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
正是王羽現在所彈奏的曲子!
在王羽看來,此時此刻再沒有哪曲子,比《陽關三疊》更適合彈奏。
而事實也是如此,當蔡邕聽到這首琴曲後,頓時淚如雨下,隨後遙望南方,過了半晌後,這才方收迴眼神。
“子英,不知此曲何名?”蔡邕傷感問道!
“此曲乃是我即興創作,不過既然在朔方彈奏,就叫它《朔方三疊曲》吧。”王羽搖搖頭道,雖然這首曲子,它的原名叫做《陽關三疊》,但與此地太過不符,王羽唯有棄用,選擇因地製宜了。
“《朔方三疊》,此曲乃是子英所作?”蔡邕聞言大為感慨,平沙落雁已是神曲,沒想到今日又見這朔方三疊,自己還真是幸運啊!
而且,王羽乃少年俊傑,文武雙全,更是出生於太原王氏,手握並州大權,未來能有大成就者,必是此等人無疑。
“子英,我知你和琬兒兩情相悅,也知道那日的兩位姑娘,對你也是情深義重。”
“我不求你把琬兒娶為正妻,隻求你以後不要虧待了她,我一家人都交給你了。”蔡邕敦敦囑咐王羽道,言辭中充滿了信任!
“請伯父放心,伯父和琬兒他們在晉陽,就不會有人能夠動她們一根寒毛!”王羽一臉鄭重道,眼中布滿了堅定之色!
“好、好、好,有子英你這句話在,我也就放心了!”蔡邕徹底放下心中的石頭後,隨即對王羽揮了揮手道:“走吧、走吧……”
“伯父暫且屈身於此,有劉伯堅在一切無憂,不出三年,伯父必得旋返洛陽,恢複名譽。”王羽擲地有聲道,此時此刻,他已經下定決心,迴京後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為蔡邕洗脫罪名。
“這裏也很好,起碼不用在勾心鬥角了……”蔡邕悵然若失道!
“伯父,此番保重!”王羽一咬牙,翻身上鞍,策馬向東,秦瓊等人也是向蔡邕抱拳禮別,便跟隨其後。
“金陵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蔡邕目送著王羽幾人離去的方向,直至再也看不到人影之後,這才發出來了一聲歎息,隨後抱琴迴城。
…………
臨戎城,朔方郡郡守府!
“末將朔方太守劉原,拜見主公!”劉原單膝跪地道。
“我等拜見主公!”在劉原單膝跪地後,身後的文武眾人也紛紛單膝跪地。
“諸位請起!”王羽見劉原等人單膝跪地,連忙將他們扶起,給與他們以言語上的鼓勵,總之就是好好幹,以後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跑不了。
“謝主公。”眾人感激道!
在一番儀式見麵後,劉原便將朔方郡的文臣武將,一一介紹給王羽認識,王羽也一一檢測了他們的五維屬性。
在這些人中,有八位政治屬性達到七十以上,十幾位達到了六十以上,還有一位政治屬性有84,一問原來的郡丞,此人乃是出自於太原郝氏,姓郝名義,字子孝!
至於武將,朔方也有不少從軍中提拔上來的。
比如長史鄧進思,朔方司馬鄧進忠。
王羽對於朔方未來的發展,進行一番安排後,便帶著秦瓊等人離開此處,往晉陽而去!
好不容易迴來一趟家中,王羽自認要待一段時間,尤其是得知母親秦鴛已經有孕時,他更是開心的無以複加!
就是不知道,母親肚子裏是未來的弟弟還是妹妹!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接近了年關,臧洪他們也被王羽留下,再晉陽過年,順便帶他們參觀晉陽城的軍營。
在看到並州軍的軍容後,臧洪這才知道,為什麽這是一支百戰常勝之軍。
…………
除夕之夜!
王羽和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就帶著李湘,白冰,蔡琬三人,在晉陽城遊玩,在這些日子裏麵,她們三人的關係日益融合!
或許,她們已經彼此認可自己了。
到了深夜,眾人迴歸自己家裏麵準備休息時,王羽也準備開啟了自己的召喚,畢竟那些召喚卡也得隔一段時間使用!
“統子,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王羽對係統下達召喚指示道!
