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一戰,關注的人非常多。
除了真定府城內的百姓和周邊的一些府、州、軍、監之外,還有汴京城內的所有人。
上至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
每一個人,不管是宋人、金人還是遼人都在緊密的關注著真定府一站的結局。
甚至還包括西夏。
原因隻是因為宋廷這個新上任的官家在朝堂上斬釘截鐵的一句話。
“真定府一戰,金軍必敗。”
自趙欽登基以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內,還從未見他算有遺漏過。
所以關注真定一戰的人,心思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是關心國家社稷安危,黎民百姓苦難,所以心中期望真定府能真像官家說的,能守下來,這類人以大名的宗澤、皇城內的何栗等人為主。
有的人是純粹的相信官家,因為自從他們接觸官家以來,從來就沒有見到官家算錯過,比如李綱、朱拱之。
有的人是想著自己接下來的工作該如何進行,比如孫傅,真定一戰的勝敗,關乎著他接下來邸報該怎麽寫,民間小報該怎麽編。
畢竟官家話已經放出去了,若是真贏了,自然好寫。
可若是萬一輸了,自己就要快速的幫著官家把輿論影響降到最低才行。
而有的人,則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看官家出醜的心態,在他們看來,金軍數日內,連下六七座城池,不可能在真定府這吃虧。
所以,他們就想看看一旦真定失守,這個從登基之後,就一直自信過頭的年輕官家,該如何收場,這些人,以一些不得勢的憤青為主。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一個叫做張邦昌的人。
張邦昌曾經和何栗同為禦史台官員,但是他的作風卻和何栗完全不同,凡是何栗認為是錯的,要抵製的,張邦昌就全部當做對的,照單全收。
何栗在做禦史的時候,曾上書諫言陳述王黼、蔡京數十條罪狀。
而同為禦史的張邦昌卻私下聯絡禦史台的其他一些官員,打壓何栗,充當王黼的黨羽。
結果就是,上書直言的何栗,幾年來一直在禦史台之內,老老實實的當著自己的禦史,而幫著王黼為虎作倀的張邦昌,卻很快就升到了中書侍郎一職,進了政事堂。
趙欽登基後,斬殺王黼等六賊,重用何栗,將何栗提為尚書左丞,卻把張邦昌的中書侍郎改為了門下侍郎這個虛銜,並且重新把他調迴了禦史台。
這讓張邦昌心中十分不爽,但是張邦昌有個最大的優點,能屈能伸!
他立刻便完美的壓下了心中的不滿,向何栗示好,並痛哭自己以前是被王黼逼迫,而且在朝堂之上也很低調,從來不多話。
所以,他現在的身份,就是一個小透明。
擔當著禦史的官職,卻是一個透明般的存在,想來也是可笑。
可不管如何,張邦昌在新皇登基的那一波殺戮中,活了下來,而且活的還不錯,以他現在的俸祿,下輩子都夠衣食無憂了。
這次真定府之戰,他也私下買通了許多撰寫民間小報的好手,在他看來,金軍之威,勢不可擋,真定府一戰,宋軍必敗。
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到時一定要令人在小報上大寫特寫,非要讓官家顏麵盡失方可。
甚至,他都已經做好了投降金國的準備。前陣子,他可聽說了,金國對待投降的宋人和遼人是相當不錯,不管什麽事,都是宋人和遼人優先。
隻要這幾日金軍打下真定,那很快就可以逼近汴京了。
所以張邦昌心中甚至還隱隱的有些期待,當然,他的這些期待,並非是因為他對金國有什麽特殊的感情,他完全就是氣不過趙欽重用何栗,而忽視他。
除了廟堂之上這些各類各樣的心思以外,還有汴京城內的百姓。
汴京城的百姓都對趙欽這個官家佩服、尊敬的很,趙欽當上皇帝之後的這半年,別的不說,他們的日子過得安穩了許多。
而且趙欽又殺了那麽多的貪官汙吏,前段時間,更是把河東、河北的災民問題處理的很好,這些事情百姓們可都是看在眼裏的。
因此汴京城內的百姓都堅信,真定這一仗,大宋軍隊一定能打贏,畢竟官家都開口了,官家開口,那就是天威,天威可不是小小的野蠻金賊能抵抗的了的。
而且不止是平民百姓,汴京城內的富商權貴更是如此,他們之前都屯了不少的“三品鐵券”,就指望著靠這個東西來改變家族命運呢。
他們現在可比誰都看好趙欽,趙欽越厲害、說的越準,他們便越高興。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這些日子,大家每天都翹首以盼的關注著飛到汴京城來的每一封軍報,可每一封軍報,偏偏都不是從真定府而來。
在真定府之戰結束後不過一日多,這天一大早,一封加急的軍報經快馬,直接送到了皇城內。
整個汴京城都因為這封軍報的到來,而屏住了唿吸。
因為這封軍報,來自真定!
