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世尊在靈山大雷音寺之中,靜極思動,想著正值盂秋望日,於是將這大雷音寺當中的菩薩、羅漢、金剛、揭諦、珈藍、行者、佛子、佛兵都召集起來,要搞事情。
世尊手中法寶無數,蓋因其超脫了大羅金仙之境,在盤古苗裔中此等強者也不超過十個,在已知的宇宙群落裏不超過五十個,是泰鬥當中的泰鬥,大拿當中的大拿。
而法寶的功能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功能型,比如司馬良安身立命的四件寶貝;而是戰鬥型,文詞來講就是“煉魔護道之寶”。
但世尊既不用功能型的法寶體悟大道,他教中若論實力,有阿彌陀佛、準提菩薩與其仿佛,都是超脫大羅的大法力者,可以叫做混元大羅金仙,也可以叫聖者。
但論起對大道的理解來,這兩位都不如世尊,畢竟在世尊出生之前,那兩位還叫做接引道人、準提道人,創立的大教也叫做西方教,不叫佛教。
至於鬥法,世尊就更用不著法寶了,包括三清在內,法寶也隻是體現特性的外在顯示,或是教給門人弟子統率大教的信物而已,如果想的話,大羅之上的超脫者隨時能造化出無數對底下的人來說夢寐以求的至寶。
舉個例子,在赫赫有名的封神之戰最後一役,也就是三教會破萬仙陣這一節,普賢真人賴以擒拿靈壓仙的法寶太極符印,就是太上隨手為之;而靈寶天尊最愛惜弟子,所以截教門下法寶最多。
世尊同樣如此,法寶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但有用到法寶的時候也能隨手捏一個出來。比如這一天,正值盂秋望日,
佛祖便順手捏了一件寶盆。
這盆可了不得,要是讓梅林、卡納莎、班納布斯這些德魯伊教派的強者看到,哈喇子都得流三尺,你道如何?原來這個盆子是個用於種植的半空間,裏邊有百樣奇花、千般異果。
這一件法寶,是世尊把自己知道的奇特植物捏出了幾千樣,都放在這個盆子裏令其生長,其中靈氣最旺盛的一株,是一隻屈子蘭,曾經在屈原麵前盛放,令其靈感大開,才有了遍布香草美人的楚辭。
所以,這個世尊造就的法寶,喚做盂蘭盆,而這場法會,也就叫做盂蘭盆會。
世尊叫過兩個弟子來,一個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大部分佛經上的“如是我聞”當中的“我”都是阿難,另一個是苦行第一的迦葉,原本在世尊之前成佛,又覺得自己的領悟不過,毀去金身,投在世尊座下。
阿難將盂蘭盆捧住,他是世尊的叔伯兄弟,地位尊崇;另一位迦葉把盆中的奇花異果布施開來,給前來與會的菩薩羅漢,蓋因這位尊者在世尊十大弟子中法力最強,降得住那些奇花異果。
眾人受了世尊的好處,齊齊禮佛三匝,又做了幾首偈子誦唱佛恩,緊接著,就是世尊講法。
世尊開口講法,端的是不同凡響,隻見他微開善口,宣講大道,宏揚正果,講的是三乘妙典,五蘊楞嚴。但見那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水中翻出奇珍,土裏湧出瓊漿,空氣中散步出霧氣來。
旁邊專有金剛、揭諦一類佛門神靈,他們被神職所限,聽法無用,便取出缽盂,收集霧氣,凝結之後便是玉液;收集瓊漿,萃取之後便是金瓊。
大法力者講道,不僅聽者收益,周圍的環境也會發生改變,不僅聽法者會蛻變,連靈氣也會蛻變為玉液金瓊,天庭這些年支用的玉液金瓊,都是太上老君講道時落下的,因為他們那裏神仙多,收集起來人手也多。
就這,還不夠用。天庭不像靈山人少,玉帝要籠絡群仙也不能像世尊一樣捏出個法寶來,找個盂蘭盆會的名目就開始發福利。所以,這玉液瓊漿既是高度凝練的靈氣,就成了玉帝發福利的方式,包括香梨火棗、仙丹蟠桃都屬此類。
而水中翻出的奇珍也有說法,乃是佛門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硨磲、珊瑚、琥珀。這裏邊有礦物質,有動物造化出的硨磲、珊瑚,也有植物造化出的琥珀,這些都是佛門塑造金身的必要材料。
若說值錢時,自然也值錢,卻不如玉液金瓊那般通用,金銀倒好說,無論道士妖怪,要祭煉法寶總要用到,剩下的就無用了,隻能佛門內部消化,所以就沒人專門去收集,隻等講法完畢,哪位有了開悟,便將這些七寶贈與他,幫他塑造金身。
除了這些神仙,其他人都在聽世尊講法,如癡如醉,隻有天花亂墜和地湧金蓮這兩種異象能影響到他們。
地湧金蓮是世尊這靈山的異象,作為世尊造就出來的世界,世尊講法的時候靈山會有配合,將金蓮湧出,拖住聽法者,令其安穩不受幹擾。
天花亂墜,則是這些聽法者的高維本質在搞事,世尊講法上達無窮高處,下及二維空間,這些人裏頗有些沒到大羅金仙果位,不能自己控製高維本質的,被世尊講法感化,高維本質降下天花,叫這些人能領悟地更多些。