【好的,宿主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開始……】
【叮咚,召喚第一人,安史之亂,史思明,統帥:99;】
對於“安史之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相對於家喻戶曉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確實低得多。
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沒什麽區別;
人們真正記得的隻有第一名,安祿山就是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隻是亦步亦趨的尾隨者。
其二,安祿山的人生更富戲劇性、反差更大:
出身最底層的雜胡,卻能實現草根逆襲,在當時世界的最強帝國身兼三大節度使、進封東平郡王;
這樣的人生贏家,其後竟悍然造反、殘害自己所服務的政權,整個履曆充滿了話題性,更別提他跟楊貴妃之間的花邊新聞。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祿山的影子,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完全相同:出身類似、經曆吻合、性格接近,連人生的結局也基本一模一樣。
其實這安史叛亂中,安祿山隻是起了一個帶頭作用,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迷之操作,比如斬殺大將高仙芝,催促哥舒翰出潼關決戰,安祿山隻有失敗的下場!
隻是,因為唐玄宗晚年的迷之操作,使得長安失守,安史之亂的危害這才慢慢散發出來,而這一切就是史思明的傑作。
可以說,在對後世帶來的影響上,史思明甚至猶有過之。
據曆史記載,此人驍勇善戰,在鄴城之戰中,他僅用五萬軍隊擊破了唐朝的六十萬大軍
之後,史思明殺死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自立為帝,繼續向南進軍,將戰火燒到了河南境內,與李光弼在河陽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他甚至一度取得勝利。
隻可惜,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時代中,他遇到了穩如老狗的郭子儀,以及天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這麽說,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
雖然安祿山、史思明隻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
與之而來的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在《弇州崇論》中曾對史思明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由此可見,安祿山隻是一個叛亂的帶頭大哥罷了,真正對唐朝造成衰退的罪魁禍首是史思明,隻是安祿山鋒芒太盛,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試想,以史思明那強大的軍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亂一開始就是他來進行指揮,那唐朝的危機恐怕會更深,破壞力將會更大。
如果他沒有被兒子所殺,那麽唐朝恐怕還需要幾年時間,那以後的處境也會變得更尷尬了。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就證明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隻是,曆史沒有如果,事實是史思明被兒子幹掉了。
而且,史思明這個人,實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不該留他。
他隻能看看其他的幾人,有沒有能力超過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喚第二人,隋朝名將,劉方,統帥:95;】
劉方,隋朝時期名將,東魏殷州刺史劉豐之子,秉性剛烈,果決勇敢。
北周時期,起家承禦上士,屢建功勳,遷上儀同三司,並參與平定蜀國公尉遲迥叛亂,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公。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隨從衛王楊爽出征突厥,大破沙缽略可汗於白道,進位大將軍、此後先後曆任甘、瓜二州刺史,不過尚未出名。
仁壽二年(602年),交趾俚人首領李佛子叛亂,占據了越王故城,並派其侄子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
左仆射楊素知劉方,有將帥之才,在司徒楊素的推薦下,隋文帝詔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率27營隋軍前去平叛。
劉方麾下的部隊,不僅軍令嚴明整肅,而且軍容齊整,有違犯軍令的人必被斬首;
同時,他又對士卒仁慈愛護,士兵患病他親自撫慰關照,士兵皆願為之效命,最終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亂。
此役,劉方恩威並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惡劣環境下,紀律嚴明,可謂是團結致勝,不愧是一代名將。
