腐敗嚴重。


    糧食運輸損耗大,而且糧食沒有白銀好貪汙,鹽商拿錢換鹽引,方便邊軍將領貪汙,當然這其中還有朝中與地方官員的好處。


    鹽商、邊鎮將領、朝中、地方官員獲利,這邊鎮一年六百萬石糧食就沒了,從這時開始,邊鎮的士兵,徹底成為邊鎮將領的農奴。


    陝西的邊鎮很多,同時陝西在大明時期自然災害很嚴重,三年之內最少有一年幹旱,明朝末期碰到極端條件,連續幾年幹旱。


    陝西附近的邊鎮也有很多,榆林、寧夏、甘肅、固原、臨洮五個邊鎮,從弘治時期陝西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這五個邊鎮的糧食,都要由陝西供應,可想而知陝西很缺糧食,明末這些農民在陝西鬧的厲害,根源就在開中法的廢除。


    如果風調雨順還能維持,如果遇到幹旱,這是餓死邊軍,還是餓死百姓?


    嘉靖時期楊一清提議,重新設立開中法,供應邊軍的糧食。


    可想而知楊一清的下場。


    廢除開中法,這裏有晉商、晉黨、東林黨以及江南鹽商的利益,再想重設開中法,難上加難!


    萬曆四年,龐尚鵬再上奏疏,九邊屯鹽、屯糧,這同樣得罪張居正,張居正能繼續坐首輔,還要有晉黨、東林黨的支持,龐尚鵬被罷免。


    大明軍費每年開支將近九百萬兩,占全年財政收入四成多,白花花的銀子運到邊鎮,富了朝中官員,各地總督、巡撫、總兵、參將、以及軍官,苦了底層的士兵。


    開中法能送到邊軍手中六百萬石糧食,這可比其他糧食值錢多,有這六百萬石糧食,邊軍士兵就能吃飽飯。


    這可比江南、河南、山東這些地方一千兩百萬石糧食,珍貴許多。


    弘治時期的官員、邊將要麽就是裝糊塗,他們不懂這邊鎮六百萬石糧食的珍貴,不過朱翊鈞看弘治皇帝,他是真的糊塗。


    大明最昏庸的皇帝,非弘治皇帝莫屬。


    鄭王、代王、晉王也在。


    朱翊鈞把廢除開中法的弊端告訴他們。


    “朕叫你們三位藩王過來,就是陝西這五個邊鎮,嚴重的缺少糧食。”


    “宗人府重立後,以宗室取代大明初年的鹽商,要把湖廣、江南、河南、山東的糧食,運到山西、陝西、遼東等地邊鎮。”


    “陛下,我們這麽做,這些鹽商還有朝中的官員,是不是會強力抵抗?”


    肅王坐在椅子上,今天萬曆皇帝又在武英殿召集藩王。


    “鹽的利潤就這麽多,咱們宗室拿一部分,鹽商和官員利潤就少一部分,如果這些利潤都讓官員鹽商拿,那麽大明亡了,這口黑鍋,還要皇帝和宗室背。”


    “現在不折騰,以後想折騰都沒機會。”


    “各地邊鎮還沒出現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再過十幾二十年,邊鎮就開始割據,隻像朝廷要銀子,仗一點都不打,將領除了貪財,什麽都幹不了。”


    “今天不瞞著你們,朕一直在想廢除軍戶製,唐朝之所以出現安史之亂,本質還是府兵製崩潰,不得已才采用募兵製。”


    “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幾個邊鎮,現在都是募兵製,這幾個邊鎮花朝廷銀子最多,薊鎮一年光白銀就一百多萬兩。”


    “金山銀山也不抗這麽造。”


    “這裏有一個邏輯,安史之亂就是唐朝的朝廷沒錢,拿不出錢養邊鎮,這各地節度使都開始募兵,唐朝的朝廷養不起兵,各地節度使自負盈虧,最後的結果就是節度使越做越大,朝廷越來越虛弱。”


    “唐朝的府兵製本質和太祖時期的軍戶一樣,打仗是兵,不打仗是農,這樣能減少朝廷的支出。”


    “洪武、永樂時期還好,出現了逃兵,軍戶逃跑,跑到山裏安頓下來。”


    “太祖時期把軍戶都安排在邊鎮,就是為了避免唐朝府兵的弊病,唐朝府兵外出打仗,他們的地在陝西或者河南,秋天出兵,來年三月能迴來還行,迴不來就荒廢田地,有些府兵征戰迴來,地沒了。”


    朱鼐鉉哈哈大笑起來:“肯定被世家大族占了,這府兵出去打仗,為國家征戰四方,迴來地都沒了,索性就成為逃戶。”


    “對!”


    “世家大族一文錢的稅都不交,這府兵越來越少,朝廷收入越來越少,募兵又募不起,這就出來了節度使。”


    “唐玄宗時期廢除府兵製,就是因為府兵沒人了,推行募兵製時,軍隊戰鬥力增加,打了幾場勝仗,可是從開元時期軍隊開支幾百萬,到天寶時期過千萬,這募兵就募不起了,為了減少朝廷開支,就讓稅收少的邊鎮節度使,自己招募兵,稅收也交給節度使。”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河北以及北邊,可是被稱為聖人的。”


    “更為嚴重的,就是上層被關隴集團把持,從唐高宗時期河北等地的世家,就不參加科舉了,唐朝科舉就是樣子貨,大部分錄取關隴集團的人。”


    “既然朝廷被關隴集團把持,你們願怎麽玩就怎麽玩。”


    “底層以及其他地區的世家,上升階梯被堵住,安祿山和史思明這裏的人才,都是在長安鬱鬱不得誌的人。”


    “就算沒有安祿山和史思明,也有王祿山和趙思明,安史之亂一定會爆發,所為的開元盛世,就像一朵注定要凋零的花。”


    “此時的大明,就像唐玄宗時期的盛世,江南這裏的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要比唐朝時期繁華多,也比唐朝腐敗多,曆史會記錄萬曆中興,或者萬曆盛世,可是這真的是盛世嗎?”


    “代王、晉王、沈王,你們都是山西的,秦王、肅王、慶王你們都是西北的。”


    “此時的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與唐朝開元時期的河北以及河北北方,有什麽區別?”


    眾位藩王沉默不語,他們都知道自己藩地的百姓如何生活,大明的江南與山西、陝西幾乎就是兩個世界。


    盛世,它真的是盛世嗎?


    盛世不是什麽好事,秦朝末年是盛世,人口五千萬左右。


    西漢平帝時期將近六千萬人口。


    東漢桓帝時期五千六百萬人口。


    隋煬帝大業時期四千六百萬人口。


    這些朝代不是爆發流民起義,就是爆發世家反抗朝廷。


    史書上的太平治世,人口很少,貞觀之治人口才一千兩百萬。


    大明戶籍上的人口六千多萬,可是到江南一看,萬曆八年,大明人口最少一億五千萬。


    耕地、人口、財政這些就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如果發生不平衡,早晚會出現問題。


    所謂的萬曆中興,張居正改革的大明,正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一條鞭法之下,百姓困苦不堪,增加百姓的負擔重中加重。


    此時朱翊鈞也迴天無力,他不知如何能救大明,此時大明就像年約六十歲身患癌症晚期的老人。


    等死?


    還是用猛藥治一治。


    宗室、勳貴、文官、武將、士紳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侵蝕著大明。


    太祖朱元璋創立的大明,可以叫第一大明。


    成祖永樂時期的大明可以叫第二大明。


    萬曆皇帝不能拯救大明,他要開創一個新的大明。


    第三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就是影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導演不要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導演不要停並收藏朕就是影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