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邊,盧植在和王羽說完這句話後,就將目光轉到秦瓊和蓋胤身上。
於是,他便看向王羽,開口詢問道:“賢侄,不知兩位小哥是何許人也……”
“鹹陽秦瓊,敦煌蓋胤,拜見盧將軍。”秦瓊和蓋胤見盧植開口詢問,當即異口同聲道!
“鹹陽秦氏,敦煌蓋氏?”
盧植聞言一笑,已經猜測出他們的身份。
就在幾人暢談之際,蔡府上又來了幾位貴客,隨著蔡邕幾人喝酒聊天,王羽也就知道來的這幾人的來曆。
位於左首第一人,自然是已經到了的中郎將盧植,他的對麵則是太尉楊賜之子,現在擔任京兆尹的楊彪,也就是後來喜歡賣弄聰明的楊修的父親。
如果曆史依舊沒有發生變化的話,楊彪就會在明年,得到了黃門令王甫之前唆使賓客,勒索敲詐郡國的財物,共計七千餘萬的一個證據。
之後,楊彪會利用陽球對王甫恨之入骨的事,把此事告知司隸校尉陽球。
而事實也是如此,陽球得到這個證據後,於是迅速把此事,上奏給了漢靈帝,並逮捕誅殺了王甫及其黨羽。
大家都因此歡唿雀躍、拍手稱快,楊彪也積攢了名氣,後被征為侍中,相繼任五官中郎將、潁川太守、南陽太守、永樂少府、太仆、衛尉等職。
到了漢獻帝時,楊彪遍曆三公之職,到了他這一代,他們楊家也算是四世三公了。
不過現在的楊家,還隻是三世三公,跟王羽的太原王氏一樣,王羽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先後擔任過太尉一職!
而楊彪的身前,則是諫議大夫馬曰磾,此人乃是經學大師馬融的族孫,年輕時即繼承馬融學說,以才學入仕。
初任諫議大夫,與蔡邕、盧植等人東觀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後曆任射聲校尉、太尉、太常等職。
初平三年(192年),掌管長安權利的李傕,於是任命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太仆趙岐共同出使關東。
他到壽春袁術處後,對其多有所求,遭袁術輕鄙,袁術遂奪其符節,來隨意征辟將士,並企圖強迫馬日磾任其軍師!
最終,馬日磾求去不能,憂憤發病,於興平元年(194年),卒於壽春。
對於馬日磾這個名字,王羽還是有些不太理解,因為在東漢時期流行單名。
其實,早在《春秋》就有譏二名、《公羊傳》也有所謂二名非禮也等。
但是,對二名影響最大的,還要屬新朝皇帝王莽,這個傳說中的穿越者!
在王莽進行輔政時,便實施二名之禁。
王莽的傳記裏麵,就有“匈奴單於,順製作,去二名”的話,則二名之禁已見於詔令。
王莽又說他的長孫王宗,因自畫容貌被服天子衣冠,並刻銅印三顆,與其舅合謀,有承繼祖父大統的企圖。
此事過後,王宗自殺,但仍遭罪遣。
有‘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並貶官爵,改封號。
這又表示去二名,顯示朝廷的寵遇;
恢複二名,則以示貶辱。
這麽一抑一揚,一褒一貶,對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造成後世人們對二名存在著低賤的觀念。
就拿王羽手下將領,薛仁貴本名薛禮,字任貴。
羅士信本名羅賁,字士信!
許多三個字的人,隻是因為叫慣了字,所以像薛仁貴這樣稱唿!
若是李世民他們出世的話,恐怕也是如此了。
而馬日磾的日磾二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自然不可能是他的父親所取。
相傳,這是是他少時喜歡夜讀史書,因仰慕匈奴人金日磾品行遂自行更改,甚至連字(翁叔)也和金日磾一模一樣。
不過,既然馬日磾能夠改成二字,也是間接證明,去二字的流傳已經漸漸消失,畢竟對於漢室之人來說,王莽隻是竊國逆臣,他頒布的法令,自然可以去除!
去二字流傳至今,不過是風俗習慣,畢竟現在時代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如果是趕在現代,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
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
不過這樣也好,等到係統製衡越來越猛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去二字很麻煩,因為會有許多重複名字出來。
比如雲台二十八將,這樣出來後也就沒有什麽奇怪得了!
