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 《李大釗》作者:朱成甲【完結】
登高一唿群山應,
從此神州不陸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
微言如閃首傳真。
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為1959年出版的 《李大釗選集》的題詩。它以貼切 的比喻、形象的語言,充分說明李大釗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所起的 重要作用。他是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之後,又一位 “登高一唿”,開闢 中國歷史新紀元的人物,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 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受人們尊敬的一位偉人!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一、童年的不幸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生於直隸 (今河北省)樂亭縣大黑索村。在當時,他的家境雖然並不貧困,但卻因為 變故而使他的童年充滿著苦難和不幸。
李大釗的父親李任榮,是大黑索村有名的好青年、好學生。他聰敏好學, 達禮知文,寫一筆好字,為鄉裏所稱道。可是,正當這位好青年風華正茂的 時候,1888年 (光緒十四年)6月23日,渤海灣發生了7.5級大地震,樂亭 縣被震得房倒屋塌。李任榮當時正患病,他不顧危險搶救生母,並把她背著 跑了好遠,直至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李任榮由於在病中受到驚嚇和勞 累,當場大口吐血。其後,李任榮的病情日益嚴重,終於在1889年3月病逝, 年僅23歲。這時,李大釗尚未出世。 李任榮的妻子周氏,是位性情十分溫和、淳厚、善良而又心靈手巧的婦 女。她在遭受丈夫不幸早逝的沉重打擊之後,整天生活在悲痛的淚水中。她 依靠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持,在丈夫逝世8個月後,生下了李大釗。但1年以 後,她也終因過度憂傷而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從此,李大釗就成為失去父母 的苦孩子。 李大釗是由繼祖父李如珍老人撫養長大的。李如珍當時已60多歲,素來 精明能幹,剛強正直。早年,他曾到 “關外”奉天(今瀋陽)一帶做行裝商, 由於屢遭土匪的搶劫,不得不輟業迴鄉。他有3個女兒,但沒有兒子,所以 過繼二弟李如珠的兒子李任榮為子。李任榮夫婦早逝後,這位年過花甲的老 人,就完全擔起對孫子李大釗撫養和教育的重任。 可是,當李如珍老人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撫養孫子的時候,他的老伴卻 不但不能成他的有力的內助,反而給他製造種種困難。這位老祖母心胸狹窄, 隻顧疼愛自己的親閨女,卻不關心過繼孫子,甚至還嗔怪李如珍疼愛孫子。 她的女兒甚至還夥同自己遊手好閑的丈夫,圖謀把父母雙亡的孩子李大釗害 掉,以獲得李家的家產。為此,李如珍對李大釗就不得不更加特意地保護和 照料。 李大釗後來迴憶說,在出生後的第二年, “母親又去世了,丟下了一個 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憐的嬰兒。我沒有兄弟和姐妹,於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 一起,但等我長到15歲的時候,他們又留下我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 是多麽不幸啊!”
二、民族的苦難
和李大釗家庭的不幸相聯繫的是古老的中華民族也正日益陷於深重的災 難之中。
中國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政治製度、思想文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 會的新發展。在世界性產業革命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潮流中,它使自己從曾有 的大明先進地位落後達數百年!當西方建立在新的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炮艦 轟擊這個停滯閉塞的古老中華帝國大門的時候,它不能不處於被欺淩、被宰 割的地位。
