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安全感”就代表接受事物的原貌,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它。要擺脫不安全感,就要安於自己的沒有安全感。這些批評的想法找不到頑抗的對手,便消失無蹤了。 不要為了讓自己變得特別而抱怨,你要對事實有所覺醒:你已經很特別了。你獨一無二,現在還有了不起的東西要帶給這個世界,而且是隻有你才能給予的。
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要打壓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應該要接受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會說“就跟從小嬰兒手上拿走糖果一樣簡單”的人,都沒有真的從小嬰兒手上拿走過糖果。
——佚名作者
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
“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你開始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你移動紫手環的頻率愈來愈少,因為你說話十分謹慎。你現在說話正麵多了,因為你開始會在還沒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先穿越的過濾器”。
一個接受不抱怨挑戰的家庭告訴我,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晚飯時刻他們會坐在餐桌前,經常相對無語。在逐漸變得“不抱怨”的過程中,愈見延長的沉默期,對個人或家庭而言都是很典型的現象。你真的開始活出你母親的建言:“如果說不出什麽好聽話,就幹脆閉上嘴巴。”
不想抱怨,就沉默
我們收到了紫色手環,馬上就發現自己的對話,都繞著諷刺、批評他人和彼此批評打轉。我們不想移動紫手環重新開始,所以幹脆就一兩天不講話,一直到我們搞清楚,彼此該怎麽說話,才不會挾帶著抱怨在其中。
——密蘇裏州堪薩斯市,金?馬汀
有一度,我們曾經考慮在紫手環的索取量多到可以專門訂製時,就把上頭的“spirit”(精神;靈性)這個詞拿掉。雖然我們的組織是教會,但我們把“不抱怨”活動視為是非宗教性質的人類轉化運動;再者,也還有許多不同性質的團體及不同派別的教會參加。所以,我們不希望大家受限於宗教,而是要將這件事當成改善生活的方法,無論參與者是否隸屬任何宗教團體。
後來,我發現“spirit”這個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意指“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隻能簡單地做個深唿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小心地用字遣詞。所以,我們留下了“spirit”,想作為提醒的媒介,提醒大家“深唿吸”,而不要“窮抱怨”。
沉默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能出於更崇高的自我、而非人性的自我來說話。沉默是通往“無限”的橋樑,卻也是讓很多人感覺不自在的東西。我記得青少年時期,我們家是住在湖邊,當時我會獨自泛舟,到離家一裏遠的小島上露營。沉默給了我機會,和內在的自我重新聯繫。有一次,當我正要前往島上小居時,我還記得父親在岸邊對著我大叫: “威爾?”
“爸?”
“你要去哪裏?”“到康特島那邊露營。”
“你一個人去嗎?”“是。”
停頓了片刻,他又說:“你要帶一台用電池發電的電視去嗎?”
“不用了,爸……謝謝。”
安靜了一會兒,他又出聲了:“那收音機呢?”
“不用了,謝謝。”
我永遠記得我爸爸是如何聳肩、轉身,然後走迴屋內。我愛我爸爸,但他不是很習慣沉默。他睡覺時甚至會把床前的大熒幕電視打開,聽著它發出的喧囂聲而入眠。
如果你是喜歡禱告的人,“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是提升你禱告深度的良機。你已經真的不想再移動手環,你或許還會希望先說一小段祈禱文,再開始說話。為自己尋求指引吧,讓你說出來的話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如果無話可說,就保持沉默。
以往我在推銷電台廣告時,曾經和一個話不多的人共事。和他熟了之後,我曾經問他為何這麽安靜,他告訴我:“這樣會讓人以為我比較聰明。”如果你什麽也不說,大家至贊還會讚揚你聰明;當我們說個不停時,不但不會讓自己的言論聽起來很睿智,反而隻是顯示自己不夠自在,片刻都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麵。
要知道結識的某個人對自己而言是否很特別,有一個測試方法,就是看看我們可以和這個人不說話相處的時間有多久。我們隻是安於他們的存在,享受著他們的陪伴。一大堆無心的閑扯並不會增進我們的相處品質,反而會糟蹋了這段共度的時光。喋喋不休隻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
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驅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牢騷。
我們收到了一封國防部五角大廈的中校寄來的電子郵件,描述了他所經歷的這個不抱怨階段:
紫手環讓我們更加同心協力
快速報告一下我們的現況。十二個手環已悉數分發給我的同事們,有位女生(她一向安靜低調)進展得很不錯,我想她的記錄其實已經邁入二位數了。然而,其他人都發現,這件事要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不過這已經對我們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我們抱怨時,我們知道自己在抱怨,就會先暫停,移動手環,用更正麵的措辭重新發言。我甚至連一整天不抱怨都還做不到,但我看得出來,這是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有助於辦公室成員的同心協力。
當我們抱怨時,可以自我解嘲,然後彼此挑戰對方要找出更好的方法。等到有人達成目標時,我會再寫信來報告最新狀況。(每個人都摩拳擦掌,要把這項挑戰推介給更多五角大廈的員工,我們正在進步中。)祝空軍節愉快!
