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章 紙幣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 作者:物語00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大明本土再無藩王,所有藩王封地都在海外,尤其以美洲為主,二十多個藩王在美洲混的風生水起。
大明在美洲也有三個軍事基地,駐軍三十萬,主將采取十年輪番製,士兵服役期十年,分別有張煌言,張明振,張家玉,擔任都護府大都督。
大明三個都護府也有大量土地,以農場模式經營,主要用於養兵,無需再向朝廷上繳任何賦稅。
朱慈烺當然不會放任藩王作亂,為了震懾藩王,大明先進武器都集中在大明軍事基地。
而藩王麾下軍隊依然使用原來的武器,並改名王府自衛隊,每個王府衛隊人數被限製在兩萬。
現在美洲已經被大明控製,不再需要大量軍隊,也不會有外國軍隊踏上美洲大陸。
明協軍,大明駐軍,藩王自衛隊,大明在美洲總力在五十萬以上,外國軍隊踏上美洲等於送死。
雖然藩王都控製廣闊領土,但美洲地廣人稀,每個王府兩萬軍隊足夠用了,除此外,他們還有地方治安隊伍。
藩王控製的地盤稅賦,有藩王府獨立征收,大明駐軍負責征收藩王府應該上繳的賦稅,並上繳朝廷國庫。
所有明軍,包括藩王麾下軍隊在內,都采取建設兵團模式存在,三天訓練一次,農忙時要參加勞動……
……
大明皇子教育也和以往完全不同,神武皇帝朱慈烺的子女和朝中大臣子女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他們前期不再有翰林院教育,如今翰林院相當於後世985大學,專門為朝廷培養高端人才。
皇帝子女和所有官員子女一樣,小學和中學全部化名就讀京師普通學校,高中進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三年,三年後進入翰林院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地方去做副職官員。
在此期間全部化名,不能暴露自己身份,地方任職三年迴京師加封,願意去海外就藩,立即封王。
如果想留在大明本土,不想去海外就藩,不能封王,可以自行選擇在大明本土任職,身份隻能是官員,後代也是如此。
嚴禁老子在朝中做官,兒子在海外就藩,防止父子內外勾結損害朝廷利益,甚至作亂……
宗人府主要負責監督皇子公主,一旦他們有什麽越軌之舉,或者任職期間胡作非為,必須上報皇帝嚴格處置。
這幾年,神武皇帝經常用不同身份進行私訪,並未發現有大的問題,當然,小問題任何時期都會存在,發現後讓內閣處置即可。
在此期間,神武皇帝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和官員沒有關係,而是大明的貨幣問題。
隨著大明快速發展,龍幣的弊端開始出現,不方便攜帶和交易。
一個人外出,身上攜帶五百龍幣已經很不方便,又重有容易暴露,成千上萬龍幣,單人已經無法出行。
朱慈烺知道,紙幣發行勢在必行了,但大明子民能接受紙幣嗎?這絕對是一項艱巨任務。
當神武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發行新貨幣時,大臣都懵逼了:
“龍幣很好啊,為何還要發行新貨幣?”
朱慈烺隻能耐心解釋:
“朕說的新貨幣,確切的講,就是發行一種法定的紙幣,類似太祖時期所發行的寶鈔!”
正如神武皇帝所料那樣,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武大臣反應過來,紛紛反對……
內閣首輔孫傳庭急忙上前施禮:
“陛下,這行不通呀,太祖皇帝雄才大略,但事實證明,發行寶鈔是一次錯誤的決定,當時的百姓和商鋪都被坑慘了,用民不聊生都不為過。”
孫傳庭顯然是知道洪武年間發行寶鈔的事,然而誹謗太祖確實需要魄力和勇氣,說到後來,孫傳庭聲音都變小了。
在孫傳庭之後,六部尚書等官員,都紛紛附議……
朱慈烺微微一笑:
“此紙幣非彼紙幣,不可同日而語!”
神武皇帝知道群臣會不理解,他並未不爽……
當年朱元璋發行貨幣,也算是突發奇想,原因是民間商人大額交易不便。
民間交易可不是電視劇裏演的那樣,花個幾百兩,就隨便從身上取出幾塊銀子付錢。
明代一斤十六兩,按照後世算,一兩約等於四十克,五百兩也就是四十斤。
誰沒事會每天裝幾十斤重的東西在身上呢?
