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大大們請注意:


    下麵兩章主要介紹明朝言官誤國,因為是收費章節,建議不喜歡看這種內容的讀者大大跳過這兩章!


    朱慈烺此次將建奴劫掠的錢糧物資全部收入囊中,不給皇帝老子和國庫一些也說不過去。


    甩下一句話離去,直到朱慈烺小背影消失,崇禎皇帝才反應過來:


    “一百萬兩銀子?吾兒又搞到銀子了,這孩子真牛!”


    對缺銀子的崇禎來說,能搞到銀子的都是牛人,反正他是無能為力,不然國庫和內帑豈能空空如也!


    又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夜晚,崇禎放下手中奏書起身前往坤寧宮。


    他現在已經形成一個習慣,隻要朱慈烺做出讓他開心的事,崇禎必然去感謝周皇後!


    以前經常大半年都會獨守空房的周皇後,在太子監國之後,時常能得到意外驚喜。


    那就是崇禎皇帝會突然臨幸……


    很久沒有還好睡一覺了,朱慈烺迴到鍾粹宮在兩個漂亮的小宮女侍候下美美睡一覺。


    當他睜開眼睛時,已經日上三竿。


    看到小爺睜開眼睛,早就等在朱慈烺床前等著服侍他的春香秋月臉上露出甜甜笑容:


    “小爺,還很早在睡會!”


    朱慈烺搖搖頭:


    “給小爺洗漱更衣準備早膳,小爺還有事情不能睡懶覺!”


    “好的。”


    春月急忙服侍朱慈烺更易洗漱,秋月則去給朱慈烺準備早餐。


    他給將士們放假三天,朱慈烺自己並不打算休息。


    他今天要去朝堂看看,給崇禎的銀子今天嶽洋會送去。


    用過早膳,朱慈烺換上一身龍袍前往皇極殿。


    對朱慈烺來說是早朝,而崇禎皇帝和文武百官已經在他之前三個時辰上朝了。


    “陛下,臣不反對建忠魂祠,但普通士兵絕對不能進入忠魂祠!


    臣認為隻有為國家做出極大貢獻的官員才能進入忠魂祠。


    比如為國死諫的禦史唐世濟和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等……”


    “陛下聖明,臣等附議……”


    朱慈烺剛從後門進入皇極殿,馬上聽到有大臣在談論忠魂祠的事。


    朱慈烺立即停下腳步,他想看看發生什麽事。


    卻看到有文官在反對把戰死的普通士兵靈牌進入忠魂祠。


    而他們認為被朱慈烺打死的光時亨和唐世濟二人應該進入忠魂祠。


    原因乃是這兩位文官禦史不畏強權勇敢死諫,算是為國盡忠,他們才是大明忠魂。


    而皇帝老子則臉色鐵青的坐在龍椅上,一句話不說!


    朱慈烺可以看出皇帝老子在強忍內心的憤怒,有可能會隨時爆發,也有可能一直忍下去。


    朱慈烺此時已經猜到事情大概,肯應該是皇帝老子今天在朝堂上提出祭奠忠魂祠的事情。


    結果文惹毛了那些文官,禦史和八科給事中紛紛跳出來反對。


    看著那些文官禦史醜惡嘴臉,朱慈烺心中殺機再現。


    他監國以來殺的言官不算少,本來已經稍微安靜幾天。


    可是在他率兵征戰這段時間,言官又開始在崇禎麵前表現起來,看來言官不除大明永無寧日。


    曆史往往會出現很多矛盾衝突,且“矛”與“盾”又特別令人難以理解地並存的情形。


    司法監督的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其實這條原則同樣可以推演到輿論監督的領域,即“以事實為依據,以道德為準繩”。


