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應該這個時候分散在各地靜待時機的唐朝淩煙閣功臣們,在楊廣的一紙召令下,齊聚京師。


    “朕如今欲行新政,然我大隋疆域廣闊卻不可一概而論。欲行新法必先試驗,明其利弊後方可施行。爾等皆是我大隋英傑,曆年考評無不為最。朕召爾等前來便是為我新政查缺補漏,若果有明見卓識,朕必不吝封賞。


    這些人雖然都是貴族子弟,尋常的官員小吏完全不放在眼裏。但如今是楊廣親自下詔,對於皇帝有什麽權威,他們還是很了解的,無論無何也不敢像以前那樣,但凡覺得沒意思了就不管不顧的掛印而去。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位的轉換總是伴隨著官員的更替,如果自己表現的足夠好,未嚐不能謀求一個很不錯的位置,甚至是爵位。


    楊廣雖然是皇帝,但他的命令依舊需要官僚來執行,現在的官僚係統太過於繁雜了。即便是吸收了原主的記憶,他也無法徹底理清那些繁雜的官職背後的職權。


    就比如說丞相,原意為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多簡單明了。好好的丞相不叫偏要叫什麽尚書左仆射,即不好記又不好寫。


    每當這個時候他就特別懷念後世那簡單明了的體係。


    三省六部製度雖然是楊堅的創舉,往後也一直沿用了到清朝。但是對於習慣了後世簡潔明了風格的楊廣來說還是不夠好。


    於是他決定更改官製,而且要一步到位,直接參考後世官製,多添少補。至於官製更改可能造成的混亂,他是不在意的。畢竟自己是皇帝,整個國家都是為自己服務的,隻有官僚適應自己,哪有自己適應他們的道理。


    所以他將後世的官製經過一番刪改後交給了房玄齡杜如晦他們,讓他們與當前官製一一對照,做一個可行的方案出來。


    在楊廣的設想中,首腦自然是他——帝國皇帝陛下。在這之下呢,要設立政事堂、六扇門、監察院和軍機處四個部門。


    政事堂下設吏部、稅部、學部、工部、民部、財部、資源部、商部、郵驛部,共計九個直管部門,再設置錦衣衛和防衛部為行政院特設機構。


    政事堂采取丞相負責、政事會議、吏製三大製度。


    丞相負責製:丞相全麵負責政事堂工作,代表政事堂對皇帝負責,丞相一屆任期為六年,可連任,每人最多擔任兩屆。


    設置副相、次相各三人,協助丞相工作,並與各部長官一起對丞相負責。


    凡重大政事問題,必由皇帝與丞相共同用印後方可實行。副相次相人選由皇帝擬定,各部長官人選由丞相提出任免名單,交由皇帝擬定。


    凡政事堂所發命令、決定、政事法規及地方刺史以下人事任免,均需由丞相用印方可施行。


    政事會議製:政事堂分為全體會議與丞相會議兩種,政事問題必須經過會議討論決定。


    全體會議由政事堂全體成員組成,會議由丞相主持召開,一般用於討論重大問題或涉及眾多部門的重大事項,每兩個月召開一次。


    丞相會議由丞相、副相、次相組成,用於討論政事堂準備發布的政事法規和各部門、地方提交請示的重大事項,每一個月召開一次。


    吏製:國內所有官府、軍隊的正副長官皆由吏部統一調派管理。


    如果說重劃官製不過是老調重彈的話,那楊廣對於政事堂的構想真真是嚇到他們了,別的都不說單單是這丞相的權力可以說是曆朝曆代之最了。這楊家自己就是從宰相篡位來的,他就不怕別人有樣學樣嗎。


    楊廣便是不看也知道他們想說什麽,這就是他之前專門劃出軍機處的意義了,在楊廣的設想中,副相和次相各管兩個部門,丞相不直接麵對各部事物,隻負責輔佐皇帝製定軍國大略和背鍋。


    是的,背鍋。這就是楊廣給丞相的定義,皇帝是不能出錯的,皇帝一旦出錯不論發不發罪己詔,都對皇家威信而言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對於曆史上那些不論是天災人禍還是戰火,一旦發生就歸結到皇帝身上的行為。楊廣是十分厭惡的,天人感應這個說法實質上不是為了證明皇權的正統性,而是為了限製皇權。這一招可謂是十分的狠辣,而且非常具有前瞻性。


    開國之君自然不在乎什麽感應不感應的,你敢嘰歪他就敢砍了你,但後麵的君王沒這種威望,這就被約束了手腳,到最後明明處理政事的都是文官,但出了問題卻都怪罪皇帝。


    稍微想想明後期皇帝們的憋屈樣兒,楊廣就覺得不能忍,那哪兒是什麽皇帝,明明就是一個吃飽喝好的受氣包,每天不時被打臉就是背黑鍋。


    楊廣不認為自己有點後世經驗就能成為千古一帝,即便他行他的兒子們也肯定做不到。古代科舉選出來的人也許治國不行,但搞鬥爭那都是一把好手。再說你一家之人如何能與天下英傑作對。


    他設置丞相就是為了分擔仇恨,像後世東瀛天皇那樣徹底抽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容易被人家臥榻酣睡了。


    士人奮鬥一生圖的是什麽,先是利然後是名。地位越高越是愛名,個個都想名留史書,傳頌千古。既然這樣,那幹脆給他們。


    設定個一任期,讓大家輪著來體驗一把,有才華幹的好的就給他著書立傳,不怕吸引不了他。那些無能又貪婪的,便由他折騰的民不聊生後,再由皇帝出麵撤掉,如此即釋放了民間矛盾還能收一波民心,也是穩賺不虧。至於由此產生的損失和倒退,嘖嘖,不是有一句話叫曆史是螺旋上升的嗎。


    文官其實是不怕皇帝的,為了當官他們什麽都不怕,南漢的閹割製度和大明老朱的剝皮實草都擋不住,你說他們怕什麽。


    唯有以文製文,讓真正了解他們的人來對付他們,真正了了解他們的自然是他們自己了。這樣的二元製其實是很不錯了,起碼那些官僚在想把黑鍋甩到皇帝頭上就得掂量掂量丞相的權威了。


    至於上下勾結這種事,其實也沒必要太擔心。太祖說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支持你當丞相不代表支持你當皇帝,篡位那是需要特定條件的。


    越是體係健全的朝代篡位的可能性就越低。再說了,何必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隋煬帝,不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今夜登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今夜登基並收藏朕,隋煬帝,不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