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元年,或者說按照原時空公元紀年法的318年


    長安得知建康城的事變時,新年的第一個月已經過去了一半。


    這次事變,向長安送來詔書的依舊是羊曼,除了帶來建康城新帝登基的消息之外,又帶來了新的加封。在銍侯和雍秦二州刺史之外,還給了桓景一個征西將軍的頭銜。不過代價也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剝奪了桓景的司州刺史之位,轉交給王敦的侄子兼養子王應。


    當然,桓景先前的這個司州刺史也確實可以說得上名存實亡。畢竟現在桓景在司州的領地也就隻有崤函道以西的弘農郡而已。在奪取豫州兗州之後,王敦趁著石勒和桓景各自離開洛陽之際,命王應占領了這塊已經沒有什麽人煙的土地。


    不過,桓景不在意這些頭銜了。關中和晉室的聯係已經淡漠之至,這不隻是因為消息不暢,更是因為人心的悄然變化。無論是哪一派,都對建康的朝廷心寒了。


    對朝廷反應最為激烈的莫過於是新軍中的騎兵,他們中的骨幹是先前祖逖借給桓景的燕趙騎兵隊,現在由於涼州帶來的新馬匹,幾個月以來,已經擴充到了五千人。由於軍官都是先前祖逖的手下,所以騎兵中的將士們每隔一陣就催桓景為祖逖複仇,奪迴洛陽。


    而出乎桓景意料的是,卞壼、還有涼州的士人和武將,這些看似深受儒家影響的人,按說應該遵從上意,卻也對建康朝廷出奇的義憤填膺。他們的出發點,則是因為王敦是篡逆,新立的天子司馬煥不合法。尤其是卞壼,他從前在琅琊王府上的同僚們都被王敦屠戮殆盡,怎能不希望立刻報仇。


    至於一般的新軍將士,本來大多是河北並州的流民和豫州司州的部曲佃農,他們對晉室毫無感情。在每月四份的簡報中,殷羨將王敦如何背叛祖逖,乃至進軍建康篡逆的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這樣本來算是中立的新軍普通將士,也對當下建康的朝廷同仇敵愾。


    從人心上來看,桓景隨時可以召集全軍東出勤王。之所以沒有起兵反抗建康事變之後的新朝廷,不過是沒有人力和空閑,又不想做出頭鳥罷了——關中的情況並不算太妙。


    雖然洛陽一帶的糧草大多轉移去了關中,這個冬天得以順利度過。然而開春之後,怎麽安置從關東來的百姓,就成了一個難題。


    好在這並非不可解決,畢竟關中幾經征戰,有著大量荒棄的農田,正是缺人手的時候。然而此中調度還是繁複至極,桓景首先解決的,是勘定田畝。


    若是在豫兗青徐或者河北並州,因為士族的強勢存在,勘定田畝恐怕是一件麻煩而又危險的事情。在原時空,後燕政權的慕容垂臨死前遺命慕容寶勘定河北並州的田畝,甚至都還沒有做征稅的打算,就招致了河北並州士族的強烈反彈,最後在拓跋珪南下之時,紛紛響應代國,後燕幾乎因為這一項政策而亡國。


    然而在關中卻不存在這個問題。連年的征戰已經將從前士族的結構打爛,很多當地從前的豪族已經落魄到根本找不到一個中正官,也就談不上維護中正製;而人口凋零荒地眾多的情況下,關中當地僅存的豪族對土地也看得淡了。


    加上來到關中的新移民都是經過掃盲的司州豫州民眾,所以也算遵守法度,沒有和當地人發生太多衝突。而同時新軍官吏又都會基本的算術,效率在這個時代已是極高,所以不過兩個月就完成了對關中及弘農郡的田畝勘定。


