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跳脫的思維,讓劉璟有些接不上話。
劉璟一沉默,眼見這裏的氣氛又沉悶了下來。
於是朱樉又把剛才的話問了一遍:“我前麵說到哪兒呢?”
劉璟迴答道:“大王談到了家父與江南士紳的往來,臣確實沒有見過父親和陌生人有過往來。”
朱樉笑著說:“聖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令尊是文人,你也是文人,你應該知道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講究一個含蓄。”
聽到這話,劉璟問道:“大王的意思是我父親是通過書信的方式跟江南的士人來往的?”
朱樉輕輕搖頭,“你爹這個人非常的小心謹慎,他不會在我父皇的眼皮子底下,這麽明目張膽的去結交江南的士人。”
“這樣的行為跟自尋死路沒有什麽區別。”
劉璟納悶道:“沒有真憑實據,大王的推測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朱樉嗬嗬一笑,“就憑你父親去年前寫的一首詩。”
劉璟更加納悶:“我父親去年閑暇之餘還作了首詩?這事,我都不知道,你又是怎麽知道的?”
剛一說完,劉璟就馬上後悔了。
差點忘了眼前站著的這一位是大明朝的頭號特務,而且再過不久都快把皇帝手下的暗衛收編完了。
朱樉沒有答話,而是自顧自念起了劉伯溫最近寫的一首詩。
“前溪送別溪水滿,石楠花落蒲芽短。”
“春風無情看複秋,莫學落花隨流水。”
朱樉剛念完,劉璟急忙反駁:“這不是很平常的一首秋景詩嗎?”
朱樉原本以為老朱想殺劉伯溫是因為他不識相,不願意替老朱幹髒活累活。
隨著朱樉手中的權柄越來越重,他才發現自己原先的猜測是錯的,而且錯的很離譜。
朱元璋作為大明朝的唯一當家人,曆史上第一個把君權和相權集一人之手的皇帝。
做每一件事自然不可能隨性而為,他肯定是有自己的通盤考慮。
大明的朝廷有那麽多的元廷降臣,老朱卻獨獨憎惡劉伯溫一人。
按理說劉伯溫在仕途受挫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
他跟元廷已經沒有任何的瓜葛,而且他在位時幫助元朝官員石抹宜孫圍剿的紅巾軍是方國珍那一支。
連他的上司石抹宜孫在死後,都被朱元璋認為是他是難得忠臣,還特地派人去祭祀。
就更沒理由去記恨石抹宜孫手下的一個幕僚劉伯溫了,可是朱元璋還是在開國的封賞大典之時,特意把劉伯溫排在了開國勳貴之中的最末尾。
這就有故意惡心人的嫌疑了,若論功績,劉伯溫屬於入夥比較晚的,或許比不上李善長、徐達這樣的開國六公爵,但是要比二十八侯爵裏麵的很多人強不少。
以劉伯溫在龍灣之戰和鄱陽湖之戰當中的表現,給他排個侯爵綽綽有餘了,
可是老朱卻故意把劉伯溫排在了汪廣洋之下,位列開國三十六功臣末尾的最後一個。
朱樉原先想不通其中的原因,直到後來,他為了準備參加科舉。調閱了古今同集庫裏存放著的洪武三年,大明第一屆科舉的春闈名單。
一想到封賞大典同樣是在洪武三年,而且舉辦的時間還在春闈之後。
朱樉終於明白了朱元璋為什麽會憎惡劉伯溫的原因,洪武三年的庚午科,前來參加春闈的幾十名考生裏麵,沒有一人登科成為進士。
隻有一位名叫鄭鈞的舉人。
在第二年,洪武四年的辛亥科中了進士,其他的舉人都無一例外落了榜。
而且幾十份試卷裏麵的錯別字比比皆是,而且第二年,辛亥科的名單上仍然沒有一個江南地區出名的文人。
洪武五年,壬子科來參加科舉的人數仍然不到百人,氣的老朱直接下令停辦了科舉。
大明朝的科舉這一停就是整整十三年,朱元璋在朝堂上給出的理由是科舉製度還不夠完善,天下百廢待興,不宜為了科考而勞民傷財。
停辦科舉的真實原因,其實在朝堂上眾人皆知,這不過是洪武帝在萬般無奈之下給自己找的一塊遮羞布。
