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景剛一出洛陽南門,遠遠望去,隻見城西南火光衝天,不禁心中焦慮萬分,急急策馬前行。
青龍馬狂奔二裏,載著他接近葛洪的住處時,他才發現大火並未蔓延至葛洪的作坊處。這麽看來,火勢大概並未波及到張華留下的典籍。桓景這才舒了一口氣。
大火一旁,葛洪這家夥正騎著驢,悠閑地來迴轉悠。見到桓景親臨,他也不下驢,隻是隨意地揮了揮手,就算打了招唿。
“聽聞起火了,這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桓景翻身下馬,也不顧煙霧嗆人,厲聲喝問道。雖說火勢並未蔓延至作坊,但在作坊附近,搞出這麽大火來,還一副輕鬆的樣子,葛洪這個道人真是不靠譜。
“哈哈,這大概是愚夫愚婦看見火起就害怕,所以風傳謠言罷了。殊不知在下全是嚴格按照張司空遺書所述,並無疏漏。”葛洪大笑道:“刺史莫要焦燥,在下已於作坊和火場之間清理出一道防火溝。祝融神有道,並不逾矩。”
“這麽說,典籍自然無事嘍?”
“那些可是寶貝,早就埋藏在地下封存了。”葛洪說得頭頭是道:“何況即使是被燒著,在下也早就謄抄了一份,自然無憂。”
這麽看來,典籍是無事了。可是葛洪弄出這麽大火,到底是為了做什麽呢?
“抱樸子先生,按先前之委托,您當下應整理典籍,怎麽突然就放起火來了呢?”
“典籍中,除了您緊急拿去的那一部分,刺史以為哪些最重要?”
葛洪並沒有正麵迴答。桓景見他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不禁有些皺眉:
“自然是農學與兵學。耕戰者,國之本也。”
葛洪頷首:“那麽,刺史以為,農學與兵學之間,孰先孰後?”
“方今亂世,足兵為先,其次足糧而已?”
“非也”,他好像是等好了桓景這句話,這才緩緩地說:“胡虜暫無攻勢,而足下初至司州,流民四至,自然足糧為要。”
桓景實在是受不住葛洪的慢性子,指著還在燃燒的大火,從牙縫中勉強擠出一句話:
“您說得都對。但是,先生,敢問這些和今日這場火有何關係呢?”
此時火勢自然減小,葛洪笑了笑,就轉身走向火堆一側。他斂起衣裾,在火堆旁邊蹲下,掏出一柄小鏟,輕輕撈出了些許灰燼,端到桓景身前:
“刺史,您看,此為草木灰,可以生萬物。臣直接按張華典籍中所載,用大火燃燒去年所存秸稈,方才有這等大動靜。”
“草木灰?”桓景終於稍稍有些印象,這玩意似乎確實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足下是說草木燃盡之後,留下的那些灰燼麽?”
“沒錯。原先我煉丹之時,也以為它隻是廢渣而已,但觀張華所留下之典籍,才發現草木灰竟然竟然是如此之寶物,看來他真是稀世奇才。”葛洪眼中閃著光,簡直要將張華誇上天。
“此話怎講?”
“五行之說,木生火,故而火方是草木中的精華,隻是需要燃燒方能激發木中潛藏之火。如此經過燃燒所得之物,自然能夠利於萬物生長。”
桓景捂住嘴,差點笑出聲,原來張華竟然是這樣用五行之說,來糊弄這個時代的學者的。
不過也很合理,如果照原時空的化學理論,說草木灰中富集的氮磷鉀有利於莊稼的生長,那麽即使是學富五車之輩,也得摸不著頭腦:什麽才是氮磷鉀啊?
