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信,他程處弼還能再寫出第二篇傳世之作!
李泰氣鼓鼓地頂著大肚子,再次站到了程處弼的身邊。
同樣難以相信的李二陛下以及其他的賓客們也都跟著一起往幾案聚攏了過去,將整個幾案團團圍住。
畢竟一連寫下兩篇傳世之作這種事情,太過於驚世駭俗了,不管會不會發生奇跡,任何人都想親眼見證這一刻!
“從軍行......”
看到詩名,李泰輕聲地‘切’上一聲,嘴角微微翹起一抹舒心的弧度。
從軍行,樂府舊題,很普通的詩名而已。
“烽火照帝京,心中自不平......”
再看前兩句詩,李泰嘴角的弧度就更高翹了,心裏更是舒坦,不屑之情也更盛了。
不就是通過“烽火”這一景物描寫,把戰爭開始形象化,把軍情緊急表現出來,然後通過“照”字進一步渲染緊張氣氛。
這有什麽難的,最基本的手法而已,我也會。
至於什麽‘心中自不平’,這句詩寫得不就和平素說話似的,能有什麽營養。
戰爭來臨了,誰他娘的心理不緊張,誰他娘的內心能平靜得下來,肯定是‘心中自不平’!
一看程處弼就了全詩一般的句子就寫出這麽沒營養的兩句話,李泰這心裏高興得快要飛天了,就等著程處弼寫完,好好批駁他一番了。
他就知道一個人怎麽可能在頃刻之間寫下兩首能夠青史流芳的傳世之作嘛!
說不得,第一首詩還是程處弼,早就在那些年無聊的軍旅生活中琢磨出來的,隻是沒有機會裝逼,所以才沒有在眾人麵前顯擺罷了。
隻是他剛才失策了,主動提出讓程處弼寫軍旅為題的詩篇,才給了程處弼裝逼的機會,不然,第一首詩就可以讓他顏麵掃地了!
再看程處弼這開篇的兩句詩之後,周圍的眾人也連連搖頭,輕噓短歎得多。
這‘烽火照帝京,心中自不平’和之前那首氣勢雄渾且撒血淚、以大入小以小見大的‘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根本沒得比!
完全就是天差地別!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在眾人的惋歎失意之間,第三句、第四句詩已經出來了。
李泰心裏打了下顫,那翹上天的鼻子壓低了。
“牙璋辭鳳闕”,是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兵符的代稱,而“鳳闕”是皇宮的代稱。
程處弼用這兩個代稱詞,顯出文采,更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麵的隆重和莊嚴。
“鐵騎繞龍城”,上一句還在京城,準備出征,這一句就已經趕到了胡夷祭天聖地的龍城,體現出唐軍的兵貴神速,已經神速地到達戰場。
同時,“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以‘鐵騎’體現出唐軍的神勇無敵、節節勝利。
若非唐軍神勇無敵、節節勝利,又怎會以‘繞’字,將敵方聖地龍城城圍得水泄不通。
短短十個字就將直抵龍城之前的所有戰事,一掃而過,而內容豐富,毫不空洞,且用詞對仗極為工整。
程處弼遣詞運筆之老練、狠辣、精準,李泰不得不佩服!
可是他也就這麽一歎,鼻子也就壓低了一點點而已。
因為程處弼雖然這兩句是寫得非常之好,可是他寫完了呀!
就算這兩句寫得好那又怎麽樣,這一首詩看下來,也不過是首普通之作而已。
“妹婿呀,你別著急署名,你先聽孤好好跟你說道說道,你這首詩呀......”
趁著程處弼提著毛筆去硯台添墨的時候,李泰高叫一聲,就準備開話,把程處弼這首詩好好批上一通。
“誰跟你說我詩寫完了?”
程處弼看傻子似的白了眼。
“你這詩不就......”
李泰臉色脹紅,著急地反駁道,可話還沒說完,就自個先硬生生地憋迴去了,脹紅得更厲害,深長喘著粗氣。
還好他沒有把詩隻有四句的話說出來,不然就自個鬧了大笑話!
但眾人那古怪的神色,卻讓他心虛不已,後悔自個操之過急,不僅沒有反打程處弼一臉,還差點又給自個鬧了個笑話。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一如此前一二三四句的景物描寫,五六句程處弼還是沒有從正麵著筆,依舊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
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狂風唿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
兩句詩,別具機抒,有聲有色,各臻其妙,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描寫大決戰的場麵。
且巧妙結合,雪顯風大,風助雪勢,聲色交融,更烘托出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麵。
聽了這兩句詩後,李泰那鼻子已經完全低下去了,嘴角也憋平了。
可周圍那些賓客的眸光裏卻是越加的興奮,沒有直接戰鬥,完全是景物描寫,但卻更為高明,氛圍完全彰顯,精神完美體現!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不,這精神並沒有體現完,這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
那浴雪奮戰、英勇殺敵的戰士,竟然是一名投筆從戎的書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程處弼署好名後,自將詩詞朗誦一遍,微吹筆墨,然後笑帶春風地看向李泰。
“適才看魏王殿下對微臣這首《從軍行》頗有微詞,想要指教指教,不知魏王殿下有何高見,微臣當洗耳恭聽!”
“......”
李泰隻想表示洗你麻痹!
又一篇可傳唱千年的傳世之作,你讓我怎麽指教!如何高見!
