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無為,何謂無事?這不都是一個意思麽?”桓景有些摸不著頭腦。
“所謂無為,是指不作為;無事,則是指百姓不覺有事。”祖逖緩緩答道:“亂世之中,百姓所盼者為何物?不過是安定生活罷了。誰能帶給百姓安定的生活,誰就能得天下。”
桓景明白過來,祖逖原來是從結果上思考的,“你是說,我們要以有為,來扞衛百姓的無事?”
“正是如此。讓百姓無事,才是我們施政的目的。”
“那麽具體到施政上麵,要怎麽做呢?”桓景並不關心大的道理,還是希望知道祖逖到底想怎麽做。畢竟誰都知道中原人心思定,但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匡扶局勢。
“首先是簡化法令。依我之見,不如仿效漢高祖約法三章,法條務求簡單,不要朝令夕改。賦稅也統一成糧食,這點桓司馬先前也在做了。”
桓景點點頭。
“然後,則是盡量不去幹預農民耕種。聽說桓司馬常常派人教農民耕作。豈不知這既耗了新軍的人力,又不能討好到農民?不如種好新軍自己的地界。如果四周農民好奇,那麽自會來聯絡你們的。現在強製教化,反而讓百姓怨聲載道。”
桓景仔細一想,這才迴憶起這條一年前頒布過的命令。當初是讓新軍中的軍士,輪流去農民家裏,宣傳間作和如何使用新的農具。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農民竟然並不高興這個政策。
當時純粹是為了幫助農民增產,但自己沒想到這反而成了農民的負擔。畢竟隻要還沒有歉收,就沒有誰會想把自己的田輕易交出去,也不會習慣有人指指點點,教他做事。
他凝視祖逖,不由得暗自傾佩:自己沒有注意到的民意問題,竟然被他一個客人發覺了。
“再次,軍事上要盡量主動出擊,不要讓戰火蔓延到豫州境內。”
桓景想起當初石勒南下,自己雖然最終靠著石勒軍中大疫僥幸取勝,但渦水南岸的春耕可耽誤了不少。原因就是戰場正是在譙地之內。現在既然己方兵強馬壯,就沒有理由再死抱著防守反擊的策略。
“這是自然”,桓景讚許道:“先前賊眾常常來譙地騷擾,之後,我將先行討平周圍各勢力,必然不會有賊寇來擾亂春耕和秋收了。”
祖逖見桓景輕鬆答應,眉頭卻依舊緊鎖
“最後,軍事調度要一致,所有的部眾,無論是我這裏的流民,還是足下的新軍,將來都需要統一編製。隻是……”他有些猶豫地看著桓景。
“我也希望能統一調度”,桓景不解祖逖為何會露出猶豫的神情:“祖公難道有什麽顧慮麽?”
“統一編製當然好,但老夫擔心桓司馬手下不願聽從調遣。”似乎是不希望桓景反駁,祖逖飛快地說出了一大串話語:“如果將燕趙之人,像現在這樣,和譙國本地士卒分營而治,久而久之,必然互生嫌隙。不若將燕趙流民與本地新軍混編,然後各授將校,統一管理。”
桓景大吃一驚,這樣一來,新軍的編製不就被打散了麽?那麽自己除了尚有譙地一地的土地,恐怕連軍隊都沒法完全掌握了。
“現在大敵當前,打散編製未滿過於激進,如果弄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恐怕並沒有什麽好處。還請祖公容日後再議。”
“日後再議……那是自然,畢竟燕趙流民初到此地,還不熟悉情況。恕老夫冒犯了。”祖逖連忙致歉。
雖然祖逖一心北伐,但並非不會為了權力考慮,桓景心想,自己當初決定邀請祖逖來做豫州刺史,現在看來並非是一步好棋。
本來他當初南下隻是想找個傀儡,但現在看來,以祖逖的性格,顯然是不會甘於作為傀儡的,而麵對他麾下的大批流民,桓景也並沒有什麽應對的辦法。而大批流民的到來,充實了桓景兵力的同時,也稀釋了他對軍隊的控製力。
雖說豫州的局勢在變好,但桓景自己的利益卻似乎受到了大威脅。他不禁咬了咬舌頭:什麽情況下,都不應該依照粉絲光環來行事。祖逖在曆史上再怎麽光彩照人,終究也是一個真實的政治人物,而不是道德完人,那麽全身心的信任顯然是錯誤的。
不過,還是先把話題岔開吧:
“至於祖公說的簡化法令,禦敵於豫州之外,都是很好的提議,我以為是可以施行的。”
祖逖本來有些擔心失言,見桓景平平將話題岔開,知道他不以為忤,於是表情也逐漸變得平靜下來:
“那真實太好了,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流民的安置吧。桓司馬以為流民應當如何安置呢?”
