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朱樉滿眼不敢置信。
“你那是苛刻一點嗎?”
“俗話說得好,飽暖思淫欲。”
“牲口吃得太飽就會偷奸耍滑,隻有喂個半飽吊著,拿起鞭子抽打才會老老實本分。”
“咱讓他們能吃上飯就不錯了,要求那麽高做什麽。”
朱元璋振振有詞,述說著他那套牲口理論。
在他的設想中,大明朝的官員隻要維持基本的溫飽。
餓不死,就算是萬事大吉了。
“這嚴刑峻法就是咱手裏的鞭子。”
“程朱理學就是脖子上的驢套,讓他們隻能圍著磨盤轉悠。”
“這一套流程走下去,把這幫讀書人拴在磨坊裏,給我老朱家老老實實拉磨。”
這一套完整的牲口論,令朱樉大開眼界,聽完隻有一個感受。
朱元璋不去美洲搞種植園,讓黑人兄弟們摘棉花,真是太屈才了。
“能混官場的讀書人,一個個都是人精。”
“他們最擅長的是鑽空子,找漏洞。”
“老頭子,你的這套粗糙的理論,就別拿出來獻醜了。”
曆史早就證明了,朱元璋的設想完全行不通。
程朱理學這件驢套,最後會被讀書人變成了祖宗成法。
原封不動的,裝在了老朱家子孫的頭上。
朱元璋沒想到自己的精心設想,被好兒子貶低的一文不值。
“你這兔崽子這樣說,肯定是有更好的辦法。”
朱樉拿過桌上巴掌大的銅香爐,指著銅香爐說道:“大明好比是這香爐,下麵的三條腿。”
“正好對應宗室、文臣、武將。”
“宗室以各地藩王為主,文臣以江南士人為主,武將以淮西勳貴為主。”
“三股勢力呈三足鼎立之勢,勉強維持著朝堂的平衡。”
“你把淮西勳貴清理了,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
“宗室和文臣的勢力必定大漲。”
“如果有一方勢力打破了平衡,必定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經過朱樉的講解,朱元璋恍然大悟。
“你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咱想的跟你不同,咱想要的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
“咱五十六了,半截身子已經入土了。”
“照這樣按部就班,搞不好哪一天突然撒手人寰。”
“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子孫後代。咱不放心。”
父子倆難得敞開心扉,朱元璋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顧慮。
朱樉一直以為朱元璋是個自私自利、冷血無情的人,是那種可以為了皇權可以犧牲一切感情。
沒想到朱元璋還是個熱血中年人,心中懷揣著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朱樉滿臉認真地問道:“老頭子,我來跟你算筆賬。”
“如果恢複了科舉,朝廷要培養一個合格官員需要多久?”
“從縣試到府試、鄉試,最後到會試,至少需要三年。”
“中了進士經過殿試排名以後,還要到六部觀政,時間是六個月到三年不等。”
“經曆了觀政,吏部才會授予官職,新官上任到熟悉政務,至少需要一年吧。”
“就是說朝廷要花費最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官員。”
朱樉繼續問道:“如果要培養一個獨當一麵的將領呢?”
這句話一出,朱元璋怔了一怔。
做為馬上得天下的開國皇帝,他心裏十分清楚。
沒等他說話,朱樉繼續說道:“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麵的將領,至少需要三場戰爭的磨煉。”
“而不世出的名將,更是可遇不可求。”
“一個朝代不會超過一掌之數。”
“老頭子,你是老行伍了。”
“應該知道軍中將領的培養,都是以老帶新。”
“陪您打天下的這些個老將經驗豐富,可是一座座金山、銀山啊。”
聽完,朱元璋雙手抱胸,靠在椅子上沉思了許久。
想起前些日子,朱樉打著他的名義在軍中大搞拉幫結派。
他有些玩味地說道:“你嘰裏呱啦,說了這麽一大堆。”
“沒少往裏麵摻雜私心吧?”
朱樉倒是坦然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兒子不是聖賢當然也有。”
“隻要我們立場一致,目標一致。那我們就是誌同道合,並肩作戰的夥伴。”
“夥伴?”
