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鳳凰,梁同學就警告我,做主持人可沒那麽容易。例證之一是,一次,他迴廣州過周末,順便到唱片店去淘一些cd。正當他抱了一摞唱片準備結帳時,突然聽到背後有人說:「怎麽梁冬也買盜版碟啊?」頓時,梁同學冷汗橫流,丟下唱片,倉惶而逃。
例證之二是,初到鳳凰的梁同學,年輕的心靈也曾經倍受摧殘。他不僅獲得了梁繼光的別名(取堵槍眼之意,無論什麽節目缺主持人,必是梁同學挺身而出犧牲自己),還明明對體育不感冒,卻被硬生生地拉去做體育新聞。
一天,麵對幾千萬電視觀眾,梁同學用他那全中國主持人中最不標準的普通話(方言主持人除外),將「女子杯世界足球賽」一字一字、朗朗地了念了出來。同事聽到後,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他指的是「世界盃女子足球賽」。走出演播室,梁同學居然對此毫無察覺,直到同事委婉指出,梁同學才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其實內心尷尬萬分),隨口說:「這沒什麽啦,我以前還曾經把賣火柴的小女孩念成過賣女孩的小火柴呢!」
梁冬和嘉耀雖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偶爾,他們的表現也會南轅北轍。
2005年夏天,超級女聲的熱潮席捲了中國大地。當我和曹先生去現場觀看超女的消息見諸報端後,剛剛升任資訊台副台長的嘉耀竟千裏迢迢從香港打來長途,並在我的語音信箱裏痛心疾首、語重心長地留言,大意是,子墨你作為一個知識女性,作為一個嚴肅的專題節目主持人,怎麽能去追捧超級女聲呢?這實在是和你的形象太不相符了!
我是知識女性,可我也是人啊!我想,這就是嘉耀吧,連開玩笑都一本正經!
其實,梁冬毅然決然地另謀高就,擔任管理職務,是早有苗頭的。那年在台灣,大家去逛誠品書店。蓓蓓姐抱迴了幾本講述養生之道的書,我則收羅了一大堆關於西藏的書。當我們發現梁冬如獲至寶地用他那胖墩墩、肉乎乎的小手,捧著的居然是厚厚幾大本管理學專著時,大家立刻麵麵相覷,那表情分明是想伸手摸摸梁冬的額頭,說一句:梁同學,你沒事吧?
如今,梁冬貴為梁總,嘉耀貴為董台,對於這對活寶來說,我想升官發財倒是其次,關鍵是,從此,他們終於可以因距離而產生美了。
名 字
連載(三十)
念小學時,我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我是曾子墨,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雖然年紀小,說起春秋戰國的這三個「子」,我的口氣卻不小,因為我知道,爸媽給我的足夠讓我有底氣。不然,從小到大,怎麽會有那麽多人對它感興趣!
到了美國,很多中國同學都用了英文名,我卻一直用著漢語拚音,zimo。好在這四個字母發音簡單,美國人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叫出來,根本不用像說繞口令一般,和舌頭較什麽勁。
但我得到現在這個時,卻已經六歲多了。之前,我用的是單名「虹」。
那時,我姐叫曾東,我哥叫曾方,我們三個合起來就是「東方虹」。
每次,收音機裏響起「東方紅太陽升」的熟悉旋律,我都會用稚嫩的聲音,半是自豪、半是炫耀地對小朋友說,「看,又放我們家的音樂了!」
可是,同樣的音樂,同樣的,對爸媽提起,他們卻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明明是他們的傑作,但響亮而又時髦的這三個,爸媽似乎並沒放在心上。
這是因為什麽,年幼的我並不懂得,也從未想去問過。
直到1979年夏天,一天,爸媽把我們三人叫到一起,說要為我們改。我姐和我哥改迴「子犁」、「子劍」,我的新則叫做「子墨」。
故事是這樣的:
1961年夏天,在我姐出生前夕,爸媽觀看了北京人藝的話劇《膽劍篇》。劇中講述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膽劍篇》中,勾踐重歸故土時,一個名為苦成老人的庶民向他報告,說自己的兒媳剛剛生下一對雙胞胎,懇請越王為嬰兒命名。勾踐當即賜名:「一個叫子犁,一個叫子劍!」
我爸媽那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深受感染。他們立即提筆,給時任北京人藝院長的曹禺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說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無論男女,老大就叫「子犁」,老二就叫「子劍」。
很快,爸媽收到了曹禺的親筆信,說他衷心祝福就要出生的子犁和未來的子劍健康成長。隨信,曹禺還附上了北京人藝劇場裏位置最好的兩張票,請爸媽再去看一遍《膽劍篇》。
1961年年底,我姐來到人世。兩年後,我哥也出生了。然而,「子犁」和「子劍」的卻隻伴隨了他們幾年的時間,因為,1966年的初夏時節,「文革」浩劫降臨了。
那時,我媽在人大中文係教書。紅衛兵來抄家時,曹禺的來信成為了罪證。第二天,校園裏就貼出大字報,題目是《曹趙唿喚,反攻大陸》。紅衛兵說,那封信是我媽和曹禺夢想跑到台灣的蔣介石集團能夠臥薪嚐膽,反攻大陸!
