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朱元璋的官邸。朱元璋站在案邊,麵色陰沉。案前站著他帳下所有的謀士,新來的和資深的,也跟朱元璋一樣,個個沉著臉。
朱元璋的案上放著一大堆急報,都是從太平方向發來的。先是太平告急,下麵署名的是他的養子朱文遜;接著是太平失守,朱文遜與花雲都已遇難;再然後是陳友諒殺了徐壽輝,把“天完”改成“漢”,他自己當了漢的皇帝。大家都知道,陳友諒的下一步就是殺向應天。
所有的人都知道,現在陳友諒勢大無比。他們把敵我雙方的力量進行了一次全麵對比,都認為,如果迎擊陳友諒,結果必敗無疑。甚至連當初最賣力動員朱元璋東來、拿下金陵的馮國用,這時也不敢硬氣了。在一片逃跑的意見聲中,他沉默不語,隻是滿臉汗水地站在那裏。朱元璋看著馮國用,希望他能提出一個反對意見來。
朱元璋知道,自己剛剛跟張士誠對打,雙方都消耗了很大的力量,現在還沒恢複過來,而陳友諒又直逼而來,且速度快得驚人,可以說自己現在是四麵受敵人。如果從應天退走,他還能卷土重來嗎?隻怕他才一出應天,四麵強敵就會咆哮殺來,把他打入萬劫不複之地。
他看了看眼前這群謀士,不由心裏暗道:“看來你們都已經打好了包袱,現在隻要我一拍板,便逃得比兔子還快。而且,不少人隻怕已經做好了投靠新主的準備。老子完了,他們的新生活就開始了。”朱元璋這麽一想,便氣得咬牙切齒。他知道隻要一決定棄城而去,他的後果將十分的慘--那時,他的結果就是逃向滁州,然後又逃到濠州,最後像喪家之犬一樣被人家一錘打死。
可他現在也沒有想出什麽好辦法來。他隻是來來去去地看著手下這些高參,心頭惱火,可又沒有辦法。他希望他們能給他想出一個辦法來。
這時他的手心握得緊緊的,拳頭中已經汗水淋漓,幾乎就要透出指縫。他那黯淡的目光慢鏡頭似的向這些謀士群中掃射。驀然,他看到了一道目光,一道冷靜的目光。朱元璋不由心頭一震,眼裏光芒大盛,立即鎖定了這道目光。他心頭激動不已,聲音有點發顫,道:“伯溫先生,你有何高見?”
那位目光冷靜的人叫劉基,字伯溫。他本來是江浙名士,曾在至順年間中過進士,博學多才,據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精,曾被譽為“江南第一名士”,認識他的人都把他比成諸葛亮。他也曾當過元朝的命官,可是並不得誌,多次向他的上級領導出謀劃策,都不被采納。他知道自己在元朝是混不下去了,於是就辭了職,迴家當起了專業名士。
胡大海奉命攻下處州時,聽到劉基的名字,覺得這是個人才,就跑過去請他出山。可是劉基一看隻是胡大海這個大老粗來請,便一口迴絕了。胡大海雖然是個粗人,可卻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並沒有因此而怪罪劉基,而是派人向朱元璋匯報,請朱元璋委托自己代為邀請。哪知,劉基仍然不動。
朱元璋比胡大海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他比胡大海更知道劉基的才華。當年,李善長剛投奔他,向他推薦了宋濂,然後狠狠地把宋濂誇了一番,說他是天下第一大才子。可宋濂卻擺擺手道:“我算什麽,我的朋友劉基比我強多了。”從那時起,朱元璋就記住了宋濂這句話。這時聽說胡大海找到了劉基,他當然很高興。可哪知,劉基卻不像宋濂那麽好請。看來胡大海那樣的粗人,劉基是不放在眼裏的。他拍了一下腦門,暗道:“得派另一個人去了。”可派誰呢?孫炎!
孫炎的形象並不很賞心悅目,臉色很黑,而且腿還有毛病,走路跛得很明顯。可這哥們兒的口才極好,如果進行全軍辯論大賽,他肯定穩拿頭籌。
朱元璋派人把孫炎叫來。不一會兒,孫炎就一拐一瘸地來了。他才到門口,就大聲道:“孫炎拜見元帥!”
朱元璋抬頭一看,笑著道:“有個事需要你走一趟。”
孫炎道:“請元帥下令。”
朱元璋道:“現在我讓你去當處州總管。不過,你的任務是把劉基請來。”
孫炎一聽,這還不好辦?當即答應。
孫炎立即趕到處州,派人帶著禮品再去找劉基,然後在家等劉基前來。哪知,派出去的人很快就迴來了。他問:“劉基呢?你怎麽自己跑迴來了?”
那人道:“劉基不來,他隻讓我帶這東西迴來交給你。”
“什麽東西?”
那人把一個布包遞給孫炎。
孫炎打開一看,卻是一把寶劍!麵對著青光閃閃的寶劍,孫炎氣得黑臉左右歪了好一陣,然後大罵:“好你個劉基,欺負老子到這個地步。胡大海去請你,你隻是不動身;老子請你,你居然用寶劍迴應。”
可他發過脾氣之後,又把麵部肌肉調迴原位,然後用手摸著那張黑臉,緊咬著嘴,想:“主公叫我一定把劉基請到。要是請不到,不完成任務,迴去就不好交差了。”
於是他又寫了一封信,意思是說,劉先生的這把家傳寶劍,我實在受不起,現在還給劉先生,請劉先生自己帶著它,獻給明主,讓明主用它來斬殺不聽命令的人。而且他還在信後寫了一首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中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
隻是陰山太古雪,為誰潔此青芙蓉?
明珠為寶錦為帶,三尺枯蛟出冰海。
自從虎革裹幹戈,飛入芒碭育光彩。
青田劉郎漢諸孫,傳家唯有此物存。
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時見蜿蜒走虛室。
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田寒。
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為霖雨。
劉基接到信一讀,第一感受就是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再不過去自己就會被這個黑臉詩人砍了,於是隻得卷起包袱,去向朱元璋報到。
當然,劉基很要臉,他打好了包袱要走的時候,並沒有對朋友們說是受了威脅才出去的,而是發表了一個宣言,道:“十年前,我遊曆西湖時,發現西北有異雲,當時就說那是天子氣,十年之後當應在金陵。現在朱元璋果然占領金陵,開創朱氏基業,禮賢下士,我當順天應人,前去助他一臂之力。如果成功,也算不枉此生了。”
他並沒有到處州去見那個黑臉孫炎,而是直接跑到金陵。朱元璋跟他一聊,覺得很過癮,比李善長他們更對脾氣。李善長做後勤總管,那是可以堪比蕭何的,可談到軍事,就沒辦法接上話頭了;徐達很能打仗,但也是戰場上的人才,不是掌控全局的人物。算起來,李善長是蕭何,徐達是韓信,這個劉基才是張良。
劉基到了朱元璋陣營後,除了整天跟朱元璋聊天外,在其他同事麵前一直不怎麽開口,一副沉默寡言的樣子,一點不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時在大家都拚著老命發表退出金陵、避開陳友諒鋒芒的言論時,他仍然不出聲,隻是冷靜地站在那裏,跟現場其他人的表情一點不和諧,好像這些事跟他無關一樣。
當大家聽到朱元璋請劉基發表高見時,便都把目光投向了這位“好好先生”。隻見劉基站了起來,用他那冷靜的目光把大家掃了一遍,突然大聲道:“主張棄城者,當斬!”
大家不由倒吸一口冷氣,這哥們兒沒有發狂吧?好。那你說說你的見解。不棄城,如何抵擋陳友諒?
