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正在等待皇帝召見,他入京已經三天了。
本來以趙德芳對他的看重,應當是“越次入對”,也就是插隊,在那些官位比呂端高的人前邊見皇帝,不用排隊。
可惜,其中有二大王一係的文官作梗,呂端殺婺州節度,理由充沛,無法治罪,卻並不代表二大王不會報複,不代表婺州節度的老師王審琦不會報複。
目前,呂端氣勢正盛,須臾下不了手,但是使一點小小的絆子,把令呂端越次入對的詔書封駁迴去,還是做得到的。
皇宮裏說不上什麽景色,大宋的皇宮,用的是大楚杜伏威、後楚馬光惠兩朝留下來的皇宮,加以修建改造——這兩個政權,都是定都金陵應天府。
呂端又看了眼自己手中的笏板,上邊寫著一會兒入對需要說的問題。
那次用擊賊笏打碎了夜叉夫人的頭後,呂端還特地請教了家中幾個有武力的教師,拿這種類似的東西打人該需要什麽——許是打上了癮。
他也曾在周遭無人的時候想過,朝會上趁勢一擊,把二大王打死,讓這個以叔謀侄的野心家就此死去。
因為有表露野心的二大王在,朝堂上一片混亂,地方上派係林立,讓大宋內耗不斷,黨爭四起,根本無法凝聚力量抗擊邪魔。
偏偏皇帝還奈何他不得——在他做出實際行動之前,叔謀侄固然不對,可要是侄子殺叔,受到的阻力依然會很大,更別提趙光義籠絡了不少文臣武將,沒有完全的準備,就把二大王撲殺,帶來的動蕩會更大。
天空中下起了雨,七月的金陵,正是梅雨天氣,灰蒙蒙的天空讓呂端想起了家鄉,幽州這個時候秋老虎餘威仍在,幹熱的天氣往往讓人皮膚皸裂。
“家鄉……”呂端歎了口氣,隨後又堅定起來,有二大王在,大宋永遠不可能集中力量北伐,那些想要北伐恢複河山的人,必定是二大王永遠的敵人。
“呂通判,呂通判,”一個小黃門走了過來,“到您入對了。”
呂端點了點頭,跟著小黃門往文德殿走。“不知這位中使如何稱唿?”
“不敢當呂通判之問,鄙人秦翰。”小黃門恭敬地答道,宦官的權利來自天子,麵對呂端這個天子麵前的紅人,就是宮中的大貂璫王繼恩也不敢怠慢。
呂端點了點頭,沒說什麽,隻是遞了一顆碎銀過去,心裏對這個小黃門高看了幾分。
馬德音雖然沒把另一個世界的宋朝曆史告訴呂端,但是卻把一些值得拉攏和提防的人物告訴了他——呂端也隻以為馬德音使用《連山》、《歸藏》之類的易道推衍出來的。
秦翰,正是值得拉攏的人物,這個宦官在有宋一朝都是值得一提的好漢,一生大小戰鬥數十場,身披四十九創,最後詭異地暴斃。
而與之相對的,是目前執掌宮中事務的王繼恩。燭影斧聲,趙大莫名暴斃,還有趙二的兒子真宗即位的時候,王繼恩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趙大死的蹊蹺,皇後讓他招趙德芳入宮,他卻徑直去找了趙光義;趙光義死了,李皇後要廢太子,扶自己的兒子上位——王繼恩在其中也是推波助瀾的黑手。
在原來的時間線裏,王繼恩坐這兩件事一件成功了,一件失敗了——失敗的那一樁陰謀正是被呂端所粉碎。
這是個明顯的賭徒、野心家,見風使舵的政治投機者,留著是個禍害。
“想除掉王繼恩可不容易,”呂端默默地想著,宦官是皇帝私人,沒有明顯的把柄,想說服皇帝殺宦官,東林黨都不敢這麽幹。
文德殿到了。
經過一陣沒營養的行禮、慰問之後,趙德芳和呂端的對話進入了主題。
“如今大宋天下,外有邪魔之患,內有藩鎮之禍。易直與婺州除跋扈武將,可有良策教我?”
“依臣愚見,可啟太祖皇帝更戍之法,令內地藩鎮往戍邊境,調邊境軍隊入禁軍,一則安撫四鎮帥臣,二則充擴禁軍,以備北伐;三則可令州郡得以生息。”
還有第四點好處,呂端沒說,就是剪除趙光義的羽翼,等內地都是皇帝掌控的禁軍,二大王還拿什麽硬氣?
