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太監聽完,問起了這幅畫的來曆。
“韓太衝的大作,二爺是從哪兒弄來的?”
苟寶一時猜不到幹爹的心思,隻能老實迴答:“不瞞幹爹,這幅畫是王爺從李太師的府上拿到的。”
秦王跟李太師之間素來不合,這麽多年以來,秦王攏共就去了李太師的府上一迴。
聽到這個答案,吳老太監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吳老太監心想:哪有第一次上門,就把別人的傳家寶順走的道理?不過這對父子倆雁過拔毛,風過留痕的德行還真是一模一樣,二人都是賊不走空的主。
片刻後,吳老太監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正色道:“既然二爺有這份苦心體諒我一個下人,那老奴收下便是。不過……”
吳老太監接過苟寶手上的畫,接著又說:“不過這麽一幅傳世的佳作留在我的手上著實有些埋沒了。”
“娘娘一向喜歡字畫,今日,我便借花獻佛一迴,將二爺送的這幅畫轉送給娘娘。”
聽到這話,苟寶直接愣住了,心想:送一迴禮還能換來兩個人情,這不就是一魚兩吃嗎?人情世故這一套屬實是被自家王爺給吃透了。
離開之時,吳老太監雖然還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樣子,不過他腳下的步伐比來時要輕快了不少。
看得出來,他的心情很好。
……
苟寶剛出宮不久,前腳剛走到長安街的一條胡同口,後腳就被竄出來一個人給嚇了一跳。
隻見,那人身上披著一件黑色披風,用帽子蓋住了頭。
苟寶捂住胸口,心有餘悸地說:“我的趙公公喲,你知不知道人嚇人是會嚇死人的?”
來人揭下披風上的帽子,露出了真容。正是黃狗兒的二號馬仔,內官監的掌印太監趙用。
趙用佝僂著身子,一臉賠笑道:“還請苟公公勿怪,大家夥都在裏麵等您了。”
趙用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苟寶跟在他的身後進了巷子口。
在這條隆長的胡同裏麵七拐八拐,走了大概有小半個時辰的工夫。
終於走到了目的地,苟寶累的上氣不接下氣,滿是抱怨的說:“我說趙公公,你就不能找個好點兒的地方接頭嗎?這個鬼地方,鳥飛進來了都得迷路。”
趙用點頭哈腰,說道:“外頭最近不是風聲緊嗎?京城裏到處都是東廠的番子,咱們更應該萬分小心才是正理。”
苟寶說道:“老這麽東躲西藏也不是個事兒啊,幹脆下次把接頭的地方還在錦衣衛衙門算了。”
趙用苦著臉說道:“我的苟公公啊,你又不是不知道王爺不在京城,東宮那邊前不久剛任命了宋晟為錦衣衛的指揮同知,我們去錦衣衛的衙門不是自投羅網嗎?”
苟寶淡淡一笑:“王爺在京城裏這麽多年,花了這麽多的銀子養著這麽多的人。不就等著關鍵的時候用的嗎?”
“你就放心好了,即使王爺不在,錦衣衛的天也變不了。”
苟寶說這話的時候,可以說非常有底氣。
錦衣衛的上上下下總共一萬六千多人,除了拱衛宮廷的那一千多號大漢將軍,剩下的一萬五千來號人裏麵,有哪一個沒有領過自家王爺發下來的雙餉?
所謂的雙餉,就是朝廷給錦衣衛發多少俸祿和軍餉,秦王府照著這個數目補貼給他們多少。
剛一說完,苟寶又罵了句:“就東宮那幾個窮措大,還能翻了天不成?”