………………
閑話少敘,迴歸正題!
馬日磾的對麵則是孔融,現在隻有二十五歲,為儒家孔子的二十世孫,在儒家的地位也不低。
現在的他,由於資曆問題,隻是楊賜的司徒掾屬,還不是後來的北海太守。
不過,現在的孔融還是很剛正不阿的,他在成為司徒掾屬後,便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汙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
由於孔融檢舉的人,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那些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也正是因為這樣,孔融的名氣越來越大。
除了這幾人外,還有其他的大臣,名士在,可以說,到了獻帝落難東遷時,他們每一位都是重要的大臣。
當然,最令王羽看重的,還是荀爽的侄子,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羽沒想到,隻是來一次蔡邕的府邸,就遇到一屋子的牛人,盧值,楊彪,孔融等,還有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文若。
王羽暗地讓係統,檢測了荀彧的五維屬性。
【叮咚,荀彧巔峰五維屬性,統帥:82,武力:54,智力:97,政治:101,魅力:99;
當前荀彧五維屬性尚未達到巔峰,統帥:74,武力:50,智力:93,政治:94,魅力:95;】
荀彧,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
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時人敬稱為“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調離中樞,於壽春憂鬱而亡,還有一說是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獲諡為“敬”。
魏鹹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可以說,荀彧在戰略方麵,為曹操規劃製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製天下”、“迎奉天子”;
在戰術上,荀彧麵對呂布的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製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麵多有建樹,因此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101的巔峰政治屬性,97的巔峰智力屬性,這就是荀彧,一個謀略與內政雙強,內政更是達到黃金級別的人。
戰略家和政治家之名,果然是名不虛傳。
對於荀彧出現在這裏,王羽並不感到奇怪,畢竟荀彧是儒家魁首掌門荀爽的侄子,他雖然現在看起來年紀小,隻有十幾歲,但終究輩分擺在這裏!
而古代,最重要的就是論資排輩,尤其是儒家,荀彧在這裏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為了防止荀彧起疑,就收迴了目光,荀彧雖然也感覺到了有目光盯著他,但是因為目光過於隱晦,所以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飯桌上,這些牛人都開始談論古今,指點江山。
王羽一聽他們的對話,就知道他們想要說什麽,無非就是商業互吹,畢竟這些人都和蔡邕一起校訂六經,屬於誌同道合之人。
再加上,他們都是出身於世家之中,所以彼此之間,都顯得十分相熟。
這時,京兆尹楊彪率先吹捧蔡邕道:“伯喈兄親自率領眾人將儒家七經,抄刻成石書,現在已經過了三年之久,天下的讀書人為之廣為傳頌!”
“伯喈兄,你可是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真乃我等的楷模!”
楊彪現在隻有三十六歲,而蔡邕卻有四十五歲,他自然得稱唿蔡邕一聲兄長了。
在楊彪說完後,盧植也是開口讚歎道:“是啊,是啊,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可是為太學提供了不少的火種,我經常聽人提起,有數千學子前去觀摩,人山人海的,絡繹不絕。”
“而且,《熹平石經》經過三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一半,估計用不了三年就會徹底完成,這難道不是伯喈兄的功勞不成?”孔融這時也是適時笑道。
“嗬嗬,諸位抬愛了,《熹平石經》能夠有如此成就,全賴各位戮力同心,邕怎敢居功。”蔡邕笑說道。
就這樣!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正事說完之後,幾人便開始閑聊起來。
這時孔融率先開口,道:“伯喈兄,在下常聞兄喜好數術,愚弟正好在前幾日尋得這樣的人,他對於算術之道頗有研究,而此人也對伯喈兄十分仰慕,我憐其才,今日過府就帶了過來。”
孔融雖然看起來,比蔡邕小了二十歲,輩分要低一輩,但不要忘了,他的父親孔宙…可是生於公元103年,比起蔡邕還要大一輩。
可以說,孔融和荀彧一樣,都是屬於年紀小,但是輩分大的人!