被打成裏通外國的特務後,我媽的身心倍受摧殘。爸媽不得不違心地更改了戶口。
文革劫難,「東方虹」的陪伴我家度過了十幾年。直到惡夢醒來,拖到1979年,平反政策終於落實到了我們家。於是,我們這個五口之家的「百事待舉」也從恢復原名開始了。而我,更是有幸得到了子墨這個新。
</br>
例證之二是,初到鳳凰的梁同學,年輕的心靈也曾經倍受摧殘。他不僅獲得了梁繼光的別名(取堵槍眼之意,無論什麽節目缺主持人,必是梁同學挺身而出犧牲自己),還明明對體育不感冒,卻被硬生生地拉去做體育新聞。
一天,麵對幾千萬電視觀眾,梁同學用他那全中國主持人中最不標準的普通話(方言主持人除外),將「女子杯世界足球賽」一字一字、朗朗地了念了出來。同事聽到後,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他指的是「世界盃女子足球賽」。走出演播室,梁同學居然對此毫無察覺,直到同事委婉指出,梁同學才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其實內心尷尬萬分),隨口說:「這沒什麽啦,我以前還曾經把賣火柴的小女孩念成過賣女孩的小火柴呢!」
梁冬和嘉耀雖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偶爾,他們的表現也會南轅北轍。
2005年夏天,超級女聲的熱潮席捲了中國大地。當我和曹先生去現場觀看超女的消息見諸報端後,剛剛升任資訊台副台長的嘉耀竟千裏迢迢從香港打來長途,並在我的語音信箱裏痛心疾首、語重心長地留言,大意是,子墨你作為一個知識女性,作為一個嚴肅的專題節目主持人,怎麽能去追捧超級女聲呢?這實在是和你的形象太不相符了!
我是知識女性,可我也是人啊!我想,這就是嘉耀吧,連開玩笑都一本正經!
其實,梁冬毅然決然地另謀高就,擔任管理職務,是早有苗頭的。那年在台灣,大家去逛誠品書店。蓓蓓姐抱迴了幾本講述養生之道的書,我則收羅了一大堆關於西藏的書。當我們發現梁冬如獲至寶地用他那胖墩墩、肉乎乎的小手,捧著的居然是厚厚幾大本管理學專著時,大家立刻麵麵相覷,那表情分明是想伸手摸摸梁冬的額頭,說一句:梁同學,你沒事吧?
如今,梁冬貴為梁總,嘉耀貴為董台,對於這對活寶來說,我想升官發財倒是其次,關鍵是,從此,他們終於可以因距離而產生美了。
名 字
連載(三十)
念小學時,我喜歡這樣介紹自己:「我是曾子墨,曾子的曾,孔子的子,墨子的墨。」雖然年紀小,說起春秋戰國的這三個「子」,我的口氣卻不小,因為我知道,爸媽給我的足夠讓我有底氣。不然,從小到大,怎麽會有那麽多人對它感興趣!
到了美國,很多中國同學都用了英文名,我卻一直用著漢語拚音,zimo。好在這四個字母發音簡單,美國人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叫出來,根本不用像說繞口令一般,和舌頭較什麽勁。
但我得到現在這個時,卻已經六歲多了。之前,我用的是單名「虹」。
那時,我姐叫曾東,我哥叫曾方,我們三個合起來就是「東方虹」。
每次,收音機裏響起「東方紅太陽升」的熟悉旋律,我都會用稚嫩的聲音,半是自豪、半是炫耀地對小朋友說,「看,又放我們家的音樂了!」
可是,同樣的音樂,同樣的,對爸媽提起,他們卻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明明是他們的傑作,但響亮而又時髦的這三個,爸媽似乎並沒放在心上。
這是因為什麽,年幼的我並不懂得,也從未想去問過。
直到1979年夏天,一天,爸媽把我們三人叫到一起,說要為我們改。我姐和我哥改迴「子犁」、「子劍」,我的新則叫做「子墨」。
故事是這樣的:
1961年夏天,在我姐出生前夕,爸媽觀看了北京人藝的話劇《膽劍篇》。劇中講述的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膽劍篇》中,勾踐重歸故土時,一個名為苦成老人的庶民向他報告,說自己的兒媳剛剛生下一對雙胞胎,懇請越王為嬰兒命名。勾踐當即賜名:「一個叫子犁,一個叫子劍!」
我爸媽那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深受感染。他們立即提筆,給時任北京人藝院長的曹禺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說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無論男女,老大就叫「子犁」,老二就叫「子劍」。
很快,爸媽收到了曹禺的親筆信,說他衷心祝福就要出生的子犁和未來的子劍健康成長。隨信,曹禺還附上了北京人藝劇場裏位置最好的兩張票,請爸媽再去看一遍《膽劍篇》。
1961年年底,我姐來到人世。兩年後,我哥也出生了。然而,「子犁」和「子劍」的卻隻伴隨了他們幾年的時間,因為,1966年的初夏時節,「文革」浩劫降臨了。
那時,我媽在人大中文係教書。紅衛兵來抄家時,曹禺的來信成為了罪證。第二天,校園裏就貼出大字報,題目是《曹趙唿喚,反攻大陸》。紅衛兵說,那封信是我媽和曹禺夢想跑到台灣的蔣介石集團能夠臥薪嚐膽,反攻大陸!
被打成裏通外國的特務後,我媽的身心倍受摧殘。爸媽不得不違心地更改了戶口。
文革劫難,「東方虹」的陪伴我家度過了十幾年。直到惡夢醒來,拖到1979年,平反政策終於落實到了我們家。於是,我們這個五口之家的「百事待舉」也從恢復原名開始了。而我,更是有幸得到了子墨這個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