劉基緩緩道:“現在應天北有元兵,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是陳友諒,幾股勢力已經把咱們包圍得緊緊的,試問還有何路可退?能一退就萬事大吉嗎?各位以為,退下去之後,就可以欺負一下張士誠,然後再掉頭跟陳友諒決戰?如果真的這麽想,那麽這可真是萬劫不複的想法。試問,棄守金陵將意味什麽?就是潰退,就是戰敗,軍心、民心還能穩嗎?隻怕在座的,不少人已在心裏另有打算,遑論其他人了?若真的棄城,恐怕還沒出得城門,大家就抱頭鼠竄了,還談什麽去打張士誠?不讓張士誠一把殲滅就萬幸了。所以,隻有跟陳友諒在此決戰。”
那些人都咬著牙看著他。陶安問:“如何決戰?”
劉基一字一頓地道:“陳友諒確實勢力強大,可他也不是沒有弱點。此人心狠手毒,又十分驕橫,拿下太平之後,並沒有抓住戰機,立即赴向金陵,而是先解決了徐壽輝,自己忙著當皇帝,算是把戰機誤了一次。雖然這次戰機對他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咱們與他們的力量對比仍然沒有什麽變化,但卻讓我看出了他的驕橫心態。這個心態是致命的弱點,咱們完全可以利用他的這個弱點,誘敵深入,然後設伏破敵。我看打敗陳友諒不過舉手之勞。再言棄城者,都是懷有不臣之心的,請主公殺無赦!”
朱元璋一聽,頓時覺得勇氣百倍,站了起來,雙手相擊,沉聲道:“誓與陳友諒決一死戰!敢言棄城者,斬!”
眾人一聽,知道朱元璋這次是真的要死戰到底了,個個臉色刷白,再也不敢言半個“退”字。
朱元璋坐了下來,道:“大家商議一下,如何應敵。”
眾人在棄城逃跑無望的情況下,隻得又把心思轉移到決戰上來。這些人雖然個個在強敵到來之際萬念俱灰,覺得前麵隻有死路一條,可一逼到這個地步,便都又挖空心思,想著迎敵的辦法。
陶安道:“主公,依我看,金陵城池堅固,盡可死守,待陳賊兵老,便可一舉破之。”
葉不琛道:“此法其實跟等死無異。還是做好準備,等敵人一到城下,便迎頭痛擊。陳友諒以為我們怯,不敢出戰,可我們就是要全力出擊。此可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大破陳賊。”
馮國用道:“不如在陳友諒大軍未到之時,突然攻擊太平。如果拿下太平,陳友諒看到我軍銳不可當,一定會心生怯意,不敢前進。”
其他人都在這三個辦法之間選擇站隊。朱元璋則搖搖頭,道:“此三計都還不錯,隻是都對付不了陳友諒。進攻太平,根本不可取。太平城池堅固,易守難攻,短時間內不易拿下,到時屯兵堅攻之下,定會被陳友諒大破。即使咱們能僥幸攻破,可咱們能守得住嗎?反而弄得兵疲師老,難以應付了。而出城決戰,同樣要不得。咱們部隊本來就不多,放著堅城不守,則堅城無用;貿然與敵決戰於城外,若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此法仍然不是良方。如果什麽也不做,隻是在城頭死守,又能守得住多久?所以說,這三個辦法,雖然都還不錯,但都不是絕處逢生的好辦法。我們必須想到一個既能守住金陵,又能打敗陳友諒的辦法。要讓我們在決戰之後,不是精疲力竭,奄奄一息;而是精神大振,更加興旺發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家一聽,都閉上了嘴。現在能保住性命已經是萬幸了,哪指望什麽興旺發達?主公是大人物,心思果然跟我們不同。
劉基道:“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好戰場,設下埋伏,將敵引進,然後痛殲。”
朱元璋道:“好。就這樣。”
朱元璋宣布散會,然後示意劉基留下。
眾人離去之後,朱元璋問劉基:“先生胸有成竹,肯定知道戰場該設在何處了。”
劉基道:“龍灣!”
朱元璋一聽,不由大唿妙哉!朱元璋知道這個地方。龍灣就在城外,那裏是長江邊的一處水灣,但前麵有一大片開闊地。如果陳友諒的大軍開到,棄船上岸之後,那片開闊地隻裝得下一部分軍隊,其他部隊還得在水裏亂著。到時,若伏兵四起,陳友諒軍肯定大亂。朱元璋不由對劉基心生敬佩。
地點是選好了。可要是陳友諒不在那裏登陸,又該怎麽辦?劉基道:“逼著他在那裏靠岸!”於是,他們又把目光投向地圖。良久,一個完整的計劃終於敲定。
兩人都知道,水戰是陳友諒的強項,他肯定會以水軍為主力,沿長江而下,然後進入秦淮,直抵南京城牆之下,猛攻金陵。而這條進攻路線中,給陳友諒水軍造成唯一阻礙的就是南京西城三叉江上的一座木橋,這座橋叫江東橋。這樣一座橋,恐怕連海盜船隊都擋不了,哪能擋得住舳艫千裏的陳友諒大軍?所以,必須不能讓他走這條路,要逼著他走龍灣。
朱元璋和劉基反複論證之後,知道他們的計劃已經無懈可擊。於是,他把諸將召來,宣布了作戰計劃。
他命令邵榮:“你可以放棄你的陣地了。”
“為什麽?”邵榮忙問。
朱元璋道:“因為你守的正是龍灣。陳友諒看到我們有重兵守在那裏,他能上岸嗎?所以你必須馬上率部隊離開那裏。徐達、常遇春、楊靖、趙德勝,你們馬上帶所部進入陣地。你們的陣地就在龍灣和南城之間,那裏是埋伏的好地方,務必做好埋伏,隻等漢軍進來,便可突然出擊。”最後,朱元璋宣布,其餘部隊都作為預備隊,由他親自指揮。他帶著這支預備隊駐紮在西北麵的獅子山,以便與陳友諒作最後的決戰。
大家一聽,這個計劃真是好,都大感興奮。朱元璋接著說:“此戰關係到咱們的生死存亡,各位務必力戰到底,聽我號令。我揮舞紅旗時,就表示敵軍已經到達;我揮黃色時,你們就全力出擊。”
大家領完任務之後,突然又都擔心起來。陳友諒要是不走龍灣呢?這計劃還有什麽用?陳友諒並不是個笨蛋,他為什麽要放下自己的優勢,上岸來跟我們打?
朱元璋看到了諸將的臉色,也猜到了他們的心思,但他並沒有說什麽,隻是笑了笑。大家看到這個笑容裏充滿了狡黠,就知道朱元璋已經自有妙計--他手裏還有一張大家都不知道的王牌。
是的,朱元璋手裏還有一張王牌。這張王牌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康茂才。在眾將散去之後,他向康茂才招了招手,把他留了下來。
康茂才原來是陳友諒手下的大將。朱元璋老早就把陳友諒當成自己最大的對手,因此隻要與陳友諒有關的,他都處處留意。所以,從康茂才成為他手下的第一天起,他就把康茂才當成對付陳友諒的工具之一,他讓康茂才與陳友諒保持聯絡。同樣,陳友諒也在拉攏康茂才,想讓康茂才成為自己安插在朱元璋身邊的一顆棋子。於是,康茂才就成了一把雙刃劍--一麵劍鋒向著朱元璋,一麵劍鋒向著陳友諒。這把劍,誰先利用,誰的贏麵就大。
朱元璋對康茂才道:“你趕緊給陳友諒寫一封信。”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陳友諒。這封信很快就擺在陳友諒的案頭。
此時的陳友諒已經頭戴皇冠,口中稱朕,感覺甚好。他覺得,隻要把朱元璋拿下,他就可以坐鎮金陵,在這個虎踞龍盤的古城裏過著皇帝的生活,然後旌旗指處,六合一統,禦宇海內,從此將天下收入囊中。他本想再過幾天就禦筆一揮,下令東進,打敗朱元璋。哪知,恰在這個時候,收到康茂才的信。
康茂才在信上道,他已經決定來個陣前倒戈,建議聖上從水路進攻,他會在江東橋那裏迎接王師,與王師會合,並負責將阻擋王師的江東橋拆掉,使王師可以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下。
陳友諒覽畢,不由大喜過望。本來以泰山壓頂之勢向朱元璋打過去,勝敗已經毫無懸念,哪知朱元璋那邊還有個內應,這仗還用打嗎?看來勝利已經近在咫尺了。於是,他立即給康茂才寫了一封信,大大表揚了康茂才,還說等滅了朱元璋,必有重賞。
當然,這封信最後放在了朱元璋的案頭。朱元璋一看,老賊果然上當了。他立即下令,叫李善長連夜趕造一座石橋,硬生生地攔在江東橋那裏。然後他就在那裏堅定地等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此時也滿麵春風地坐在自己的帳中。他正在以大漢皇帝的名義訓示著他的百官。那些大臣個個低眉垂首,豎著兩耳,恭聽聖訓。陳友諒認為,此戰之後,他的百官列裏,會多出一個人--這個人叫朱元璋。當然,如果班列中沒有朱元璋,那就說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朱元璋了。那時,他這個大漢皇帝將何等的威風八麵,一定不比劉邦差。劉邦比得上他嗎?劉邦是靠著很多大將、謀臣打天下的,而他陳友諒靠的全是自己啊!