國際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戰爭的種種陰謀手段,強迫戰敗了的清王朝接 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到了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已把侵 略的矛頭,直指清王朝統治的心髒——京畿地區。 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處於封建統治下的中國人民的苦難,但也同時 激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反抗與鬥爭。義和團運動,就是中國北方農民對於 侵略者的一次英勇反抗運動。運動失敗以後,侵略者根據強加於中國人民頭 上的 《辛醜條約》,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上的12個城鎮和車站,駐 紮軍隊,直接監視中國人民和控製這個地區。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暴行, 隨時可聞可見。 樂亭是當時整個衰敗苦難的中國社會機體的一個角落。它偏處海隅,經 濟和文化都很落後。灤河經常泛濫,土匪海盜不時綁票搶掠,官紳貪婪地壓 榨剝削,使這裏的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危機,人民的苦難,都給 純潔幼小的李大釗,留下深深的刺痛。 西方資本主義侵入,對於中國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存發展所提出的問題以 及所產生的影響,是空前複雜、嚴峻的。它從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猛烈地沖 擊著閉塞的宗法的封建統治秩序,強烈地震撼著一直處於苟安、因循、蒙昧 的人們。在其所到之處,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社會管理方 式等等的一係列變化,使封建統治大廈的根基開始迅速發生動搖,使中國的 社會不能不進入空前的社會大變動中,進入新舊大更替中。這一切,也使這 個民族的仁人誌士,不能不為自己的民族免於滅亡的危機、並重新屹立於世 界而前赴後繼,不息奮鬥!李大釗,就是奮進在這一歷史潮流中的傑出人物。
----------------------- page 5-----------------------
三、從舊塾館到新學堂 西方思想文化猛烈地衝擊著中國的封建宗法社會,使李大釗在學習道路 上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李大釗四、五歲時,由祖父教他讀書識字。7歲起,祖父送他到本村的 老穀家的私塾讀書,由單子鰲先生對他開始正式啟蒙教育。單先生親自為他 取名叫耆年,字壽昌,以寄託著對這個不幸孩子永年高壽的祝願。 單先生按照傳統的科舉路子,對李大釗教了約3年。10歲時,祖父又送 他到趙輝鬥先生的塾館繼續攻讀。又過了兩年多,趙先生和前麵的單先生一 樣,也感到自己的學問根底已不能滿足這位渴求知識,在學習上突飛猛進的 學生的需要。於是,就又主動讓李如珍老人為李大釗另請名師。 李如珍為孩子的聰敏好學感到特別欣慰,鄉村鄰裏也為李家有著這樣一 個好後代而羨慕垂青。李如珍老人又經過種種辦法,終於使李大釗能夠到一 家更好的塾館去讀書,這就是樂亭縣城北井家坨的宋舉人家的專館。這個專 館的考古師是黃玉堂先生。他是在北京國子監讀過書的 “優貢”,學識好, 又重視因材施教,從而使李大釗在學習上進步更快,為其參加科舉考試作了 更為切近臨場的準備。 經過大約10年的準備,李大釗參加朝廷規定的府試的條件終於成熟。不 過,就在李大釗在上述幾位老師的督勵下向著科舉考試的的目標猛進的時 侯,中國決策者們對於如何對待傳統的科舉製度問題的爭論,也正在幾起幾 落地進行。 從19世紀60年代起,隨著對外開放和辦 “洋務”的需要,在傳統的科 舉正規途徑以外,在東南沿海和南方某些地區,出現了一種新式學校。戊戌 時期,康有為等明確主張中國應廢科舉、興學校。但遺憾的是,這種主張, 旋就被保守派所扼殺。庚子事變之後,清王朝由於慘敗而麵臨更為嚴重的統 治危機,為了挽救其覆滅命運,就不得不也搞改革,推行所謂 “新政”,把 他們所曾經扼殺的那些改革主張,又重新撿了起來。遵照慈禧關於改革的上 諭,清政府於1901年9月14日,正式下了興學詔,令各省書院在省城的均 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詔令還特別 強調,要多設蒙養學堂。1901年9月16日即上述詔令兩天後,清政府又令 各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我們知道,偉大的魯迅就是在這一決策下於 1902 年初被派往日本的。1902年1月7日,慈禧從西安到北京,第三天她即抓教 育,令張百熙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也就是同時管全國的教育。接著,又 令張百熙迅速 “裁定章程”。張於是在8個月之內,擬訂出有6個章程在內 的各級學校章程。從而,使全國興起的辦學熱潮有了統一的章程可循。 清王朝這時雖然令全國興辦各級學校,但是,卻並沒有同時立即廢除科 舉考試,而是實行新舊過渡的一種雙軌製。按照這種預想的設計,大約需要 10年即到 1912年,才能全部停止科舉考試,同時全部實行新學製。清王朝 的這種計劃,主觀上不能不說是最 “平穩”的。但是,它卻忽視了民族的落 後與危機在客觀上要求改革的急迫性。也就在這時,對於這場改革持更為急 切態度的劉坤一、袁世凱等,不經清王朝對方案的最後 “拍板”、“不準再 奏”的嚴令,貿然奏請應立即停止科舉考試。清王朝度勢後,改革了原先的 詔令,採納了他們的奏請,決定從1906年 (丙午)始,即正式停止各級的科 舉考試。從此,始於隋代延續達1300多年的中華政治與教育史上的一項重要
