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押解迴京的齊王李祐,被李二陛下定以“謀反罪”貶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
本來李二陛下不想殺害這個兒子,隻想貶為庶人,徙之邊州,圈禁起來的。
可是這個兒子所犯下來的罪過,不僅是造他李世民的反,更是殺害了自己的師長權萬紀,並且將權萬紀分屍肢解拋屍廁所之中!
這樣殘忍的殺害朝廷命官、殺害師長的人,是不能為大唐、為天下所容!
他必須給朝廷百官一個交代,給天下儒林一個交代,給孝治天下一個交代!
身為天子,富有四海,可此時,李二陛下卻非常的清明,他並不能為所欲為。
同時,為了進一步撫平天下,李二陛下追贈權萬紀為齊州都督、武都郡公,食二千戶,諡曰‘敬’;韋文振為左武衛將軍、襄陽縣公,食千戶,以其子嗣襲承爵位。
齊王李祐雖死,可整個謀反案卻並沒有結束,李二陛下以禦史台、刑部、大理寺進行三台會審,對齊王李祐的同黨進行清查。
三台會審,以禦史台禦史大夫程處弼為主,大理寺卿孫伏伽次之,暫代母喪的劉德威署理刑部事務的刑部侍郎閻立本再次。
按照華夏的慣例但凡是謀反案主要參與者至少是要夷三族,來懲前毖後,以儆效尤。
當然也有誅九族的,不過最狠的要數明成祖朱棣誅殺方孝孺案了。
明成祖將忠誠於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誅殺十族,連他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
三族,父母、兄弟、妻子:
父親、母親。兄親(哥哥)、兄姊(嫂嫂)。弟親(弟弟)、弟妹(弟婦)。男親(男兒)、男女/男婦(兒婦)。姊親(姐姐)、姊兄(姐夫)。妹親(妹妹)、妹弟(妹夫)。女親(女兒)、女男/女婿(兒婿)。
可是這一查,卻沒有查好,卻牽連出來了東宮的紇幹承基,因為紇幹承基是昝君謨的妹夫。
雖然現在紇幹承基和昝君謨各事一主,可是年輕的時候,紇幹承基和昝君謨也都是遊俠圈子的出名人物,浩蕩離愁,仗劍狂歌。
昝君謨和紇幹承基的關係非常之好,不僅兩人是同過生死、共過患難的弟兄,昝君謨更將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了紇幹承基,這在當時的遊俠圈也是一段佳話。
隨著年紀的增長,也就慣看了之前混混蕩蕩的日子,都投靠給了官宦人家做了爪牙,紇幹承基追隨了太子李承乾,昝君謨則被人介紹給了齊王李祐。
兩人開始了各為其主的官宦衛士生活。
可惜,因為齊王李祐的案件,兩人再次糾葛到了一起,因為按照夷三族的製度,紇幹承基是昝君謨的妹夫,也在誅殺之列。
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
紇幹承基為圖自保求生,主動在獄中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並將太子李承乾的同黨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等人的名字盡書於帛,請求免死!
看到大理寺卿孫伏伽呈上來的關於紇幹承基所寫的這封名冊之後,即使程處弼的心理早就準備卻還是為此事而大驚失色!
他知道,曆史上的李承乾確實是因為李祐的謀反失敗,而牽連出紇幹承基,進而再牽連出整個李承乾的謀反案!
可是,當自己也親身經曆在這段曆史之後,他沒有想通,為什麽李承乾會謀反!
李二陛下已經在公開地場合三番五次地申明了,他並沒有易儲之心,並不會廢除李承乾這個太子,換上魏王李泰為太子,為什麽李承乾還會謀反!
雖然沒有想明白李承乾為什麽會謀反,但程處弼卻沒有半分的遲疑,趕忙地請入宮中,將這份千斤之重的證供名單上報兩儀殿。
相比於當時得知齊王李祐謀反的消息時,李二陛下的滿麵憤怒,現在的李二陛下更是如同晴天霹靂般,搖搖欲墜,任那手中的證供飄搖在地。
而他那偉岸的身軀也如同那飄蕩而下的證供,弱不經風,頹然地倒靠在榻上,兩眼咕嚕得瞪得老大,充斥著惶恐,嘴裏含含糊糊地神經質地念叨著什麽。
因為李二陛下的聲音太小,程處弼並沒有聽清楚他在說些什麽,但是從他那嘴形,或許是在念叨著‘報應’......