李泰氣鼓鼓地頂著大肚子,再次站到了程處弼的身邊。
同樣難以相信的李二陛下以及其他的賓客們也都跟著一起往幾案聚攏了過去,將整個幾案團團圍住。
畢竟一連寫下兩篇傳世之作這種事情,太過於驚世駭俗了,不管會不會發生奇跡,任何人都想親眼見證這一刻!
“從軍行......”
看到詩名,李泰輕聲地‘切’上一聲,嘴角微微翹起一抹舒心的弧度。
從軍行,樂府舊題,很普通的詩名而已。
“烽火照帝京,心中自不平......”
再看前兩句詩,李泰嘴角的弧度就更高翹了,心裏更是舒坦,不屑之情也更盛了。
不就是通過“烽火”這一景物描寫,把戰爭開始形象化,把軍情緊急表現出來,然後通過“照”字進一步渲染緊張氣氛。
這有什麽難的,最基本的手法而已,我也會。
至於什麽‘心中自不平’,這句詩寫得不就和平素說話似的,能有什麽營養。
戰爭來臨了,誰他娘的心理不緊張,誰他娘的內心能平靜得下來,肯定是‘心中自不平’!
一看程處弼就了全詩一般的句子就寫出這麽沒營養的兩句話,李泰這心裏高興得快要飛天了,就等著程處弼寫完,好好批駁他一番了。
他就知道一個人怎麽可能在頃刻之間寫下兩首能夠青史流芳的傳世之作嘛!
說不得,第一首詩還是程處弼,早就在那些年無聊的軍旅生活中琢磨出來的,隻是沒有機會裝逼,所以才沒有在眾人麵前顯擺罷了。
隻是他剛才失策了,主動提出讓程處弼寫軍旅為題的詩篇,才給了程處弼裝逼的機會,不然,第一首詩就可以讓他顏麵掃地了!
再看程處弼這開篇的兩句詩之後,周圍的眾人也連連搖頭,輕噓短歎得多。
這‘烽火照帝京,心中自不平’和之前那首氣勢雄渾且撒血淚、以大入小以小見大的‘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根本沒得比!
完全就是天差地別!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在眾人的惋歎失意之間,第三句、第四句詩已經出來了。
李泰心裏打了下顫,那翹上天的鼻子壓低了。
“牙璋辭鳳闕”,是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兵符的代稱,而“鳳闕”是皇宮的代稱。
程處弼用這兩個代稱詞,顯出文采,更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麵的隆重和莊嚴。
“鐵騎繞龍城”,上一句還在京城,準備出征,這一句就已經趕到了胡夷祭天聖地的龍城,體現出唐軍的兵貴神速,已經神速地到達戰場。
同時,“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以‘鐵騎’體現出唐軍的神勇無敵、節節勝利。
若非唐軍神勇無敵、節節勝利,又怎會以‘繞’字,將敵方聖地龍城城圍得水泄不通。
短短十個字就將直抵龍城之前的所有戰事,一掃而過,而內容豐富,毫不空洞,且用詞對仗極為工整。
程處弼遣詞運筆之老練、狠辣、精準,李泰不得不佩服!
可是他也就這麽一歎,鼻子也就壓低了一點點而已。
因為程處弼雖然這兩句是寫得非常之好,可是他寫完了呀!
就算這兩句寫得好那又怎麽樣,這一首詩看下來,也不過是首普通之作而已。
“妹婿呀,你別著急署名,你先聽孤好好跟你說道說道,你這首詩呀......”
趁著程處弼提著毛筆去硯台添墨的時候,李泰高叫一聲,就準備開話,把程處弼這首詩好好批上一通。
“誰跟你說我詩寫完了?”
程處弼看傻子似的白了眼。
“你這詩不就......”
李泰臉色脹紅,著急地反駁道,可話還沒說完,就自個先硬生生地憋迴去了,脹紅得更厲害,深長喘著粗氣。
還好他沒有把詩隻有四句的話說出來,不然就自個鬧了大笑話!
但眾人那古怪的神色,卻讓他心虛不已,後悔自個操之過急,不僅沒有反打程處弼一臉,還差點又給自個鬧了個笑話。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一如此前一二三四句的景物描寫,五六句程處弼還是沒有從正麵著筆,依舊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
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狂風唿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
兩句詩,別具機抒,有聲有色,各臻其妙,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描寫大決戰的場麵。
且巧妙結合,雪顯風大,風助雪勢,聲色交融,更烘托出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麵。
聽了這兩句詩後,李泰那鼻子已經完全低下去了,嘴角也憋平了。
可周圍那些賓客的眸光裏卻是越加的興奮,沒有直接戰鬥,完全是景物描寫,但卻更為高明,氛圍完全彰顯,精神完美體現!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不,這精神並沒有體現完,這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
那浴雪奮戰、英勇殺敵的戰士,竟然是一名投筆從戎的書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程處弼署好名後,自將詩詞朗誦一遍,微吹筆墨,然後笑帶春風地看向李泰。
“適才看魏王殿下對微臣這首《從軍行》頗有微詞,想要指教指教,不知魏王殿下有何高見,微臣當洗耳恭聽!”
“......”
李泰隻想表示洗你麻痹!
又一篇可傳唱千年的傳世之作,你讓我怎麽指教!如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