當然,桓景想,這也從側麵說明張華窮盡一生,亦隻能將技術推進至農業社會所能接受的地步。若是再進一步,就要觸及這個時代的理論根基,必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雖說這個時代儒學還沒固化,古中國也還算寬容,不像中世紀的歐洲那樣動輒來個宗教裁判所,或許還可以弄一些創新。但從張華的角度看,一生隻有一次機會,犯不上為了不可知的技術進步,而冒上生命的危險。何況張華他還是寒族出身,若是提出新的理論,顯然是會被士族視作笑柄而排擠。
想到這裏,桓景大致明了張華剩下的典籍都是些什麽內容了。
先前觀看張華所留錦囊中的清單時,他就發現其中多為農學、兵器、工學方麵的應用技術,但是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算術技巧,基本沒有觸及物理理論,因為一旦觸及理論,必然不為人所接受。
看來張華已經決計將現代科技理論帶進身後了。他一生謹慎,所以也沒有留下異端的名聲,臨終竟然還被士族當做大儒來看待,仔細想想,亦為可笑。
隻是這樣一來,他留給桓景的這些典籍不過是《齊民要術》和《夢溪筆談》的雜合體了。雖然集中古工藝之大成,但並沒有包括理論變革,所以也就不要想著能夠恢複現代社會。
不過,話雖然這麽說,能夠獲得草木灰,桓景還是十分高興的。這意味著在這個氣候偏寒冷的小冰期,自己的糧草產量卻能夠不輸太康年間豐饒之時了。
“可是,何不用小火試驗之?偏偏要鬧出這種動靜呢?”桓景還是有個最後的疑問。
“春耕都快結束了,農時誤不得。現在播種,趕上夏季,還能多少種些蘿卜、茄子之類。要是用小火慢慢試,等到秋天,可就什麽也種不出來了。”
原來葛洪是將實驗和生產放在一起來做,這在後世看來,簡直是魯莽之至,想到這裏桓景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刺史何故發笑?”雖然桓景盡力掩飾,但葛洪還是看出了他剛剛臉上的笑意:“是因為在下身為士人,卻拿個農家鏟鏟的樣子而滑稽麽?”
“當然不是,我隻是高興,此時若是能將草木灰量產,隨後遍撒司州田地。到了秋天,這樣必然能夠豐收,又能養活不少趕來投奔的流民。”
桓景本來隻是為了掩飾自己因為葛洪的魯莽實驗而笑,不料葛洪聽後竟然大為感動,當即下拜,五體投地道:
“刺史若真作此想,樂民之所樂,實乃司州萬民之福也。若是足糧,先喂飽司州一地,四麵流民自然來投,何憂無兵。誠如是,則江山可複,晉室可興,天下可得太平!”
沒想到自己無心之論,竟然令葛洪如此感激,桓景也是大為意外。他原以為葛洪作為道人,會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沒想到竟然也會如此關心民間疾苦。他連忙扶起葛洪,拍去他身上的灰塵:
“不敢當,鄙人不過做了刺史該做的。隻是仙人竟然也不光圖修仙,而是在乎塵世,實在是可敬之至。待先生完成草木灰的製備,請來府上相報。我會安排人手,將草木灰撒盡四郡之地。”
葛洪說得沒錯,足糧才能足兵。流民從四麵而至,不是為了給自己拚命的,而是為了一口飯吃。自己此時既來之則安之,先不要想著征戰什麽的,先守好四郡之地,喂飽百姓為要。
晉朝在永嘉年間,麵對胡虜的潰敗,不光是因為將士無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司馬家自己混戰多時,士族又對百姓盤剝備至,加上蝗災連年,百姓早已厭倦戰爭,飯都吃不飽,又怎麽扞衛朝廷?
在當初的流民和佃戶看來,倒不如加入石勒、王彌的隊伍,至少靠著搶掠還能混一碗飯。自己頭頂是司馬家的天子,還是王彌、石勒這種流寇,或是劉聰那種胡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成為餓殍罷了。
如今,自己身邊這些流民和佃戶,之所以拋棄富饒的豫州,從譙城一路跟到這裏,來到這被戰火燒成白地的司州,也不過是認為自己體恤他們,而害怕豫州士族卷土重來罷了。想到這裏,桓景感到責任重大的同時,卻莫名也感到安心。
到時候,若是遇到漢國再要來相侵,又或者是後方晉室來搶奪勝利果實,那麽,哪怕是為了能吃飽飯的生活,這些靠著印刷術和注音法武裝了腦袋的流民,怎麽不會用生命來扞衛自己的生活呢?
他們不是為了報答什麽恩情,他們始終都在為他們自己而戰。
想到這裏,桓景望著蒼天,默默祈禱:但願這一年之內,戰亂不要波及到四郡之內。
他微微閉眼,一陣馬蹄從城門方向傳來。或許自己離開得太久,城中官吏在叫他迴去了。
“刺史,令弟桓宣從南陽迴來了!”
