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接過計劃書,又是驚訝又是疑惑,不確定的問道:“標兒,此策是?”
朱標答道:“父皇,這是魚鱗冊,以及相關實行計劃”
“魚鱗冊?”
這詞匯老朱好似在哪兒聽到過,隨後開始翻看著魚鱗冊及相關計劃書。
另外朱標也開始簡單介紹道:“父皇,此事說簡單點就是中書省對地方土地監管不足,而魚鱗冊的出現便正好打破了這種情況”
“妙啊!妙啊!”
老朱此時打開的是一張模擬魚鱗冊,橫看豎看左瞧瞧右瞅瞅,別提有多稀奇了,忍不住驚歎道:“世上竟然有這般神奇的畫冊在,地方上有多少土地便一目了然,有此魚鱗冊再次看他們今後誰還敢隱瞞欺報”
此時老朱的腦子轉的飛快,這魚鱗冊就像是一把開門的鑰匙,隻要門一打開,這腦子裏的想法就止不住的往外湧。
同時也首先確立了第一目標,那便是在全國所有地方都畫上這樣的魚鱗冊。
當然,這工作量肯定是小不了的,數千裏地,就是不吃不喝兩手空空走完這麽多路那也得耗費諸多時間,更別說一路走一路畫了。
而老朱想到更重要的是,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呀,這還是給後世子孫留下的巨大財富,有持魚鱗冊在,何愁不得延續。
隻可惜此時小朱還不知道此時老朱的想法,若是知道了恐怕也隻能苦澀的搖搖頭。
製度再好,可是實行製度的終歸是人,在王朝中後期依舊沒能逃脫掉土地兼並的厄運,致使王朝走到了末路。
所以朱標很清楚,光是這樣一個魚鱗冊還遠遠不夠,遠遠不夠,遠遠不夠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
還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做的更多...更多更多,朱標為此將付出自己全部心血和精力,當然前提是不再英年早逝的情況下。
老朱緊接著問道:“標兒,這個名叫魚鱗冊的東西你是怎麽想出來的,這可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想法呀”
朱標答道:“父皇,魚鱗冊並非兒臣首創,而是出至於宋朝年間。實際上知道的人也有不少”
老朱一聽瞬間有些火大,這麽好的東西竟然出自宋朝,可是為什麽咱到現在也不知道此事,也沒有誰跟咱說起過。
越想越氣,老朱‘啪’的大拍桌子,嘴裏怒罵道:“那幫文人好不識抬舉,竟敢欺瞞與咱”
“父皇息怒”朱標緩緩說道:“此事其實也怪不得他們”
“這還怪不得?那要如何才怪得?”
“是的父皇,實際上魚鱗冊出世之時在大宋時期沒能大規模使用起來,在元朝時期也沒能大規模使用起來,其中坎坷不難想象”
聽完小朱的話,老朱逐漸冷靜下來,開始細細思索魚鱗冊的相關問題。
老朱很快想到,這魚鱗冊一出,恐怕大半個天下都會十分抗拒它。
不管是士紳也好地方官府也罷,又有誰願意讓自己的家底被朝廷知道得一清二楚呢。
三十稅一也好,十五稅一也罷,都看似不多,可是上百個三十稅一十五稅一呢,這加起來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所以這事兒還真不能用硬刀子,若真要用硬刀子那得殺多少人才夠。
十萬人?還是一百萬人?