就算神武皇帝前期發行的龍幣,幾百塊也有幾斤重
民間倒是有不少銀號發行會票,也就是銀票,但銀號信譽度參差不齊且市場紊亂,於是乎在朱元璋主導之下,大明寶鈔應運而生。
這是大明兩百年唯一一次發行紙幣,洪武皇帝的出發點是極好的。
但限於經濟知識的欠缺,他根本不懂啥叫通貨膨脹,一個勁兒的印紙幣,就連給官員的俸祿也用紙幣。
導致後來買一石米,竟然需要拉一車大明寶鈔,信用崩坍之後,大明寶鈔一蹶不振,又成為皇帝們賞賜大臣的不二法寶。
從那時起,從百姓到官員,包括皇帝在內一直認為,紙幣這玩意兒不能造,造就是坑人,後來成為禁製。
神武皇帝畢竟是過來人,雖然他大學是曆史係,可基本的金融知識還是懂的,足夠在十七世紀掀起金融風暴了。
神武皇帝知道,大明發行紙幣已經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
不論是金銀還是銅錢,都攜帶不便,現在已經有假龍幣出現,含銀量遠遠不足。
大明缺銅,銅錢造假就更猖獗了,明中葉以來,多有海商從南洋或者東瀛運來銅礦,而後私鑄假銅錢。
奸商們為了獲取暴利,在銅錢中夾雜其他金屬,導致民間流通的銅錢質量相差甚大。
朝廷官方鑄造的銅錢,一千文科兌一兩白銀,而民間私鑄的銅錢想兌換一兩白銀,往往需要一千六百文,甚至更高。
朝廷自己鑄造的銅錢,雖然貨真價實,但貨真價實的銅錢,其實朝廷是虧錢的,銅錢全手工打製成本極高。
一個熟練的製錢匠,一天製造出來的銅錢,其價值還不夠製錢匠的工錢以及原料成本。
造錢的賠錢,這話說出去誰信?
但這種狀況數百年來,卻一直存在。
一千枚銅錢有多重就不說了,商鋪收錢的掌櫃一般都是行家,拿著銅錢一看成色,就能判斷質量。
但老百姓不懂呀,最後吃了大虧的都是窮苦老百姓……
後來,神武皇帝發行龍幣,龍幣暫時解決這部分問題,可攜帶大量龍幣依然不方便。
開始還沒有什麽感覺,相比銀子和金子,龍幣方便很多。
盡管不方便,可從朝廷到民間,所有人對紙幣絕對深惡痛絕。
至於百姓,以神武皇帝目前的唿聲以及他的手段,問題不大,畢竟是在為百姓謀福,又不是害他們。
按照神武皇帝的計劃,大明將發行新的貨幣,新貨幣由紙幣和鑄幣構成,由上而下,紙幣分為一百兩、五十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組成。
鑄幣則由一兩、五錢、一錢、十文、一文,紙幣和鑄幣各分五檔,同時銅錢被廢止。
銅錢的流通,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明缺銀,銅本身沒有一般等價物的屬性,然而現在大明根本不缺銀子。
神武皇帝好一通解釋,群臣才一楞一楞的點頭,有沒有真的明白就不得而知了,神武皇帝的決定,誰都無法否定,但廢除銅錢肯定都聽懂了。
“為何非要廢除銅錢呢?一般等價物又是什麽?”
半響後,見無人說話,孫傳庭隻好再次發問。
“銅錢當然要廢止,哪有造錢的還要賠錢的,何況更加不方便攜帶……”
聽明白了嗎?”
“不是很懂……”
孫傳庭有些不好意思,他確實沒聽懂。
“簡單說,就是金子和銀子是一般等價物,它們雖然也是商品的一種,卻可以通過金銀購買其他任何東西。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就是金銀,換句話講,紙幣雖然是法定貨幣,但不是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說紙幣是貨幣,但貨幣不一定是紙幣,紙幣是為了方便民間交易的一種信用貨幣。這樣說你該明白了吧?”
