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你能這樣想,也不枉孤對你的一片苦心了。”
朱樉樂的快壓不住嘴角了,他在心中暗笑:“《三國演義》這份紅利能讓他的子孫從明初吃到明末,相反這本《大明英烈傳》能值幾個錢?”
朱樉原本以為他又白占了羅貫中一份便宜,殊不知羅貫中在爆肝的狀態下之下,寫出來的《大明英烈傳》。在後來會成為另一本傳世巨著。
真是朱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行了,我們倆酒也喝了,飯也吃了。孤要出去走走,消消食了。”
朱樉起身走向了門外,羅貫中躬下腰,一拱手道:“老臣恭送大王。”
朱樉擺了擺手,直接走了出去。
等到朱樉走後,賽哈智派人進來收拾桌子。
羅貫中拿著那本三國平話,走到書架前,正要放迴原位。
眼尖的羅貫中突然發現地上還躺著一本書,他拿起來就發現一些不對勁。
“奇怪,老夫記得《三國演義》沒有這麽薄啊。”
羅貫中隨手一翻,隻見第一頁上:“序曰: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曆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賜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序言上還有幾個朱紅色的大字,銀鉤鐵畫的字體,筆鋒快要透紙而出。
隻見那幾個洪武大帝禦筆親書的大字——“非朱明皇儲,擅閱此書者,族之”
羅貫中的衣衫被汗水浸濕,他強行按住發抖的右手,合上了這本書。
準備放迴去的時候,羅貫中忍不住心中的好奇。
他悄悄撕開了封麵上包著的書皮,隻見一手蒼勁有力的飛白體寫著明晃晃的兩個大字——《帝範》。
羅貫中的心髒怦怦直跳,果然如他所料,這個秦王不是一個安分的主。
羅貫中輕手輕腳將書皮包好,放進了書架上最不起眼的角落裏。
完成一係列動作後,羅貫中懸著的心終於安定了幾分。
他捂著胸口,長舒了一口氣。
有一個古怪的念頭,在羅貫中的腦海裏冒出了出來。
“要是被皇上得知,秦王讀了這本禁書。不知道皇上會不會誅秦王的九族?”
一想到這兒,羅貫中又冒出了另一個念頭。
“皇上本人應該也是在秦王九族之內吧?”
轉念一想,羅貫中發現秦王這人還真他娘的是一個天才,像是專門為了卡bug,鑽空子而生的一樣。
羅貫中跟做賊一樣,把手中這本“三國演義”塞到了書架最底下。
他轉過頭來四處張望了幾眼,見到四下無人。
羅貫中細細打量著書架上擺放著的書籍,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喜好,看他平時都在閱讀哪些書籍無疑是最簡單快捷的一種方法。
羅貫中的目光掃過書架上的每一本書,一本用牛皮包裹的冊子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牛批冊子封麵沒有一個字,用一根明黃色的絲綢帶子綁著。
這讓羅貫中不由感到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羅貫中解開了絲綢綁帶。
翻開第一頁,那館閣體十分眼熟,顯然是秦王親筆所書。
羅貫中情不自禁念出了聲:“讀先賢誡子書有感,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範》被秦王偷換概念,說成了先賢誡子書。
讀到這裏,羅貫中啞然失笑。
羅貫中大搖其頭,他心中暗笑:“秦王何許人也?他竟敢不知天高地厚,如此評價古今兩代帝王。”
要是讓羅貫中知道這句話是朱樉從何處抄來的,一定會驚掉他的下巴。
看在書法還算優美的份上,羅貫中耐著性子,看了下去。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勞民損兵,不貪圖有樂。每早視朝,用心聽取各種建議,出言周密;罷朝後又與大臣們推心置腹討論是非;晚上同人高談經典文事。”
讀完,羅貫中忍不住點頭附和:“這段總結雖用的是白話,倒也分析的鞭辟入裏,十分的切中要害。”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民間的這句諺語,羅貫中當然有所耳聞。
令他驚訝的是秦王又在後麵加了四個字。
“無才不興。”
更令羅貫中驚訝的是後麵的一段話,“天下四行,士農工商。大明朝地大物博,南北出產各不相同,商旅不行則貿易不興,貿易不興則貨不能通南北,物不能盡其用,國如一潭死水。”
“民不能得其利,民無利而不富;民不富則國無稅,國無稅則兵不強,兵不強則天下危。立國之本在於賦稅,除趙宋之外,曆朝賦稅農占其七,商占其三,天下九成百姓要擔七成之賦,皆因重農抑商之過也。”
“吾嚐聞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依門市。換而言之,種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從商。此乃重農抑商的源頭。”
“然則一國之地有限,人口自然增長無限。曆代權貴、官紳、富商皆以天下土地為財富,在世代積累之下,天下土地之利,官紳取之有餘,而百姓取之不足。是為土地兼並也。”
“古之世,田土者,民之命也。然豪右之家,貪而無厭,以勢淩弱,以財役貧。
昔漢之成哀間,外戚王氏專權,其族中子弟廣占膏腴,阡陌相連,貧者無立錐之地,致流民日增,國勢漸頹,此土地兼並之禍首也。又若西晉之時,石崇與王愷鬥富,其富可敵國之財,多源於兼並土地、聚斂民財,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彼等或假買賣之名,或恃強權之威,兼並田畝。貧者失其恆產,無所依存,或為流民,轉死溝壑。富者田連阡陌,役使眾人,租稅不供於公,而私囊盈滿。土地兼並之害,使民生凋敝,世風日下,國之根基亦受動搖,此乃大亂之由也。”
“以此可見,土地兼並乃曆朝禍亂之根源。然則吏治不清,民由何安?賈生曾言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
朱樉樂的快壓不住嘴角了,他在心中暗笑:“《三國演義》這份紅利能讓他的子孫從明初吃到明末,相反這本《大明英烈傳》能值幾個錢?”