</br>
登高一唿群山應,
從此神州不陸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
微言如閃首傳真。
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為1959年出版的 《李大釗選集》的題詩。它以貼切 的比喻、形象的語言,充分說明李大釗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所起的 重要作用。他是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之後,又一位 “登高一唿”,開闢 中國歷史新紀元的人物,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最早的馬克思主義 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受人們尊敬的一位偉人!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一、童年的不幸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生於直隸 (今河北省)樂亭縣大黑索村。在當時,他的家境雖然並不貧困,但卻因為 變故而使他的童年充滿著苦難和不幸。
李大釗的父親李任榮,是大黑索村有名的好青年、好學生。他聰敏好學, 達禮知文,寫一筆好字,為鄉裏所稱道。可是,正當這位好青年風華正茂的 時候,1888年 (光緒十四年)6月23日,渤海灣發生了7.5級大地震,樂亭 縣被震得房倒屋塌。李任榮當時正患病,他不顧危險搶救生母,並把她背著 跑了好遠,直至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李任榮由於在病中受到驚嚇和勞 累,當場大口吐血。其後,李任榮的病情日益嚴重,終於在1889年3月病逝, 年僅23歲。這時,李大釗尚未出世。 李任榮的妻子周氏,是位性情十分溫和、淳厚、善良而又心靈手巧的婦 女。她在遭受丈夫不幸早逝的沉重打擊之後,整天生活在悲痛的淚水中。她 依靠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持,在丈夫逝世8個月後,生下了李大釗。但1年以 後,她也終因過度憂傷而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從此,李大釗就成為失去父母 的苦孩子。 李大釗是由繼祖父李如珍老人撫養長大的。李如珍當時已60多歲,素來 精明能幹,剛強正直。早年,他曾到 “關外”奉天(今瀋陽)一帶做行裝商, 由於屢遭土匪的搶劫,不得不輟業迴鄉。他有3個女兒,但沒有兒子,所以 過繼二弟李如珠的兒子李任榮為子。李任榮夫婦早逝後,這位年過花甲的老 人,就完全擔起對孫子李大釗撫養和教育的重任。 可是,當李如珍老人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撫養孫子的時候,他的老伴卻 不但不能成他的有力的內助,反而給他製造種種困難。這位老祖母心胸狹窄, 隻顧疼愛自己的親閨女,卻不關心過繼孫子,甚至還嗔怪李如珍疼愛孫子。 她的女兒甚至還夥同自己遊手好閑的丈夫,圖謀把父母雙亡的孩子李大釗害 掉,以獲得李家的家產。為此,李如珍對李大釗就不得不更加特意地保護和 照料。 李大釗後來迴憶說,在出生後的第二年, “母親又去世了,丟下了一個 十分需要她照看的可憐的嬰兒。我沒有兄弟和姐妹,於是我和祖父母生活在 一起,但等我長到15歲的時候,他們又留下我孤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 是多麽不幸啊!”
二、民族的苦難
和李大釗家庭的不幸相聯繫的是古老的中華民族也正日益陷於深重的災 難之中。
中國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政治製度、思想文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社 會的新發展。在世界性產業革命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潮流中,它使自己從曾有 的大明先進地位落後達數百年!當西方建立在新的先進生產力基礎上的炮艦 轟擊這個停滯閉塞的古老中華帝國大門的時候,它不能不處於被欺淩、被宰 割的地位。
