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的朝堂也與之前的朝堂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中書令王珪、尚書右仆射溫彥博、秘書監虞世南三位宰相都在這幾年間逝世了,朝中落下了不少的空缺。
輔機,作為朕少小相知的國家功臣讓朕大失所望,竟然在主持編纂《氏族誌》的時候,將七宗五姓的崔家列為第一等,而朕作為皇帝卻排在七宗五姓之下。
堂堂皇帝的地位竟然還不比自己的大臣,也不知道輔機心裏是怎麽想的!
他長孫無忌害怕得罪七宗五姓,可是他難道就不害怕得罪朕這個皇帝嗎!
蠢貨!
若不是看在觀音婢的麵子上,朕肯定要狠狠收拾無忌這個蠢貨!
可同樣作為觀音婢親屬的高士廉,卻要聰明得多!
知道把朕放在第一位,知道什麽是天子,什麽是唯我獨尊的帝王!
朕把高士廉提升到了尚書右仆射的位置,中書令由楊師道接任,吏部尚書交到了侯君集的手上,而賢婿也讓朕安排到侯君集落下的兵部尚書的位置。
鑒於賢婿的年紀還年輕,怕在朝堂上不能服眾,朕並沒有讓他一步到位成為宰相,而是任命為校檢兵部尚書之職。
可或許這小子天生就是宰相的料子,他一到兵部,兵部的辦事效率都大大地提高了,幾次得到了玄齡的誇讚。
可朕其實知曉,這小子其實就是個甩手掌櫃,在兵部都是不管事的,除了重要的財政與人事大權,其他都甩給了下邊的侍郎。
可這就是真正宰相的能力!
上人勞人!
身為宰相,上承天子,下撫百官,肩上扛著是整個國家。
最重要的不是他處理細致政務的能力,而是他能不能團結官員,安定朝政,並將手下官員的才能都發揮出來的能力!
毋庸置疑,程處弼是妥當的宰相之才!
可是,他還缺乏重要的履曆與心境!
他畢竟沒有撫慰一方,作為一方封疆大吏主持一方政務,掌管一方百姓生死的履曆。
他也沒有能夠在執掌一方數萬、乃至數十萬百姓生死之時,卻依舊保持穩定心境,臨危不亂,並妥善處理好問題的心境。
有了這樣的履曆和心境,他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宰相,主掌朝政大權的尚書左右仆射這樣的宰相,而並非是中書令、侍中這般參政議政的宰相!
而在此間,吐蕃酋長鬆讚幹布率軍侵犯了我大唐邊郡鬆州。
為了保持救援的隱蔽性和及時性以便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朕聽從了程處弼的建議,讓程處弼親率全新組建的羽林衛精騎趕往鬆州馳援。
這一戰,也正好用來檢驗羽林衛的戰力。
程處弼是天生的將才,不,他該是騎神!