然而一直到正午的時候,都沒有消息從皇城內傳出來。
人們不禁都開始紛紛猜測起來。
“難道是真定府失守了?”
“金賊又勝了麽?”
“哎,這可如何是好啊,金國的人也太厲害了啊。這麽打下去,日子該怎麽過啊。”
“這事不好說,我相信官家。官家說真定一戰,金軍必敗,金軍就一定會敗。”
“對。”
“對。”
……
諸如此類的討論,在汴京城的每一個角落裏,都在發生著。
眼看著流言越傳越多,越傳越猛,大部分人也漸漸的失去了信心。就連一開始相信官家的人,也漸漸的有些動搖,但仍然還是眼巴巴的望著宣德門,期待著能有驚喜出現。
可直到太陽都快沉到西邊了,皇城內卻依然還是靜悄悄的。
睿思殿內,朱拱之略有些焦急的看著坐在禦案之後,還優哉遊哉的趙欽,忍不住有些擔憂的提醒道。
“官家,外麵的風言風語現在有些多。”
除了真定府城內的百姓和周邊的一些府、州、軍、監之外,還有汴京城內的所有人。
上至廟堂之高,下至江湖之遠。
每一個人,不管是宋人、金人還是遼人都在緊密的關注著真定府一站的結局。
甚至還包括西夏。
原因隻是因為宋廷這個新上任的官家在朝堂上斬釘截鐵的一句話。
“真定府一戰,金軍必敗。”
自趙欽登基以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內,還從未見他算有遺漏過。
所以關注真定一戰的人,心思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是關心國家社稷安危,黎民百姓苦難,所以心中期望真定府能真像官家說的,能守下來,這類人以大名的宗澤、皇城內的何栗等人為主。
有的人是純粹的相信官家,因為自從他們接觸官家以來,從來就沒有見到官家算錯過,比如李綱、朱拱之。
有的人是想著自己接下來的工作該如何進行,比如孫傅,真定一戰的勝敗,關乎著他接下來邸報該怎麽寫,民間小報該怎麽編。
畢竟官家話已經放出去了,若是真贏了,自然好寫。
可若是萬一輸了,自己就要快速的幫著官家把輿論影響降到最低才行。
而有的人,則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看官家出醜的心態,在他們看來,金軍數日內,連下六七座城池,不可能在真定府這吃虧。
所以,他們就想看看一旦真定失守,這個從登基之後,就一直自信過頭的年輕官家,該如何收場,這些人,以一些不得勢的憤青為主。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一個叫做張邦昌的人。
張邦昌曾經和何栗同為禦史台官員,但是他的作風卻和何栗完全不同,凡是何栗認為是錯的,要抵製的,張邦昌就全部當做對的,照單全收。
何栗在做禦史的時候,曾上書諫言陳述王黼、蔡京數十條罪狀。
而同為禦史的張邦昌卻私下聯絡禦史台的其他一些官員,打壓何栗,充當王黼的黨羽。
結果就是,上書直言的何栗,幾年來一直在禦史台之內,老老實實的當著自己的禦史,而幫著王黼為虎作倀的張邦昌,卻很快就升到了中書侍郎一職,進了政事堂。
趙欽登基後,斬殺王黼等六賊,重用何栗,將何栗提為尚書左丞,卻把張邦昌的中書侍郎改為了門下侍郎這個虛銜,並且重新把他調迴了禦史台。
這讓張邦昌心中十分不爽,但是張邦昌有個最大的優點,能屈能伸!
