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必讓血壓竄高或大發雷霆,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我也沒有向朋友、同事和家人發牢騷,把他們牽扯進來。我反而是找了個可以幫助我的人,解釋我想要什麽,而且鎖定真正的焦點。


    你有權利得到你應得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要一直談論這個問題,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麵。你應該要從更高的層次來思量問題,看著它被解決。隻要談你的渴望,隻要和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的人談。你會縮短等待的時間,讓你的需求更快被滿足,在這段過程中也會更快樂。


    預想美好的未來,是促成進步的動力 “但是,我們國家每一項偉大的事件,都是起自於抱怨……你看看托馬斯?傑弗遜(編註:美國獨立宣言起糙人和開國元勛)和馬丁?路德?金博士(編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我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這樣說道。就某方麵來說,我同意這位女士所言。邁向進步的第一步就是不滿。但如果我們隻停留在不滿的階段,就永遠無法前進,迎向更光明的遠景。那些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裏也到不了,隻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


    美國歷史上的偉大領袖們,都是很會抱怨的人嗎?這一點我必須否認。這些重要人物讓不滿驅策著他們去勾勒美好的遠景,而他們對這番遠景的熱情,又激勵了其他人前來追隨。他們全神貫注地展望更光明的未來,讓全國的人心也跟著雀躍、振奮。他們轉化了全國的意識,結果也轉化了我們的未來,至於他們採取的方法,約翰?甘迺迪做了最好的總結:“有些人是看到當前的現況,然後問為什麽會這樣?我則是夢想著未曾出現的景象,然後問為什麽不是那樣?”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馬丁?路德?金牧師並沒有站在林肯紀念堂的台階上說:“我們遭受這樣的待遇是不是很慘?”他沒有。他發表的演說撼動全美國人的靈魂,即使相隔將近半世紀聽來,仍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沒有把焦點放在問題上,而是超越了問題本身,建立更宏觀的格局,發出這樣的宣示:“我有一個夢想!”他在我們的心中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畫麵,那是個沒有種族歧視的世界。他曾經“到達那山巔”,而他鏗鏘有力、激勵人心的話語,也帶著我們和他一起攻頂。


    托馬斯?傑弗遜在《獨立宣言》中,清楚陳述了眾殖民地在大英帝國統治下所遭逢的挑戰。然而,他所起糙的文件(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簽署)並不是一連串冗長的牢騷。如果是,這份文件大概也就不會攫獲全世界的想像力,並得到其他國家支持,而能一統殖民地了。


    《美國獨立宣言》的第一段寫著:“在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繫,並在世界各國之間,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主張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


    暫時想像你自己是這十三個殖民地的居民,試著去理解這個概念:“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主張獨立和平等的地位。”在傑弗遜起糙這篇宣言時,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超級強權,而他隻是毫不誇大地冷靜直陳,這些羽翼未豐、組成紛雜的殖民地,和這頭政治巨獸是“平等並存”的。你可能聽見了殖民地人民為如此言論所發出的集體驚唿聲,隨之而起的則是滿漲的自尊和熱忱。他們怎能渴求這種遙不可及的理想,希望和英國平起平坐呢?因為這是”本著自然法則和上帝賦予的權利”。這不是抱怨,這是夢想著美好未來的堅定遠見。這也是超越問題本身,從更高的層次來思量。


    羅莎?帕克(rosa parks)(編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家,一九五五年因拒絕在公車上讓座給白人,而激發黑人聯合拒搭公車的大型群眾活動。)並沒有坐在公車後麵幾排,向每個人抱怨自己必須坐在這裏是很不公平的;她的做法是無視於膚色,和其他人一樣,坐在她原本就坐著的地方。她不但超越了問題本身來思考,更以身作則實行了解決方案。


    我也有一個夢想,希望在現世中會出現這樣有遠見的先知。我記得這輩子最常聽見的新聞,就是聚焦於中東局勢的“和平談判”。我聽過這些“和平談判”討論的內容,感覺上似乎更像“戰爭談判”或是“如果你們停止這樣做,我就不會再這樣談了。”美國總統召聚了所有中東領袖,試圖讓他們調解彼此的差異,但這些談判的焦點一直都放在“差異”之上,因此就我個人看來,他們的進展始終是微乎其微。


    如果在這些“和平談判”中,領袖們聚在一起討論的是“彼此若能消弭嫌隙將會怎樣”呢?如果他們能共同建立一個集體的夢想,實現和平共處、互相體諒的目標呢? 當這種真正的“和平談判”發生時,規則就變得很簡單了。他們不會再去談論現在怎麽樣、或是過去發生什麽事,所有的焦點都隻會鎖定在:當彼此不再針鋒相對時將會怎樣。他們可能會問:“我們之間的和平,看起來、聽起來、聞起來、感覺起來是什麽樣子?當戰爭和異議對我們來說,已成為遙不可及的記憶,是必須查閱史書才能知曉的過往情景時,又會怎樣?”


    這些談判的焦點隻會鎖定在眾人冀望的結果之上——也就是和平。就隻是這樣。這些談判完全不會提到“如何”,“我們如何做到”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會被所有人禁止。一旦雙方試圖要找出如何達成和諧共存的方法,關於地理疆界、補償報酬、撤軍限武、文化與信仰差異,以及各種對立的觀點,隻會將他們的注意力再度轉移迴當前的議題上。而這樣的焦點,將使他們繼續陷身於這些問題的泥淖。


    林肯曾經說過:“摧毀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變成朋友。”要達到這種轉變的第一步,就是從內心開始做起。而我們的言語,會把我們的思想內容告訴這個世界。


    快樂或悲傷,由你的言語來決定


    當你正在歷經“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時,你如果使用了“當然會這樣!”、“難道你不知道嗎?”、“我隻是運氣好!”、“我總會碰上這種事!”這些措辭也沒關係,但隻能在你認為的好事發生時才用。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把這些話當成是你贊恩的讚嘆之語。


    我有個朋友總是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我遇上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他有貌美的太太和圓滿的家庭,他的事業成功,年屆三十就成為百萬富翁,身體也十分健康。你可能會說他隻是運氣好,他自己也同意;但我會說,是他相信自己幸運的信念,讓他變得如此幸運。所以,何不試試對他有效的這個方法呢?當你諸事順遂時,不管是多麽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記得說:“當然會這樣!”


    我們的言語有著強大的力量。當我們改變嘴裏說出來的話,就會開始改變自己的人生。大約一年前,我在州際公路的內側超車道上開車,我的時速要超過速限好幾裏。在我前麵的是一台轎式休旅車,時速大約比速限慢了十裏。我心裏開始嘀咕起來:“如果要開得比速限慢,他難道不知道要走外側車道,讓其他人先過嗎?”幾天後,我又上了超車道,前麵還是一個小心翼翼的駕駛,開車時速比速限慢了不少。我發現那名駕駛開的又是轎式休旅車,而這次我忍不住大發牢騷,認為這種做法實在太不為別人著想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抱怨的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德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德芬並收藏不抱怨的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