“哦,但請上來一見。”蔡邕最喜歡進行學術交流,以此來促進自身成長,聽到有這樣的一個人過來,頓時開口笑說道。
數術乃六經之首,易經中一個主要的流派,而算術之道包含在數術內,蔡邕當然十分有興趣了。
在蔡邕答應後,還沒有過太長時間,便見一位身材消瘦,眼睛像鵝蛋一樣的中青年走了上來,隻見他的眼睛圍繞著蔡府四處亂轉,一看就是沒有見過世麵一樣,不像是個堂堂正正之人。
“在下張進,張初年見過諸位大人。”張進行禮道。
“張先生不必多禮,聽說你精通數術中算術之道?”作為蔡府的主人,蔡邕雖然不喜此人方才的眼神,但還是很有耐心地問道。
在蔡邕詢問之時,屋裏的盧植等人也是紛紛用手撫著胡須,細細打量著眼前的青年男子,畢竟算術之道還是很有用的!
上至行軍打仗之間的布陣,以及國家內政經濟統計,下至經商買賣,記賬交易都要用到,是非常正道的技藝。
可以說,凡是精通此算術之道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讓盧植等人高看了幾眼!
這時,那張進緩步向前,對蔡邕非常自信道:“蔡大人,學生有一題,不知大人可否賜教?”
張進自稱學生,將蔡邕尊稱大人,就是為了捧蔡邕一把,而且他特地提到數術一道,就是為了防止蔡邕和他談起經義,在這方麵,他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不過,蔡邕聽到此言,還是微微皺眉,因為他實在是沒想到,眼前之人竟然會直言賜教,但蔡邕的涵養還是很好的,出於禮貌,並沒有不耐,還是緩緩說道:“但說無妨。”
一旁的王羽見此,哪裏還會不知道,這人就是來砸場子的,畢竟王羽在後世見多了這種情況,隻要難住那些專家教授,自己就可以揚名立萬了。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有許多的職業打假人,以打假的名義,擾亂市場環境,順便來提高自己在世上的名氣。
沒想到,在古代時候,也有這樣的人。
“既如此,那在下就向蔡大家獻醜了!”張進作揖行禮後,故作沉思一番,隨後開口道:“今日正逢蔡大家舉辦酒宴,不才便以酒為題!”
“今酒鋪有酒四十五壇,每壇二十斛,一斛十鬥,一鬥十升,今賣出酒二十五壇六十二斛零三十五升,問酒鋪還剩下多少升酒?”
於是,他便看向王羽,開口詢問道:“賢侄,不知兩位小哥是何許人也……”
“鹹陽秦瓊,敦煌蓋胤,拜見盧將軍。”秦瓊和蓋胤見盧植開口詢問,當即異口同聲道!
“鹹陽秦氏,敦煌蓋氏?”
盧植聞言一笑,已經猜測出他們的身份。
就在幾人暢談之際,蔡府上又來了幾位貴客,隨著蔡邕幾人喝酒聊天,王羽也就知道來的這幾人的來曆。
位於左首第一人,自然是已經到了的中郎將盧植,他的對麵則是太尉楊賜之子,現在擔任京兆尹的楊彪,也就是後來喜歡賣弄聰明的楊修的父親。
如果曆史依舊沒有發生變化的話,楊彪就會在明年,得到了黃門令王甫之前唆使賓客,勒索敲詐郡國的財物,共計七千餘萬的一個證據。
之後,楊彪會利用陽球對王甫恨之入骨的事,把此事告知司隸校尉陽球。
而事實也是如此,陽球得到這個證據後,於是迅速把此事,上奏給了漢靈帝,並逮捕誅殺了王甫及其黨羽。
大家都因此歡唿雀躍、拍手稱快,楊彪也積攢了名氣,後被征為侍中,相繼任五官中郎將、潁川太守、南陽太守、永樂少府、太仆、衛尉等職。
到了漢獻帝時,楊彪遍曆三公之職,到了他這一代,他們楊家也算是四世三公了。
不過現在的楊家,還隻是三世三公,跟王羽的太原王氏一樣,王羽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先後擔任過太尉一職!
而楊彪的身前,則是諫議大夫馬曰磾,此人乃是經學大師馬融的族孫,年輕時即繼承馬融學說,以才學入仕。
初任諫議大夫,與蔡邕、盧植等人東觀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後曆任射聲校尉、太尉、太常等職。
初平三年(192年),掌管長安權利的李傕,於是任命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太仆趙岐共同出使關東。
他到壽春袁術處後,對其多有所求,遭袁術輕鄙,袁術遂奪其符節,來隨意征辟將士,並企圖強迫馬日磾任其軍師!