運用騎兵如神,隻怕李靖運用騎兵,在他的麵前也要遜色不少。
馳援鬆州的程處弼一戰之下便將鬆讚幹布打得潰不成軍。
其後,鬆讚幹布在對鬆州發起的數次攻堅戰爭中都以重大失利而結束。
最後,還不得不退兵。
而在退兵過程中,麵對羽林衛鐵騎的強勢打擊,以全軍覆沒而告終。
鬆讚幹布本人,甚至聽說還來個馬前失蹄,不小心跌倒在了馬下,為萬馬踐踏而死。
沒想到多少也算個梟雄人物的鬆讚幹布就這麽窩囊的死在了馬下,這倒是讓朕苦笑不得。
而吐蕃大軍的真正勢力,似乎也不過如此,不過幾個衝鋒便拜倒在朕的大軍的鐵蹄之下。
隻怕吐蕃大軍之所以這般輕易地攻入中原,全是因為吐穀渾還有黨項羌這兩隻養不熟的白眼狼吃裏扒外,放水讓他們肆意入侵的。
若非因為賢婿恩威並濟,再度降服了這兩隻白眼狼,隻怕落到朕的手裏,就該將他們趕盡殺絕,以絕後患了。
事後,賢婿又向朕請旨,趁勝追擊,對吐蕃本土發起進攻,朕也同意了。
鬆讚幹布數十萬軍大敗,吐蕃本土必然空虛,就是不空虛,隻怕本次吐蕃也是元氣大傷,一鼓作氣,正是拿下吐蕃的最好時機。
如朕與賢婿所料,一到吐蕃本地,天兵所至,吐蕃望風而降。
朕也順勢任命賢婿為安藏都護府都護,執掌吐蕃之地一切軍政大權,同時進爵冠軍國公,為將來賢婿拜相而準備。
吐蕃非我族類,較之以往高句麗、新羅、百濟、吐穀渾、黨項羌這些世代受我華夏文化影響的藩屬蠻夷也多有不同。
此地既非我族類,更不曾拜學我華夏禮儀,不通我經典教化。
若是賢婿在此之地能夠推行漢化,安定治理,緩解兩族之間的矛盾,能夠處理好比中原州郡更複雜的政治環境,這比在中原任職刺史更具資曆與話語。
隻要賢婿在吐蕃做出了相當的功績,朕就可以順勢將賢婿調迴京城,正式授予賢婿宰相之職。
賢婿在吐蕃一年,成功將漢學以及我朝各項製度推廣,地域穩定,人心歸服。
朕已經看到了賢婿經天緯地的為政才能,故朕決定將賢婿從西藏召迴京城,並出任禦史大夫一職,正式拜為宰相。
而此年已是貞觀十四年,距離賢婿離京已經兩年有餘,長安距西藏又路途遙遠,隻怕賢婿要等到貞觀十五年時,才得以迴京。
然而在賢婿離京的這兩年時間裏,長安城中也發生了不少大事。
最讓朕難受的,便是發生在高明與青雀朕的兩個嫡子親兄弟之間的鬥爭。
輔機,作為朕少小相知的國家功臣讓朕大失所望,竟然在主持編纂《氏族誌》的時候,將七宗五姓的崔家列為第一等,而朕作為皇帝卻排在七宗五姓之下。
堂堂皇帝的地位竟然還不比自己的大臣,也不知道輔機心裏是怎麽想的!
他長孫無忌害怕得罪七宗五姓,可是他難道就不害怕得罪朕這個皇帝嗎!
蠢貨!
若不是看在觀音婢的麵子上,朕肯定要狠狠收拾無忌這個蠢貨!
可同樣作為觀音婢親屬的高士廉,卻要聰明得多!
知道把朕放在第一位,知道什麽是天子,什麽是唯我獨尊的帝王!
朕把高士廉提升到了尚書右仆射的位置,中書令由楊師道接任,吏部尚書交到了侯君集的手上,而賢婿也讓朕安排到侯君集落下的兵部尚書的位置。
鑒於賢婿的年紀還年輕,怕在朝堂上不能服眾,朕並沒有讓他一步到位成為宰相,而是任命為校檢兵部尚書之職。
可或許這小子天生就是宰相的料子,他一到兵部,兵部的辦事效率都大大地提高了,幾次得到了玄齡的誇讚。
可朕其實知曉,這小子其實就是個甩手掌櫃,在兵部都是不管事的,除了重要的財政與人事大權,其他都甩給了下邊的侍郎。
可這就是真正宰相的能力!
上人勞人!
身為宰相,上承天子,下撫百官,肩上扛著是整個國家。
最重要的不是他處理細致政務的能力,而是他能不能團結官員,安定朝政,並將手下官員的才能都發揮出來的能力!
毋庸置疑,程處弼是妥當的宰相之才!
可是,他還缺乏重要的履曆與心境!