他立刻便完美的壓下了心中的不滿,向何栗示好,並痛哭自己以前是被王黼逼迫,而且在朝堂之上也很低調,從來不多話。
所以,他現在的身份,就是一個小透明。
擔當著禦史的官職,卻是一個透明般的存在,想來也是可笑。
可不管如何,張邦昌在新皇登基的那一波殺戮中,活了下來,而且活的還不錯,以他現在的俸祿,下輩子都夠衣食無憂了。
這次真定府之戰,他也私下買通了許多撰寫民間小報的好手,在他看來,金軍之威,勢不可擋,真定府一戰,宋軍必敗。
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到時一定要令人在小報上大寫特寫,非要讓官家顏麵盡失方可。
甚至,他都已經做好了投降金國的準備。前陣子,他可聽說了,金國對待投降的宋人和遼人是相當不錯,不管什麽事,都是宋人和遼人優先。
隻要這幾日金軍打下真定,那很快就可以逼近汴京了。
所以張邦昌心中甚至還隱隱的有些期待,當然,他的這些期待,並非是因為他對金國有什麽特殊的感情,他完全就是氣不過趙欽重用何栗,而忽視他。
除了廟堂之上這些各類各樣的心思以外,還有汴京城內的百姓。
汴京城的百姓都對趙欽這個官家佩服、尊敬的很,趙欽當上皇帝之後的這半年,別的不說,他們的日子過得安穩了許多。
而且趙欽又殺了那麽多的貪官汙吏,前段時間,更是把河東、河北的災民問題處理的很好,這些事情百姓們可都是看在眼裏的。
因此汴京城內的百姓都堅信,真定這一仗,大宋軍隊一定能打贏,畢竟官家都開口了,官家開口,那就是天威,天威可不是小小的野蠻金賊能抵抗的了的。
而且不止是平民百姓,汴京城內的富商權貴更是如此,他們之前都屯了不少的“三品鐵券”,就指望著靠這個東西來改變家族命運呢。
他們現在可比誰都看好趙欽,趙欽越厲害、說的越準,他們便越高興。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這些日子,大家每天都翹首以盼的關注著飛到汴京城來的每一封軍報,可每一封軍報,偏偏都不是從真定府而來。
在真定府之戰結束後不過一日多,這天一大早,一封加急的軍報經快馬,直接送到了皇城內。
整個汴京城都因為這封軍報的到來,而屏住了唿吸。
因為這封軍報,來自真定!
然而一直到正午的時候,都沒有消息從皇城內傳出來。
人們不禁都開始紛紛猜測起來。
“難道是真定府失守了?”
“金賊又勝了麽?”
“哎,這可如何是好啊,金國的人也太厲害了啊。這麽打下去,日子該怎麽過啊。”
“這事不好說,我相信官家。官家說真定一戰,金軍必敗,金軍就一定會敗。”
“對。”
“對。”
……
諸如此類的討論,在汴京城的每一個角落裏,都在發生著。
眼看著流言越傳越多,越傳越猛,大部分人也漸漸的失去了信心。就連一開始相信官家的人,也漸漸的有些動搖,但仍然還是眼巴巴的望著宣德門,期待著能有驚喜出現。
可直到太陽都快沉到西邊了,皇城內卻依然還是靜悄悄的。
睿思殿內,朱拱之略有些焦急的看著坐在禦案之後,還優哉遊哉的趙欽,忍不住有些擔憂的提醒道。
“官家,外麵的風言風語現在有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