朱慈烺說罷,
孫傳庭和群臣又無語了……
如今的大明是銀本位製國家,但神武皇帝深知銀本位根本不牢靠,是以決定實行將金銀一同,作為本位貨幣的複本位製。
原因很簡單,金子產量小、生產成本也高,不足以支撐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產生的貨幣需求,白銀卻正好相反,白銀的儲量高、產量高、生產成本還低。
銀本位製從十六世紀開始盛行,到十九世紀末崩潰,共堅持了三百年,而後金本位崛起,但金本位隻支撐了堪堪百年,也隨即宣告崩潰。
金本位雖然隻堅持了百年,但那是因為兩次科技革命以後,全球的經濟騰飛和頻繁的戰爭導致的。
按照如今的科技水平,運用金銀複本位製,隨隨便便都能堅持三百年。
至於三百年後,到時候再說唄,反正那時候,估計他棺材板都爛了……
“新貨幣的發行量,不得濫發要以本國的黃金、白銀儲備為基礎,發得多會導致通貨膨脹。
簡單說來,一個雞蛋本來需要兩文錢,貨幣發行過多,會導致貨幣貶值,一個雞蛋就需要四文錢或者更多。
貨幣發得少了,又會導致通貨緊縮,多了少了都不行……”
朱慈烺說的口幹舌燥,但群臣迷迷糊糊,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朱慈烺也懶得再細說了
沒有辦法,神武皇帝拿出十幾張紙幣和數枚鑄幣,讓群臣觀看,這是他前段時間,找宋應星秘密研製的。。
紙幣呈暗紅色的長方形,左邊一處空白,右邊則是大明的龍旗,龍旗下麵是幣值,四個角用阿拉伯數字作幣值表示。
戶部尚書拿起最大的那張百兩的紙幣,哧啦哧啦的晃了晃,發現這紙幣與大明市麵上的宣紙完全不同。
宣紙柔軟而韌性差,這紙幣聲音清脆手感厚實,他輕輕拉扯了一下,紙幣竟然沒有斷開,隨即疑惑的看向神武皇帝。
“這是特殊材料做出來的新紙,不僅耐用,還防水。”
說完,神武皇帝把一杯茶水倒在紙幣上……
隻見紙幣慢慢的被浸透,朱慈烺拿起紙幣又輕輕的拉了拉,紙幣還完好無損。
“陛下,這紙幣是用何種材質做的?臣從未見過!”
造紙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分成熟,大明市麵上就有七八種之多,材質複雜,粗略來分,材質分為樹皮和稻草等。
稻草為比較低端的紙,價格也便宜許多,即便是草紙也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寒門舉子練字基本用這種紙。
樹皮為材質的也有好幾種,其中以山楊為佳,宮中所用宣紙的材質,就是山楊樹所製。
“此類紙乃是用棉花所製,成本略高,但棉花纖維素含量遠高於樹皮稻草,造出來的紙張韌性極佳遇水也不會斷裂,紙幣有七處防偽標識,以防有不法之人偽造假幣。”
神武皇帝又耐心解釋紙幣上的防偽標識,從顏色到紋路,再到安全線、互補對印圖案等等,防偽標識比大明寶鈔複雜太多。
見到潑了水的紙還如此堅韌就已經嘖嘖稱奇了,又見這紙幣竟然還有這般多的防偽標識,不禁更加感興趣。
其實這紙幣最大的防偽標識就是材質,這時候還沒有用棉花造紙的工藝,即便被人琢磨出來也不擔心。
這紙幣的製作工藝,可不僅僅是材質一方麵,沒有係統幫助很難完成……
神武皇帝發行新貨幣的想法,遠不止是為了方便民間流通,他目光長遠,早就盯住了海外。
大明控製著整個南洋,幾乎控製了全球的香料產地,再加上大明自己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硬通貨,歐洲人想貿易,隻能按照大明的方式來。
隻待以後紙幣在大明民間流行,朝廷就可以下發硬核布告,外國與大明之間的貿易,以大明紙幣為唯一指定貨幣。
隻要是在大明的地盤貿易、隻要是與大明商人貿易,就必須用大明的紙幣,大明有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歐洲人又離不開香料和絲綢,隻能與大明合作。
一旦全世界都在潛移默化中使用大明的貨幣,那麽大明紙幣就將如同後世的美元般強勢,這何嚐不是一種武器。