大業元年(605年),劉方遷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一職,領軍攻打林邑,利用計策,戰鬥多次,無一敗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不過,南方乃是不毛之地,空氣潮濕,加之麾下軍馬由於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多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因此染疾,在途中病逝。
不然的話,以他的能力,或許還能夠建立新的戰果。
【叮咚,召喚第三人,明朝中期將領,董一元,武力:100;】
董一元,明朝中期將領,大同參將董暘之子,明將董一奎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抗擊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門寨參將。
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再破賊兵,升任副總兵。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八月,抗擊哱拜令其撤退。
萬曆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改任延綏總兵官。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董一元代替尤繼擔任統帥,巧用計謀鏟除了邊疆的把兔兒等隱患,俘斬賊軍540餘人,獲得馬駝2000餘匹。
在董一元的奇襲之下,把兔兒戰死,其部屬全都作鳥獸散,其他各部也都遠遠地逃走了,遼東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維護了明王朝邊境的治安。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董一元接連平毀永春、昆陽二座敵寨。
《明史》對他有三個評價:
其一,一元曆鎮衝邊,並著勞績,與麻貴、張臣、杜桐、達雲為邊將選雲。
其二,董一元白沙堝、墨山之捷,奇偉不下王越。
其三,一元勇如兄,而智略過之。
可見,這是一位有勇有謀,高武高統的名將,光是一個奇偉不下王越的評價,就足以將他推到白銀序列。
【叮咚,召喚第四人,明朝末年名將,秦良玉,魅力:102;】
無論是民間藝人們津津樂道的穆桂英、樊梨花之類巾幗英雄,還是因《木蘭辭》一詩而成千古傳奇的花木蘭,其實都並非真實的曆史人物。
但這些女中豪傑們的故事,卻無疑寄托著人們對女性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期許和向往。
但是在真實的曆史上,在戰場上能夠脫穎而出、建功立業的女子隻是鳳毛麟角。
即使是商朝的婦好,這樣的統帥級女將,人們也隻是從出土甲骨文中,才了解到她的零星事跡。
而煌煌《二十四史》中,以軍功而列傳的女子,隻有一個,那就是大明女武神秦良玉。
她曆經大明四代皇帝,忠肝義膽,舍生忘死,更是讓大明天啟皇帝,親自為如此忠心的女將軍,下達這樣的一道恩寵的聖旨:“但凡秦良玉來,必須以禮相待,違者死罪論處!”
而秦良玉,她也沒有辜負天啟的厚望,為大明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隻是讓人唏噓的是,她人生的最後一戰,卻是和大明的宗室藩王兵戎相見。
她能成為唯一的例外,打破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固有歧視,是因為她的功績實在太耀眼、她的品行也讓人根本無可挑剔。
秦良玉是川東忠州人,其家是漢化頗深的苗人。
她父親秦葵嘉靖年間的貢生,不僅飽讀詩書而且武藝超群,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由於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尚在閨閣中的秦良玉,就已學得一身文韜武略。
正是王羽現在所彈奏的曲子!
在王羽看來,此時此刻再沒有哪曲子,比《陽關三疊》更適合彈奏。
而事實也是如此,當蔡邕聽到這首琴曲後,頓時淚如雨下,隨後遙望南方,過了半晌後,這才方收迴眼神。
“子英,不知此曲何名?”蔡邕傷感問道!
“此曲乃是我即興創作,不過既然在朔方彈奏,就叫它《朔方三疊曲》吧。”王羽搖搖頭道,雖然這首曲子,它的原名叫做《陽關三疊》,但與此地太過不符,王羽唯有棄用,選擇因地製宜了。
“《朔方三疊》,此曲乃是子英所作?”蔡邕聞言大為感慨,平沙落雁已是神曲,沒想到今日又見這朔方三疊,自己還真是幸運啊!
而且,王羽乃少年俊傑,文武雙全,更是出生於太原王氏,手握並州大權,未來能有大成就者,必是此等人無疑。
“子英,我知你和琬兒兩情相悅,也知道那日的兩位姑娘,對你也是情深義重。”
“我不求你把琬兒娶為正妻,隻求你以後不要虧待了她,我一家人都交給你了。”蔡邕敦敦囑咐王羽道,言辭中充滿了信任!
“請伯父放心,伯父和琬兒他們在晉陽,就不會有人能夠動她們一根寒毛!”王羽一臉鄭重道,眼中布滿了堅定之色!
“好、好、好,有子英你這句話在,我也就放心了!”蔡邕徹底放下心中的石頭後,隨即對王羽揮了揮手道:“走吧、走吧……”
“伯父暫且屈身於此,有劉伯堅在一切無憂,不出三年,伯父必得旋返洛陽,恢複名譽。”王羽擲地有聲道,此時此刻,他已經下定決心,迴京後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為蔡邕洗脫罪名。
“這裏也很好,起碼不用在勾心鬥角了……”蔡邕悵然若失道!
“伯父,此番保重!”王羽一咬牙,翻身上鞍,策馬向東,秦瓊等人也是向蔡邕抱拳禮別,便跟隨其後。
“金陵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蔡邕目送著王羽幾人離去的方向,直至再也看不到人影之後,這才發出來了一聲歎息,隨後抱琴迴城。
…………
臨戎城,朔方郡郡守府!