朱樉原本以為他又白占了羅貫中一份便宜,殊不知羅貫中在爆肝的狀態下之下,寫出來的《大明英烈傳》。在後來會成為另一本傳世巨著。
真是朱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行了,我們倆酒也喝了,飯也吃了。孤要出去走走,消消食了。”
朱樉起身走向了門外,羅貫中躬下腰,一拱手道:“老臣恭送大王。”
朱樉擺了擺手,直接走了出去。
等到朱樉走後,賽哈智派人進來收拾桌子。
羅貫中拿著那本三國平話,走到書架前,正要放迴原位。
眼尖的羅貫中突然發現地上還躺著一本書,他拿起來就發現一些不對勁。
“奇怪,老夫記得《三國演義》沒有這麽薄啊。”
羅貫中隨手一翻,隻見第一頁上:“序曰: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曆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賜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序言上還有幾個朱紅色的大字,銀鉤鐵畫的字體,筆鋒快要透紙而出。
隻見那幾個洪武大帝禦筆親書的大字——“非朱明皇儲,擅閱此書者,族之”
羅貫中的衣衫被汗水浸濕,他強行按住發抖的右手,合上了這本書。
準備放迴去的時候,羅貫中忍不住心中的好奇。
他悄悄撕開了封麵上包著的書皮,隻見一手蒼勁有力的飛白體寫著明晃晃的兩個大字——《帝範》。
羅貫中的心髒怦怦直跳,果然如他所料,這個秦王不是一個安分的主。
羅貫中輕手輕腳將書皮包好,放進了書架上最不起眼的角落裏。
完成一係列動作後,羅貫中懸著的心終於安定了幾分。
他捂著胸口,長舒了一口氣。
有一個古怪的念頭,在羅貫中的腦海裏冒出了出來。
“要是被皇上得知,秦王讀了這本禁書。不知道皇上會不會誅秦王的九族?”
一想到這兒,羅貫中又冒出了另一個念頭。
“皇上本人應該也是在秦王九族之內吧?”
轉念一想,羅貫中發現秦王這人還真他娘的是一個天才,像是專門為了卡bug,鑽空子而生的一樣。
羅貫中跟做賊一樣,把手中這本“三國演義”塞到了書架最底下。
他轉過頭來四處張望了幾眼,見到四下無人。
羅貫中細細打量著書架上擺放著的書籍,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喜好,看他平時都在閱讀哪些書籍無疑是最簡單快捷的一種方法。
羅貫中的目光掃過書架上的每一本書,一本用牛皮包裹的冊子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牛批冊子封麵沒有一個字,用一根明黃色的絲綢帶子綁著。
這讓羅貫中不由感到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羅貫中解開了絲綢綁帶。
翻開第一頁,那館閣體十分眼熟,顯然是秦王親筆所書。
羅貫中情不自禁念出了聲:“讀先賢誡子書有感,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範》被秦王偷換概念,說成了先賢誡子書。
讀到這裏,羅貫中啞然失笑。
羅貫中大搖其頭,他心中暗笑:“秦王何許人也?他竟敢不知天高地厚,如此評價古今兩代帝王。”
要是讓羅貫中知道這句話是朱樉從何處抄來的,一定會驚掉他的下巴。
看在書法還算優美的份上,羅貫中耐著性子,看了下去。
“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即李世民平定四方,用懷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勞民損兵,不貪圖有樂。每早視朝,用心聽取各種建議,出言周密;罷朝後又與大臣們推心置腹討論是非;晚上同人高談經典文事。”
讀完,羅貫中忍不住點頭附和:“這段總結雖用的是白話,倒也分析的鞭辟入裏,十分的切中要害。”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民間的這句諺語,羅貫中當然有所耳聞。
令他驚訝的是秦王又在後麵加了四個字。
“無才不興。”
更令羅貫中驚訝的是後麵的一段話,“天下四行,士農工商。大明朝地大物博,南北出產各不相同,商旅不行則貿易不興,貿易不興則貨不能通南北,物不能盡其用,國如一潭死水。”
“民不能得其利,民無利而不富;民不富則國無稅,國無稅則兵不強,兵不強則天下危。立國之本在於賦稅,除趙宋之外,曆朝賦稅農占其七,商占其三,天下九成百姓要擔七成之賦,皆因重農抑商之過也。”
“吾嚐聞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依門市。換而言之,種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從商。此乃重農抑商的源頭。”
“然則一國之地有限,人口自然增長無限。曆代權貴、官紳、富商皆以天下土地為財富,在世代積累之下,天下土地之利,官紳取之有餘,而百姓取之不足。是為土地兼並也。”
“古之世,田土者,民之命也。然豪右之家,貪而無厭,以勢淩弱,以財役貧。
昔漢之成哀間,外戚王氏專權,其族中子弟廣占膏腴,阡陌相連,貧者無立錐之地,致流民日增,國勢漸頹,此土地兼並之禍首也。又若西晉之時,石崇與王愷鬥富,其富可敵國之財,多源於兼並土地、聚斂民財,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彼等或假買賣之名,或恃強權之威,兼並田畝。貧者失其恆產,無所依存,或為流民,轉死溝壑。富者田連阡陌,役使眾人,租稅不供於公,而私囊盈滿。土地兼並之害,使民生凋敝,世風日下,國之根基亦受動搖,此乃大亂之由也。”
“以此可見,土地兼並乃曆朝禍亂之根源。然則吏治不清,民由何安?賈生曾言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