朱元璋快有二十年,沒聽到過這個詞了。
曾經的李善長和那幫淮西老將,都是他的夥伴。
對他來說,現在能稱得上夥伴的,隻有徐達和湯和。
朱元璋長籲短歎道:“自從登基稱帝之後,咱身邊的夥伴就越來越少了。”
“湯和躲在老家,徐達閉門不出。”
“你娘除了家事一概都不過問,你哥雖然對咱敬畏有加,可他骨子裏跟你娘一樣執拗。”
“咱和他政見不同,你哥都是藏在心底。”
“隻剩下你個兔崽子,還能對咱說幾句知心話。”
曾幾何時,朱樉也想夾起尾巴做人。立誌當一個人畜無害的乖寶寶。
自從他發現,他那點拙劣的演技,在火眼金睛的朱元璋麵前,簡直是班門弄斧。
朱樉選擇徹底放飛自我,朱元璋感歎道:“咱最喜歡你的一點,就是從來都不藏著掖著。”
“你說的對,咱做事確實有些操之過急。”
“滿朝公卿大臣和言官們,對咱的錯誤默不作聲。”
“真是世道變了,人心不古。”
朱樉麵色古怪,小聲嘀咕道:“我看他們不是不想勸諫,而是不敢說真話吧。”
兩人之間離得很近,朱元璋耳目聰穎,自然進到了耳朵裏。
他板起臉說道:“咱都立了規矩,不殺言官。”
“他們有什麽不敢當麵說的?”
想起了胡惟庸案裏,株連的大臣裏有一個大冤種。
朱樉直接反問道:“您都判處汪廣洋流放海南了,為何要中途變卦將他在半路上賜死呢?”
“他在江西參政任上,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時隨波逐流,不肯揭發楊憲和胡惟庸的罪過。”
朱元璋的迴答在意料之中,可是朱樉對這件事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朱文正在洪都時,是都督中外諸軍事,位高權重又是您的親侄。”
“一個正三品的參政包庇正一品的大都督,這理由是不是有點太扯淡了。”
“而且楊憲是您的心腹愛將,胡惟庸是您任命的左丞相。”
“整個大明官場之中,有誰不知道他汪廣洋,其實是替你老人家背鍋的呢?”
“你那是苛刻一點嗎?”
“俗話說得好,飽暖思淫欲。”
“牲口吃得太飽就會偷奸耍滑,隻有喂個半飽吊著,拿起鞭子抽打才會老老實本分。”
“咱讓他們能吃上飯就不錯了,要求那麽高做什麽。”
朱元璋振振有詞,述說著他那套牲口理論。
在他的設想中,大明朝的官員隻要維持基本的溫飽。
餓不死,就算是萬事大吉了。
“這嚴刑峻法就是咱手裏的鞭子。”
“程朱理學就是脖子上的驢套,讓他們隻能圍著磨盤轉悠。”
“這一套流程走下去,把這幫讀書人拴在磨坊裏,給我老朱家老老實實拉磨。”
這一套完整的牲口論,令朱樉大開眼界,聽完隻有一個感受。
朱元璋不去美洲搞種植園,讓黑人兄弟們摘棉花,真是太屈才了。
“能混官場的讀書人,一個個都是人精。”
“他們最擅長的是鑽空子,找漏洞。”
“老頭子,你的這套粗糙的理論,就別拿出來獻醜了。”
曆史早就證明了,朱元璋的設想完全行不通。
程朱理學這件驢套,最後會被讀書人變成了祖宗成法。
原封不動的,裝在了老朱家子孫的頭上。
朱元璋沒想到自己的精心設想,被好兒子貶低的一文不值。
“你這兔崽子這樣說,肯定是有更好的辦法。”
朱樉拿過桌上巴掌大的銅香爐,指著銅香爐說道:“大明好比是這香爐,下麵的三條腿。”
“正好對應宗室、文臣、武將。”
“宗室以各地藩王為主,文臣以江南士人為主,武將以淮西勳貴為主。”
“三股勢力呈三足鼎立之勢,勉強維持著朝堂的平衡。”
“你把淮西勳貴清理了,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
“宗室和文臣的勢力必定大漲。”
“如果有一方勢力打破了平衡,必定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
經過朱樉的講解,朱元璋恍然大悟。
“你說的很有道理。”
“但是咱想的跟你不同,咱想要的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
“咱五十六了,半截身子已經入土了。”
“照這樣按部就班,搞不好哪一天突然撒手人寰。”
“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子孫後代。咱不放心。”
父子倆難得敞開心扉,朱元璋說出了自己心中的顧慮。
朱樉一直以為朱元璋是個自私自利、冷血無情的人,是那種可以為了皇權可以犧牲一切感情。
沒想到朱元璋還是個熱血中年人,心中懷揣著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朱樉滿臉認真地問道:“老頭子,我來跟你算筆賬。”
“如果恢複了科舉,朝廷要培養一個合格官員需要多久?”