過了許久,李二陛下才緩緩從這件令其失神喪智的大事中迴過神來。
但迴過神來後的李二陛下,並沒有像聽到齊王李祐謀反後那般大怒,而是揚著一張冷酷無情地冰冷麵容,顧看著程處弼:
“賢婿,你告訴朕,這件事情,你知不知情!”
太子謀反,他不相信這般捅破天的大事,程處弼這個執掌錦衣衛的重臣會毫不知情,會沒有掌控一點訊息!
可程處弼竟然沒有向他上報一點,關於李承乾謀反的事項!
這一刻,熟悉李二陛下的程處弼非常清楚,李二陛下是真的怒了,是發自身心的龍顏大怒,比之前李祐謀反還要嚴重百倍、千倍!
可是,麵對李二陛下的質問,程處弼卻非常的坦然:
“小婿知情!”
“既然你知情,可朕為什麽沒有見你上報!”
李二陛下雙目銳利,聲音更甚嚴寒。
程處弼且不為所動,冷靜地直麵著李二陛下:“不僅僅是小婿知情,嶽父大人也知情!”
李二陛下神色一愣,隨即聲勢淩厲,高聲喝問:“朕何來知情!”
程處弼直麵著李二陛下,沉著地坦言道:
“此前,衛國公李相早就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可嶽父大人卻不為所動;
其後,禮部尚書任城王叔也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智小而言大,必為禍首’,可嶽父大人依舊不以為意;
月前,洛州都督鄖國公亦向嶽父大人告發‘侯君集當與公反’,可是嶽父大人還是不以為然!”
“衛國公李相、禮部尚書任城王、洛州都督鄖國公三位重臣均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心存反誌,嶽父大人可有異乎?”
本來李二陛下不想殺害這個兒子,隻想貶為庶人,徙之邊州,圈禁起來的。
可是這個兒子所犯下來的罪過,不僅是造他李世民的反,更是殺害了自己的師長權萬紀,並且將權萬紀分屍肢解拋屍廁所之中!
這樣殘忍的殺害朝廷命官、殺害師長的人,是不能為大唐、為天下所容!
他必須給朝廷百官一個交代,給天下儒林一個交代,給孝治天下一個交代!
身為天子,富有四海,可此時,李二陛下卻非常的清明,他並不能為所欲為。
同時,為了進一步撫平天下,李二陛下追贈權萬紀為齊州都督、武都郡公,食二千戶,諡曰‘敬’;韋文振為左武衛將軍、襄陽縣公,食千戶,以其子嗣襲承爵位。
齊王李祐雖死,可整個謀反案卻並沒有結束,李二陛下以禦史台、刑部、大理寺進行三台會審,對齊王李祐的同黨進行清查。
三台會審,以禦史台禦史大夫程處弼為主,大理寺卿孫伏伽次之,暫代母喪的劉德威署理刑部事務的刑部侍郎閻立本再次。
按照華夏的慣例但凡是謀反案主要參與者至少是要夷三族,來懲前毖後,以儆效尤。
當然也有誅九族的,不過最狠的要數明成祖朱棣誅殺方孝孺案了。
明成祖將忠誠於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誅殺十族,連他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處死!