“全體前往陳郡屯田,和新軍一樣管理,一邊耕種,一邊備戰。”桓景不假思索地答道。
陳郡雖然遷入了大量人口,但是荒地依然較多。現在譙城則是人滿為患,遷移些去陳郡,自然是極好的。
“也是,陳縣本來就是豫州刺史部的所在,遷過去是自然之理。”
夜深了,窗外隻有稀稀拉拉下雪的聲音。在油燈之下,兩人又暢談了士庶之辯,華夷之分,久久才道別。桓景和隨從的新軍侍衛暫居在客房中。
第二天清晨,天氣極冷,桓景幾乎是被凍醒了。不過想到四近的流民都在遭受饑寒之苦,桓景覺得自己受這點凍到算不得什麽。他走出客房,用融化的雪水抹了一把臉,努力是自己清醒一點。
忽然,一個衣著輕便的騎兵從近旁的帳篷後閃出。桓景定睛一看,原來是冉良,顯然是過來遞送情報的:
“你這孩子,又帶了什麽消息來?”
“天子已經遇害!”冉良從懷中掏出情報,開始朗讀起來。原來探子寄來的信中,包含著前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消息。“胡虜正集結重兵,以劉曜為帥,向長安進發,妄圖拿下長安。”
聽聞此言,桓景不由得朝後一退:祖逖對於時局的判斷果然不差分毫。先不論長安的得失,下一步秦王自立為帝簡直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自己必須趕在他稱帝之前,擊敗張平,拿下整個豫州。
“冉良,我想我們得快些行動了。你趕緊騎快馬去譙城。除了讓桓宣在渦北鎮守,其餘所有部眾,都去城西集結。我們明日就出發,去迎戰張平。
“告訴新軍將士們,讓他們不要慌:我們能打敗他張平第一次,就一定能打敗他第二次!”
他當日向祖逖布置了抄後路奇襲的任務之後,就快馬加鞭,奔赴譙城營中。
“所謂無為,是指不作為;無事,則是指百姓不覺有事。”祖逖緩緩答道:“亂世之中,百姓所盼者為何物?不過是安定生活罷了。誰能帶給百姓安定的生活,誰就能得天下。”
桓景明白過來,祖逖原來是從結果上思考的,“你是說,我們要以有為,來扞衛百姓的無事?”
“正是如此。讓百姓無事,才是我們施政的目的。”
“那麽具體到施政上麵,要怎麽做呢?”桓景並不關心大的道理,還是希望知道祖逖到底想怎麽做。畢竟誰都知道中原人心思定,但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能力匡扶局勢。
“首先是簡化法令。依我之見,不如仿效漢高祖約法三章,法條務求簡單,不要朝令夕改。賦稅也統一成糧食,這點桓司馬先前也在做了。”
桓景點點頭。
“然後,則是盡量不去幹預農民耕種。聽說桓司馬常常派人教農民耕作。豈不知這既耗了新軍的人力,又不能討好到農民?不如種好新軍自己的地界。如果四周農民好奇,那麽自會來聯絡你們的。現在強製教化,反而讓百姓怨聲載道。”
桓景仔細一想,這才迴憶起這條一年前頒布過的命令。當初是讓新軍中的軍士,輪流去農民家裏,宣傳間作和如何使用新的農具。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農民竟然並不高興這個政策。
當時純粹是為了幫助農民增產,但自己沒想到這反而成了農民的負擔。畢竟隻要還沒有歉收,就沒有誰會想把自己的田輕易交出去,也不會習慣有人指指點點,教他做事。
他凝視祖逖,不由得暗自傾佩:自己沒有注意到的民意問題,竟然被他一個客人發覺了。
“再次,軍事上要盡量主動出擊,不要讓戰火蔓延到豫州境內。”
桓景想起當初石勒南下,自己雖然最終靠著石勒軍中大疫僥幸取勝,但渦水南岸的春耕可耽誤了不少。原因就是戰場正是在譙地之內。現在既然己方兵強馬壯,就沒有理由再死抱著防守反擊的策略。
“這是自然”,桓景讚許道:“先前賊眾常常來譙地騷擾,之後,我將先行討平周圍各勢力,必然不會有賊寇來擾亂春耕和秋收了。”
祖逖見桓景輕鬆答應,眉頭卻依舊緊鎖
“最後,軍事調度要一致,所有的部眾,無論是我這裏的流民,還是足下的新軍,將來都需要統一編製。隻是……”他有些猶豫地看著桓景。
“我也希望能統一調度”,桓景不解祖逖為何會露出猶豫的神情:“祖公難道有什麽顧慮麽?”
