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他……”盧諶一時語塞,隻是低頭啜泣道:“他……”
“劉公已經去了!有何不能說的!”城後傳來一聲怒斥:“為國捐軀,何悲之有?休作文人戚戚!”
桓景隻見一個鎧甲殘破的將領登上城樓,全身是晉人打扮,隻有一頂鮮卑雞冠帽提示著來人的族裔。一個高大漢子跟在那將領後麵,亦是全身甲胄,相貌孔武有力。
聽到劉琨陣亡的消息,桓景心亂如麻。不光是感歎在這個時空,劉琨還是免不了一死。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桓景喃喃。
可惜在這個時空,劉琨是做不出這首詩了。不過也並非壞事,好歹是光榮地死在戰場上,而不是被自己人所殺。
除了感歎劉琨之死外,桓景也是感歎事情出乎了自己預料。此行本來是為了解救劉琨迴到司州,哪怕做個吉祥物也好,可沒想到撲了個空,也不知道接下來和自己接洽的人靠不靠譜。
他在馬上向城上將領行禮。
“足下莫非遼西公?久仰大名!”
看來來人正是段匹磾,目前段部鮮卑中僅存的親晉派。而他身後那人,大概就是鮮卑人中出名的勇士,段文鴦。
“爾莫非桓刺史?幸甚!”段匹磾隻是簡短地迴應了一聲,語氣冷淡。
“劉公既敗,足下之兵尚存幾何?”
“軍中晉人,家皆在並州,盡數西逃矣;如今城中守軍十有七八,乃是我段部鮮卑之人。”
原來樂平城在並州東端,劉琨的軍士大多是並州人,見石勒軍隊勢大,而劉琨又戰死無人約束,早就四散迴到家鄉去了。而忠於段匹磾的鮮卑人知道逃出去之後反而會被段末柸追殺,沒有退路,反而隻能堅守樂平城。
見到此番光景,桓景歎了口氣:救援雖然成功了,但卻是最壞的一種成功。除了一個名聲,和一群難以控製的鮮卑人,自己幾乎什麽也沒有得到。
劉琨這一死,雖說免去了如何處理和劉琨間的地位問題,但劉琨的部下也散得差不多了,反倒是接盤了一堆鮮卑人。如何處理和段匹磾手下這些鮮卑人因此變成了一個麻煩事。
甚至可以說,如果劉琨尚在,還能約束住這些桀驁不馴的家夥,現在這些人肯定不能為自己所製:勉強跟隨自己南遷之後,少數晉人還可能看在溫嶠的份上跟隨自己,但鮮卑人可就不一定了,或許隻有祖逖才能鎮住他們,或許連祖逖也製不住他們。
但是解救還是肯定得解救的,畢竟抗擊石勒這件事情上,能多一點人是一點人。隻是可以為盟,而不能指望他們聽自己指揮罷了,桓景於是又向城樓處高喊:
“石勒雖然退兵,然而不久就會卷土重來,諸位不妨棄城與我南遷。”
“南遷可以”,段匹磾毫不客氣地拿鞭指著桓景:“但爾要答應我段部鮮卑三事方可!”
“不妨直說。”
“難道見到個爽快人”,段匹磾大笑:“其一,不得與逆賊段末柸媾和!”
桓景心想:看來段匹磾的眼界不寬,還是盯著自己部族中的那些破事,對於鮮卑部族之外並無野心,這樣之後或許可以利用這一點。
“這點好辦,石勒是我軍死敵,段末柸既與石勒結為盟好,亦是我軍死敵,怎麽可能媾和呢?”
見桓景答應得很幹脆,段匹磾於是說出第二個要求:
“其二,劉使君之部下,可自擇去就;然而段部鮮卑之人,不得打散,隻能聽從我之調遣。”
段匹磾顯然想在遷去南邊之後,還保留著部落的建製。雖說桓景不情願,但眼下為了讓城中軍士撤出,加上想到段匹磾本來也是與自己同級的一方諸侯,還是應允了。
“足下既為遼西公,段部鮮卑自當聽令於足下,與我何幹?”