最終,馬日磾求去不能,憂憤發病,於興平元年(194年),卒於壽春。
對於馬日磾這個名字,王羽還是有些不太理解,因為在東漢時期流行單名。
其實,早在《春秋》就有譏二名、《公羊傳》也有所謂二名非禮也等。
但是,對二名影響最大的,還要屬新朝皇帝王莽,這個傳說中的穿越者!
在王莽進行輔政時,便實施二名之禁。
王莽的傳記裏麵,就有“匈奴單於,順製作,去二名”的話,則二名之禁已見於詔令。
王莽又說他的長孫王宗,因自畫容貌被服天子衣冠,並刻銅印三顆,與其舅合謀,有承繼祖父大統的企圖。
此事過後,王宗自殺,但仍遭罪遣。
有‘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並貶官爵,改封號。
這又表示去二名,顯示朝廷的寵遇;
恢複二名,則以示貶辱。
這麽一抑一揚,一褒一貶,對社會的影響可想而知,造成後世人們對二名存在著低賤的觀念。
就拿王羽手下將領,薛仁貴本名薛禮,字任貴。
羅士信本名羅賁,字士信!
許多三個字的人,隻是因為叫慣了字,所以像薛仁貴這樣稱唿!
若是李世民他們出世的話,恐怕也是如此了。
而馬日磾的日磾二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自然不可能是他的父親所取。
相傳,這是是他少時喜歡夜讀史書,因仰慕匈奴人金日磾品行遂自行更改,甚至連字(翁叔)也和金日磾一模一樣。
不過,既然馬日磾能夠改成二字,也是間接證明,去二字的流傳已經漸漸消失,畢竟對於漢室之人來說,王莽隻是竊國逆臣,他頒布的法令,自然可以去除!
去二字流傳至今,不過是風俗習慣,畢竟現在時代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如果是趕在現代,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
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
不過這樣也好,等到係統製衡越來越猛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去二字很麻煩,因為會有許多重複名字出來。
比如雲台二十八將,這樣出來後也就沒有什麽奇怪得了!
………………
閑話少敘,迴歸正題!
馬日磾的對麵則是孔融,現在隻有二十五歲,為儒家孔子的二十世孫,在儒家的地位也不低。
現在的他,由於資曆問題,隻是楊賜的司徒掾屬,還不是後來的北海太守。
不過,現在的孔融還是很剛正不阿的,他在成為司徒掾屬後,便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汙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
由於孔融檢舉的人,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那些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也正是因為這樣,孔融的名氣越來越大。
除了這幾人外,還有其他的大臣,名士在,可以說,到了獻帝落難東遷時,他們每一位都是重要的大臣。
當然,最令王羽看重的,還是荀爽的侄子,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王羽沒想到,隻是來一次蔡邕的府邸,就遇到一屋子的牛人,盧值,楊彪,孔融等,還有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文若。
王羽暗地讓係統,檢測了荀彧的五維屬性。
【叮咚,荀彧巔峰五維屬性,統帥:82,武力:54,智力:97,政治:101,魅力:99;
當前荀彧五維屬性尚未達到巔峰,統帥:74,武力:50,智力:93,政治:94,魅力:95;】
荀彧,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
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時人敬稱為“荀令君”。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調離中樞,於壽春憂鬱而亡,還有一說是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獲諡為“敬”。
魏鹹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可以說,荀彧在戰略方麵,為曹操規劃製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製天下”、“迎奉天子”;
在戰術上,荀彧麵對呂布的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製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麵多有建樹,因此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101的巔峰政治屬性,97的巔峰智力屬性,這就是荀彧,一個謀略與內政雙強,內政更是達到黃金級別的人。
戰略家和政治家之名,果然是名不虛傳。
對於荀彧出現在這裏,王羽並不感到奇怪,畢竟荀彧是儒家魁首掌門荀爽的侄子,他雖然現在看起來年紀小,隻有十幾歲,但終究輩分擺在這裏!