“末將朔方太守劉原,拜見主公!”劉原單膝跪地道。
“我等拜見主公!”在劉原單膝跪地後,身後的文武眾人也紛紛單膝跪地。
“諸位請起!”王羽見劉原等人單膝跪地,連忙將他們扶起,給與他們以言語上的鼓勵,總之就是好好幹,以後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跑不了。
“謝主公。”眾人感激道!
在一番儀式見麵後,劉原便將朔方郡的文臣武將,一一介紹給王羽認識,王羽也一一檢測了他們的五維屬性。
在這些人中,有八位政治屬性達到七十以上,十幾位達到了六十以上,還有一位政治屬性有84,一問原來的郡丞,此人乃是出自於太原郝氏,姓郝名義,字子孝!
至於武將,朔方也有不少從軍中提拔上來的。
比如長史鄧進思,朔方司馬鄧進忠。
王羽對於朔方未來的發展,進行一番安排後,便帶著秦瓊等人離開此處,往晉陽而去!
好不容易迴來一趟家中,王羽自認要待一段時間,尤其是得知母親秦鴛已經有孕時,他更是開心的無以複加!
就是不知道,母親肚子裏是未來的弟弟還是妹妹!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接近了年關,臧洪他們也被王羽留下,再晉陽過年,順便帶他們參觀晉陽城的軍營。
在看到並州軍的軍容後,臧洪這才知道,為什麽這是一支百戰常勝之軍。
…………
除夕之夜!
王羽和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就帶著李湘,白冰,蔡琬三人,在晉陽城遊玩,在這些日子裏麵,她們三人的關係日益融合!
或許,她們已經彼此認可自己了。
到了深夜,眾人迴歸自己家裏麵準備休息時,王羽也準備開啟了自己的召喚,畢竟那些召喚卡也得隔一段時間使用!
“統子,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王羽對係統下達召喚指示道!
【好的,宿主使用白銀隨機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開始……】
【叮咚,召喚第一人,安史之亂,史思明,統帥:99;】
對於“安史之亂”,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相對於家喻戶曉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確實低得多。
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其一,就是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沒什麽區別;
人們真正記得的隻有第一名,安祿山就是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隻是亦步亦趨的尾隨者。
其二,安祿山的人生更富戲劇性、反差更大:
出身最底層的雜胡,卻能實現草根逆襲,在當時世界的最強帝國身兼三大節度使、進封東平郡王;
這樣的人生贏家,其後竟悍然造反、殘害自己所服務的政權,整個履曆充滿了話題性,更別提他跟楊貴妃之間的花邊新聞。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祿山的影子,他們的人生軌跡幾乎完全相同:出身類似、經曆吻合、性格接近,連人生的結局也基本一模一樣。
其實這安史叛亂中,安祿山隻是起了一個帶頭作用,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迷之操作,比如斬殺大將高仙芝,催促哥舒翰出潼關決戰,安祿山隻有失敗的下場!