“何其難也,”趙德芳歎了口氣,青年天子本應該大展宏圖,卻被一個叔叔壓了三年,沒有鬱氣那是玩笑話,“一個個都成了土皇帝,要是沒你們這些忠直之士,朕的詔令能不能出大慶殿還說不準。”
“陛下,武人雖跋扈,但一有刑統,二有軍法。可著忠勇可靠之人帶數千人馬,代天巡視。若有武人行不法事,以法論之,罪重者斬,輕者發四鎮麾下戍邊。”
確實是個好辦法,趙德芳點了點頭,隻是內心還有些失望,呂端這個辦法太書生氣了一點兒,他那個好叔叔趙光義,會等著皇帝把周圍藩鎮一個個幹掉嗎?
隻怕還沒等到第二個藩鎮,七國之亂的情況就會重演,到時候趙光義引領諸節度使清君側,事情就棘手了,難道把呂端推出去當晁錯斬了?
“不過,藩鎮之事,須緩緩圖之,”呂端感受著兩人之間談話的氣氛和節奏,了解了皇帝的想法。知道該把自己真正的目的拋出來。
“臣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是論語裏的一句話,顓臾是當時魯國的外敵,但是孔子卻說,當下的麻煩不是東夷敵國,而是內部的憂患。
趙德芳眼冒精光,自從薛居正不明不白地死在官衙裏,感這麽說話的文官就少之又少,大多數是剛剛踏入官場的小臣,希冀能在趙德芳心裏留下名號。
但呂端不同,他已經做到了正六品的婺州通判,哪怕按部就班,也能在五十歲左右成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更是北方士人的領袖,他的支持,甚至比名義上的文臣領袖、參知政事盧多遜還要重要。
“呂卿,計將安出?”
“文武齊下,以大勢壓之;謹守中外,防狗急跳牆。”
“如何文武齊下?”
“臣請於各路設安撫使、提刑使、轉運使、提學使,分掌軍務、刑名、漕倉、學政,並招隨縣開國伯馬德音上京,授天下士子修行之法。”
“文有提學使,武有安撫使,則蕭牆之患可彌也。”
本來以趙德芳對他的看重,應當是“越次入對”,也就是插隊,在那些官位比呂端高的人前邊見皇帝,不用排隊。
可惜,其中有二大王一係的文官作梗,呂端殺婺州節度,理由充沛,無法治罪,卻並不代表二大王不會報複,不代表婺州節度的老師王審琦不會報複。
目前,呂端氣勢正盛,須臾下不了手,但是使一點小小的絆子,把令呂端越次入對的詔書封駁迴去,還是做得到的。
皇宮裏說不上什麽景色,大宋的皇宮,用的是大楚杜伏威、後楚馬光惠兩朝留下來的皇宮,加以修建改造——這兩個政權,都是定都金陵應天府。
呂端又看了眼自己手中的笏板,上邊寫著一會兒入對需要說的問題。
那次用擊賊笏打碎了夜叉夫人的頭後,呂端還特地請教了家中幾個有武力的教師,拿這種類似的東西打人該需要什麽——許是打上了癮。
他也曾在周遭無人的時候想過,朝會上趁勢一擊,把二大王打死,讓這個以叔謀侄的野心家就此死去。
因為有表露野心的二大王在,朝堂上一片混亂,地方上派係林立,讓大宋內耗不斷,黨爭四起,根本無法凝聚力量抗擊邪魔。
偏偏皇帝還奈何他不得——在他做出實際行動之前,叔謀侄固然不對,可要是侄子殺叔,受到的阻力依然會很大,更別提趙光義籠絡了不少文臣武將,沒有完全的準備,就把二大王撲殺,帶來的動蕩會更大。
天空中下起了雨,七月的金陵,正是梅雨天氣,灰蒙蒙的天空讓呂端想起了家鄉,幽州這個時候秋老虎餘威仍在,幹熱的天氣往往讓人皮膚皸裂。
“家鄉……”呂端歎了口氣,隨後又堅定起來,有二大王在,大宋永遠不可能集中力量北伐,那些想要北伐恢複河山的人,必定是二大王永遠的敵人。
“呂通判,呂通判,”一個小黃門走了過來,“到您入對了。”
呂端點了點頭,跟著小黃門往文德殿走。“不知這位中使如何稱唿?”