陳友諒最拿手的就是水戰,手裏的水軍當世無匹,對長江沿線的地形非常熟悉。他此次閃電出征,軍勢如風,大出朱元璋意料之外,好像是一時興起之作,可其實,他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的進攻線路正是走江東橋那邊。他本來已經準備派一支先遣部隊,連夜過去,把那座木橋拆掉,以便讓他的船隊暢通無阻地通過。沒想到現在康茂才幫他省了這道手續。
陳友諒本來是個疑心很重的人,可這時他卻百分之百地相信了康茂才。康茂才曾經是他的手下,戰敗投降了朱元璋之後,跟他的往來從不間斷,時時都有迴歸之心。現在朱元璋窮途末路,那正是他反水的大好時機。
當那支先遣部隊的將軍進來向他辭行,說要前去拆橋時,他大聲道:“李將軍你就跟大軍一同出發吧,不用去拆橋了。”
李將軍道:“皇上,江東橋雖說不甚高大,可也是一道障礙,還是先拆為好。”
陳友諒哈哈大笑:“早有人幫咱們拆了。”
陳友諒性格乖張,行事常常出人意表,他手下將士都對他的性格十分了解,所以隻要他說什麽,大家基本都不敢再說半個“不”字。此時,李將軍隻是退到一邊,什麽話也不說。
陳友諒拔出令旗,一聲斷喝:“出征!”浩瀚的江麵上,波濤洶湧,高大的戰艦布滿江麵。戰艦上旌旗獵獵,中央“漢”字,尤其引人注目。一陣高亢的嗚嗚聲從“漢”字大旗下傳出,接著三通鼓響,大漢水軍的戰艦乘風破浪,向東順流而下。旗艦的甲板上,陳友諒坐在龍椅上,迎麵吹著江麵大風,覺得大是快意。他轉頭問左右:“當年王俊樓船劃過長江,其雄風不過如此吧?”
左右道:“王俊一晉國大將,哪有皇上之風?況且當時東吳堂堂大國,豈是朱元璋可比?現在咱們的船隊舉世無匹,而朱元璋以一城之眾相抗,無異螳臂當車。”
陳友諒放聲大笑。這天是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稱帝的第七天。陳友諒內心的喜悅無邊無際,而他的艦隊也在他的喜悅之中如期開到江東橋。半夜時分,前方傳來消息,前鋒已到江東橋,官兵正等聖諭。
陳友諒問:“康茂才出現了嗎?”
“沒有。”
陳友諒多疑了大半輩子,但這時他竟仍然不疑,隻是自言自語:“他以為我不會來得這麽快吧?”他決定親自到指定地點,與康茂才聯絡。他按照事先約定的暗號,親自在夜裏唿喚:“老康,老康……”
此時,月黑風高,夜色如墨,長江岸上不見一星光亮。而曠野寂寂,除了陳友諒唿喚“老康”的聲音外,再沒一絲動靜。
陳友諒倏然一驚,暗叫不好,立即跑到江東橋那裏去考察。一到橋頭,心頭“中計”二字烙得更加結實。因為,那座江東橋仍然橫在那裏,康茂才根本沒有把它拆掉。更要命的是,那座橋還不是木質結構,而是更加堅實的石橋。
他轉頭四顧,心想此時此地應該殺聲遍野,腥風血雨才對,可現在卻滿天星鬥,除了長江波濤聲急之外,再沒有其他聲音。陳友諒也不由有點蒙了。
難道,康茂才有事不來?或者是被朱元璋發現把他殺了?又或者是事情有其他變化?陳友諒一向精明,也一向自負,可現在他卻怎麽也想不明白。但再怎麽想不明白,他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
但下一步又該怎麽辦?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時,有快船急駛而來,一斥候兵上了他的大船,向他報:“陳友仁將軍已在龍灣登岸,擊敗了龍灣守軍。特來稟報!”
陳友諒正無計可施,得聞此報,心念一動:既然龍灣那裏的守軍已經被擊潰,那就從龍灣上岸。兵無常勢,打仗最關鍵的就是能夠順勢而變。
陳友諒向來就是不講常規的人。他立刻下令,全軍向龍灣進軍。眼看龐大的艦隊掉頭而去,陳友諒心裏哈哈大笑:“讓朱元璋的主力在這裏埋伏吧,老子要另辟蹊徑了。”
當天下午,陳友諒的艦隊終於來到了龍灣。此時,朱元璋正在不遠處的獅子山上。他在這裏整整待了兩天,時刻都在關注著陳友諒的動靜。他也怕陳友諒不上當。如果陳友諒無視康茂才的作用,無視那座石橋的存在,堅持按原定作戰方案進行,那麽他們的末日就在眼前。
陳友諒如果要拆那座石橋,不過半個時辰。可是江東橋上的石橋容易拆,但心裏的那座石橋卻不容易拆。當陳友諒在那裏心亂如麻時,朱元璋和他的所有將領也都心亂如麻。到了這個時候,他們的命運全係於陳友諒的一念之間。當他們看到陳友諒那支龐大的艦隊在那裏猶豫不前時,他們都全身冒汗,卻沒有一點辦法。
朱元璋更是度日如年,火把映著他的半邊臉龐,使得那張臉的立體感更強,也更加難看,更加可怖。直到看到陳友諒的船隊向龍灣轉來,他心頭那口氣才鬆了下來,緊繃的臉也鬆了下來。
將領們都歡唿起來,他們得救了。但朱元璋沒有歡唿,他隻是冷靜地看著陳友諒的部隊不斷地棄船上岸,然後高舉旗幟、浩浩蕩蕩地向他的埋伏圈挺進,挺進!