國際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戰爭的種種陰謀手段,強迫戰敗了的清王朝接 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到了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已把侵 略的矛頭,直指清王朝統治的心髒——京畿地區。 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處於封建統治下的中國人民的苦難,但也同時 激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反抗與鬥爭。義和團運動,就是中國北方農民對於 侵略者的一次英勇反抗運動。運動失敗以後,侵略者根據強加於中國人民頭 上的 《辛醜條約》,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上的12個城鎮和車站,駐 紮軍隊,直接監視中國人民和控製這個地區。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暴行, 隨時可聞可見。 樂亭是當時整個衰敗苦難的中國社會機體的一個角落。它偏處海隅,經 濟和文化都很落後。灤河經常泛濫,土匪海盜不時綁票搶掠,官紳貪婪地壓 榨剝削,使這裏的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危機,人民的苦難,都給 純潔幼小的李大釗,留下深深的刺痛。 西方資本主義侵入,對於中國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存發展所提出的問題以 及所產生的影響,是空前複雜、嚴峻的。它從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猛烈地沖 擊著閉塞的宗法的封建統治秩序,強烈地震撼著一直處於苟安、因循、蒙昧 的人們。在其所到之處,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社會管理方 式等等的一係列變化,使封建統治大廈的根基開始迅速發生動搖,使中國的 社會不能不進入空前的社會大變動中,進入新舊大更替中。這一切,也使這 個民族的仁人誌士,不能不為自己的民族免於滅亡的危機、並重新屹立於世 界而前赴後繼,不息奮鬥!李大釗,就是奮進在這一歷史潮流中的傑出人物。
----------------------- page 5-----------------------
三、從舊塾館到新學堂 西方思想文化猛烈地衝擊著中國的封建宗法社會,使李大釗在學習道路 上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李大釗四、五歲時,由祖父教他讀書識字。7歲起,祖父送他到本村的 老穀家的私塾讀書,由單子鰲先生對他開始正式啟蒙教育。單先生親自為他 取名叫耆年,字壽昌,以寄託著對這個不幸孩子永年高壽的祝願。 單先生按照傳統的科舉路子,對李大釗教了約3年。10歲時,祖父又送 他到趙輝鬥先生的塾館繼續攻讀。又過了兩年多,趙先生和前麵的單先生一 樣,也感到自己的學問根底已不能滿足這位渴求知識,在學習上突飛猛進的 學生的需要。於是,就又主動讓李如珍老人為李大釗另請名師。 李如珍為孩子的聰敏好學感到特別欣慰,鄉村鄰裏也為李家有著這樣一 個好後代而羨慕垂青。李如珍老人又經過種種辦法,終於使李大釗能夠到一 家更好的塾館去讀書,這就是樂亭縣城北井家坨的宋舉人家的專館。這個專 館的考古師是黃玉堂先生。他是在北京國子監讀過書的 “優貢”,學識好, 又重視因材施教,從而使李大釗在學習上進步更快,為其參加科舉考試作了 更為切近臨場的準備。 經過大約10年的準備,李大釗參加朝廷規定的府試的條件終於成熟。不 過,就在李大釗在上述幾位老師的督勵下向著科舉考試的的目標猛進的時 侯,中國決策者們對於如何對待傳統的科舉製度問題的爭論,也正在幾起幾 落地進行。 從19世紀60年代起,隨著對外開放和辦 “洋務”的需要,在傳統的科 舉正規途徑以外,在東南沿海和南方某些地區,出現了一種新式學校。戊戌 時期,康有為等明確主張中國應廢科舉、興學校。但遺憾的是,這種主張, 旋就被保守派所扼殺。庚子事變之後,清王朝由於慘敗而麵臨更為嚴重的統 治危機,為了挽救其覆滅命運,就不得不也搞改革,推行所謂 “新政”,把 他們所曾經扼殺的那些改革主張,又重新撿了起來。遵照慈禧關於改革的上 諭,清政府於1901年9月14日,正式下了興學詔,令各省書院在省城的均 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詔令還特別 強調,要多設蒙養學堂。1901年9月16日即上述詔令兩天後,清政府又令 各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我們知道,偉大的魯迅就是在這一決策下於 1902 年初被派往日本的。1902年1月7日,慈禧從西安到北京,第三天她即抓教 育,令張百熙為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也就是同時管全國的教育。接著,又 令張百熙迅速 “裁定章程”。張於是在8個月之內,擬訂出有6個章程在內 的各級學校章程。從而,使全國興起的辦學熱潮有了統一的章程可循。 清王朝這時雖然令全國興辦各級學校,但是,卻並沒有同時立即廢除科 舉考試,而是實行新舊過渡的一種雙軌製。按照這種預想的設計,大約需要 10年即到 1912年,才能全部停止科舉考試,同時全部實行新學製。清王朝 的這種計劃,主觀上不能不說是最 “平穩”的。但是,它卻忽視了民族的落 後與危機在客觀上要求改革的急迫性。也就在這時,對於這場改革持更為急 切態度的劉坤一、袁世凱等,不經清王朝對方案的最後 “拍板”、“不準再 奏”的嚴令,貿然奏請應立即停止科舉考試。清王朝度勢後,改革了原先的 詔令,採納了他們的奏請,決定從1906年 (丙午)始,即正式停止各級的科 舉考試。從此,始於隋代延續達1300多年的中華政治與教育史上的一項重要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