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從馬上一躍而下,緊緊地抓住祖約的肩膀:
“俗言道福無雙至。今日方破勁敵,複又兄弟重逢,真是兩重的福分,不亦快哉!”
原來自祖逖離開京口後,一連四月,除兩封簡略的信箋外,卻無祖約的消息。祖逖以為在長江邊與戴淵的摩擦之後,僑士勢大,祖約必將遭到牽連而貶官,竟想不到今日還能重逢。
“兄長之福何止雙至,今日前來,乃是奉琅琊王之命與兄長及桓司馬加官。”祖約臉上洋溢著笑容。
待祖逖將手從肩膀收迴,他的手卻輕輕地撣了撣肩上剛剛被祖逖雙手沾上的灰塵。這一細微的舉止,恰好被祖逖看在眼裏,他輕輕歎了口氣。
“四弟言談如此雅致,裝束如此整潔,倒像個談玄說理的名士了!如今亂世,當以實務為重,切不可學名士空談。”
祖逖不禁迴想起年少之時與劉琨在洛陽同為清談文士時的情景,如今真恍若隔世。但即便當時稚嫩的劉琨和自己,亦以天下國家為論題,不似今日文士隻知清談而已。
“自京師淪陷以來,天下名士皆南渡集於建鄴,今日建鄴之文氣,亦不下於太康間洛陽。”見兄長微微蹙眉,祖約趕緊辯解道:“小弟我雜處其間,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耳!”
“那是自然”,祖逖神色稍稍舒緩,感覺自己對祖約過於嚴厲了,趕緊以寒暄帶過:“身後兩位先生公子必是從建鄴來,想必也是名士吧!”
“這位是陳良願,會稽人也。”祖約指向身後的青衣文士,那文士麵目輪廓柔和,若非唇上兩撇八字胡,倒要說他是個婦人了。
“公子未免過於體弱,閑時可多遊於名山大川,自能強身健體。”祖逖委婉地提出了建議。
可那公子卻忽的從袖中抽出一物來,不過刹那便直刺祖逖胸膛!
幸而祖逖日常習武,下意識地用手一格擋,待定睛一看時,方才發現指向胸膛的,不過是一柄折扇而已。
來人身手不凡,若持的不是一柄折扇,而是一柄匕首,而若祖逖又並非日常習武之人,那麽喪命的就是祖逖自己了。
“公子好身手!卻是祖某小覷了。”
“這位公子乃是會稽俠客,小弟北上之時,公子自願迴護,頗多助益。”祖約趕緊解釋。
祖逖滿意地點點頭,看來江東年輕文士中也並非盡是無能之輩。
他指向一旁身著戎裝的那位名士:“那麽這位呢?”
“這位士人,兄長說熟也熟,說生也生——此乃海陵人戴淵也!”
祖逖警惕地向後退了一步,靠在馬邊,左手緊緊握住劍鞘,右手不自覺的摸向了劍柄。
“先前若思兄未有蓄須,如今倒是個美髯公了。”祖約尷尬地按住兄長的手肘:“當初戴若思亦是情非得已,今日小弟是前來寬解二位的。若思來此,也有致歉之意。”
戴淵先前一直垂著頭,這下才敢正臉麵對祖逖:“不才當初於京口,被小人假傳軍令,以為祖公軍中有賊人,故犯下大錯。自京口一別之後,琅琊王已將我貶官三級,今日還望祖公恕罪。”
雖然他言語還算誠懇,祖逖依舊保持警惕:“足下若是誠心致歉,祖某心領了。隻是若仍歹意未消,害了四弟,我祖逖將來可饒不了你!”
戴淵腦袋又沒了下去,隻得連聲稱是。
祖逖這才放寬心來,領著一行人進入睢陽城。郗鑒、桓彝早攜新軍親衛在城門內迎接。
此時正逢部隊休整完畢,軍士皆齊裝以待向北行軍;無論是桓景的新軍舊部,燕趙流民新軍,還是郗鑒的兗州軍士,都列隊等待祖逖校閱。
睢陽主街旁,一隊又一隊的軍士肅然而立,他們經過如鐵林的矛兵方陣,半蹲著歇息的弓弩手,還有全副鎧甲的斧手。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隊伍盡頭方才從石虎那裏繳獲的戰馬。
戴淵麵露忌憚的神色,而祖約臉上的笑容也開始凝固——沒想到豫州人馬,竟如此雄壯,江東最好的軍隊亦莫過於此。
“觀兄長今日軍勢,與當初在京口可是天壤之別。”祖約表麵讚揚,實則想探出豫州的底細:“訓練四個月,如何就有如此紀律。”
祖逖將桓景與郗鑒各自的治軍之法,大略與祖約敘述了一番。當聽到分荒地與從軍流民的時候,祖約咬緊了牙關——這可不是輕易能夠學到的。
“這麽說來,桓景的老營倒是更加精銳嘍?”祖約裝作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將話題引向了桓景。
“那是自然,桓司馬近日來報,已經收複了洛陽,正在向並州挺進。”祖逖掃視著街邊的軍士,沒有注意到祖約的神情:“雖有胡人全力圍攻長安,不曾戒備的緣故,但亦是奇功一件。”
“兄長以為”,祖約停頓了片刻,才緩緩地說:“桓景何許人也?”