沒想到是這個消息,桓景掐指默默心算,近半個月過去了,桓宣也應該從南陽迴來了。也不知他與杜曾談得如何,但願至少能保證司州南境的和平吧。
他於是立刻跨上駿馬,衝向城門。因為城中不許馳馬,在係好馬匹之後,他隻得一路狂奔至衙門下,汗流浹背。路人望見,莫不竊竊私語:這個刺史也太不講究了。
他沒有理會這些驚異的目光,隻是闖進府衙,桓宣在此地已經等候多時了。他身旁還立著一位少年。那少年雖然滿麵塵土,看來奔波已久,但卻生得眉清目秀,看來是個士族出身。
“可有喜訊從南陽帶迴來?杜曾困於南麵之陶侃,大概會答應休戰?”桓景一見弟弟,就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若是叛軍全據南陽也罷!”桓宣歎了口氣,好像自己給哥哥添麻煩了:“可是宛城尚有殘軍在,弟不能忍心與賊人媾和。”
“宛城尚有殘軍?”桓景挑眉,有些不敢相信。
“平南將軍荀崧,先前奉命鎮守宛城。流賊杜曾率叛軍進入南陽,崧出城與之戰,奈何眾寡懸殊,損失慘重,不得不退迴城中。現在賊軍眾多,將宛城圍得如鐵桶一般。若是再不前去救援,恐怕一旦城破,因為抵抗激烈的緣故,城中軍民都要被屠殺殆盡。”
聽聞此事,桓景心中一沉,自己剛剛才向上天祈禱,希望司州這年不要被戰事波及,看來終究是事與願違。隻是這消息到底是否真實可靠呢?
“弟弟,你方才說,宛城被圍得如鐵桶一般,可是你倒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呢?不會是道聽途說吧?”
“我能知道宛城的危局,全賴這位義士”,桓宣指了指旁的少年:“他雖然年少,但頗有勇略,帶著十幾個漢子就敢趁夜,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圍,剛好遇上我前去襄陽與杜曾談判。”
那少年甲衣未脫,就單膝跪地,雙手合拳。他的聲音裏帶著些啜泣,而且還有些娘娘腔,但此時卻顯得異常懇切:
“平南將軍荀崧長子荀灌,特來求桓刺史發兵相助!”
青龍馬狂奔二裏,載著他接近葛洪的住處時,他才發現大火並未蔓延至葛洪的作坊處。這麽看來,火勢大概並未波及到張華留下的典籍。桓景這才舒了一口氣。
大火一旁,葛洪這家夥正騎著驢,悠閑地來迴轉悠。見到桓景親臨,他也不下驢,隻是隨意地揮了揮手,就算打了招唿。
“聽聞起火了,這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桓景翻身下馬,也不顧煙霧嗆人,厲聲喝問道。雖說火勢並未蔓延至作坊,但在作坊附近,搞出這麽大火來,還一副輕鬆的樣子,葛洪這個道人真是不靠譜。
“哈哈,這大概是愚夫愚婦看見火起就害怕,所以風傳謠言罷了。殊不知在下全是嚴格按照張司空遺書所述,並無疏漏。”葛洪大笑道:“刺史莫要焦燥,在下已於作坊和火場之間清理出一道防火溝。祝融神有道,並不逾矩。”
“這麽說,典籍自然無事嘍?”
“那些可是寶貝,早就埋藏在地下封存了。”葛洪說得頭頭是道:“何況即使是被燒著,在下也早就謄抄了一份,自然無憂。”
這麽看來,典籍是無事了。可是葛洪弄出這麽大火,到底是為了做什麽呢?
“抱樸子先生,按先前之委托,您當下應整理典籍,怎麽突然就放起火來了呢?”
“典籍中,除了您緊急拿去的那一部分,刺史以為哪些最重要?”
葛洪並沒有正麵迴答。桓景見他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不禁有些皺眉:
“自然是農學與兵學。耕戰者,國之本也。”
葛洪頷首:“那麽,刺史以為,農學與兵學之間,孰先孰後?”
“方今亂世,足兵為先,其次足糧而已?”
“非也”,他好像是等好了桓景這句話,這才緩緩地說:“胡虜暫無攻勢,而足下初至司州,流民四至,自然足糧為要。”
桓景實在是受不住葛洪的慢性子,指著還在燃燒的大火,從牙縫中勉強擠出一句話:
“您說得都對。但是,先生,敢問這些和今日這場火有何關係呢?”