大明在美洲也有三個軍事基地,駐軍三十萬,主將采取十年輪番製,士兵服役期十年,分別有張煌言,張明振,張家玉,擔任都護府大都督。
大明三個都護府也有大量土地,以農場模式經營,主要用於養兵,無需再向朝廷上繳任何賦稅。
朱慈烺當然不會放任藩王作亂,為了震懾藩王,大明先進武器都集中在大明軍事基地。
而藩王麾下軍隊依然使用原來的武器,並改名王府自衛隊,每個王府衛隊人數被限製在兩萬。
現在美洲已經被大明控製,不再需要大量軍隊,也不會有外國軍隊踏上美洲大陸。
明協軍,大明駐軍,藩王自衛隊,大明在美洲總力在五十萬以上,外國軍隊踏上美洲等於送死。
雖然藩王都控製廣闊領土,但美洲地廣人稀,每個王府兩萬軍隊足夠用了,除此外,他們還有地方治安隊伍。
藩王控製的地盤稅賦,有藩王府獨立征收,大明駐軍負責征收藩王府應該上繳的賦稅,並上繳朝廷國庫。
所有明軍,包括藩王麾下軍隊在內,都采取建設兵團模式存在,三天訓練一次,農忙時要參加勞動……
……
大明皇子教育也和以往完全不同,神武皇帝朱慈烺的子女和朝中大臣子女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他們前期不再有翰林院教育,如今翰林院相當於後世985大學,專門為朝廷培養高端人才。
皇帝子女和所有官員子女一樣,小學和中學全部化名就讀京師普通學校,高中進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三年,三年後進入翰林院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地方去做副職官員。
在此期間全部化名,不能暴露自己身份,地方任職三年迴京師加封,願意去海外就藩,立即封王。
如果想留在大明本土,不想去海外就藩,不能封王,可以自行選擇在大明本土任職,身份隻能是官員,後代也是如此。
嚴禁老子在朝中做官,兒子在海外就藩,防止父子內外勾結損害朝廷利益,甚至作亂……
宗人府主要負責監督皇子公主,一旦他們有什麽越軌之舉,或者任職期間胡作非為,必須上報皇帝嚴格處置。
這幾年,神武皇帝經常用不同身份進行私訪,並未發現有大的問題,當然,小問題任何時期都會存在,發現後讓內閣處置即可。
在此期間,神武皇帝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和官員沒有關係,而是大明的貨幣問題。
隨著大明快速發展,龍幣的弊端開始出現,不方便攜帶和交易。
一個人外出,身上攜帶五百龍幣已經很不方便,又重有容易暴露,成千上萬龍幣,單人已經無法出行。
朱慈烺知道,紙幣發行勢在必行了,但大明子民能接受紙幣嗎?這絕對是一項艱巨任務。
當神武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發行新貨幣時,大臣都懵逼了:
“龍幣很好啊,為何還要發行新貨幣?”
朱慈烺隻能耐心解釋:
“朕說的新貨幣,確切的講,就是發行一種法定的紙幣,類似太祖時期所發行的寶鈔!”
正如神武皇帝所料那樣,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武大臣反應過來,紛紛反對……
內閣首輔孫傳庭急忙上前施禮:
“陛下,這行不通呀,太祖皇帝雄才大略,但事實證明,發行寶鈔是一次錯誤的決定,當時的百姓和商鋪都被坑慘了,用民不聊生都不為過。”
孫傳庭顯然是知道洪武年間發行寶鈔的事,然而誹謗太祖確實需要魄力和勇氣,說到後來,孫傳庭聲音都變小了。
在孫傳庭之後,六部尚書等官員,都紛紛附議……
朱慈烺微微一笑:
“此紙幣非彼紙幣,不可同日而語!”
神武皇帝知道群臣會不理解,他並未不爽……
當年朱元璋發行貨幣,也算是突發奇想,原因是民間商人大額交易不便。
民間交易可不是電視劇裏演的那樣,花個幾百兩,就隨便從身上取出幾塊銀子付錢。
明代一斤十六兩,按照後世算,一兩約等於四十克,五百兩也就是四十斤。
誰沒事會每天裝幾十斤重的東西在身上呢?