“統一編製當然好,但老夫擔心桓司馬手下不願聽從調遣。”似乎是不希望桓景反駁,祖逖飛快地說出了一大串話語:“如果將燕趙之人,像現在這樣,和譙國本地士卒分營而治,久而久之,必然互生嫌隙。不若將燕趙流民與本地新軍混編,然後各授將校,統一管理。”
桓景大吃一驚,這樣一來,新軍的編製不就被打散了麽?那麽自己除了尚有譙地一地的土地,恐怕連軍隊都沒法完全掌握了。
“現在大敵當前,打散編製未滿過於激進,如果弄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恐怕並沒有什麽好處。還請祖公容日後再議。”
“日後再議……那是自然,畢竟燕趙流民初到此地,還不熟悉情況。恕老夫冒犯了。”祖逖連忙致歉。
雖然祖逖一心北伐,但並非不會為了權力考慮,桓景心想,自己當初決定邀請祖逖來做豫州刺史,現在看來並非是一步好棋。
本來他當初南下隻是想找個傀儡,但現在看來,以祖逖的性格,顯然是不會甘於作為傀儡的,而麵對他麾下的大批流民,桓景也並沒有什麽應對的辦法。而大批流民的到來,充實了桓景兵力的同時,也稀釋了他對軍隊的控製力。
雖說豫州的局勢在變好,但桓景自己的利益卻似乎受到了大威脅。他不禁咬了咬舌頭:什麽情況下,都不應該依照粉絲光環來行事。祖逖在曆史上再怎麽光彩照人,終究也是一個真實的政治人物,而不是道德完人,那麽全身心的信任顯然是錯誤的。
不過,還是先把話題岔開吧:
“至於祖公說的簡化法令,禦敵於豫州之外,都是很好的提議,我以為是可以施行的。”
祖逖本來有些擔心失言,見桓景平平將話題岔開,知道他不以為忤,於是表情也逐漸變得平靜下來:
“那真實太好了,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流民的安置吧。桓司馬以為流民應當如何安置呢?”
“全體前往陳郡屯田,和新軍一樣管理,一邊耕種,一邊備戰。”桓景不假思索地答道。
陳郡雖然遷入了大量人口,但是荒地依然較多。現在譙城則是人滿為患,遷移些去陳郡,自然是極好的。
“也是,陳縣本來就是豫州刺史部的所在,遷過去是自然之理。”
夜深了,窗外隻有稀稀拉拉下雪的聲音。在油燈之下,兩人又暢談了士庶之辯,華夷之分,久久才道別。桓景和隨從的新軍侍衛暫居在客房中。
第二天清晨,天氣極冷,桓景幾乎是被凍醒了。不過想到四近的流民都在遭受饑寒之苦,桓景覺得自己受這點凍到算不得什麽。他走出客房,用融化的雪水抹了一把臉,努力是自己清醒一點。
忽然,一個衣著輕便的騎兵從近旁的帳篷後閃出。桓景定睛一看,原來是冉良,顯然是過來遞送情報的:
“你這孩子,又帶了什麽消息來?”
“天子已經遇害!”冉良從懷中掏出情報,開始朗讀起來。原來探子寄來的信中,包含著前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消息。“胡虜正集結重兵,以劉曜為帥,向長安進發,妄圖拿下長安。”
聽聞此言,桓景不由得朝後一退:祖逖對於時局的判斷果然不差分毫。先不論長安的得失,下一步秦王自立為帝簡直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自己必須趕在他稱帝之前,擊敗張平,拿下整個豫州。
“冉良,我想我們得快些行動了。你趕緊騎快馬去譙城。除了讓桓宣在渦北鎮守,其餘所有部眾,都去城西集結。我們明日就出發,去迎戰張平。
“告訴新軍將士們,讓他們不要慌:我們能打敗他張平第一次,就一定能打敗他第二次!”
他當日向祖逖布置了抄後路奇襲的任務之後,就快馬加鞭,奔赴譙城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