    可見不論何種監督,都必須將真實性放在第一位。


    重事實、重證據,司法者以“莫須有”“腹誹”治人之罪,輿論以造謠中傷攻訐他人,勢必雞飛狗跳、烏煙瘴氣。


    然而,在北宋乃至整個封建時代裏被認為最為仁德的皇帝宋仁宗,卻開啟了“風聞奏事”的先河。


    所謂的“風聞奏事”,就是允許言官可以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證據的情形下,捕風捉影甚至無事生非、虛構情節展開各種奏報和彈劾。


    即便最終查證並無此事,皇帝也不會追究彈劾者造謠誣陷的罪責。


    甚至還會勉勵被彈劾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今天的法治社會,“風聞奏事”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


    但在封建帝王看來,想方設法讓執政大臣與言官之間鬥得一塌糊塗、不可開交。


    讓朝臣四分五裂而不是抱團對付皇帝,似乎更有利於皇帝權威的維護。


    朱元璋抄襲宋仁宗“風聞奏事”的創舉,強化權力監督的考慮多半是次要的。


    運用帝王術統禦下臣估計才是其原始意義。


    皇帝與諍臣的典範當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


    但問題在於,諫言者與被諫者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配對關係:


    一個仗義執言、有錯必究,一個虛懷若穀、納善如流。


    盡管中間也發生過幾次魏征犯顏直諫、李世民盛怒欲殺的小波折,但最終還是春風化雨、“和平”解決了。


    有驚無險,總基調是和諧穩固,所以是諫臣與君主關係的典範。


    但正因為總基調是和諧的,所以不會驚心動魄,不會有跌宕叢生、懸念重重的戲劇性效果。


    而明朝的言官,幾乎是在一個被刻意設置的環境中存在的。


    又或者是被一個特別擅長製造“淚點”“痛點”“看點”的編劇編排過一般,動輒就充斥著血腥、殺戮等悲壯情愫。


    類似唐太宗與魏征的和諧隻能樹立典範,但產生不了戲劇化效果。


    明朝言官所麵臨的情形經常是一個不愛聽、不願聽,一個偏愛講且必須講;一個固執不化,一個偏偏更為頑固難纏。


    猛獸相逢,勢必生死搏鬥。


    中國曆史上冒死進言、持續覲見、集體跪諫、抬棺死諫等有關言官的且偏重與悲情色彩的案例。


    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不足300年的明朝曆史上找到。


    言官們的重點工作對象是手握大權的朝廷重臣。


    明朝曆史上幾乎所有的首輔(胡惟庸之後宰相製被廢,代之以內閣首輔)都是在言官的聲討聲中黯然退場的。


    例如嚴嵩父子專權,言官們20年如一日,冒著被排擠、打壓、罷免、暗殺的危險。


    前赴後繼,持續進諫,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


    萬曆首輔張居正執政期間,言官以“奪情起複”等為事由,集體跪諫,哪怕被廷杖打傷、打殘也毫無懼色。


    明朝的那些名臣、權臣例如高拱、徐階等,幾乎沒有人不被言官“罵”過。


    動輒一手遮天、為所欲為的宦官勢力,也因為言官的存在而被打壓、約束。


    當然,這期間言官也是付出了沉重代價的。


    言官當然也沒有忽視對皇帝的監督。


    但凡皇帝有不理朝政、沉迷酒色、懶政怠政、奢靡無度、大興土木等有失君德、有損國力、有害國政的言行,各路言官勢必糾彈不已……


    從言官沒有辜負朱元璋當初的期待,言官中的很多人因為進諫而獲得的“諍臣”“忠臣”的稱號也是當之無愧的。


    但任何事物都不能演化為極致,物極則必反。


    言官所掌握的輿論監督權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權力。


    被過度保護而失去了製約的權力,最終也會成為脫韁野馬、下山猛獸。


    朱元璋當初的製度設計,起初的確是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也因為言官製度設計中的反向製約的缺失,使得製度缺陷最後逐漸演化成明朝重大的政治災難。


    甚至成為明朝逐漸衰弱乃至最終敗亡的禍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物語00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物語000並收藏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