趙用當然是知道內情的,他由衷的感歎道:“苟公公說的是,朝廷發的俸祿都是寶鈔,還是王爺他老人家豪氣,發下來的都是真金白銀。”
“這孰優孰劣,下麵的人自然是分得清的。”
說到這裏,趙用麵帶憂色,說道:“不過最近錦衣衛被東廠那邊打壓的很厲害,錦衣衛的衙門說不定會有東廠的眼線。”
趙用說的是實話,秦王人在西南,對京城的事鞭長莫及。
東廠本來就有監察錦衣衛之責,錦衣衛沒了秦王撐腰,跟喪家之犬一樣,連衙門的都不敢出。
苟寶說道:“王爺說過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錦衣衛的詔獄在西安門那邊,那裏不僅偏僻,附近又沒有民居。我們去那裏接頭,保證會神不知,鬼不覺。”
趙用聽完,直接衝著苟寶豎了一根大拇指。
“這個辦法好,咱們都想不到,更別說東廠的那幫狗腿子了。”
苟寶和趙用二人相視一笑,推開了眼前的宅門。
……
乾清宮內,朱元璋聽著黃狗兒的陳述,他的兩條劍眉擰成了八字。
當聽到吳永指桑罵槐,朱元璋直接拍案而起,怒容滿麵的說:“坤寧宮的一個閹奴,居然敢罵到朕的頭上來了。”
看到皇上動了真火,黃狗兒表麵不動聲色,心裏暗自竊喜。
萬歲爺生氣了,你吳老狗的死期到了。
於是黃狗兒添油加醋,說道:“萬歲爺,他吳公公在大庭廣眾,當著大家的麵說什麽,您的旨意在宮裏不算數。”
黃狗兒很聰明,沒有把矛頭引向馬皇後的身上,不然第一個死的就是他了。
聽到這話,朱元璋的臉色鐵青:“一個閹奴竟然敢不把朕放在眼裏,看來他是真的不想活了。”
“徐輝祖!”
隨著宮人一聲,一聲的通傳,披著一身甲胄的徐輝祖從殿外走了進來。
走到朱元璋的身前,徐輝祖單膝跪地,行了一個軍禮。說道:“臣在!”
朱元璋下令道:“小徐愛卿,你帶著三百侍衛,去坤寧宮把吳永鎖拿到東廠。”
“若敢反抗,當場格殺無論。”
徐輝祖雙手抱拳,迴答道:“臣遵旨。”
徐輝祖剛要起身,朱元璋突然想起了吳老太監的身手不凡,這三百侍衛搞不好還會打草驚蛇。
於是朱元璋,說道:“讓杜安道跟著你一起去。”
徐輝祖帶著人去找杜安道了,二人匯合之後,朝著坤寧宮的方向去了。
……
坤寧宮內,馬皇後牽著剛滿十歲的朱萬福,懷著身孕的徐妙雲在宮人的攙扶下,跟在她們祖孫二人的身後。
“韓太衝的大作,二爺是從哪兒弄來的?”
苟寶一時猜不到幹爹的心思,隻能老實迴答:“不瞞幹爹,這幅畫是王爺從李太師的府上拿到的。”
秦王跟李太師之間素來不合,這麽多年以來,秦王攏共就去了李太師的府上一迴。
聽到這個答案,吳老太監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吳老太監心想:哪有第一次上門,就把別人的傳家寶順走的道理?不過這對父子倆雁過拔毛,風過留痕的德行還真是一模一樣,二人都是賊不走空的主。
片刻後,吳老太監收起了臉上的笑容,正色道:“既然二爺有這份苦心體諒我一個下人,那老奴收下便是。不過……”
吳老太監接過苟寶手上的畫,接著又說:“不過這麽一幅傳世的佳作留在我的手上著實有些埋沒了。”
“娘娘一向喜歡字畫,今日,我便借花獻佛一迴,將二爺送的這幅畫轉送給娘娘。”
聽到這話,苟寶直接愣住了,心想:送一迴禮還能換來兩個人情,這不就是一魚兩吃嗎?人情世故這一套屬實是被自家王爺給吃透了。
離開之時,吳老太監雖然還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樣子,不過他腳下的步伐比來時要輕快了不少。
看得出來,他的心情很好。
……
苟寶剛出宮不久,前腳剛走到長安街的一條胡同口,後腳就被竄出來一個人給嚇了一跳。
隻見,那人身上披著一件黑色披風,用帽子蓋住了頭。
苟寶捂住胸口,心有餘悸地說:“我的趙公公喲,你知不知道人嚇人是會嚇死人的?”