就算神武皇帝前期發行的龍幣,幾百塊也有幾斤重
民間倒是有不少銀號發行會票,也就是銀票,但銀號信譽度參差不齊且市場紊亂,於是乎在朱元璋主導之下,大明寶鈔應運而生。
這是大明兩百年唯一一次發行紙幣,洪武皇帝的出發點是極好的。
但限於經濟知識的欠缺,他根本不懂啥叫通貨膨脹,一個勁兒的印紙幣,就連給官員的俸祿也用紙幣。
導致後來買一石米,竟然需要拉一車大明寶鈔,信用崩坍之後,大明寶鈔一蹶不振,又成為皇帝們賞賜大臣的不二法寶。
從那時起,從百姓到官員,包括皇帝在內一直認為,紙幣這玩意兒不能造,造就是坑人,後來成為禁製。
神武皇帝畢竟是過來人,雖然他大學是曆史係,可基本的金融知識還是懂的,足夠在十七世紀掀起金融風暴了。
神武皇帝知道,大明發行紙幣已經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
不論是金銀還是銅錢,都攜帶不便,現在已經有假龍幣出現,含銀量遠遠不足。
大明缺銅,銅錢造假就更猖獗了,明中葉以來,多有海商從南洋或者東瀛運來銅礦,而後私鑄假銅錢。
奸商們為了獲取暴利,在銅錢中夾雜其他金屬,導致民間流通的銅錢質量相差甚大。
朝廷官方鑄造的銅錢,一千文科兌一兩白銀,而民間私鑄的銅錢想兌換一兩白銀,往往需要一千六百文,甚至更高。
朝廷自己鑄造的銅錢,雖然貨真價實,但貨真價實的銅錢,其實朝廷是虧錢的,銅錢全手工打製成本極高。
一個熟練的製錢匠,一天製造出來的銅錢,其價值還不夠製錢匠的工錢以及原料成本。
造錢的賠錢,這話說出去誰信?
但這種狀況數百年來,卻一直存在。
一千枚銅錢有多重就不說了,商鋪收錢的掌櫃一般都是行家,拿著銅錢一看成色,就能判斷質量。
但老百姓不懂呀,最後吃了大虧的都是窮苦老百姓……
後來,神武皇帝發行龍幣,龍幣暫時解決這部分問題,可攜帶大量龍幣依然不方便。
開始還沒有什麽感覺,相比銀子和金子,龍幣方便很多。
盡管不方便,可從朝廷到民間,所有人對紙幣絕對深惡痛絕。
至於百姓,以神武皇帝目前的唿聲以及他的手段,問題不大,畢竟是在為百姓謀福,又不是害他們。
按照神武皇帝的計劃,大明將發行新的貨幣,新貨幣由紙幣和鑄幣構成,由上而下,紙幣分為一百兩、五十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組成。
鑄幣則由一兩、五錢、一錢、十文、一文,紙幣和鑄幣各分五檔,同時銅錢被廢止。
銅錢的流通,最根本的原因是大明缺銀,銅本身沒有一般等價物的屬性,然而現在大明根本不缺銀子。
神武皇帝好一通解釋,群臣才一楞一楞的點頭,有沒有真的明白就不得而知了,神武皇帝的決定,誰都無法否定,但廢除銅錢肯定都聽懂了。
“為何非要廢除銅錢呢?一般等價物又是什麽?”
半響後,見無人說話,孫傳庭隻好再次發問。
“銅錢當然要廢止,哪有造錢的還要賠錢的,何況更加不方便攜帶……”
聽明白了嗎?”
“不是很懂……”
孫傳庭有些不好意思,他確實沒聽懂。
“簡單說,就是金子和銀子是一般等價物,它們雖然也是商品的一種,卻可以通過金銀購買其他任何東西。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就是金銀,換句話講,紙幣雖然是法定貨幣,但不是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說紙幣是貨幣,但貨幣不一定是紙幣,紙幣是為了方便民間交易的一種信用貨幣。這樣說你該明白了吧?”