“從縣試到府試、鄉試,最後到會試,至少需要三年。”
“中了進士經過殿試排名以後,還要到六部觀政,時間是六個月到三年不等。”
“經曆了觀政,吏部才會授予官職,新官上任到熟悉政務,至少需要一年吧。”
“就是說朝廷要花費最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官員。”
朱樉繼續問道:“如果要培養一個獨當一麵的將領呢?”
這句話一出,朱元璋怔了一怔。
做為馬上得天下的開國皇帝,他心裏十分清楚。
沒等他說話,朱樉繼續說道:“培養一個能獨當一麵的將領,至少需要三場戰爭的磨煉。”
“而不世出的名將,更是可遇不可求。”
“一個朝代不會超過一掌之數。”
“老頭子,你是老行伍了。”
“應該知道軍中將領的培養,都是以老帶新。”
“陪您打天下的這些個老將經驗豐富,可是一座座金山、銀山啊。”
聽完,朱元璋雙手抱胸,靠在椅子上沉思了許久。
想起前些日子,朱樉打著他的名義在軍中大搞拉幫結派。
他有些玩味地說道:“你嘰裏呱啦,說了這麽一大堆。”
“沒少往裏麵摻雜私心吧?”
朱樉倒是坦然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兒子不是聖賢當然也有。”
“隻要我們立場一致,目標一致。那我們就是誌同道合,並肩作戰的夥伴。”
“夥伴?”
朱元璋快有二十年,沒聽到過這個詞了。
曾經的李善長和那幫淮西老將,都是他的夥伴。
對他來說,現在能稱得上夥伴的,隻有徐達和湯和。
朱元璋長籲短歎道:“自從登基稱帝之後,咱身邊的夥伴就越來越少了。”
“湯和躲在老家,徐達閉門不出。”
“你娘除了家事一概都不過問,你哥雖然對咱敬畏有加,可他骨子裏跟你娘一樣執拗。”
“咱和他政見不同,你哥都是藏在心底。”
“隻剩下你個兔崽子,還能對咱說幾句知心話。”
曾幾何時,朱樉也想夾起尾巴做人。立誌當一個人畜無害的乖寶寶。
自從他發現,他那點拙劣的演技,在火眼金睛的朱元璋麵前,簡直是班門弄斧。
朱樉選擇徹底放飛自我,朱元璋感歎道:“咱最喜歡你的一點,就是從來都不藏著掖著。”
“你說的對,咱做事確實有些操之過急。”
“滿朝公卿大臣和言官們,對咱的錯誤默不作聲。”
“真是世道變了,人心不古。”
朱樉麵色古怪,小聲嘀咕道:“我看他們不是不想勸諫,而是不敢說真話吧。”
兩人之間離得很近,朱元璋耳目聰穎,自然進到了耳朵裏。
他板起臉說道:“咱都立了規矩,不殺言官。”
“他們有什麽不敢當麵說的?”
想起了胡惟庸案裏,株連的大臣裏有一個大冤種。
朱樉直接反問道:“您都判處汪廣洋流放海南了,為何要中途變卦將他在半路上賜死呢?”
“他在江西參政任上,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時隨波逐流,不肯揭發楊憲和胡惟庸的罪過。”
朱元璋的迴答在意料之中,可是朱樉對這件事有截然相反的理解。
“朱文正在洪都時,是都督中外諸軍事,位高權重又是您的親侄。”
“一個正三品的參政包庇正一品的大都督,這理由是不是有點太扯淡了。”
“而且楊憲是您的心腹愛將,胡惟庸是您任命的左丞相。”
“整個大明官場之中,有誰不知道他汪廣洋,其實是替你老人家背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