    勘定了田畝,桓景終於能在關中的土地上,重建依賴於土地的耕戰一體的軍府。


    桓景自己的中軍自然是放在長安京兆郡一帶。


    而先前桓宣所部所謂平陽軍,本來是駐守箕關對付劉聰的部隊,現在則安置在郿縣、武功一帶,改稱西軍,和西麵氐羌眾多的略陽、扶風相接,南麵與漢中以秦嶺相隔。桓宣文武兼備,身段也還能屈能伸,可以和以蒲洪、姚弋仲為首的隴上氐羌軍打好交情,為日後攻打盤踞武都陰平的仇池小政權,甚至南下益州做好準備。


    先前鄧嶽的南軍在襄城一帶依靠河流為北邊運送糧草,後來又在潼關為大軍轉運糧草。現在關中沒有什麽水網,桓景暫時將他們安置在藍田一帶,接著在王敦南下之後,鄧嶽又出藍田關奪取了上洛和商縣,直抵武關。於是南軍也順便在藍田之上洛一帶屯田,把守關中的東南通道。


    北地郡和馮翊郡扼守河東,先前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劉曜被打殘,這兩郡也終於稍稍安定下來。李矩的滎陽軍在潼關之戰及後來的臨晉之戰中出力頗多,桓景於是將他的部下所謂長安軍安置在此地,改稱北軍,並且與遊子遠的雜胡氐羌部隊合並,形成了一支萬餘人的龐大部隊,為五個軍府中人數最多的。


    至於先前桓彝部下的所謂襄國軍,現在所謂東軍,境況則最糟糕。這支部隊原先安置在河內,是為防守石勒而設的,後來又在洛陽留守。然而為了給入關中的百姓殿後,桓彝和這支軍隊的骨幹——原先洛陽衛戍營的千餘將士——都戰死在了洛陽,剩下的五千人群龍無首。


    這支軍隊急需重建,可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隻能由桓景暫時兼管軍事調度。而營中雜務,將士卻出乎桓景意料,一致推王雍容來管理。原來當初襄國軍在洛陽留守之時,洛陽的事務就多由母親來負責,所以先前安置田產、人事組織,調運糧草之類事宜,母親居然也能無縫銜接過來。


    隻是這支軍隊畢竟在潼關至函穀的要地,而王雍容隻會簡單的守城,根本沒有能力指揮大規模的戰鬥,若是軍事上始終處於管理的混亂狀態,還真是危險至極。


    桓景心裏清楚,需要一員大將,可從哪裏來呢?


    從白雲塢出身的王仲堅、陳昭之,都是將才,可是平時桓景都帶在中軍,所以兩人獨當一麵的經驗並不豐富。至於溫嶠則是頂級的謀士,如果作為將領則反而有決斷不夠的問題。桓景想來想去,能夠作為帥才的竟然是先前在乞活軍獨立帶兵的李頭。


    李頭帶著流民從河北來到司州,又從司州撤入關中之後,一直隻是負責流民的調度,並未能重用,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一方麵他和自己的部下需要磨合,在新軍中的資曆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李頭過去在乞活軍中的經曆,讓桓景對他也有所防備。


    所以綜合來看,桓景還是暫時接下了對東軍的管理,並將中軍移至潼關,與東軍協防從洛陽方向來的軍情。


    五軍府安置已畢,除了五軍府之外,桓景還將騎兵從中軍獨立出來,並進行了擴編。


    此時韓璞帶來援助關中的涼州軍已經撤迴涼州,隻是依約留下了萬匹涼州戰馬,如前文所說,靠著一人兩馬的編製,桓景將從前兩千人的燕趙槍騎兵隊加上新軍中的精銳擴充到五千人,此時先前高肅從河北帶迴的馬種也已經長大,又為五千騎兵提供了除涼州大馬外的後備馬匹。於是從此新軍騎兵不再缺馬了。


    總體來說,拋開自給自足且不太聽調遣的氐羌軍不談,在滿員狀態下,桓景手下的軍隊大約有四萬五千人左右,這幾乎是當下殘破的關中能夠支撐的極限兵力了。


    除了耕和戰之外,桓景剩下的還有三個較為重要的事情需要解決:一個是科技上的(考古式)研發、一個是情報機構的設立、一個是與附近勢力的商業往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豆豉炒辣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豆豉炒辣椒並收藏晉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