來人揭下披風上的帽子,露出了真容。正是黃狗兒的二號馬仔,內官監的掌印太監趙用。
趙用佝僂著身子,一臉賠笑道:“還請苟公公勿怪,大家夥都在裏麵等您了。”
趙用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苟寶跟在他的身後進了巷子口。
在這條隆長的胡同裏麵七拐八拐,走了大概有小半個時辰的工夫。
終於走到了目的地,苟寶累的上氣不接下氣,滿是抱怨的說:“我說趙公公,你就不能找個好點兒的地方接頭嗎?這個鬼地方,鳥飛進來了都得迷路。”
趙用點頭哈腰,說道:“外頭最近不是風聲緊嗎?京城裏到處都是東廠的番子,咱們更應該萬分小心才是正理。”
苟寶說道:“老這麽東躲西藏也不是個事兒啊,幹脆下次把接頭的地方還在錦衣衛衙門算了。”
趙用苦著臉說道:“我的苟公公啊,你又不是不知道王爺不在京城,東宮那邊前不久剛任命了宋晟為錦衣衛的指揮同知,我們去錦衣衛的衙門不是自投羅網嗎?”
苟寶淡淡一笑:“王爺在京城裏這麽多年,花了這麽多的銀子養著這麽多的人。不就等著關鍵的時候用的嗎?”
“你就放心好了,即使王爺不在,錦衣衛的天也變不了。”
苟寶說這話的時候,可以說非常有底氣。
錦衣衛的上上下下總共一萬六千多人,除了拱衛宮廷的那一千多號大漢將軍,剩下的一萬五千來號人裏麵,有哪一個沒有領過自家王爺發下來的雙餉?
所謂的雙餉,就是朝廷給錦衣衛發多少俸祿和軍餉,秦王府照著這個數目補貼給他們多少。
剛一說完,苟寶又罵了句:“就東宮那幾個窮措大,還能翻了天不成?”
趙用當然是知道內情的,他由衷的感歎道:“苟公公說的是,朝廷發的俸祿都是寶鈔,還是王爺他老人家豪氣,發下來的都是真金白銀。”
“這孰優孰劣,下麵的人自然是分得清的。”
說到這裏,趙用麵帶憂色,說道:“不過最近錦衣衛被東廠那邊打壓的很厲害,錦衣衛的衙門說不定會有東廠的眼線。”
趙用說的是實話,秦王人在西南,對京城的事鞭長莫及。
東廠本來就有監察錦衣衛之責,錦衣衛沒了秦王撐腰,跟喪家之犬一樣,連衙門的都不敢出。
苟寶說道:“王爺說過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錦衣衛的詔獄在西安門那邊,那裏不僅偏僻,附近又沒有民居。我們去那裏接頭,保證會神不知,鬼不覺。”
趙用聽完,直接衝著苟寶豎了一根大拇指。
“這個辦法好,咱們都想不到,更別說東廠的那幫狗腿子了。”
苟寶和趙用二人相視一笑,推開了眼前的宅門。
……
乾清宮內,朱元璋聽著黃狗兒的陳述,他的兩條劍眉擰成了八字。
當聽到吳永指桑罵槐,朱元璋直接拍案而起,怒容滿麵的說:“坤寧宮的一個閹奴,居然敢罵到朕的頭上來了。”
看到皇上動了真火,黃狗兒表麵不動聲色,心裏暗自竊喜。
萬歲爺生氣了,你吳老狗的死期到了。
於是黃狗兒添油加醋,說道:“萬歲爺,他吳公公在大庭廣眾,當著大家的麵說什麽,您的旨意在宮裏不算數。”
黃狗兒很聰明,沒有把矛頭引向馬皇後的身上,不然第一個死的就是他了。
聽到這話,朱元璋的臉色鐵青:“一個閹奴竟然敢不把朕放在眼裏,看來他是真的不想活了。”
“徐輝祖!”
隨著宮人一聲,一聲的通傳,披著一身甲胄的徐輝祖從殿外走了進來。
走到朱元璋的身前,徐輝祖單膝跪地,行了一個軍禮。說道:“臣在!”
朱元璋下令道:“小徐愛卿,你帶著三百侍衛,去坤寧宮把吳永鎖拿到東廠。”
“若敢反抗,當場格殺無論。”
徐輝祖雙手抱拳,迴答道:“臣遵旨。”
徐輝祖剛要起身,朱元璋突然想起了吳老太監的身手不凡,這三百侍衛搞不好還會打草驚蛇。
於是朱元璋,說道:“讓杜安道跟著你一起去。”
徐輝祖帶著人去找杜安道了,二人匯合之後,朝著坤寧宮的方向去了。
……
坤寧宮內,馬皇後牽著剛滿十歲的朱萬福,懷著身孕的徐妙雲在宮人的攙扶下,跟在她們祖孫二人的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