“桓司馬真是少年英雄!假以時日,將來中興晉室,必有此人之功!”祖逖不假思索。
“弟愚見,若是凡夫俗子,愚民愚婦,自可稱頌桓景的功勳。但兄長既為豫州刺史,都督三州諸軍事,卻不得不警惕此人。”
祖逖猛地一迴頭:“此話怎講?”
“弟以為,桓景在譙國經營已久,手下又有精兵強將,本可以借豫州自立。”祖約見祖逖迴頭,以為兄長已經被說動:“之所以請兄長來豫州,無非是借北伐之名,壯大聲勢,兼並豫兗諸侯耳。待到名聲益顯,兄長就會被當做傀儡一腳踢開。請兄長再三思慮。”
“桓景赤誠之人,請弟勿複疑慮!”
祖約眼珠一轉,立馬想好了說辭:
“初魏武帝不過欲為一征西將軍,事功既盛,即不得不進位魏王,威逼漢帝;宣帝乃魏明帝托孤之臣,西討武侯,東平幽州,其功日顯,亦不得不誅滅曹爽,子孫有抽戈犯蹕之事。”
“你這是什麽意思!”祖逖當然聽得懂這些典故,但對祖約委婉的說辭極為不滿。
“初心未必是終局。帝王之事尚如此,何況豫州之主政乎?”祖約侃侃而談:“桓景有精兵萬餘,更兼收複洛陽之盛名,如何肯為人下?”
祖逖不言。
祖約以為自己終於可以說服兄長了:“兄長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依我之見,不若趁早做打算,暗地減了桓景的糧草。到時候,桓景在並州便建不得大功,甚至洛陽也得丟掉。倒時候,桓景一事無成,而兄長已經在豫州站穩腳跟。那麽,豫州則可盡歸我們祖家了!”
“混賬!”祖逖怒喝一聲,直唿祖約的名字:“祖約,你和名士待了這麽久,就學了這些嗎!”
祖約才明白自己說錯了話,隻得噤聲。
“今日看在你是我兄弟,我就當沒事發生。若再提及此事,我就不認你這個弟弟!”
“是……是是……”祖約揣著手,彎著腰賠笑道:“我就開個玩笑罷了。”
當夜,祖逖與諸將決議,向北繼續追擊石虎,掃清整個兗州。
到了這個時候,祖約和戴淵一行人才稍稍透露封賞的細則,說是有琅琊王手諭,要正式加封祖逖為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加封桓景為司州刺史。
祖逖看似被封了個好大的官,可是他先前就是都督三州諸軍事。除了豫州之外,司州、兗州、徐州皆有半數是敵境,且當地如李矩、郗鑒、蔡豹、蘇峻之類,已經是地方的實力派了。
在祖逖看來,建鄴之所以如此封賞,不過是讓他協調中原各路晉人派係罷了。又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至於加封桓景當司州刺史,大概是讓桓景西征之時,能夠便宜行事吧。反正是封賞,大概不會對北伐和西征有所損害。
大敵當前,祖逖沒有工夫再思考封賞的事情,也沒有仔細通讀過手諭。第二日,大軍繼續北上,祖逖就與郗鑒、桓彝同去,與祖約揮別,囑咐他與留守譙城的卞壼好好合作。
望著兄長遠去的背影,祖約這才展開了先前隱匿著的幾條琅琊王手諭,雖說手諭早已用漆封上,但他早就從蛇公處知道了裏麵是什麽內容——
“免祖逖豫州刺史,免桓景豫州司馬;升卞壼為豫州刺史,祖約為豫州司馬,以戴淵領譙國內史。”
“兄長啊兄長,原諒我,這可都是為了我們祖家的興盛啊!”他歎了口氣,撫摸著盛裝手諭的盒子,上麵的封漆依舊光滑。
他向南望去,心思曠然:聽說卞壼不過書生而已,自己以利誘之,必然能夠使之成為自己的傀儡。
“俗言道福無雙至。今日方破勁敵,複又兄弟重逢,真是兩重的福分,不亦快哉!”