他畢竟沒有撫慰一方,作為一方封疆大吏主持一方政務,掌管一方百姓生死的履曆。
他也沒有能夠在執掌一方數萬、乃至數十萬百姓生死之時,卻依舊保持穩定心境,臨危不亂,並妥善處理好問題的心境。
有了這樣的履曆和心境,他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宰相,主掌朝政大權的尚書左右仆射這樣的宰相,而並非是中書令、侍中這般參政議政的宰相!
而在此間,吐蕃酋長鬆讚幹布率軍侵犯了我大唐邊郡鬆州。
為了保持救援的隱蔽性和及時性以便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朕聽從了程處弼的建議,讓程處弼親率全新組建的羽林衛精騎趕往鬆州馳援。
這一戰,也正好用來檢驗羽林衛的戰力。
程處弼是天生的將才,不,他該是騎神!
運用騎兵如神,隻怕李靖運用騎兵,在他的麵前也要遜色不少。
馳援鬆州的程處弼一戰之下便將鬆讚幹布打得潰不成軍。
其後,鬆讚幹布在對鬆州發起的數次攻堅戰爭中都以重大失利而結束。
最後,還不得不退兵。
而在退兵過程中,麵對羽林衛鐵騎的強勢打擊,以全軍覆沒而告終。
鬆讚幹布本人,甚至聽說還來個馬前失蹄,不小心跌倒在了馬下,為萬馬踐踏而死。
沒想到多少也算個梟雄人物的鬆讚幹布就這麽窩囊的死在了馬下,這倒是讓朕苦笑不得。
而吐蕃大軍的真正勢力,似乎也不過如此,不過幾個衝鋒便拜倒在朕的大軍的鐵蹄之下。
隻怕吐蕃大軍之所以這般輕易地攻入中原,全是因為吐穀渾還有黨項羌這兩隻養不熟的白眼狼吃裏扒外,放水讓他們肆意入侵的。
若非因為賢婿恩威並濟,再度降服了這兩隻白眼狼,隻怕落到朕的手裏,就該將他們趕盡殺絕,以絕後患了。
事後,賢婿又向朕請旨,趁勝追擊,對吐蕃本土發起進攻,朕也同意了。
鬆讚幹布數十萬軍大敗,吐蕃本土必然空虛,就是不空虛,隻怕本次吐蕃也是元氣大傷,一鼓作氣,正是拿下吐蕃的最好時機。
如朕與賢婿所料,一到吐蕃本地,天兵所至,吐蕃望風而降。
朕也順勢任命賢婿為安藏都護府都護,執掌吐蕃之地一切軍政大權,同時進爵冠軍國公,為將來賢婿拜相而準備。
吐蕃非我族類,較之以往高句麗、新羅、百濟、吐穀渾、黨項羌這些世代受我華夏文化影響的藩屬蠻夷也多有不同。
此地既非我族類,更不曾拜學我華夏禮儀,不通我經典教化。
若是賢婿在此之地能夠推行漢化,安定治理,緩解兩族之間的矛盾,能夠處理好比中原州郡更複雜的政治環境,這比在中原任職刺史更具資曆與話語。
隻要賢婿在吐蕃做出了相當的功績,朕就可以順勢將賢婿調迴京城,正式授予賢婿宰相之職。
賢婿在吐蕃一年,成功將漢學以及我朝各項製度推廣,地域穩定,人心歸服。
朕已經看到了賢婿經天緯地的為政才能,故朕決定將賢婿從西藏召迴京城,並出任禦史大夫一職,正式拜為宰相。
而此年已是貞觀十四年,距離賢婿離京已經兩年有餘,長安距西藏又路途遙遠,隻怕賢婿要等到貞觀十五年時,才得以迴京。
然而在賢婿離京的這兩年時間裏,長安城中也發生了不少大事。
最讓朕難受的,便是發生在高明與青雀朕的兩個嫡子親兄弟之間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