——凱西?哈佛斯塔
抱怨的字眼在預言壞事的降臨
我之前提過,抱怨時用的字眼,經常和非抱怨的字眼相同;是你的意圖和背後隱含的能量,決定了你是否在抱怨。所以,你要開始注意自己有多常說以下這些話,又是在什麽情況下說的:
●“當然會這樣!”
●“難道你不知道嗎?”
●“我隻是運氣好!”
●“我總會碰上這種事!”
當事情不太對勁,而你說:“當然會這樣!”或“難道你不知道嗎?”就是在傳送這樣的訊息:你在等待壞事的降臨。這個世界聽見了,就會帶來更多壞事給你。
當我第一次決定認真留意自己的言論,同時明白這些話是在反映我的想法,而想法將造就我的現實生活。我還記得那時的情景:我正開著我太太那輛二十年的小卡車,運迴一些我放在倉庫裏的東西。桂兒的這部 f-150 老車的引擎已經跑了幾百裏,所以每開二十裏大約要用掉一加侖的油!(譯註:約每公升跑七公裏。)我們時常替這輛老卡車加油,同時也會在後車廂放一箱油,以備不時之需。
</br>
凡是你所渴望的東西,你都有資格得到,快朝夢想前進吧。不要打壓自己、替自己找藉口,或是假借批評和抱怨,將注意力轉移。你應該要接受不安感來襲,同時在這樣的時刻支持自己。
會說“就跟從小嬰兒手上拿走糖果一樣簡單”的人,都沒有真的從小嬰兒手上拿走過糖果。
——佚名作者
沉默比抱怨更有建設性
“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你開始會察覺到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你移動紫手環的頻率愈來愈少,因為你說話十分謹慎。你現在說話正麵多了,因為你開始會在還沒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先穿越的過濾器”。
一個接受不抱怨挑戰的家庭告訴我,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晚飯時刻他們會坐在餐桌前,經常相對無語。在逐漸變得“不抱怨”的過程中,愈見延長的沉默期,對個人或家庭而言都是很典型的現象。你真的開始活出你母親的建言:“如果說不出什麽好聽話,就幹脆閉上嘴巴。”
不想抱怨,就沉默
我們收到了紫色手環,馬上就發現自己的對話,都繞著諷刺、批評他人和彼此批評打轉。我們不想移動紫手環重新開始,所以幹脆就一兩天不講話,一直到我們搞清楚,彼此該怎麽說話,才不會挾帶著抱怨在其中。
——密蘇裏州堪薩斯市,金?馬汀
有一度,我們曾經考慮在紫手環的索取量多到可以專門訂製時,就把上頭的“spirit”(精神;靈性)這個詞拿掉。雖然我們的組織是教會,但我們把“不抱怨”活動視為是非宗教性質的人類轉化運動;再者,也還有許多不同性質的團體及不同派別的教會參加。所以,我們不希望大家受限於宗教,而是要將這件事當成改善生活的方法,無論參與者是否隸屬任何宗教團體。
後來,我發現“spirit”這個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意指“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隻能簡單地做個深唿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說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說話時更小心地用字遣詞。所以,我們留下了“spirit”,想作為提醒的媒介,提醒大家“深唿吸”,而不要“窮抱怨”。
沉默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能出於更崇高的自我、而非人性的自我來說話。沉默是通往“無限”的橋樑,卻也是讓很多人感覺不自在的東西。我記得青少年時期,我們家是住在湖邊,當時我會獨自泛舟,到離家一裏遠的小島上露營。沉默給了我機會,和內在的自我重新聯繫。有一次,當我正要前往島上小居時,我還記得父親在岸邊對著我大叫: “威爾?”