“若與爾駐守司州,需得司州一郡之地作為藩屬,將來收複遼西之後,再歸還足下。”
這點聽起來極難,畢竟桓景治下就五個郡,割出去一個也太不合理了。
但是,也沒必要取自己的地來安置這些鮮卑人,將石勒的地盤許給這些鮮卑人,讓他們和石勒爭鬥,亦是一件好事。
“如若足下部眾不嫌棄,可以安置軍馬於汲郡,為司州北藩。我會向朝廷表足下為汲郡太守,如何?”
汲郡位於河北,東邊就是鄴城,可以隨時威脅到石勒的腹地。這塊地本來不屬於桓景,而作為前線,現在幾番拉鋸之後,郡中百姓逃得差不多了,石勒也沒法在此地建立穩固的統治。所以此地正適合漂泊無依的段部。
如果段部能擋住東北麵石勒的進攻,那麽自己就能全心對付西邊的漢國了。
段匹磾扶著雞冠帽沿,猶豫片刻,最終答應了:
“若能使我永為司州北藩,敢不為君效死力?”
桓景舒了口氣,而樂平城的城門也緩緩打開,城中軍民盡出,原來殘軍還有萬餘之數。雖然其中多是被裹挾的百姓,精銳戰兵也不少。
眾人擔心石勒的追兵,不敢戀戰,匆匆離開樂平城向南。
由於此行北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僅讓自己在河北數州的流民中聲名大噪,而鄴城和邯鄲,除了當地的塢堡主外,也已經幾乎成了白地——當地的流民基本在桓景掩護下迴到了黃河以南。
等到了汲郡,桓景稍作停留,讓段部在枋頭北麵的朝歌城住下,就與祖逖相會了。沈充和錢鳳知道桓景已經追之不及,隻是罵罵咧咧地說了幾句狠話,就離開了。而蘇峻則帶兵返迴了徐州,與蔡豹會和。留在此地的隻有祖逖和郗鑒二人而已。
與祖逖、郗鑒痛飲一番後,桓景就率部西歸河內。很久之後,這幾個月和石勒的纏鬥會被稱為第一次北伐,然而處在這段曆史中的各方,隻是覺得事情終於暫時告一段落。黃河兩岸的勢力,都無力繼續攻伐了——交戰的區域收到了極大的破壞,不經過恢複,很難再次供養起幾方的大軍。
新軍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一開始對鄴城的圍城戰。然而長途征討,其中逃散者極多。待迴到朝歌的時候,已經有了兩千人的減員。不過與此同時,段匹磾所部補上了人力的短板,提供了數千生力軍。雖然這些軍士隻聽段匹磾的調遣,但好歹自己短期不用擔心北方來襲了。
新軍向懷縣緩緩而歸,一路所見,盡是石勒先前南下,沿途破壞的慘狀。所幸先前在河內的塢堡主們收納了不少百姓避難。然而經此一劫,懷縣縣城中的百姓僅僅是十存一二了。
經過隨軍官吏統計,光挖出來可以辨認的骸骨的,就有萬餘人。桓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是命令軍隊暫時停留懷縣,就地收集遇難百姓的骸骨收葬,並且協助生還者重建懷縣。
河北流民在李頭、劉遐的帶領下,也相隨來到河內郡,此時正請求一個立錐之地,於是他們自發地擔負起了埋葬此地居民的工作,將來就打算在此地長久住下了。
如果從完全冷峻無情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桓景是損失了一些人口,但也正是為河北流民的到來騰出了位置。而石勒則是將鄴城、邯鄲一帶的流民人口丟光,這一增一減之下,桓景似乎也沒有虧。但不知為何,他心中還是煩悶之至。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雖然自己不可能保護所有人,但看見這麽多無辜而死的人,還是令他感到自己失職。
而這時,幾封譴責他失職的詔書也悄然傳到了懷縣。
“劉公已經去了!有何不能說的!”城後傳來一聲怒斥:“為國捐軀,何悲之有?休作文人戚戚!”