江南士人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就是要讓他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蒙羞。
而江南文壇的三大領袖宋濂、劉基、高啟,尤其是在高啟的“反詩案”爆發之後,於是洪武帝朱元璋拿起了屠刀。
先是高啟和蘇州知府魏觀一同被腰斬棄市,
與高啟同稱吳中四傑的楊基,官居山西按察使被彈劾罷官,發配勞役之後活活累死。
吳中四傑之一的太常寺丞張羽,在流放嶺南的途中,半道召還。張羽自知難逃一劫,直接投水自盡。
吳中四傑的最後一人,官居河南左布政使的徐賁,在洪武十一年,因大軍過境時犒賞失時下獄。
在兩年後的洪武十三年,朝廷以“犒賞不周”的罪名處死了徐賁。
然後又是有大明第一文臣,天下第一文人之稱的宋濂因孫子牽涉胡惟庸案遭到流放。
宋濂在流放茂州,途徑夔州之時“病故”。
要知道宋濂可是太子的老師,皇帝身邊的第一大秘書。
就連著名的《喻中原檄》都是宋濂起草的,那句“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直到五百多年之後,仍然激勵著億萬人心。
有馬皇後和太子為他求情,宋濂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劉伯溫作為當世文壇唯一領袖,泰山北鬥一樣的人物。要說他跟江南士人私下裏沒有半點聯係,朱樉覺得鬼都不信。
朱樉輕聲一笑,“嗬,這首《前溪曲》。如果是隻看它的字麵意思,確實是平平無奇。”
“但是這首詩好巧不巧是在我父皇下旨讓太子徹查的空印案的一個月前創作的,你說這首詩出現的時機是不是太巧合了一點?”
聽到秦王質問,劉璟內心糾結了好一陣,最終還是開了口。
“既然大王有意要問,那臣也不再好在做隱瞞了。”
“其實正如大王預料的一樣,家父的詩確實是寫給一位故人的。”
劉璟看了一眼周圍,那眼神不言而喻,似乎在說這裏人多眼雜,要是傳出去就不好了。
對於劉璟的顧慮,朱樉哈哈大笑道:“不必在意,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兄弟。他們不會出去胡說八道的。”
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兄弟,讓在場的梅花衛眾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倍感信任,無一不是感到心裏熱烘烘的。
劉璟一沉默,眼見這裏的氣氛又沉悶了下來。
於是朱樉又把剛才的話問了一遍:“我前麵說到哪兒呢?”
劉璟迴答道:“大王談到了家父與江南士紳的往來,臣確實沒有見過父親和陌生人有過往來。”
朱樉笑著說:“聖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令尊是文人,你也是文人,你應該知道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講究一個含蓄。”
聽到這話,劉璟問道:“大王的意思是我父親是通過書信的方式跟江南的士人來往的?”
朱樉輕輕搖頭,“你爹這個人非常的小心謹慎,他不會在我父皇的眼皮子底下,這麽明目張膽的去結交江南的士人。”
“這樣的行為跟自尋死路沒有什麽區別。”
劉璟納悶道:“沒有真憑實據,大王的推測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朱樉嗬嗬一笑,“就憑你父親去年前寫的一首詩。”
劉璟更加納悶:“我父親去年閑暇之餘還作了首詩?這事,我都不知道,你又是怎麽知道的?”
剛一說完,劉璟就馬上後悔了。
差點忘了眼前站著的這一位是大明朝的頭號特務,而且再過不久都快把皇帝手下的暗衛收編完了。
朱樉沒有答話,而是自顧自念起了劉伯溫最近寫的一首詩。
“前溪送別溪水滿,石楠花落蒲芽短。”
“春風無情看複秋,莫學落花隨流水。”
朱樉剛念完,劉璟急忙反駁:“這不是很平常的一首秋景詩嗎?”