世尊講罷,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麽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曆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世尊手中法寶無數,蓋因其超脫了大羅金仙之境,在盤古苗裔中此等強者也不超過十個,在已知的宇宙群落裏不超過五十個,是泰鬥當中的泰鬥,大拿當中的大拿。
而法寶的功能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功能型,比如司馬良安身立命的四件寶貝;而是戰鬥型,文詞來講就是“煉魔護道之寶”。
但世尊既不用功能型的法寶體悟大道,他教中若論實力,有阿彌陀佛、準提菩薩與其仿佛,都是超脫大羅的大法力者,可以叫做混元大羅金仙,也可以叫聖者。
但論起對大道的理解來,這兩位都不如世尊,畢竟在世尊出生之前,那兩位還叫做接引道人、準提道人,創立的大教也叫做西方教,不叫佛教。
至於鬥法,世尊就更用不著法寶了,包括三清在內,法寶也隻是體現特性的外在顯示,或是教給門人弟子統率大教的信物而已,如果想的話,大羅之上的超脫者隨時能造化出無數對底下的人來說夢寐以求的至寶。
舉個例子,在赫赫有名的封神之戰最後一役,也就是三教會破萬仙陣這一節,普賢真人賴以擒拿靈壓仙的法寶太極符印,就是太上隨手為之;而靈寶天尊最愛惜弟子,所以截教門下法寶最多。
世尊同樣如此,法寶對他來說沒有意義,但有用到法寶的時候也能隨手捏一個出來。比如這一天,正值盂秋望日,
佛祖便順手捏了一件寶盆。
這盆可了不得,要是讓梅林、卡納莎、班納布斯這些德魯伊教派的強者看到,哈喇子都得流三尺,你道如何?原來這個盆子是個用於種植的半空間,裏邊有百樣奇花、千般異果。
這一件法寶,是世尊把自己知道的奇特植物捏出了幾千樣,都放在這個盆子裏令其生長,其中靈氣最旺盛的一株,是一隻屈子蘭,曾經在屈原麵前盛放,令其靈感大開,才有了遍布香草美人的楚辭。
所以,這個世尊造就的法寶,喚做盂蘭盆,而這場法會,也就叫做盂蘭盆會。
世尊叫過兩個弟子來,一個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大部分佛經上的“如是我聞”當中的“我”都是阿難,另一個是苦行第一的迦葉,原本在世尊之前成佛,又覺得自己的領悟不過,毀去金身,投在世尊座下。
阿難將盂蘭盆捧住,他是世尊的叔伯兄弟,地位尊崇;另一位迦葉把盆中的奇花異果布施開來,給前來與會的菩薩羅漢,蓋因這位尊者在世尊十大弟子中法力最強,降得住那些奇花異果。
眾人受了世尊的好處,齊齊禮佛三匝,又做了幾首偈子誦唱佛恩,緊接著,就是世尊講法。
世尊開口講法,端的是不同凡響,隻見他微開善口,宣講大道,宏揚正果,講的是三乘妙典,五蘊楞嚴。但見那天花亂墜,地湧金蓮,水中翻出奇珍,土裏湧出瓊漿,空氣中散步出霧氣來。
旁邊專有金剛、揭諦一類佛門神靈,他們被神職所限,聽法無用,便取出缽盂,收集霧氣,凝結之後便是玉液;收集瓊漿,萃取之後便是金瓊。
大法力者講道,不僅聽者收益,周圍的環境也會發生改變,不僅聽法者會蛻變,連靈氣也會蛻變為玉液金瓊,天庭這些年支用的玉液金瓊,都是太上老君講道時落下的,因為他們那裏神仙多,收集起來人手也多。
就這,還不夠用。天庭不像靈山人少,玉帝要籠絡群仙也不能像世尊一樣捏出個法寶來,找個盂蘭盆會的名目就開始發福利。所以,這玉液瓊漿既是高度凝練的靈氣,就成了玉帝發福利的方式,包括香梨火棗、仙丹蟠桃都屬此類。
而水中翻出的奇珍也有說法,乃是佛門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硨磲、珊瑚、琥珀。這裏邊有礦物質,有動物造化出的硨磲、珊瑚,也有植物造化出的琥珀,這些都是佛門塑造金身的必要材料。
若說值錢時,自然也值錢,卻不如玉液金瓊那般通用,金銀倒好說,無論道士妖怪,要祭煉法寶總要用到,剩下的就無用了,隻能佛門內部消化,所以就沒人專門去收集,隻等講法完畢,哪位有了開悟,便將這些七寶贈與他,幫他塑造金身。
除了這些神仙,其他人都在聽世尊講法,如癡如醉,隻有天花亂墜和地湧金蓮這兩種異象能影響到他們。
地湧金蓮是世尊這靈山的異象,作為世尊造就出來的世界,世尊講法的時候靈山會有配合,將金蓮湧出,拖住聽法者,令其安穩不受幹擾。
天花亂墜,則是這些聽法者的高維本質在搞事,世尊講法上達無窮高處,下及二維空間,這些人裏頗有些沒到大羅金仙果位,不能自己控製高維本質的,被世尊講法感化,高維本質降下天花,叫這些人能領悟地更多些。
世尊講罷,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隻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麽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曆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