原來自祖逖離開京口後,一連四月,除兩封簡略的信箋外,卻無祖約的消息。祖逖以為在長江邊與戴淵的摩擦之後,僑士勢大,祖約必將遭到牽連而貶官,竟想不到今日還能重逢。
“兄長之福何止雙至,今日前來,乃是奉琅琊王之命與兄長及桓司馬加官。”祖約臉上洋溢著笑容。
待祖逖將手從肩膀收迴,他的手卻輕輕地撣了撣肩上剛剛被祖逖雙手沾上的灰塵。這一細微的舉止,恰好被祖逖看在眼裏,他輕輕歎了口氣。
“四弟言談如此雅致,裝束如此整潔,倒像個談玄說理的名士了!如今亂世,當以實務為重,切不可學名士空談。”
祖逖不禁迴想起年少之時與劉琨在洛陽同為清談文士時的情景,如今真恍若隔世。但即便當時稚嫩的劉琨和自己,亦以天下國家為論題,不似今日文士隻知清談而已。
“自京師淪陷以來,天下名士皆南渡集於建鄴,今日建鄴之文氣,亦不下於太康間洛陽。”見兄長微微蹙眉,祖約趕緊辯解道:“小弟我雜處其間,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耳!”
“那是自然”,祖逖神色稍稍舒緩,感覺自己對祖約過於嚴厲了,趕緊以寒暄帶過:“身後兩位先生公子必是從建鄴來,想必也是名士吧!”
“這位是陳良願,會稽人也。”祖約指向身後的青衣文士,那文士麵目輪廓柔和,若非唇上兩撇八字胡,倒要說他是個婦人了。
“公子未免過於體弱,閑時可多遊於名山大川,自能強身健體。”祖逖委婉地提出了建議。
可那公子卻忽的從袖中抽出一物來,不過刹那便直刺祖逖胸膛!
幸而祖逖日常習武,下意識地用手一格擋,待定睛一看時,方才發現指向胸膛的,不過是一柄折扇而已。
來人身手不凡,若持的不是一柄折扇,而是一柄匕首,而若祖逖又並非日常習武之人,那麽喪命的就是祖逖自己了。
“公子好身手!卻是祖某小覷了。”
“這位公子乃是會稽俠客,小弟北上之時,公子自願迴護,頗多助益。”祖約趕緊解釋。
祖逖滿意地點點頭,看來江東年輕文士中也並非盡是無能之輩。
他指向一旁身著戎裝的那位名士:“那麽這位呢?”
“這位士人,兄長說熟也熟,說生也生——此乃海陵人戴淵也!”
祖逖警惕地向後退了一步,靠在馬邊,左手緊緊握住劍鞘,右手不自覺的摸向了劍柄。
“先前若思兄未有蓄須,如今倒是個美髯公了。”祖約尷尬地按住兄長的手肘:“當初戴若思亦是情非得已,今日小弟是前來寬解二位的。若思來此,也有致歉之意。”
戴淵先前一直垂著頭,這下才敢正臉麵對祖逖:“不才當初於京口,被小人假傳軍令,以為祖公軍中有賊人,故犯下大錯。自京口一別之後,琅琊王已將我貶官三級,今日還望祖公恕罪。”
雖然他言語還算誠懇,祖逖依舊保持警惕:“足下若是誠心致歉,祖某心領了。隻是若仍歹意未消,害了四弟,我祖逖將來可饒不了你!”
戴淵腦袋又沒了下去,隻得連聲稱是。
祖逖這才放寬心來,領著一行人進入睢陽城。郗鑒、桓彝早攜新軍親衛在城門內迎接。
此時正逢部隊休整完畢,軍士皆齊裝以待向北行軍;無論是桓景的新軍舊部,燕趙流民新軍,還是郗鑒的兗州軍士,都列隊等待祖逖校閱。
睢陽主街旁,一隊又一隊的軍士肅然而立,他們經過如鐵林的矛兵方陣,半蹲著歇息的弓弩手,還有全副鎧甲的斧手。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隊伍盡頭方才從石虎那裏繳獲的戰馬。
戴淵麵露忌憚的神色,而祖約臉上的笑容也開始凝固——沒想到豫州人馬,竟如此雄壯,江東最好的軍隊亦莫過於此。
“觀兄長今日軍勢,與當初在京口可是天壤之別。”祖約表麵讚揚,實則想探出豫州的底細:“訓練四個月,如何就有如此紀律。”
祖逖將桓景與郗鑒各自的治軍之法,大略與祖約敘述了一番。當聽到分荒地與從軍流民的時候,祖約咬緊了牙關——這可不是輕易能夠學到的。
“這麽說來,桓景的老營倒是更加精銳嘍?”祖約裝作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將話題引向了桓景。
“那是自然,桓司馬近日來報,已經收複了洛陽,正在向並州挺進。”祖逖掃視著街邊的軍士,沒有注意到祖約的神情:“雖有胡人全力圍攻長安,不曾戒備的緣故,但亦是奇功一件。”
“兄長以為”,祖約停頓了片刻,才緩緩地說:“桓景何許人也?”