三族,父母、兄弟、妻子:
父親、母親。兄親(哥哥)、兄姊(嫂嫂)。弟親(弟弟)、弟妹(弟婦)。男親(男兒)、男女/男婦(兒婦)。姊親(姐姐)、姊兄(姐夫)。妹親(妹妹)、妹弟(妹夫)。女親(女兒)、女男/女婿(兒婿)。
可是這一查,卻沒有查好,卻牽連出來了東宮的紇幹承基,因為紇幹承基是昝君謨的妹夫。
雖然現在紇幹承基和昝君謨各事一主,可是年輕的時候,紇幹承基和昝君謨也都是遊俠圈子的出名人物,浩蕩離愁,仗劍狂歌。
昝君謨和紇幹承基的關係非常之好,不僅兩人是同過生死、共過患難的弟兄,昝君謨更將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了紇幹承基,這在當時的遊俠圈也是一段佳話。
隨著年紀的增長,也就慣看了之前混混蕩蕩的日子,都投靠給了官宦人家做了爪牙,紇幹承基追隨了太子李承乾,昝君謨則被人介紹給了齊王李祐。
兩人開始了各為其主的官宦衛士生活。
可惜,因為齊王李祐的案件,兩人再次糾葛到了一起,因為按照夷三族的製度,紇幹承基是昝君謨的妹夫,也在誅殺之列。
紇幹承基因此被關押在大理寺的獄中,按罪當處死。
紇幹承基為圖自保求生,主動在獄中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並將太子李承乾的同黨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等人的名字盡書於帛,請求免死!
看到大理寺卿孫伏伽呈上來的關於紇幹承基所寫的這封名冊之後,即使程處弼的心理早就準備卻還是為此事而大驚失色!
他知道,曆史上的李承乾確實是因為李祐的謀反失敗,而牽連出紇幹承基,進而再牽連出整個李承乾的謀反案!
可是,當自己也親身經曆在這段曆史之後,他沒有想通,為什麽李承乾會謀反!
李二陛下已經在公開地場合三番五次地申明了,他並沒有易儲之心,並不會廢除李承乾這個太子,換上魏王李泰為太子,為什麽李承乾還會謀反!
雖然沒有想明白李承乾為什麽會謀反,但程處弼卻沒有半分的遲疑,趕忙地請入宮中,將這份千斤之重的證供名單上報兩儀殿。
相比於當時得知齊王李祐謀反的消息時,李二陛下的滿麵憤怒,現在的李二陛下更是如同晴天霹靂般,搖搖欲墜,任那手中的證供飄搖在地。
而他那偉岸的身軀也如同那飄蕩而下的證供,弱不經風,頹然地倒靠在榻上,兩眼咕嚕得瞪得老大,充斥著惶恐,嘴裏含含糊糊地神經質地念叨著什麽。
因為李二陛下的聲音太小,程處弼並沒有聽清楚他在說些什麽,但是從他那嘴形,或許是在念叨著‘報應’......
過了許久,李二陛下才緩緩從這件令其失神喪智的大事中迴過神來。
但迴過神來後的李二陛下,並沒有像聽到齊王李祐謀反後那般大怒,而是揚著一張冷酷無情地冰冷麵容,顧看著程處弼:
“賢婿,你告訴朕,這件事情,你知不知情!”
太子謀反,他不相信這般捅破天的大事,程處弼這個執掌錦衣衛的重臣會毫不知情,會沒有掌控一點訊息!
可程處弼竟然沒有向他上報一點,關於李承乾謀反的事項!
這一刻,熟悉李二陛下的程處弼非常清楚,李二陛下是真的怒了,是發自身心的龍顏大怒,比之前李祐謀反還要嚴重百倍、千倍!
可是,麵對李二陛下的質問,程處弼卻非常的坦然:
“小婿知情!”
“既然你知情,可朕為什麽沒有見你上報!”
李二陛下雙目銳利,聲音更甚嚴寒。
程處弼且不為所動,冷靜地直麵著李二陛下:“不僅僅是小婿知情,嶽父大人也知情!”
李二陛下神色一愣,隨即聲勢淩厲,高聲喝問:“朕何來知情!”
程處弼直麵著李二陛下,沉著地坦言道:
“此前,衛國公李相早就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將謀反’,可嶽父大人卻不為所動;
其後,禮部尚書任城王叔也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智小而言大,必為禍首’,可嶽父大人依舊不以為意;
月前,洛州都督鄖國公亦向嶽父大人告發‘侯君集當與公反’,可是嶽父大人還是不以為然!”
“衛國公李相、禮部尚書任城王、洛州都督鄖國公三位重臣均向嶽父大人進言侯君集,心存反誌,嶽父大人可有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