朱慈烺說罷,
孫傳庭和群臣又無語了……
如今的大明是銀本位製國家,但神武皇帝深知銀本位根本不牢靠,是以決定實行將金銀一同,作為本位貨幣的複本位製。
原因很簡單,金子產量小、生產成本也高,不足以支撐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產生的貨幣需求,白銀卻正好相反,白銀的儲量高、產量高、生產成本還低。
銀本位製從十六世紀開始盛行,到十九世紀末崩潰,共堅持了三百年,而後金本位崛起,但金本位隻支撐了堪堪百年,也隨即宣告崩潰。
金本位雖然隻堅持了百年,但那是因為兩次科技革命以後,全球的經濟騰飛和頻繁的戰爭導致的。
按照如今的科技水平,運用金銀複本位製,隨隨便便都能堅持三百年。
至於三百年後,到時候再說唄,反正那時候,估計他棺材板都爛了……
“新貨幣的發行量,不得濫發要以本國的黃金、白銀儲備為基礎,發得多會導致通貨膨脹。
簡單說來,一個雞蛋本來需要兩文錢,貨幣發行過多,會導致貨幣貶值,一個雞蛋就需要四文錢或者更多。
貨幣發得少了,又會導致通貨緊縮,多了少了都不行……”
朱慈烺說的口幹舌燥,但群臣迷迷糊糊,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朱慈烺也懶得再細說了
沒有辦法,神武皇帝拿出十幾張紙幣和數枚鑄幣,讓群臣觀看,這是他前段時間,找宋應星秘密研製的。。
紙幣呈暗紅色的長方形,左邊一處空白,右邊則是大明的龍旗,龍旗下麵是幣值,四個角用阿拉伯數字作幣值表示。
戶部尚書拿起最大的那張百兩的紙幣,哧啦哧啦的晃了晃,發現這紙幣與大明市麵上的宣紙完全不同。
宣紙柔軟而韌性差,這紙幣聲音清脆手感厚實,他輕輕拉扯了一下,紙幣竟然沒有斷開,隨即疑惑的看向神武皇帝。
“這是特殊材料做出來的新紙,不僅耐用,還防水。”
說完,神武皇帝把一杯茶水倒在紙幣上……
隻見紙幣慢慢的被浸透,朱慈烺拿起紙幣又輕輕的拉了拉,紙幣還完好無損。
“陛下,這紙幣是用何種材質做的?臣從未見過!”
造紙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分成熟,大明市麵上就有七八種之多,材質複雜,粗略來分,材質分為樹皮和稻草等。
稻草為比較低端的紙,價格也便宜許多,即便是草紙也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寒門舉子練字基本用這種紙。
樹皮為材質的也有好幾種,其中以山楊為佳,宮中所用宣紙的材質,就是山楊樹所製。
“此類紙乃是用棉花所製,成本略高,但棉花纖維素含量遠高於樹皮稻草,造出來的紙張韌性極佳遇水也不會斷裂,紙幣有七處防偽標識,以防有不法之人偽造假幣。”
神武皇帝又耐心解釋紙幣上的防偽標識,從顏色到紋路,再到安全線、互補對印圖案等等,防偽標識比大明寶鈔複雜太多。
見到潑了水的紙還如此堅韌就已經嘖嘖稱奇了,又見這紙幣竟然還有這般多的防偽標識,不禁更加感興趣。
其實這紙幣最大的防偽標識就是材質,這時候還沒有用棉花造紙的工藝,即便被人琢磨出來也不擔心。
這紙幣的製作工藝,可不僅僅是材質一方麵,沒有係統幫助很難完成……
神武皇帝發行新貨幣的想法,遠不止是為了方便民間流通,他目光長遠,早就盯住了海外。
大明控製著整個南洋,幾乎控製了全球的香料產地,再加上大明自己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硬通貨,歐洲人想貿易,隻能按照大明的方式來。
隻待以後紙幣在大明民間流行,朝廷就可以下發硬核布告,外國與大明之間的貿易,以大明紙幣為唯一指定貨幣。
隻要是在大明的地盤貿易、隻要是與大明商人貿易,就必須用大明的紙幣,大明有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歐洲人又離不開香料和絲綢,隻能與大明合作。
一旦全世界都在潛移默化中使用大明的貨幣,那麽大明紙幣就將如同後世的美元般強勢,這何嚐不是一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