桓景隻見一個鎧甲殘破的將領登上城樓,全身是晉人打扮,隻有一頂鮮卑雞冠帽提示著來人的族裔。一個高大漢子跟在那將領後麵,亦是全身甲胄,相貌孔武有力。
聽到劉琨陣亡的消息,桓景心亂如麻。不光是感歎在這個時空,劉琨還是免不了一死。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桓景喃喃。
可惜在這個時空,劉琨是做不出這首詩了。不過也並非壞事,好歹是光榮地死在戰場上,而不是被自己人所殺。
除了感歎劉琨之死外,桓景也是感歎事情出乎了自己預料。此行本來是為了解救劉琨迴到司州,哪怕做個吉祥物也好,可沒想到撲了個空,也不知道接下來和自己接洽的人靠不靠譜。
他在馬上向城上將領行禮。
“足下莫非遼西公?久仰大名!”
看來來人正是段匹磾,目前段部鮮卑中僅存的親晉派。而他身後那人,大概就是鮮卑人中出名的勇士,段文鴦。
“爾莫非桓刺史?幸甚!”段匹磾隻是簡短地迴應了一聲,語氣冷淡。
“劉公既敗,足下之兵尚存幾何?”
“軍中晉人,家皆在並州,盡數西逃矣;如今城中守軍十有七八,乃是我段部鮮卑之人。”
原來樂平城在並州東端,劉琨的軍士大多是並州人,見石勒軍隊勢大,而劉琨又戰死無人約束,早就四散迴到家鄉去了。而忠於段匹磾的鮮卑人知道逃出去之後反而會被段末柸追殺,沒有退路,反而隻能堅守樂平城。
見到此番光景,桓景歎了口氣:救援雖然成功了,但卻是最壞的一種成功。除了一個名聲,和一群難以控製的鮮卑人,自己幾乎什麽也沒有得到。
劉琨這一死,雖說免去了如何處理和劉琨間的地位問題,但劉琨的部下也散得差不多了,反倒是接盤了一堆鮮卑人。如何處理和段匹磾手下這些鮮卑人因此變成了一個麻煩事。
甚至可以說,如果劉琨尚在,還能約束住這些桀驁不馴的家夥,現在這些人肯定不能為自己所製:勉強跟隨自己南遷之後,少數晉人還可能看在溫嶠的份上跟隨自己,但鮮卑人可就不一定了,或許隻有祖逖才能鎮住他們,或許連祖逖也製不住他們。
但是解救還是肯定得解救的,畢竟抗擊石勒這件事情上,能多一點人是一點人。隻是可以為盟,而不能指望他們聽自己指揮罷了,桓景於是又向城樓處高喊:
“石勒雖然退兵,然而不久就會卷土重來,諸位不妨棄城與我南遷。”
“南遷可以”,段匹磾毫不客氣地拿鞭指著桓景:“但爾要答應我段部鮮卑三事方可!”
“不妨直說。”
“難道見到個爽快人”,段匹磾大笑:“其一,不得與逆賊段末柸媾和!”
桓景心想:看來段匹磾的眼界不寬,還是盯著自己部族中的那些破事,對於鮮卑部族之外並無野心,這樣之後或許可以利用這一點。
“這點好辦,石勒是我軍死敵,段末柸既與石勒結為盟好,亦是我軍死敵,怎麽可能媾和呢?”
見桓景答應得很幹脆,段匹磾於是說出第二個要求:
“其二,劉使君之部下,可自擇去就;然而段部鮮卑之人,不得打散,隻能聽從我之調遣。”
段匹磾顯然想在遷去南邊之後,還保留著部落的建製。雖說桓景不情願,但眼下為了讓城中軍士撤出,加上想到段匹磾本來也是與自己同級的一方諸侯,還是應允了。
“足下既為遼西公,段部鮮卑自當聽令於足下,與我何幹?”