“桓司馬真是少年英雄!假以時日,將來中興晉室,必有此人之功!”祖逖不假思索。
“弟愚見,若是凡夫俗子,愚民愚婦,自可稱頌桓景的功勳。但兄長既為豫州刺史,都督三州諸軍事,卻不得不警惕此人。”
祖逖猛地一迴頭:“此話怎講?”
“弟以為,桓景在譙國經營已久,手下又有精兵強將,本可以借豫州自立。”祖約見祖逖迴頭,以為兄長已經被說動:“之所以請兄長來豫州,無非是借北伐之名,壯大聲勢,兼並豫兗諸侯耳。待到名聲益顯,兄長就會被當做傀儡一腳踢開。請兄長再三思慮。”
“桓景赤誠之人,請弟勿複疑慮!”
祖約眼珠一轉,立馬想好了說辭:
“初魏武帝不過欲為一征西將軍,事功既盛,即不得不進位魏王,威逼漢帝;宣帝乃魏明帝托孤之臣,西討武侯,東平幽州,其功日顯,亦不得不誅滅曹爽,子孫有抽戈犯蹕之事。”
“你這是什麽意思!”祖逖當然聽得懂這些典故,但對祖約委婉的說辭極為不滿。
“初心未必是終局。帝王之事尚如此,何況豫州之主政乎?”祖約侃侃而談:“桓景有精兵萬餘,更兼收複洛陽之盛名,如何肯為人下?”
祖逖不言。
祖約以為自己終於可以說服兄長了:“兄長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依我之見,不若趁早做打算,暗地減了桓景的糧草。到時候,桓景在並州便建不得大功,甚至洛陽也得丟掉。倒時候,桓景一事無成,而兄長已經在豫州站穩腳跟。那麽,豫州則可盡歸我們祖家了!”
“混賬!”祖逖怒喝一聲,直唿祖約的名字:“祖約,你和名士待了這麽久,就學了這些嗎!”
祖約才明白自己說錯了話,隻得噤聲。
“今日看在你是我兄弟,我就當沒事發生。若再提及此事,我就不認你這個弟弟!”
“是……是是……”祖約揣著手,彎著腰賠笑道:“我就開個玩笑罷了。”
當夜,祖逖與諸將決議,向北繼續追擊石虎,掃清整個兗州。
到了這個時候,祖約和戴淵一行人才稍稍透露封賞的細則,說是有琅琊王手諭,要正式加封祖逖為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兗徐四州諸軍事,加封桓景為司州刺史。
祖逖看似被封了個好大的官,可是他先前就是都督三州諸軍事。除了豫州之外,司州、兗州、徐州皆有半數是敵境,且當地如李矩、郗鑒、蔡豹、蘇峻之類,已經是地方的實力派了。
在祖逖看來,建鄴之所以如此封賞,不過是讓他協調中原各路晉人派係罷了。又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
至於加封桓景當司州刺史,大概是讓桓景西征之時,能夠便宜行事吧。反正是封賞,大概不會對北伐和西征有所損害。
大敵當前,祖逖沒有工夫再思考封賞的事情,也沒有仔細通讀過手諭。第二日,大軍繼續北上,祖逖就與郗鑒、桓彝同去,與祖約揮別,囑咐他與留守譙城的卞壼好好合作。
望著兄長遠去的背影,祖約這才展開了先前隱匿著的幾條琅琊王手諭,雖說手諭早已用漆封上,但他早就從蛇公處知道了裏麵是什麽內容——
“免祖逖豫州刺史,免桓景豫州司馬;升卞壼為豫州刺史,祖約為豫州司馬,以戴淵領譙國內史。”
“兄長啊兄長,原諒我,這可都是為了我們祖家的興盛啊!”他歎了口氣,撫摸著盛裝手諭的盒子,上麵的封漆依舊光滑。
他向南望去,心思曠然:聽說卞壼不過書生而已,自己以利誘之,必然能夠使之成為自己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