朱樉原本以為老朱想殺劉伯溫是因為他不識相,不願意替老朱幹髒活累活。
隨著朱樉手中的權柄越來越重,他才發現自己原先的猜測是錯的,而且錯的很離譜。
朱元璋作為大明朝的唯一當家人,曆史上第一個把君權和相權集一人之手的皇帝。
做每一件事自然不可能隨性而為,他肯定是有自己的通盤考慮。
大明的朝廷有那麽多的元廷降臣,老朱卻獨獨憎惡劉伯溫一人。
按理說劉伯溫在仕途受挫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
他跟元廷已經沒有任何的瓜葛,而且他在位時幫助元朝官員石抹宜孫圍剿的紅巾軍是方國珍那一支。
連他的上司石抹宜孫在死後,都被朱元璋認為是他是難得忠臣,還特地派人去祭祀。
就更沒理由去記恨石抹宜孫手下的一個幕僚劉伯溫了,可是朱元璋還是在開國的封賞大典之時,特意把劉伯溫排在了開國勳貴之中的最末尾。
這就有故意惡心人的嫌疑了,若論功績,劉伯溫屬於入夥比較晚的,或許比不上李善長、徐達這樣的開國六公爵,但是要比二十八侯爵裏麵的很多人強不少。
以劉伯溫在龍灣之戰和鄱陽湖之戰當中的表現,給他排個侯爵綽綽有餘了,
可是老朱卻故意把劉伯溫排在了汪廣洋之下,位列開國三十六功臣末尾的最後一個。
朱樉原先想不通其中的原因,直到後來,他為了準備參加科舉。調閱了古今同集庫裏存放著的洪武三年,大明第一屆科舉的春闈名單。
一想到封賞大典同樣是在洪武三年,而且舉辦的時間還在春闈之後。
朱樉終於明白了朱元璋為什麽會憎惡劉伯溫的原因,洪武三年的庚午科,前來參加春闈的幾十名考生裏麵,沒有一人登科成為進士。
隻有一位名叫鄭鈞的舉人。
在第二年,洪武四年的辛亥科中了進士,其他的舉人都無一例外落了榜。
而且幾十份試卷裏麵的錯別字比比皆是,而且第二年,辛亥科的名單上仍然沒有一個江南地區出名的文人。
洪武五年,壬子科來參加科舉的人數仍然不到百人,氣的老朱直接下令停辦了科舉。
大明朝的科舉這一停就是整整十三年,朱元璋在朝堂上給出的理由是科舉製度還不夠完善,天下百廢待興,不宜為了科考而勞民傷財。
停辦科舉的真實原因,其實在朝堂上眾人皆知,這不過是洪武帝在萬般無奈之下給自己找的一塊遮羞布。
江南士人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就是要讓他這個農民出身的皇帝蒙羞。
而江南文壇的三大領袖宋濂、劉基、高啟,尤其是在高啟的“反詩案”爆發之後,於是洪武帝朱元璋拿起了屠刀。
先是高啟和蘇州知府魏觀一同被腰斬棄市,
與高啟同稱吳中四傑的楊基,官居山西按察使被彈劾罷官,發配勞役之後活活累死。
吳中四傑之一的太常寺丞張羽,在流放嶺南的途中,半道召還。張羽自知難逃一劫,直接投水自盡。
吳中四傑的最後一人,官居河南左布政使的徐賁,在洪武十一年,因大軍過境時犒賞失時下獄。
在兩年後的洪武十三年,朝廷以“犒賞不周”的罪名處死了徐賁。
然後又是有大明第一文臣,天下第一文人之稱的宋濂因孫子牽涉胡惟庸案遭到流放。
宋濂在流放茂州,途徑夔州之時“病故”。
要知道宋濂可是太子的老師,皇帝身邊的第一大秘書。
就連著名的《喻中原檄》都是宋濂起草的,那句“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直到五百多年之後,仍然激勵著億萬人心。
有馬皇後和太子為他求情,宋濂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劉伯溫作為當世文壇唯一領袖,泰山北鬥一樣的人物。要說他跟江南士人私下裏沒有半點聯係,朱樉覺得鬼都不信。
朱樉輕聲一笑,“嗬,這首《前溪曲》。如果是隻看它的字麵意思,確實是平平無奇。”
“但是這首詩好巧不巧是在我父皇下旨讓太子徹查的空印案的一個月前創作的,你說這首詩出現的時機是不是太巧合了一點?”
聽到秦王質問,劉璟內心糾結了好一陣,最終還是開了口。
“既然大王有意要問,那臣也不再好在做隱瞞了。”
“其實正如大王預料的一樣,家父的詩確實是寫給一位故人的。”
劉璟看了一眼周圍,那眼神不言而喻,似乎在說這裏人多眼雜,要是傳出去就不好了。
對於劉璟的顧慮,朱樉哈哈大笑道:“不必在意,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兄弟。他們不會出去胡說八道的。”
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兄弟,讓在場的梅花衛眾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倍感信任,無一不是感到心裏熱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