很明顯這事兒可要比整治貪官汙吏的事兒還要大,畢竟這事兒麵對的就不再是一個群體,而是民間無數群體,故而隻能用軟刀子。
老朱嚴肅正聲道:“無論如何,魚鱗冊必須推廣下去,數年之內咱必須要看見大明治下所有土地的魚鱗冊”
老朱看向小朱問道:“標兒,咱知你聰慧,可有什麽辦法能在減小影響的情況下將此事辦成咯”
朱標輕聲說道:“父皇忘記了嗎,我們剛剛開始施行的移土政策,這兩項政策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呀”
“這樣也...行嗎”
朱標接著說道:“有何不可,魚鱗冊一事工程量之龐大難以想象,就如同萬裏長城一般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建成,魚鱗冊之事,兒臣建議就從揚州開始”
“揚州現在就如同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在哪裏收集經驗培養人才,隨後在慢慢擴散到各地”
“好”老朱點點頭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此事就這樣辦”
“不過...”老朱又問道:“不過此事應該由誰來辦呢,就用還在揚州的陽羨嗎”
朱標思索片刻說道:“此事需要的人不少,就讓國子監周鑄等人去吧”
此時的國子監才新建幾個月,建立的時間短也就意味著學生也並不多,好像就一兩百個吧,目前也沒發現有什麽多大才能的人。
朱標為什麽會將周鑄此人的名稱脫口而出呢,那是因為在上一次的時空裏,父皇就是選的他。
矮個子裏拔高個兒,將就用著吧,當然最後的結果也還不錯,不然朱標肯定是不會提起此人的。
“國子監那幫小子能行嗎,還有周鑄,雖然他來的最早,但咱感覺他腦子笨笨的轉不過來彎兒,今後多半也就是個書呆子,隻能待著翰林院做做抄錄工作”老朱遲疑道。
這不,連老朱都不太相信他能幹成。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王朝新建,人才幹吏很少,就隻能將就用著唄。
朱標安慰道:“父皇放心,畫魚鱗冊並不是多複雜的事情,相反,此事正需要如周鑄這般能夠持之以恆的人,用聰明的人來做這件事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老朱還是很擔憂,發愁道:“可他們畢竟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做此事可能會遇到諸多緊急情況,他們能處理得好嗎”
朱標聞言反問道:“父皇,如今我們大明新建,一片廢墟百廢待興,此時我們擁有的什麽東西最多呢”
老朱一琢磨,咱們缺衣少食,連官員都籌不夠,哪兒有什麽最多的東西。
“行啦標兒,就直接告訴咱吧”
朱標微笑道:“父皇,是士兵是軍隊呀”
若不是糧草不濟,就此時的大明完全可以湊得出來百萬大軍參與北伐,而且都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可不是那種才參軍的新兵。
“對啊”老朱一拍腦袋,點點頭表示小朱說的不錯。
朱標答道:“父皇,這是魚鱗冊,以及相關實行計劃”
“魚鱗冊?”
這詞匯老朱好似在哪兒聽到過,隨後開始翻看著魚鱗冊及相關計劃書。
另外朱標也開始簡單介紹道:“父皇,此事說簡單點就是中書省對地方土地監管不足,而魚鱗冊的出現便正好打破了這種情況”
“妙啊!妙啊!”
老朱此時打開的是一張模擬魚鱗冊,橫看豎看左瞧瞧右瞅瞅,別提有多稀奇了,忍不住驚歎道:“世上竟然有這般神奇的畫冊在,地方上有多少土地便一目了然,有此魚鱗冊再次看他們今後誰還敢隱瞞欺報”
此時老朱的腦子轉的飛快,這魚鱗冊就像是一把開門的鑰匙,隻要門一打開,這腦子裏的想法就止不住的往外湧。
同時也首先確立了第一目標,那便是在全國所有地方都畫上這樣的魚鱗冊。
當然,這工作量肯定是小不了的,數千裏地,就是不吃不喝兩手空空走完這麽多路那也得耗費諸多時間,更別說一路走一路畫了。
而老朱想到更重要的是,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呀,這還是給後世子孫留下的巨大財富,有持魚鱗冊在,何愁不得延續。
隻可惜此時小朱還不知道此時老朱的想法,若是知道了恐怕也隻能苦澀的搖搖頭。
製度再好,可是實行製度的終歸是人,在王朝中後期依舊沒能逃脫掉土地兼並的厄運,致使王朝走到了末路。
所以朱標很清楚,光是這樣一個魚鱗冊還遠遠不夠,遠遠不夠,遠遠不夠改變大明王朝的命運。
還要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做的更多...更多更多,朱標為此將付出自己全部心血和精力,當然前提是不再英年早逝的情況下。
老朱緊接著問道:“標兒,這個名叫魚鱗冊的東西你是怎麽想出來的,這可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想法呀”
朱標答道:“父皇,魚鱗冊並非兒臣首創,而是出至於宋朝年間。實際上知道的人也有不少”
老朱一聽瞬間有些火大,這麽好的東西竟然出自宋朝,可是為什麽咱到現在也不知道此事,也沒有誰跟咱說起過。
越想越氣,老朱‘啪’的大拍桌子,嘴裏怒罵道:“那幫文人好不識抬舉,竟敢欺瞞與咱”
“父皇息怒”朱標緩緩說道:“此事其實也怪不得他們”
“這還怪不得?那要如何才怪得?”