他的手裏緊緊攥著紅旗。當他確認陳友諒的大軍都進入埋伏圈內後,眼中突然間精光四射,把手中的紅旗高高舉起,在空中猛烈地搖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元璋的部隊都集中隱蔽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後,他們看到紅旗舞動時,便都從不同的地方行動起來,咬著牙現身出來,死死地盯著浩蕩而來的漢軍,等朱元璋的第二個命令。
這時漢兵們也發現了自己四周全站滿了軍人。這些軍人離他們如此之近,連兵器也看得清清楚楚,盔甲上的反光投入到那一雙雙驚訝的眼裏。他們跟陳友諒一樣,心裏暗叫:“中計了,真的中計了。”他們已經大步進入朱元璋設下的埋伏圈裏了。
漢兵們同樣沒有呐喊。雙方都是睜大眼睛,死盯著對方。戰場上出現了可怕的寧靜。什麽叫“山雨欲來風滿樓”?正是此時此刻。不過,朱元璋並沒有讓這段寂靜的時間延長下去。他把紅旗一丟,左邊的親兵把那麵黃旗遞了過去。朱元璋接過黃旗,高高舉起,然後在風中舞動。徐達和常遇春看到黃旗舞起,便大喊一聲“殺”。
陳友諒本來還不怎麽害怕--反正自己的部隊人數比他們多,雖然處在被包圍的地位有點被動,但打起來也不會吃太大虧--可當他看到徐達他們衝下來時,這位剛剛意氣風發了七天的皇帝也不由傻了,大罵朱元璋太缺德。
原來,朱元璋的衝擊部隊都是騎兵,從上往下一衝,鐵騎過處,所向披靡,漢軍擠在一團,毫無還手之力。更可怕的是,朱元璋的部隊居然是輪番衝殺的,這幾隊衝殺累後,退迴山上,另幾隊又過來接班,猛砍猛殺。
漢軍人數再多,也禁不住這些虎狼之師的屠殺啊!陳友諒的臉白了起來,下令退迴船上。隻要上了船,到了江麵,那就是他們的天下了。漢軍潮水般地向水麵搶過去,他們好不容易衝到江邊,可眼前的情景卻再次讓他們徹底絕望。
他們駕船而來時,長江之水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當他們被朱元璋的鐵騎席卷衝殺而退迴原地時,原本的滔滔江水,已經退潮而去,樓船全部擱淺。
漢軍此時已經陷入無組織狀態,個個隻顧逃命。船隻擱淺,他們更不敢迴到岸上,便都紛紛跳下長江。連陳友諒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隻小船,在親兵們的保護之下,拚命劃到江心,然後一路向西,直接狂逃到九江。
朱元璋看到陳友諒部全麵潰退,戰場上呈一邊倒之勢,隻用了不到一個時辰,便取得勝利。戰畢,清理戰場,結果是:殺敵兩萬,俘虜七千;另獲大船一百艘和數百艘小船,足以建設一個大型船隊。
朱元璋大喜,各路將領更是歡唿雀躍。朱元璋握著劉基的手,道:“伯溫真是高才。”其他謀士一聽,都紅了老臉,低著頭站在一邊。朱元璋冷眼看著他們,並沒有再說什麽。
次日,紫金山上。龍灣戰前,朱元璋的很多謀士就曾勸他退到此處死守。如果按照那些謀士們的意見,此時的紫金山正是敵我雙方殊死搏鬥之處。可是現在的紫金山卻一片祥和之氣,山頂之上,藍天白雲,山上樹木蒼翠欲滴。
時近黃昏,禪寺上鍾聲悠悠。平日,這裏香客盈門,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但到此時,大家都已散去,門庭寂靜,唯有淡淡的香煙之味,縈繞於斯,真是好一片佛家聖地。
朱元璋出現在寺前。他轉身看了看身後的石階,伸手摸著自己長長的下巴,神情嚴肅。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大獲全勝之後,居然會在這個黃昏時分孤身來到這裏。這是何處?是佛門清靜所在,同時,也是匪盜猖獗的地方。但他還是來了,一人一劍,像傳說中的俠客。他並不喜歡做俠客,甚至不喜歡俠客。那是一群江湖亂匪一樣的人,作為誌在天下的人,他自然不喜歡那些人。
他居高臨下,把紫金山掃視一遍之後,轉身向山門走去。透過黃昏的光亮,看門的小僧看到他大搖大擺地走進來,身背長劍,而且麵貌十分兇惡,哪敢阻攔,隻問了一句:“請問客官有何事?”
朱元璋道:“趕路到此,天色已晚,無法再向前行,欲借宿一晚。”
看門小僧急忙向內通報,而朱元璋已經大步走進內寺。住持老禪師聞知,也過來看看,當看到朱元璋時,也不敢說什麽了。他睜著那雙閱人無數的慧眼,借著黃昏之色,上下打量著這位不速之客,覺得他既像俠客,又似強盜,麵容極兇。但再細端詳,此人麵上那份豪邁之誌,又豈是強盜俠客所具備的?
他用枯瘦的手抹了抹眼睛,覺得不管來者是什麽人,還是不得罪為妙。於是,他對朱元璋道:“佛門本為眾生,請施主放心歇息好了。”
朱元璋對寺廟是一點不陌生的。自從他離開皇覺寺後,天天與刀劍為伍,與陰謀詭計相伴,那些振聾發聵的暮鼓晨鍾早已遠離耳際,不掛心中了。此時,再次來到這裏,心頭自是感慨萬端,皇覺寺中的生活又曆曆浮現心頭。物是人非,一至於斯!
朱元璋感慨了一陣,便和衣而睡。睡夢中,突然傳來“篤篤”的聲音。朱元璋霍然而起,側耳而聽。難道被匪徒盯上了?要是在這個寺裏被人殺死,實在太不值得了。可那“篤篤”的聲音十分平和,他細聽之後,才知道是老禪師在敲他的門。
原來住持的心緒也是久久不能平靜。他主持這裏也已經多年,平日接待各方來客,得心應手,但卻從沒有今日這般心情。他越想越覺得此人不簡單。後來,他再也睡不著,決定請這個像盜又像俠的來客到大殿裏講禪。
朱元璋把門打開,把住持請進來。老禪師卻搖了搖頭,道:“老納看施主也是非常之人,有意於此良夜請施主移步大殿賜教一二。”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賜教不敢,能聽老禪師說佛,也不枉到此一遊了。”
大殿真的很大,而且又隻有兩人對坐,顯得更加寂靜寬廣。兩人一前一後來到大殿,分賓主坐定。住持先開口:“敢問施主仙鄉何處?”
“在下淮右濠州人氏。”
“現下所操何業?”
“目下居無定所。”
“老納看施主之相,殺氣外露,實非祥兆。現下天下紛擾,幹戈四起,似施主這般人才,不若早擇其業,存心向佛,可明人生至理。”
朱元璋一聽,差點笑起來。這等俗理,他早聽得耳朵起繭了。當然,他並沒有笑,而是不動聲色地道:“何為人生至理?”
住持一陣沉吟之後,道:“敢送施主幾句真言: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請施主參禪。”
朱元璋在黑暗中,麵露輕蔑之色。他隔著黑暗,注視著老僧的臉。此時,燭光搖擺,老僧的臉也被搖擺的燭光映得陰晴不定,但他確實是一臉的祥和。可如此世道,這副祥和的麵容真的能普度眾生嗎?朱元璋心頭突然冒出“俗不可耐”這四個字來,然後仰天大笑,聲震屋宇。
住持大驚失色,不知這個似盜非盜、似俠非俠的施主會有什麽舉動。
朱元璋站了起來,緩步走到老僧麵前,猛一伸手,拉出寶劍。萬籟俱靜之下,寶劍出匣之聲清脆響亮。住持臉色刷白,幾乎就要說出“大王饒命,老僧家裏還有八旬老母”的話來了。當然,他並沒有這麽說,隻是顫聲道:“施主意欲如何?如要錢財,全寺之財盡可帶走。”
朱元璋哈哈大笑:“老禪師六根清淨,境無塵埃,為何現在也如此害怕?方今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皆因朝廷腐敗所致。若天下太平,豐衣足食,誰願鋌而走險,四處遊俠?當此天災人禍之際,隻作隔岸觀火,事不關己之態,實屬可恥之人。”他接著大笑幾聲,收劍迴匣,迴房而去。
老住持聽了這幾句話,頓有醍醐灌頂之感,大聲向朱元璋的背影問:“老納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大名?”