隻是,因為唐玄宗晚年的迷之操作,使得長安失守,安史之亂的危害這才慢慢散發出來,而這一切就是史思明的傑作。
可以說,在對後世帶來的影響上,史思明甚至猶有過之。
據曆史記載,此人驍勇善戰,在鄴城之戰中,他僅用五萬軍隊擊破了唐朝的六十萬大軍
之後,史思明殺死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自立為帝,繼續向南進軍,將戰火燒到了河南境內,與李光弼在河陽展開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他甚至一度取得勝利。
隻可惜,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時代中,他遇到了穩如老狗的郭子儀,以及天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這麽說,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
雖然安祿山、史思明隻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
與之而來的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在《弇州崇論》中曾對史思明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由此可見,安祿山隻是一個叛亂的帶頭大哥罷了,真正對唐朝造成衰退的罪魁禍首是史思明,隻是安祿山鋒芒太盛,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試想,以史思明那強大的軍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亂一開始就是他來進行指揮,那唐朝的危機恐怕會更深,破壞力將會更大。
如果他沒有被兒子所殺,那麽唐朝恐怕還需要幾年時間,那以後的處境也會變得更尷尬了。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就證明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隻是,曆史沒有如果,事實是史思明被兒子幹掉了。
而且,史思明這個人,實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不該留他。
他隻能看看其他的幾人,有沒有能力超過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喚第二人,隋朝名將,劉方,統帥:95;】
劉方,隋朝時期名將,東魏殷州刺史劉豐之子,秉性剛烈,果決勇敢。
北周時期,起家承禦上士,屢建功勳,遷上儀同三司,並參與平定蜀國公尉遲迥叛亂,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公。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隨從衛王楊爽出征突厥,大破沙缽略可汗於白道,進位大將軍、此後先後曆任甘、瓜二州刺史,不過尚未出名。
仁壽二年(602年),交趾俚人首領李佛子叛亂,占據了越王故城,並派其侄子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
左仆射楊素知劉方,有將帥之才,在司徒楊素的推薦下,隋文帝詔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率27營隋軍前去平叛。
劉方麾下的部隊,不僅軍令嚴明整肅,而且軍容齊整,有違犯軍令的人必被斬首;
同時,他又對士卒仁慈愛護,士兵患病他親自撫慰關照,士兵皆願為之效命,最終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亂。
此役,劉方恩威並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惡劣環境下,紀律嚴明,可謂是團結致勝,不愧是一代名將。
大業元年(605年),劉方遷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一職,領軍攻打林邑,利用計策,戰鬥多次,無一敗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不過,南方乃是不毛之地,空氣潮濕,加之麾下軍馬由於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多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因此染疾,在途中病逝。
不然的話,以他的能力,或許還能夠建立新的戰果。
【叮咚,召喚第三人,明朝中期將領,董一元,武力:100;】
董一元,明朝中期將領,大同參將董暘之子,明將董一奎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抗擊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門寨參將。
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再破賊兵,升任副總兵。
萬曆十五年(1587年)八月,抗擊哱拜令其撤退。
萬曆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改任延綏總兵官。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董一元代替尤繼擔任統帥,巧用計謀鏟除了邊疆的把兔兒等隱患,俘斬賊軍540餘人,獲得馬駝2000餘匹。
在董一元的奇襲之下,把兔兒戰死,其部屬全都作鳥獸散,其他各部也都遠遠地逃走了,遼東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維護了明王朝邊境的治安。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董一元接連平毀永春、昆陽二座敵寨。
《明史》對他有三個評價:
其一,一元曆鎮衝邊,並著勞績,與麻貴、張臣、杜桐、達雲為邊將選雲。
其二,董一元白沙堝、墨山之捷,奇偉不下王越。
其三,一元勇如兄,而智略過之。
可見,這是一位有勇有謀,高武高統的名將,光是一個奇偉不下王越的評價,就足以將他推到白銀序列。
【叮咚,召喚第四人,明朝末年名將,秦良玉,魅力:102;】
無論是民間藝人們津津樂道的穆桂英、樊梨花之類巾幗英雄,還是因《木蘭辭》一詩而成千古傳奇的花木蘭,其實都並非真實的曆史人物。
但這些女中豪傑們的故事,卻無疑寄托著人們對女性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期許和向往。
但是在真實的曆史上,在戰場上能夠脫穎而出、建功立業的女子隻是鳳毛麟角。
即使是商朝的婦好,這樣的統帥級女將,人們也隻是從出土甲骨文中,才了解到她的零星事跡。
而煌煌《二十四史》中,以軍功而列傳的女子,隻有一個,那就是大明女武神秦良玉。
她曆經大明四代皇帝,忠肝義膽,舍生忘死,更是讓大明天啟皇帝,親自為如此忠心的女將軍,下達這樣的一道恩寵的聖旨:“但凡秦良玉來,必須以禮相待,違者死罪論處!”
而秦良玉,她也沒有辜負天啟的厚望,為大明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隻是讓人唏噓的是,她人生的最後一戰,卻是和大明的宗室藩王兵戎相見。
她能成為唯一的例外,打破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固有歧視,是因為她的功績實在太耀眼、她的品行也讓人根本無可挑剔。
秦良玉是川東忠州人,其家是漢化頗深的苗人。
她父親秦葵嘉靖年間的貢生,不僅飽讀詩書而且武藝超群,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由於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尚在閨閣中的秦良玉,就已學得一身文韜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