“是的父皇,實際上魚鱗冊出世之時在大宋時期沒能大規模使用起來,在元朝時期也沒能大規模使用起來,其中坎坷不難想象”
聽完小朱的話,老朱逐漸冷靜下來,開始細細思索魚鱗冊的相關問題。
老朱很快想到,這魚鱗冊一出,恐怕大半個天下都會十分抗拒它。
不管是士紳也好地方官府也罷,又有誰願意讓自己的家底被朝廷知道得一清二楚呢。
三十稅一也好,十五稅一也罷,都看似不多,可是上百個三十稅一十五稅一呢,這加起來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所以這事兒還真不能用硬刀子,若真要用硬刀子那得殺多少人才夠。
十萬人?還是一百萬人?
很明顯這事兒可要比整治貪官汙吏的事兒還要大,畢竟這事兒麵對的就不再是一個群體,而是民間無數群體,故而隻能用軟刀子。
老朱嚴肅正聲道:“無論如何,魚鱗冊必須推廣下去,數年之內咱必須要看見大明治下所有土地的魚鱗冊”
老朱看向小朱問道:“標兒,咱知你聰慧,可有什麽辦法能在減小影響的情況下將此事辦成咯”
朱標輕聲說道:“父皇忘記了嗎,我們剛剛開始施行的移土政策,這兩項政策完全可以同時進行呀”
“這樣也...行嗎”
朱標接著說道:“有何不可,魚鱗冊一事工程量之龐大難以想象,就如同萬裏長城一般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建成,魚鱗冊之事,兒臣建議就從揚州開始”
“揚州現在就如同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在哪裏收集經驗培養人才,隨後在慢慢擴散到各地”
“好”老朱點點頭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此事就這樣辦”
“不過...”老朱又問道:“不過此事應該由誰來辦呢,就用還在揚州的陽羨嗎”
朱標思索片刻說道:“此事需要的人不少,就讓國子監周鑄等人去吧”
此時的國子監才新建幾個月,建立的時間短也就意味著學生也並不多,好像就一兩百個吧,目前也沒發現有什麽多大才能的人。
朱標為什麽會將周鑄此人的名稱脫口而出呢,那是因為在上一次的時空裏,父皇就是選的他。
矮個子裏拔高個兒,將就用著吧,當然最後的結果也還不錯,不然朱標肯定是不會提起此人的。
“國子監那幫小子能行嗎,還有周鑄,雖然他來的最早,但咱感覺他腦子笨笨的轉不過來彎兒,今後多半也就是個書呆子,隻能待著翰林院做做抄錄工作”老朱遲疑道。
這不,連老朱都不太相信他能幹成。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王朝新建,人才幹吏很少,就隻能將就用著唄。
朱標安慰道:“父皇放心,畫魚鱗冊並不是多複雜的事情,相反,此事正需要如周鑄這般能夠持之以恆的人,用聰明的人來做這件事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老朱還是很擔憂,發愁道:“可他們畢竟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做此事可能會遇到諸多緊急情況,他們能處理得好嗎”
朱標聞言反問道:“父皇,如今我們大明新建,一片廢墟百廢待興,此時我們擁有的什麽東西最多呢”
老朱一琢磨,咱們缺衣少食,連官員都籌不夠,哪兒有什麽最多的東西。
“行啦標兒,就直接告訴咱吧”
朱標微笑道:“父皇,是士兵是軍隊呀”
若不是糧草不濟,就此時的大明完全可以湊得出來百萬大軍參與北伐,而且都是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可不是那種才參軍的新兵。
“對啊”老朱一拍腦袋,點點頭表示小朱說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