但朱元璋卻沒有再迴答。住持眼看著朱元璋的背影在自己的視野裏消失,聽著那一步一頓的腳步聲漸行漸遠,直至無影無蹤。
住持一夜未眠,天才剛亮,就起身到朱元璋的房裏,但那裏已人去房空。他在房中舉目四看,但見禪房的牆壁上赫然留著幾行朱紅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
隻管嘵嘵問姓名。
朱元璋的案上放著一大堆急報,都是從太平方向發來的。先是太平告急,下麵署名的是他的養子朱文遜;接著是太平失守,朱文遜與花雲都已遇難;再然後是陳友諒殺了徐壽輝,把“天完”改成“漢”,他自己當了漢的皇帝。大家都知道,陳友諒的下一步就是殺向應天。
所有的人都知道,現在陳友諒勢大無比。他們把敵我雙方的力量進行了一次全麵對比,都認為,如果迎擊陳友諒,結果必敗無疑。甚至連當初最賣力動員朱元璋東來、拿下金陵的馮國用,這時也不敢硬氣了。在一片逃跑的意見聲中,他沉默不語,隻是滿臉汗水地站在那裏。朱元璋看著馮國用,希望他能提出一個反對意見來。
朱元璋知道,自己剛剛跟張士誠對打,雙方都消耗了很大的力量,現在還沒恢複過來,而陳友諒又直逼而來,且速度快得驚人,可以說自己現在是四麵受敵人。如果從應天退走,他還能卷土重來嗎?隻怕他才一出應天,四麵強敵就會咆哮殺來,把他打入萬劫不複之地。
他看了看眼前這群謀士,不由心裏暗道:“看來你們都已經打好了包袱,現在隻要我一拍板,便逃得比兔子還快。而且,不少人隻怕已經做好了投靠新主的準備。老子完了,他們的新生活就開始了。”朱元璋這麽一想,便氣得咬牙切齒。他知道隻要一決定棄城而去,他的後果將十分的慘--那時,他的結果就是逃向滁州,然後又逃到濠州,最後像喪家之犬一樣被人家一錘打死。
可他現在也沒有想出什麽好辦法來。他隻是來來去去地看著手下這些高參,心頭惱火,可又沒有辦法。他希望他們能給他想出一個辦法來。
這時他的手心握得緊緊的,拳頭中已經汗水淋漓,幾乎就要透出指縫。他那黯淡的目光慢鏡頭似的向這些謀士群中掃射。驀然,他看到了一道目光,一道冷靜的目光。朱元璋不由心頭一震,眼裏光芒大盛,立即鎖定了這道目光。他心頭激動不已,聲音有點發顫,道:“伯溫先生,你有何高見?”
那位目光冷靜的人叫劉基,字伯溫。他本來是江浙名士,曾在至順年間中過進士,博學多才,據說天文地理無所不精,曾被譽為“江南第一名士”,認識他的人都把他比成諸葛亮。他也曾當過元朝的命官,可是並不得誌,多次向他的上級領導出謀劃策,都不被采納。他知道自己在元朝是混不下去了,於是就辭了職,迴家當起了專業名士。
胡大海奉命攻下處州時,聽到劉基的名字,覺得這是個人才,就跑過去請他出山。可是劉基一看隻是胡大海這個大老粗來請,便一口迴絕了。胡大海雖然是個粗人,可卻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並沒有因此而怪罪劉基,而是派人向朱元璋匯報,請朱元璋委托自己代為邀請。哪知,劉基仍然不動。
朱元璋比胡大海更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他比胡大海更知道劉基的才華。當年,李善長剛投奔他,向他推薦了宋濂,然後狠狠地把宋濂誇了一番,說他是天下第一大才子。可宋濂卻擺擺手道:“我算什麽,我的朋友劉基比我強多了。”從那時起,朱元璋就記住了宋濂這句話。這時聽說胡大海找到了劉基,他當然很高興。可哪知,劉基卻不像宋濂那麽好請。看來胡大海那樣的粗人,劉基是不放在眼裏的。他拍了一下腦門,暗道:“得派另一個人去了。”可派誰呢?孫炎!
孫炎的形象並不很賞心悅目,臉色很黑,而且腿還有毛病,走路跛得很明顯。可這哥們兒的口才極好,如果進行全軍辯論大賽,他肯定穩拿頭籌。
朱元璋派人把孫炎叫來。不一會兒,孫炎就一拐一瘸地來了。他才到門口,就大聲道:“孫炎拜見元帥!”
朱元璋抬頭一看,笑著道:“有個事需要你走一趟。”
孫炎道:“請元帥下令。”
朱元璋道:“現在我讓你去當處州總管。不過,你的任務是把劉基請來。”
孫炎一聽,這還不好辦?當即答應。
孫炎立即趕到處州,派人帶著禮品再去找劉基,然後在家等劉基前來。哪知,派出去的人很快就迴來了。他問:“劉基呢?你怎麽自己跑迴來了?”
那人道:“劉基不來,他隻讓我帶這東西迴來交給你。”
“什麽東西?”
那人把一個布包遞給孫炎。
孫炎打開一看,卻是一把寶劍!麵對著青光閃閃的寶劍,孫炎氣得黑臉左右歪了好一陣,然後大罵:“好你個劉基,欺負老子到這個地步。胡大海去請你,你隻是不動身;老子請你,你居然用寶劍迴應。”
可他發過脾氣之後,又把麵部肌肉調迴原位,然後用手摸著那張黑臉,緊咬著嘴,想:“主公叫我一定把劉基請到。要是請不到,不完成任務,迴去就不好交差了。”
於是他又寫了一封信,意思是說,劉先生的這把家傳寶劍,我實在受不起,現在還給劉先生,請劉先生自己帶著它,獻給明主,讓明主用它來斬殺不聽命令的人。而且他還在信後寫了一首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集中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
隻是陰山太古雪,為誰潔此青芙蓉?
明珠為寶錦為帶,三尺枯蛟出冰海。
自從虎革裹幹戈,飛入芒碭育光彩。
青田劉郎漢諸孫,傳家唯有此物存。
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時見蜿蜒走虛室。
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田寒。
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為霖雨。
劉基接到信一讀,第一感受就是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再不過去自己就會被這個黑臉詩人砍了,於是隻得卷起包袱,去向朱元璋報到。
當然,劉基很要臉,他打好了包袱要走的時候,並沒有對朋友們說是受了威脅才出去的,而是發表了一個宣言,道:“十年前,我遊曆西湖時,發現西北有異雲,當時就說那是天子氣,十年之後當應在金陵。現在朱元璋果然占領金陵,開創朱氏基業,禮賢下士,我當順天應人,前去助他一臂之力。如果成功,也算不枉此生了。”
他並沒有到處州去見那個黑臉孫炎,而是直接跑到金陵。朱元璋跟他一聊,覺得很過癮,比李善長他們更對脾氣。李善長做後勤總管,那是可以堪比蕭何的,可談到軍事,就沒辦法接上話頭了;徐達很能打仗,但也是戰場上的人才,不是掌控全局的人物。算起來,李善長是蕭何,徐達是韓信,這個劉基才是張良。
劉基到了朱元璋陣營後,除了整天跟朱元璋聊天外,在其他同事麵前一直不怎麽開口,一副沉默寡言的樣子,一點不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時在大家都拚著老命發表退出金陵、避開陳友諒鋒芒的言論時,他仍然不出聲,隻是冷靜地站在那裏,跟現場其他人的表情一點不和諧,好像這些事跟他無關一樣。
當大家聽到朱元璋請劉基發表高見時,便都把目光投向了這位“好好先生”。隻見劉基站了起來,用他那冷靜的目光把大家掃了一遍,突然大聲道:“主張棄城者,當斬!”
大家不由倒吸一口冷氣,這哥們兒沒有發狂吧?好。那你說說你的見解。不棄城,如何抵擋陳友諒?