此時火勢自然減小,葛洪笑了笑,就轉身走向火堆一側。他斂起衣裾,在火堆旁邊蹲下,掏出一柄小鏟,輕輕撈出了些許灰燼,端到桓景身前:
“刺史,您看,此為草木灰,可以生萬物。臣直接按張華典籍中所載,用大火燃燒去年所存秸稈,方才有這等大動靜。”
“草木灰?”桓景終於稍稍有些印象,這玩意似乎確實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足下是說草木燃盡之後,留下的那些灰燼麽?”
“沒錯。原先我煉丹之時,也以為它隻是廢渣而已,但觀張華所留下之典籍,才發現草木灰竟然竟然是如此之寶物,看來他真是稀世奇才。”葛洪眼中閃著光,簡直要將張華誇上天。
“此話怎講?”
“五行之說,木生火,故而火方是草木中的精華,隻是需要燃燒方能激發木中潛藏之火。如此經過燃燒所得之物,自然能夠利於萬物生長。”
桓景捂住嘴,差點笑出聲,原來張華竟然是這樣用五行之說,來糊弄這個時代的學者的。
不過也很合理,如果照原時空的化學理論,說草木灰中富集的氮磷鉀有利於莊稼的生長,那麽即使是學富五車之輩,也得摸不著頭腦:什麽才是氮磷鉀啊?
當然,桓景想,這也從側麵說明張華窮盡一生,亦隻能將技術推進至農業社會所能接受的地步。若是再進一步,就要觸及這個時代的理論根基,必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雖說這個時代儒學還沒固化,古中國也還算寬容,不像中世紀的歐洲那樣動輒來個宗教裁判所,或許還可以弄一些創新。但從張華的角度看,一生隻有一次機會,犯不上為了不可知的技術進步,而冒上生命的危險。何況張華他還是寒族出身,若是提出新的理論,顯然是會被士族視作笑柄而排擠。
想到這裏,桓景大致明了張華剩下的典籍都是些什麽內容了。
先前觀看張華所留錦囊中的清單時,他就發現其中多為農學、兵器、工學方麵的應用技術,但是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算術技巧,基本沒有觸及物理理論,因為一旦觸及理論,必然不為人所接受。
看來張華已經決計將現代科技理論帶進身後了。他一生謹慎,所以也沒有留下異端的名聲,臨終竟然還被士族當做大儒來看待,仔細想想,亦為可笑。
隻是這樣一來,他留給桓景的這些典籍不過是《齊民要術》和《夢溪筆談》的雜合體了。雖然集中古工藝之大成,但並沒有包括理論變革,所以也就不要想著能夠恢複現代社會。
不過,話雖然這麽說,能夠獲得草木灰,桓景還是十分高興的。這意味著在這個氣候偏寒冷的小冰期,自己的糧草產量卻能夠不輸太康年間豐饒之時了。
“可是,何不用小火試驗之?偏偏要鬧出這種動靜呢?”桓景還是有個最後的疑問。
“春耕都快結束了,農時誤不得。現在播種,趕上夏季,還能多少種些蘿卜、茄子之類。要是用小火慢慢試,等到秋天,可就什麽也種不出來了。”
原來葛洪是將實驗和生產放在一起來做,這在後世看來,簡直是魯莽之至,想到這裏桓景不禁覺得有些好笑。
“刺史何故發笑?”雖然桓景盡力掩飾,但葛洪還是看出了他剛剛臉上的笑意:“是因為在下身為士人,卻拿個農家鏟鏟的樣子而滑稽麽?”
“當然不是,我隻是高興,此時若是能將草木灰量產,隨後遍撒司州田地。到了秋天,這樣必然能夠豐收,又能養活不少趕來投奔的流民。”
桓景本來隻是為了掩飾自己因為葛洪的魯莽實驗而笑,不料葛洪聽後竟然大為感動,當即下拜,五體投地道:
“刺史若真作此想,樂民之所樂,實乃司州萬民之福也。若是足糧,先喂飽司州一地,四麵流民自然來投,何憂無兵。誠如是,則江山可複,晉室可興,天下可得太平!”