“爸?”
“你要去哪裏?”“到康特島那邊露營。”
“你一個人去嗎?”“是。”
停頓了片刻,他又說:“你要帶一台用電池發電的電視去嗎?”
“不用了,爸……謝謝。”
安靜了一會兒,他又出聲了:“那收音機呢?”
“不用了,謝謝。”
我永遠記得我爸爸是如何聳肩、轉身,然後走迴屋內。我愛我爸爸,但他不是很習慣沉默。他睡覺時甚至會把床前的大熒幕電視打開,聽著它發出的喧囂聲而入眠。
如果你是喜歡禱告的人,“有意識的有能”階段是提升你禱告深度的良機。你已經真的不想再移動手環,你或許還會希望先說一小段祈禱文,再開始說話。為自己尋求指引吧,讓你說出來的話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如果無話可說,就保持沉默。
以往我在推銷電台廣告時,曾經和一個話不多的人共事。和他熟了之後,我曾經問他為何這麽安靜,他告訴我:“這樣會讓人以為我比較聰明。”如果你什麽也不說,大家至贊還會讚揚你聰明;當我們說個不停時,不但不會讓自己的言論聽起來很睿智,反而隻是顯示自己不夠自在,片刻都無法忍受讓沉默來掌控局麵。
要知道結識的某個人對自己而言是否很特別,有一個測試方法,就是看看我們可以和這個人不說話相處的時間有多久。我們隻是安於他們的存在,享受著他們的陪伴。一大堆無心的閑扯並不會增進我們的相處品質,反而會糟蹋了這段共度的時光。喋喋不休隻是在對你周遭的人們發送一個訊息:你覺得不自在。
沉默能讓你自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說出你希望能傳送創造性能量的言論,而不是任由不安驅使你發出又臭又長的牢騷。
我們收到了一封國防部五角大廈的中校寄來的電子郵件,描述了他所經歷的這個不抱怨階段:
紫手環讓我們更加同心協力
快速報告一下我們的現況。十二個手環已悉數分發給我的同事們,有位女生(她一向安靜低調)進展得很不錯,我想她的記錄其實已經邁入二位數了。然而,其他人都發現,這件事要比想像中困難得多。不過這已經對我們產生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我們抱怨時,我們知道自己在抱怨,就會先暫停,移動手環,用更正麵的措辭重新發言。我甚至連一整天不抱怨都還做不到,但我看得出來,這是強而有力的溝通工具,有助於辦公室成員的同心協力。
當我們抱怨時,可以自我解嘲,然後彼此挑戰對方要找出更好的方法。等到有人達成目標時,我會再寫信來報告最新狀況。(每個人都摩拳擦掌,要把這項挑戰推介給更多五角大廈的員工,我們正在進步中。)祝空軍節愉快!
——凱西?哈佛斯塔
抱怨的字眼在預言壞事的降臨
我之前提過,抱怨時用的字眼,經常和非抱怨的字眼相同;是你的意圖和背後隱含的能量,決定了你是否在抱怨。所以,你要開始注意自己有多常說以下這些話,又是在什麽情況下說的:
●“當然會這樣!”
●“難道你不知道嗎?”
●“我隻是運氣好!”
●“我總會碰上這種事!”
當事情不太對勁,而你說:“當然會這樣!”或“難道你不知道嗎?”就是在傳送這樣的訊息:你在等待壞事的降臨。這個世界聽見了,就會帶來更多壞事給你。
當我第一次決定認真留意自己的言論,同時明白這些話是在反映我的想法,而想法將造就我的現實生活。我還記得那時的情景:我正開著我太太那輛二十年的小卡車,運迴一些我放在倉庫裏的東西。桂兒的這部 f-150 老車的引擎已經跑了幾百裏,所以每開二十裏大約要用掉一加侖的油!(譯註:約每公升跑七公裏。)我們時常替這輛老卡車加油,同時也會在後車廂放一箱油,以備不時之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