劉基緩緩道:“現在應天北有元兵,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是陳友諒,幾股勢力已經把咱們包圍得緊緊的,試問還有何路可退?能一退就萬事大吉嗎?各位以為,退下去之後,就可以欺負一下張士誠,然後再掉頭跟陳友諒決戰?如果真的這麽想,那麽這可真是萬劫不複的想法。試問,棄守金陵將意味什麽?就是潰退,就是戰敗,軍心、民心還能穩嗎?隻怕在座的,不少人已在心裏另有打算,遑論其他人了?若真的棄城,恐怕還沒出得城門,大家就抱頭鼠竄了,還談什麽去打張士誠?不讓張士誠一把殲滅就萬幸了。所以,隻有跟陳友諒在此決戰。”
那些人都咬著牙看著他。陶安問:“如何決戰?”
劉基一字一頓地道:“陳友諒確實勢力強大,可他也不是沒有弱點。此人心狠手毒,又十分驕橫,拿下太平之後,並沒有抓住戰機,立即赴向金陵,而是先解決了徐壽輝,自己忙著當皇帝,算是把戰機誤了一次。雖然這次戰機對他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咱們與他們的力量對比仍然沒有什麽變化,但卻讓我看出了他的驕橫心態。這個心態是致命的弱點,咱們完全可以利用他的這個弱點,誘敵深入,然後設伏破敵。我看打敗陳友諒不過舉手之勞。再言棄城者,都是懷有不臣之心的,請主公殺無赦!”
朱元璋一聽,頓時覺得勇氣百倍,站了起來,雙手相擊,沉聲道:“誓與陳友諒決一死戰!敢言棄城者,斬!”
眾人一聽,知道朱元璋這次是真的要死戰到底了,個個臉色刷白,再也不敢言半個“退”字。
朱元璋坐了下來,道:“大家商議一下,如何應敵。”
眾人在棄城逃跑無望的情況下,隻得又把心思轉移到決戰上來。這些人雖然個個在強敵到來之際萬念俱灰,覺得前麵隻有死路一條,可一逼到這個地步,便都又挖空心思,想著迎敵的辦法。
陶安道:“主公,依我看,金陵城池堅固,盡可死守,待陳賊兵老,便可一舉破之。”
葉不琛道:“此法其實跟等死無異。還是做好準備,等敵人一到城下,便迎頭痛擊。陳友諒以為我們怯,不敢出戰,可我們就是要全力出擊。此可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大破陳賊。”
馮國用道:“不如在陳友諒大軍未到之時,突然攻擊太平。如果拿下太平,陳友諒看到我軍銳不可當,一定會心生怯意,不敢前進。”
其他人都在這三個辦法之間選擇站隊。朱元璋則搖搖頭,道:“此三計都還不錯,隻是都對付不了陳友諒。進攻太平,根本不可取。太平城池堅固,易守難攻,短時間內不易拿下,到時屯兵堅攻之下,定會被陳友諒大破。即使咱們能僥幸攻破,可咱們能守得住嗎?反而弄得兵疲師老,難以應付了。而出城決戰,同樣要不得。咱們部隊本來就不多,放著堅城不守,則堅城無用;貿然與敵決戰於城外,若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此法仍然不是良方。如果什麽也不做,隻是在城頭死守,又能守得住多久?所以說,這三個辦法,雖然都還不錯,但都不是絕處逢生的好辦法。我們必須想到一個既能守住金陵,又能打敗陳友諒的辦法。要讓我們在決戰之後,不是精疲力竭,奄奄一息;而是精神大振,更加興旺發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家一聽,都閉上了嘴。現在能保住性命已經是萬幸了,哪指望什麽興旺發達?主公是大人物,心思果然跟我們不同。
劉基道:“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好戰場,設下埋伏,將敵引進,然後痛殲。”
朱元璋道:“好。就這樣。”
朱元璋宣布散會,然後示意劉基留下。
眾人離去之後,朱元璋問劉基:“先生胸有成竹,肯定知道戰場該設在何處了。”
劉基道:“龍灣!”
朱元璋一聽,不由大唿妙哉!朱元璋知道這個地方。龍灣就在城外,那裏是長江邊的一處水灣,但前麵有一大片開闊地。如果陳友諒的大軍開到,棄船上岸之後,那片開闊地隻裝得下一部分軍隊,其他部隊還得在水裏亂著。到時,若伏兵四起,陳友諒軍肯定大亂。朱元璋不由對劉基心生敬佩。
地點是選好了。可要是陳友諒不在那裏登陸,又該怎麽辦?劉基道:“逼著他在那裏靠岸!”於是,他們又把目光投向地圖。良久,一個完整的計劃終於敲定。
兩人都知道,水戰是陳友諒的強項,他肯定會以水軍為主力,沿長江而下,然後進入秦淮,直抵南京城牆之下,猛攻金陵。而這條進攻路線中,給陳友諒水軍造成唯一阻礙的就是南京西城三叉江上的一座木橋,這座橋叫江東橋。這樣一座橋,恐怕連海盜船隊都擋不了,哪能擋得住舳艫千裏的陳友諒大軍?所以,必須不能讓他走這條路,要逼著他走龍灣。
朱元璋和劉基反複論證之後,知道他們的計劃已經無懈可擊。於是,他把諸將召來,宣布了作戰計劃。
他命令邵榮:“你可以放棄你的陣地了。”
“為什麽?”邵榮忙問。
朱元璋道:“因為你守的正是龍灣。陳友諒看到我們有重兵守在那裏,他能上岸嗎?所以你必須馬上率部隊離開那裏。徐達、常遇春、楊靖、趙德勝,你們馬上帶所部進入陣地。你們的陣地就在龍灣和南城之間,那裏是埋伏的好地方,務必做好埋伏,隻等漢軍進來,便可突然出擊。”最後,朱元璋宣布,其餘部隊都作為預備隊,由他親自指揮。他帶著這支預備隊駐紮在西北麵的獅子山,以便與陳友諒作最後的決戰。
大家一聽,這個計劃真是好,都大感興奮。朱元璋接著說:“此戰關係到咱們的生死存亡,各位務必力戰到底,聽我號令。我揮舞紅旗時,就表示敵軍已經到達;我揮黃色時,你們就全力出擊。”
大家領完任務之後,突然又都擔心起來。陳友諒要是不走龍灣呢?這計劃還有什麽用?陳友諒並不是個笨蛋,他為什麽要放下自己的優勢,上岸來跟我們打?
朱元璋看到了諸將的臉色,也猜到了他們的心思,但他並沒有說什麽,隻是笑了笑。大家看到這個笑容裏充滿了狡黠,就知道朱元璋已經自有妙計--他手裏還有一張大家都不知道的王牌。
是的,朱元璋手裏還有一張王牌。這張王牌是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康茂才。在眾將散去之後,他向康茂才招了招手,把他留了下來。
康茂才原來是陳友諒手下的大將。朱元璋老早就把陳友諒當成自己最大的對手,因此隻要與陳友諒有關的,他都處處留意。所以,從康茂才成為他手下的第一天起,他就把康茂才當成對付陳友諒的工具之一,他讓康茂才與陳友諒保持聯絡。同樣,陳友諒也在拉攏康茂才,想讓康茂才成為自己安插在朱元璋身邊的一顆棋子。於是,康茂才就成了一把雙刃劍--一麵劍鋒向著朱元璋,一麵劍鋒向著陳友諒。這把劍,誰先利用,誰的贏麵就大。
朱元璋對康茂才道:“你趕緊給陳友諒寫一封信。”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寫了一封信,派人送給陳友諒。這封信很快就擺在陳友諒的案頭。
此時的陳友諒已經頭戴皇冠,口中稱朕,感覺甚好。他覺得,隻要把朱元璋拿下,他就可以坐鎮金陵,在這個虎踞龍盤的古城裏過著皇帝的生活,然後旌旗指處,六合一統,禦宇海內,從此將天下收入囊中。他本想再過幾天就禦筆一揮,下令東進,打敗朱元璋。哪知,恰在這個時候,收到康茂才的信。
康茂才在信上道,他已經決定來個陣前倒戈,建議聖上從水路進攻,他會在江東橋那裏迎接王師,與王師會合,並負責將阻擋王師的江東橋拆掉,使王師可以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下。
陳友諒覽畢,不由大喜過望。本來以泰山壓頂之勢向朱元璋打過去,勝敗已經毫無懸念,哪知朱元璋那邊還有個內應,這仗還用打嗎?看來勝利已經近在咫尺了。於是,他立即給康茂才寫了一封信,大大表揚了康茂才,還說等滅了朱元璋,必有重賞。
當然,這封信最後放在了朱元璋的案頭。朱元璋一看,老賊果然上當了。他立即下令,叫李善長連夜趕造一座石橋,硬生生地攔在江東橋那裏。然後他就在那裏堅定地等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此時也滿麵春風地坐在自己的帳中。他正在以大漢皇帝的名義訓示著他的百官。那些大臣個個低眉垂首,豎著兩耳,恭聽聖訓。陳友諒認為,此戰之後,他的百官列裏,會多出一個人--這個人叫朱元璋。當然,如果班列中沒有朱元璋,那就說明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朱元璋了。那時,他這個大漢皇帝將何等的威風八麵,一定不比劉邦差。劉邦比得上他嗎?劉邦是靠著很多大將、謀臣打天下的,而他陳友諒靠的全是自己啊!