而古代,最重要的就是論資排輩,尤其是儒家,荀彧在這裏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為了防止荀彧起疑,就收迴了目光,荀彧雖然也感覺到了有目光盯著他,但是因為目光過於隱晦,所以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飯桌上,這些牛人都開始談論古今,指點江山。
王羽一聽他們的對話,就知道他們想要說什麽,無非就是商業互吹,畢竟這些人都和蔡邕一起校訂六經,屬於誌同道合之人。
再加上,他們都是出身於世家之中,所以彼此之間,都顯得十分相熟。
這時,京兆尹楊彪率先吹捧蔡邕道:“伯喈兄親自率領眾人將儒家七經,抄刻成石書,現在已經過了三年之久,天下的讀書人為之廣為傳頌!”
“伯喈兄,你可是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真乃我等的楷模!”
楊彪現在隻有三十六歲,而蔡邕卻有四十五歲,他自然得稱唿蔡邕一聲兄長了。
在楊彪說完後,盧植也是開口讚歎道:“是啊,是啊,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可是為太學提供了不少的火種,我經常聽人提起,有數千學子前去觀摩,人山人海的,絡繹不絕。”
“而且,《熹平石經》經過三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一半,估計用不了三年就會徹底完成,這難道不是伯喈兄的功勞不成?”孔融這時也是適時笑道。
“嗬嗬,諸位抬愛了,《熹平石經》能夠有如此成就,全賴各位戮力同心,邕怎敢居功。”蔡邕笑說道。
就這樣!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正事說完之後,幾人便開始閑聊起來。
這時孔融率先開口,道:“伯喈兄,在下常聞兄喜好數術,愚弟正好在前幾日尋得這樣的人,他對於算術之道頗有研究,而此人也對伯喈兄十分仰慕,我憐其才,今日過府就帶了過來。”
孔融雖然看起來,比蔡邕小了二十歲,輩分要低一輩,但不要忘了,他的父親孔宙…可是生於公元103年,比起蔡邕還要大一輩。
可以說,孔融和荀彧一樣,都是屬於年紀小,但是輩分大的人!
“哦,但請上來一見。”蔡邕最喜歡進行學術交流,以此來促進自身成長,聽到有這樣的一個人過來,頓時開口笑說道。
數術乃六經之首,易經中一個主要的流派,而算術之道包含在數術內,蔡邕當然十分有興趣了。
在蔡邕答應後,還沒有過太長時間,便見一位身材消瘦,眼睛像鵝蛋一樣的中青年走了上來,隻見他的眼睛圍繞著蔡府四處亂轉,一看就是沒有見過世麵一樣,不像是個堂堂正正之人。
“在下張進,張初年見過諸位大人。”張進行禮道。
“張先生不必多禮,聽說你精通數術中算術之道?”作為蔡府的主人,蔡邕雖然不喜此人方才的眼神,但還是很有耐心地問道。
在蔡邕詢問之時,屋裏的盧植等人也是紛紛用手撫著胡須,細細打量著眼前的青年男子,畢竟算術之道還是很有用的!
上至行軍打仗之間的布陣,以及國家內政經濟統計,下至經商買賣,記賬交易都要用到,是非常正道的技藝。
可以說,凡是精通此算術之道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自然讓盧植等人高看了幾眼!
這時,那張進緩步向前,對蔡邕非常自信道:“蔡大人,學生有一題,不知大人可否賜教?”
張進自稱學生,將蔡邕尊稱大人,就是為了捧蔡邕一把,而且他特地提到數術一道,就是為了防止蔡邕和他談起經義,在這方麵,他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不過,蔡邕聽到此言,還是微微皺眉,因為他實在是沒想到,眼前之人竟然會直言賜教,但蔡邕的涵養還是很好的,出於禮貌,並沒有不耐,還是緩緩說道:“但說無妨。”
一旁的王羽見此,哪裏還會不知道,這人就是來砸場子的,畢竟王羽在後世見多了這種情況,隻要難住那些專家教授,自己就可以揚名立萬了。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有許多的職業打假人,以打假的名義,擾亂市場環境,順便來提高自己在世上的名氣。
沒想到,在古代時候,也有這樣的人。
“既如此,那在下就向蔡大家獻醜了!”張進作揖行禮後,故作沉思一番,隨後開口道:“今日正逢蔡大家舉辦酒宴,不才便以酒為題!”
“今酒鋪有酒四十五壇,每壇二十斛,一斛十鬥,一鬥十升,今賣出酒二十五壇六十二斛零三十五升,問酒鋪還剩下多少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