“不敢當呂通判之問,鄙人秦翰。”小黃門恭敬地答道,宦官的權利來自天子,麵對呂端這個天子麵前的紅人,就是宮中的大貂璫王繼恩也不敢怠慢。
呂端點了點頭,沒說什麽,隻是遞了一顆碎銀過去,心裏對這個小黃門高看了幾分。
馬德音雖然沒把另一個世界的宋朝曆史告訴呂端,但是卻把一些值得拉攏和提防的人物告訴了他——呂端也隻以為馬德音使用《連山》、《歸藏》之類的易道推衍出來的。
秦翰,正是值得拉攏的人物,這個宦官在有宋一朝都是值得一提的好漢,一生大小戰鬥數十場,身披四十九創,最後詭異地暴斃。
而與之相對的,是目前執掌宮中事務的王繼恩。燭影斧聲,趙大莫名暴斃,還有趙二的兒子真宗即位的時候,王繼恩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趙大死的蹊蹺,皇後讓他招趙德芳入宮,他卻徑直去找了趙光義;趙光義死了,李皇後要廢太子,扶自己的兒子上位——王繼恩在其中也是推波助瀾的黑手。
在原來的時間線裏,王繼恩坐這兩件事一件成功了,一件失敗了——失敗的那一樁陰謀正是被呂端所粉碎。
這是個明顯的賭徒、野心家,見風使舵的政治投機者,留著是個禍害。
“想除掉王繼恩可不容易,”呂端默默地想著,宦官是皇帝私人,沒有明顯的把柄,想說服皇帝殺宦官,東林黨都不敢這麽幹。
文德殿到了。
經過一陣沒營養的行禮、慰問之後,趙德芳和呂端的對話進入了主題。
“如今大宋天下,外有邪魔之患,內有藩鎮之禍。易直與婺州除跋扈武將,可有良策教我?”
“依臣愚見,可啟太祖皇帝更戍之法,令內地藩鎮往戍邊境,調邊境軍隊入禁軍,一則安撫四鎮帥臣,二則充擴禁軍,以備北伐;三則可令州郡得以生息。”
還有第四點好處,呂端沒說,就是剪除趙光義的羽翼,等內地都是皇帝掌控的禁軍,二大王還拿什麽硬氣?
“何其難也,”趙德芳歎了口氣,青年天子本應該大展宏圖,卻被一個叔叔壓了三年,沒有鬱氣那是玩笑話,“一個個都成了土皇帝,要是沒你們這些忠直之士,朕的詔令能不能出大慶殿還說不準。”
“陛下,武人雖跋扈,但一有刑統,二有軍法。可著忠勇可靠之人帶數千人馬,代天巡視。若有武人行不法事,以法論之,罪重者斬,輕者發四鎮麾下戍邊。”
確實是個好辦法,趙德芳點了點頭,隻是內心還有些失望,呂端這個辦法太書生氣了一點兒,他那個好叔叔趙光義,會等著皇帝把周圍藩鎮一個個幹掉嗎?
隻怕還沒等到第二個藩鎮,七國之亂的情況就會重演,到時候趙光義引領諸節度使清君側,事情就棘手了,難道把呂端推出去當晁錯斬了?
“不過,藩鎮之事,須緩緩圖之,”呂端感受著兩人之間談話的氣氛和節奏,了解了皇帝的想法。知道該把自己真正的目的拋出來。
“臣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是論語裏的一句話,顓臾是當時魯國的外敵,但是孔子卻說,當下的麻煩不是東夷敵國,而是內部的憂患。
趙德芳眼冒精光,自從薛居正不明不白地死在官衙裏,感這麽說話的文官就少之又少,大多數是剛剛踏入官場的小臣,希冀能在趙德芳心裏留下名號。
但呂端不同,他已經做到了正六品的婺州通判,哪怕按部就班,也能在五十歲左右成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更是北方士人的領袖,他的支持,甚至比名義上的文臣領袖、參知政事盧多遜還要重要。
“呂卿,計將安出?”
“文武齊下,以大勢壓之;謹守中外,防狗急跳牆。”
“如何文武齊下?”
“臣請於各路設安撫使、提刑使、轉運使、提學使,分掌軍務、刑名、漕倉、學政,並招隨縣開國伯馬德音上京,授天下士子修行之法。”
“文有提學使,武有安撫使,則蕭牆之患可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