陳友諒最拿手的就是水戰,手裏的水軍當世無匹,對長江沿線的地形非常熟悉。他此次閃電出征,軍勢如風,大出朱元璋意料之外,好像是一時興起之作,可其實,他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他的進攻線路正是走江東橋那邊。他本來已經準備派一支先遣部隊,連夜過去,把那座木橋拆掉,以便讓他的船隊暢通無阻地通過。沒想到現在康茂才幫他省了這道手續。
陳友諒本來是個疑心很重的人,可這時他卻百分之百地相信了康茂才。康茂才曾經是他的手下,戰敗投降了朱元璋之後,跟他的往來從不間斷,時時都有迴歸之心。現在朱元璋窮途末路,那正是他反水的大好時機。
當那支先遣部隊的將軍進來向他辭行,說要前去拆橋時,他大聲道:“李將軍你就跟大軍一同出發吧,不用去拆橋了。”
李將軍道:“皇上,江東橋雖說不甚高大,可也是一道障礙,還是先拆為好。”
陳友諒哈哈大笑:“早有人幫咱們拆了。”
陳友諒性格乖張,行事常常出人意表,他手下將士都對他的性格十分了解,所以隻要他說什麽,大家基本都不敢再說半個“不”字。此時,李將軍隻是退到一邊,什麽話也不說。
陳友諒拔出令旗,一聲斷喝:“出征!”浩瀚的江麵上,波濤洶湧,高大的戰艦布滿江麵。戰艦上旌旗獵獵,中央“漢”字,尤其引人注目。一陣高亢的嗚嗚聲從“漢”字大旗下傳出,接著三通鼓響,大漢水軍的戰艦乘風破浪,向東順流而下。旗艦的甲板上,陳友諒坐在龍椅上,迎麵吹著江麵大風,覺得大是快意。他轉頭問左右:“當年王俊樓船劃過長江,其雄風不過如此吧?”
左右道:“王俊一晉國大將,哪有皇上之風?況且當時東吳堂堂大國,豈是朱元璋可比?現在咱們的船隊舉世無匹,而朱元璋以一城之眾相抗,無異螳臂當車。”
陳友諒放聲大笑。這天是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稱帝的第七天。陳友諒內心的喜悅無邊無際,而他的艦隊也在他的喜悅之中如期開到江東橋。半夜時分,前方傳來消息,前鋒已到江東橋,官兵正等聖諭。
陳友諒問:“康茂才出現了嗎?”
“沒有。”
陳友諒多疑了大半輩子,但這時他竟仍然不疑,隻是自言自語:“他以為我不會來得這麽快吧?”他決定親自到指定地點,與康茂才聯絡。他按照事先約定的暗號,親自在夜裏唿喚:“老康,老康……”
此時,月黑風高,夜色如墨,長江岸上不見一星光亮。而曠野寂寂,除了陳友諒唿喚“老康”的聲音外,再沒一絲動靜。
陳友諒倏然一驚,暗叫不好,立即跑到江東橋那裏去考察。一到橋頭,心頭“中計”二字烙得更加結實。因為,那座江東橋仍然橫在那裏,康茂才根本沒有把它拆掉。更要命的是,那座橋還不是木質結構,而是更加堅實的石橋。
他轉頭四顧,心想此時此地應該殺聲遍野,腥風血雨才對,可現在卻滿天星鬥,除了長江波濤聲急之外,再沒有其他聲音。陳友諒也不由有點蒙了。
難道,康茂才有事不來?或者是被朱元璋發現把他殺了?又或者是事情有其他變化?陳友諒一向精明,也一向自負,可現在他卻怎麽也想不明白。但再怎麽想不明白,他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
但下一步又該怎麽辦?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時,有快船急駛而來,一斥候兵上了他的大船,向他報:“陳友仁將軍已在龍灣登岸,擊敗了龍灣守軍。特來稟報!”
陳友諒正無計可施,得聞此報,心念一動:既然龍灣那裏的守軍已經被擊潰,那就從龍灣上岸。兵無常勢,打仗最關鍵的就是能夠順勢而變。
陳友諒向來就是不講常規的人。他立刻下令,全軍向龍灣進軍。眼看龐大的艦隊掉頭而去,陳友諒心裏哈哈大笑:“讓朱元璋的主力在這裏埋伏吧,老子要另辟蹊徑了。”
當天下午,陳友諒的艦隊終於來到了龍灣。此時,朱元璋正在不遠處的獅子山上。他在這裏整整待了兩天,時刻都在關注著陳友諒的動靜。他也怕陳友諒不上當。如果陳友諒無視康茂才的作用,無視那座石橋的存在,堅持按原定作戰方案進行,那麽他們的末日就在眼前。
陳友諒如果要拆那座石橋,不過半個時辰。可是江東橋上的石橋容易拆,但心裏的那座石橋卻不容易拆。當陳友諒在那裏心亂如麻時,朱元璋和他的所有將領也都心亂如麻。到了這個時候,他們的命運全係於陳友諒的一念之間。當他們看到陳友諒那支龐大的艦隊在那裏猶豫不前時,他們都全身冒汗,卻沒有一點辦法。
朱元璋更是度日如年,火把映著他的半邊臉龐,使得那張臉的立體感更強,也更加難看,更加可怖。直到看到陳友諒的船隊向龍灣轉來,他心頭那口氣才鬆了下來,緊繃的臉也鬆了下來。
將領們都歡唿起來,他們得救了。但朱元璋沒有歡唿,他隻是冷靜地看著陳友諒的部隊不斷地棄船上岸,然後高舉旗幟、浩浩蕩蕩地向他的埋伏圈挺進,挺進!