“若與爾駐守司州,需得司州一郡之地作為藩屬,將來收複遼西之後,再歸還足下。”
這點聽起來極難,畢竟桓景治下就五個郡,割出去一個也太不合理了。
但是,也沒必要取自己的地來安置這些鮮卑人,將石勒的地盤許給這些鮮卑人,讓他們和石勒爭鬥,亦是一件好事。
“如若足下部眾不嫌棄,可以安置軍馬於汲郡,為司州北藩。我會向朝廷表足下為汲郡太守,如何?”
汲郡位於河北,東邊就是鄴城,可以隨時威脅到石勒的腹地。這塊地本來不屬於桓景,而作為前線,現在幾番拉鋸之後,郡中百姓逃得差不多了,石勒也沒法在此地建立穩固的統治。所以此地正適合漂泊無依的段部。
如果段部能擋住東北麵石勒的進攻,那麽自己就能全心對付西邊的漢國了。
段匹磾扶著雞冠帽沿,猶豫片刻,最終答應了:
“若能使我永為司州北藩,敢不為君效死力?”
桓景舒了口氣,而樂平城的城門也緩緩打開,城中軍民盡出,原來殘軍還有萬餘之數。雖然其中多是被裹挾的百姓,精銳戰兵也不少。
眾人擔心石勒的追兵,不敢戀戰,匆匆離開樂平城向南。
由於此行北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僅讓自己在河北數州的流民中聲名大噪,而鄴城和邯鄲,除了當地的塢堡主外,也已經幾乎成了白地——當地的流民基本在桓景掩護下迴到了黃河以南。
等到了汲郡,桓景稍作停留,讓段部在枋頭北麵的朝歌城住下,就與祖逖相會了。沈充和錢鳳知道桓景已經追之不及,隻是罵罵咧咧地說了幾句狠話,就離開了。而蘇峻則帶兵返迴了徐州,與蔡豹會和。留在此地的隻有祖逖和郗鑒二人而已。
與祖逖、郗鑒痛飲一番後,桓景就率部西歸河內。很久之後,這幾個月和石勒的纏鬥會被稱為第一次北伐,然而處在這段曆史中的各方,隻是覺得事情終於暫時告一段落。黃河兩岸的勢力,都無力繼續攻伐了——交戰的區域收到了極大的破壞,不經過恢複,很難再次供養起幾方的大軍。
新軍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一開始對鄴城的圍城戰。然而長途征討,其中逃散者極多。待迴到朝歌的時候,已經有了兩千人的減員。不過與此同時,段匹磾所部補上了人力的短板,提供了數千生力軍。雖然這些軍士隻聽段匹磾的調遣,但好歹自己短期不用擔心北方來襲了。
新軍向懷縣緩緩而歸,一路所見,盡是石勒先前南下,沿途破壞的慘狀。所幸先前在河內的塢堡主們收納了不少百姓避難。然而經此一劫,懷縣縣城中的百姓僅僅是十存一二了。
經過隨軍官吏統計,光挖出來可以辨認的骸骨的,就有萬餘人。桓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是命令軍隊暫時停留懷縣,就地收集遇難百姓的骸骨收葬,並且協助生還者重建懷縣。
河北流民在李頭、劉遐的帶領下,也相隨來到河內郡,此時正請求一個立錐之地,於是他們自發地擔負起了埋葬此地居民的工作,將來就打算在此地長久住下了。
如果從完全冷峻無情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桓景是損失了一些人口,但也正是為河北流民的到來騰出了位置。而石勒則是將鄴城、邯鄲一帶的流民人口丟光,這一增一減之下,桓景似乎也沒有虧。但不知為何,他心中還是煩悶之至。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雖然自己不可能保護所有人,但看見這麽多無辜而死的人,還是令他感到自己失職。
而這時,幾封譴責他失職的詔書也悄然傳到了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