沒想到自己無心之論,竟然令葛洪如此感激,桓景也是大為意外。他原以為葛洪作為道人,會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沒想到竟然也會如此關心民間疾苦。他連忙扶起葛洪,拍去他身上的灰塵:
“不敢當,鄙人不過做了刺史該做的。隻是仙人竟然也不光圖修仙,而是在乎塵世,實在是可敬之至。待先生完成草木灰的製備,請來府上相報。我會安排人手,將草木灰撒盡四郡之地。”
葛洪說得沒錯,足糧才能足兵。流民從四麵而至,不是為了給自己拚命的,而是為了一口飯吃。自己此時既來之則安之,先不要想著征戰什麽的,先守好四郡之地,喂飽百姓為要。
晉朝在永嘉年間,麵對胡虜的潰敗,不光是因為將士無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司馬家自己混戰多時,士族又對百姓盤剝備至,加上蝗災連年,百姓早已厭倦戰爭,飯都吃不飽,又怎麽扞衛朝廷?
在當初的流民和佃戶看來,倒不如加入石勒、王彌的隊伍,至少靠著搶掠還能混一碗飯。自己頭頂是司馬家的天子,還是王彌、石勒這種流寇,或是劉聰那種胡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成為餓殍罷了。
如今,自己身邊這些流民和佃戶,之所以拋棄富饒的豫州,從譙城一路跟到這裏,來到這被戰火燒成白地的司州,也不過是認為自己體恤他們,而害怕豫州士族卷土重來罷了。想到這裏,桓景感到責任重大的同時,卻莫名也感到安心。
到時候,若是遇到漢國再要來相侵,又或者是後方晉室來搶奪勝利果實,那麽,哪怕是為了能吃飽飯的生活,這些靠著印刷術和注音法武裝了腦袋的流民,怎麽不會用生命來扞衛自己的生活呢?
他們不是為了報答什麽恩情,他們始終都在為他們自己而戰。
想到這裏,桓景望著蒼天,默默祈禱:但願這一年之內,戰亂不要波及到四郡之內。
他微微閉眼,一陣馬蹄從城門方向傳來。或許自己離開得太久,城中官吏在叫他迴去了。
“刺史,令弟桓宣從南陽迴來了!”
沒想到是這個消息,桓景掐指默默心算,近半個月過去了,桓宣也應該從南陽迴來了。也不知他與杜曾談得如何,但願至少能保證司州南境的和平吧。
他於是立刻跨上駿馬,衝向城門。因為城中不許馳馬,在係好馬匹之後,他隻得一路狂奔至衙門下,汗流浹背。路人望見,莫不竊竊私語:這個刺史也太不講究了。
他沒有理會這些驚異的目光,隻是闖進府衙,桓宣在此地已經等候多時了。他身旁還立著一位少年。那少年雖然滿麵塵土,看來奔波已久,但卻生得眉清目秀,看來是個士族出身。
“可有喜訊從南陽帶迴來?杜曾困於南麵之陶侃,大概會答應休戰?”桓景一見弟弟,就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若是叛軍全據南陽也罷!”桓宣歎了口氣,好像自己給哥哥添麻煩了:“可是宛城尚有殘軍在,弟不能忍心與賊人媾和。”
“宛城尚有殘軍?”桓景挑眉,有些不敢相信。
“平南將軍荀崧,先前奉命鎮守宛城。流賊杜曾率叛軍進入南陽,崧出城與之戰,奈何眾寡懸殊,損失慘重,不得不退迴城中。現在賊軍眾多,將宛城圍得如鐵桶一般。若是再不前去救援,恐怕一旦城破,因為抵抗激烈的緣故,城中軍民都要被屠殺殆盡。”
聽聞此事,桓景心中一沉,自己剛剛才向上天祈禱,希望司州這年不要被戰事波及,看來終究是事與願違。隻是這消息到底是否真實可靠呢?
“弟弟,你方才說,宛城被圍得如鐵桶一般,可是你倒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呢?不會是道聽途說吧?”
“我能知道宛城的危局,全賴這位義士”,桓宣指了指旁的少年:“他雖然年少,但頗有勇略,帶著十幾個漢子就敢趁夜,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圍,剛好遇上我前去襄陽與杜曾談判。”
那少年甲衣未脫,就單膝跪地,雙手合拳。他的聲音裏帶著些啜泣,而且還有些娘娘腔,但此時卻顯得異常懇切:
“平南將軍荀崧長子荀灌,特來求桓刺史發兵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