他的手裏緊緊攥著紅旗。當他確認陳友諒的大軍都進入埋伏圈內後,眼中突然間精光四射,把手中的紅旗高高舉起,在空中猛烈地搖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元璋的部隊都集中隱蔽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後,他們看到紅旗舞動時,便都從不同的地方行動起來,咬著牙現身出來,死死地盯著浩蕩而來的漢軍,等朱元璋的第二個命令。
這時漢兵們也發現了自己四周全站滿了軍人。這些軍人離他們如此之近,連兵器也看得清清楚楚,盔甲上的反光投入到那一雙雙驚訝的眼裏。他們跟陳友諒一樣,心裏暗叫:“中計了,真的中計了。”他們已經大步進入朱元璋設下的埋伏圈裏了。
漢兵們同樣沒有呐喊。雙方都是睜大眼睛,死盯著對方。戰場上出現了可怕的寧靜。什麽叫“山雨欲來風滿樓”?正是此時此刻。不過,朱元璋並沒有讓這段寂靜的時間延長下去。他把紅旗一丟,左邊的親兵把那麵黃旗遞了過去。朱元璋接過黃旗,高高舉起,然後在風中舞動。徐達和常遇春看到黃旗舞起,便大喊一聲“殺”。
陳友諒本來還不怎麽害怕--反正自己的部隊人數比他們多,雖然處在被包圍的地位有點被動,但打起來也不會吃太大虧--可當他看到徐達他們衝下來時,這位剛剛意氣風發了七天的皇帝也不由傻了,大罵朱元璋太缺德。
原來,朱元璋的衝擊部隊都是騎兵,從上往下一衝,鐵騎過處,所向披靡,漢軍擠在一團,毫無還手之力。更可怕的是,朱元璋的部隊居然是輪番衝殺的,這幾隊衝殺累後,退迴山上,另幾隊又過來接班,猛砍猛殺。
漢軍人數再多,也禁不住這些虎狼之師的屠殺啊!陳友諒的臉白了起來,下令退迴船上。隻要上了船,到了江麵,那就是他們的天下了。漢軍潮水般地向水麵搶過去,他們好不容易衝到江邊,可眼前的情景卻再次讓他們徹底絕望。
他們駕船而來時,長江之水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當他們被朱元璋的鐵騎席卷衝殺而退迴原地時,原本的滔滔江水,已經退潮而去,樓船全部擱淺。
漢軍此時已經陷入無組織狀態,個個隻顧逃命。船隻擱淺,他們更不敢迴到岸上,便都紛紛跳下長江。連陳友諒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隻小船,在親兵們的保護之下,拚命劃到江心,然後一路向西,直接狂逃到九江。
朱元璋看到陳友諒部全麵潰退,戰場上呈一邊倒之勢,隻用了不到一個時辰,便取得勝利。戰畢,清理戰場,結果是:殺敵兩萬,俘虜七千;另獲大船一百艘和數百艘小船,足以建設一個大型船隊。
朱元璋大喜,各路將領更是歡唿雀躍。朱元璋握著劉基的手,道:“伯溫真是高才。”其他謀士一聽,都紅了老臉,低著頭站在一邊。朱元璋冷眼看著他們,並沒有再說什麽。
次日,紫金山上。龍灣戰前,朱元璋的很多謀士就曾勸他退到此處死守。如果按照那些謀士們的意見,此時的紫金山正是敵我雙方殊死搏鬥之處。可是現在的紫金山卻一片祥和之氣,山頂之上,藍天白雲,山上樹木蒼翠欲滴。
時近黃昏,禪寺上鍾聲悠悠。平日,這裏香客盈門,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但到此時,大家都已散去,門庭寂靜,唯有淡淡的香煙之味,縈繞於斯,真是好一片佛家聖地。
朱元璋出現在寺前。他轉身看了看身後的石階,伸手摸著自己長長的下巴,神情嚴肅。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大獲全勝之後,居然會在這個黃昏時分孤身來到這裏。這是何處?是佛門清靜所在,同時,也是匪盜猖獗的地方。但他還是來了,一人一劍,像傳說中的俠客。他並不喜歡做俠客,甚至不喜歡俠客。那是一群江湖亂匪一樣的人,作為誌在天下的人,他自然不喜歡那些人。
他居高臨下,把紫金山掃視一遍之後,轉身向山門走去。透過黃昏的光亮,看門的小僧看到他大搖大擺地走進來,身背長劍,而且麵貌十分兇惡,哪敢阻攔,隻問了一句:“請問客官有何事?”
朱元璋道:“趕路到此,天色已晚,無法再向前行,欲借宿一晚。”
看門小僧急忙向內通報,而朱元璋已經大步走進內寺。住持老禪師聞知,也過來看看,當看到朱元璋時,也不敢說什麽了。他睜著那雙閱人無數的慧眼,借著黃昏之色,上下打量著這位不速之客,覺得他既像俠客,又似強盜,麵容極兇。但再細端詳,此人麵上那份豪邁之誌,又豈是強盜俠客所具備的?
他用枯瘦的手抹了抹眼睛,覺得不管來者是什麽人,還是不得罪為妙。於是,他對朱元璋道:“佛門本為眾生,請施主放心歇息好了。”
朱元璋對寺廟是一點不陌生的。自從他離開皇覺寺後,天天與刀劍為伍,與陰謀詭計相伴,那些振聾發聵的暮鼓晨鍾早已遠離耳際,不掛心中了。此時,再次來到這裏,心頭自是感慨萬端,皇覺寺中的生活又曆曆浮現心頭。物是人非,一至於斯!
朱元璋感慨了一陣,便和衣而睡。睡夢中,突然傳來“篤篤”的聲音。朱元璋霍然而起,側耳而聽。難道被匪徒盯上了?要是在這個寺裏被人殺死,實在太不值得了。可那“篤篤”的聲音十分平和,他細聽之後,才知道是老禪師在敲他的門。
原來住持的心緒也是久久不能平靜。他主持這裏也已經多年,平日接待各方來客,得心應手,但卻從沒有今日這般心情。他越想越覺得此人不簡單。後來,他再也睡不著,決定請這個像盜又像俠的來客到大殿裏講禪。
朱元璋把門打開,把住持請進來。老禪師卻搖了搖頭,道:“老納看施主也是非常之人,有意於此良夜請施主移步大殿賜教一二。”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賜教不敢,能聽老禪師說佛,也不枉到此一遊了。”
大殿真的很大,而且又隻有兩人對坐,顯得更加寂靜寬廣。兩人一前一後來到大殿,分賓主坐定。住持先開口:“敢問施主仙鄉何處?”
“在下淮右濠州人氏。”
“現下所操何業?”
“目下居無定所。”
“老納看施主之相,殺氣外露,實非祥兆。現下天下紛擾,幹戈四起,似施主這般人才,不若早擇其業,存心向佛,可明人生至理。”
朱元璋一聽,差點笑起來。這等俗理,他早聽得耳朵起繭了。當然,他並沒有笑,而是不動聲色地道:“何為人生至理?”
住持一陣沉吟之後,道:“敢送施主幾句真言: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請施主參禪。”
朱元璋在黑暗中,麵露輕蔑之色。他隔著黑暗,注視著老僧的臉。此時,燭光搖擺,老僧的臉也被搖擺的燭光映得陰晴不定,但他確實是一臉的祥和。可如此世道,這副祥和的麵容真的能普度眾生嗎?朱元璋心頭突然冒出“俗不可耐”這四個字來,然後仰天大笑,聲震屋宇。
住持大驚失色,不知這個似盜非盜、似俠非俠的施主會有什麽舉動。
朱元璋站了起來,緩步走到老僧麵前,猛一伸手,拉出寶劍。萬籟俱靜之下,寶劍出匣之聲清脆響亮。住持臉色刷白,幾乎就要說出“大王饒命,老僧家裏還有八旬老母”的話來了。當然,他並沒有這麽說,隻是顫聲道:“施主意欲如何?如要錢財,全寺之財盡可帶走。”
朱元璋哈哈大笑:“老禪師六根清淨,境無塵埃,為何現在也如此害怕?方今天下大亂,生靈塗炭,皆因朝廷腐敗所致。若天下太平,豐衣足食,誰願鋌而走險,四處遊俠?當此天災人禍之際,隻作隔岸觀火,事不關己之態,實屬可恥之人。”他接著大笑幾聲,收劍迴匣,迴房而去。
老住持聽了這幾句話,頓有醍醐灌頂之感,大聲向朱元璋的背影問:“老納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大名?”
但朱元璋卻沒有再迴答。住持眼看著朱元璋的背影在自己的視野裏消失,聽著那一步一頓的腳步聲漸行漸遠,直至無影無蹤。
住持一夜未眠,天才剛亮,就起身到朱元璋的房裏,但那裏已人去房空。他在房中舉目四看,但見禪房的牆壁上赫然留著幾行朱紅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
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
隻管嘵嘵問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