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是民間傳聞,人斷氣之時穿的哪身衣裳,到了陰間,便還是那身衣裳,若是斷氣之時穿的破破爛爛的,那在黃泉路上便隻能瘦寒涼之苦了。
隻能待七七燒完,四十九日之後再找人做法,才能給鬼魂穿上壽衣。
丁氏對這些一向頗為講究。
雲嬌與一眾姨母哭的幾乎背過氣去,待她緩過神之時,錢老夫人已然去了,她雙目禁閉神色安然,壽衣穿戴整齊的躺在了棺材蓋上,扶鬆的抬著她要往前頭堂屋正廳去。
雲嬌見狀又是哭的難以自抑,蒹葭與木槿一左一右扶著她,也都陪著掉淚。
那廂,錢疏被扶鬆頭子指揮著,手持一把黑傘,撐在錢老夫人頭頂。
人既去世了屍身便再見不得天光了,這黑傘便是專門擋太陽用的,哪怕是陰天,也須得撐傘。
雲嬌被姨母們拉著,也一道去了正廳,一路上哭聲不斷,錢姨娘摟著她淚如雨下:“嬌兒,往後姨娘便是沒爹沒娘的人了……”
雲嬌隻覺心中哀慟,什麽言語也說不出,隻餘眼淚直刷刷的往下落。
她不愛哭,也從未這般痛哭過,可如今,她需要眼淚宣泄心頭的悲苦,排解失去至親的錐心之痛。
那個將她一手帶大的婆奶奶真的走了,再也不會出現在她跟前,不會手把手的教她繡花,不會絮絮叨叨的告訴她眼淚是最無用的,再也不會有人教她隱忍教她順勢而為,蓄勢而發。
她隻要一想到外祖母往日同她在一塊的情形,便覺得心中仿佛係著一條無形的鐵索,走一步,扯一下,直牽的五髒肺腑都隱隱作痛。
前頭正廳已經忙碌起來,棺材板下麵支著兩張高腳凳子,錢老夫人被擺放在大廳右側靠牆,頭南腳北,口中含著雲片糕,臉上蓋著黃草紙,頭前擺著一張矮幾上頭點著一盞長明燈,並幾碟貢菜。
錢世海與丁氏以及錢世林皆已披麻戴孝,街坊四鄰聽了信,皆來幫忙,圍著桌子撕孝布,做孝衣。
家中下人四散,去各處親屬家中報信,扶鬆頭子做慣了這個行當,由他來安排,一切皆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如今一切皆已安排妥當,便隻等著家中小輩們都齊了,燒清湯紙。
清湯紙算是最後與兒孫們告別,死者在家中大門正中央,坐北朝南,腳踩籮篩,籮篩裏頭放著柏樹枝,萬年青,寓意死後護佑子孫昌盛,謂之百子萬年青。
死者麵前放著一張四方桌,上擺八樣小菜,皆隻放油不放鹽,在熱鍋中滾一遍。
大淵朝民間傳聞鬼魂吃東西是不需要鹽的,隻吸食一些熱氣便可。
在堂屋門口正中央,會擺上一敞口小缸,稱之為灰缸,是用來燒紙錢的,一般有老人的人家都會備上一個,以防老人過世要用。
老人過世辦完後事之後,便有一畫像,擺放在正廳條桌西頭。
三年之內,每日三餐皆從鍋中盛出頭一碗,端到畫像跟前,而後在灰缸中點些紙錢,先敬先人,謂之端飯。
且三年之內,有亡者之人家中過年不得貼喜錢,門口也不可放炮仗。
待的三年過後,家中蒸些小小的白麵饅頭,到墳前散給鄰裏們搶著分了,再放些炮仗,這才算脫了孝,謂之上寅。
上寅之時,按照習俗,會帶上一隻大公雞,若是那公雞在放炮仗之時打鳴了,那便是極好的兆頭,寓意亡者護佑,家中往後便要興旺發達了。
在燒清湯紙之時,須得家中小輩到齊,皆安靜跪在靈前,手拿楊樹枝,不得有絲毫哭聲,否則死者對陽間留戀,走的便不安寧。
錢家親眷具在帝京,下人們往來之間自然耽擱時辰,待的小輩們幾乎來的齊了,已然是後半夜。
把言歡並不曾親至,而是指派身邊常用的小廝平步,送來了帛金,另有一提紙錢。
這原是雲嬌意料之中,父親愛惜自己的羽毛勝過性命,又怎會出現在此,讓旁人詬病?
隻是平步後來所言,著實出乎雲嬌意料。
“九姑娘,借一步說話。”平步走到她跟前,行了一禮。
雲嬌與他一道出了正廳,在廊下找了一僻靜處,蒹葭跟了上去。
“何事,說吧,”雲嬌瞧著平步。
“姑娘,”平步往前一步,小聲開口道:“小的臨來之時,老爺特意叮囑小的告知姑娘,錢老夫人駕鶴之事,他便不派人去告知大少爺了,姑娘也無需多事。
老爺言道:一來路途遙遠,叫這許多賓客等著大少爺,不大妥當。
二來眼下年關已近,書院正是臨近考課之時,老爺也怕耽誤了大少爺的學業。
便讓姑娘與錢老爺告個罪,這頭便不必等著大少爺了。”
雲嬌聞言俏目圓睜,心中一片慍怒,外祖母病故,照習俗屍身須在家中擺放三日。
而哥哥就讀的書院離萊州不過一日多路程,若是早早派人知會,日夜兼程,哥哥便是趕不上迴來燒清湯紙,也是能趕在外祖母入土之前見上一麵的。
且哥哥幼時亦常在外祖母跟前,他為人最重情誼,若知曉此事定然不顧一切來送外祖母一程,父親怎能如此草率便替哥哥做了決定?
日後待哥哥迴來知曉此事,必不會與他幹休。
她攥著手心,片刻又鬆開。
父親這哪是怕耽誤了哥哥的學業?分明是自私自利考慮他自己的仕途才是。
哥哥如今是家中唯一的嫡子,記在家中主母名下,若是哥哥趕來給外祖母送殯,叫好事者瞧見了,翻出父親當年那件見不得光之事,誤了他的仕途,可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嗎?
雲嬌心知與一個小廝多說無益,他隻是傳個話而已,靜默半晌,點點頭示意他退下。
她有心讓穀莠子前去知會哥哥,可穀莠子如今與她那幾個姨父一同忙著采買置辦喪葬所需,實在分不開身。
此等事宜依照習俗,原是把言歡作為姑爺該盡的本分,如今卻讓個小廝替代,雲嬌想到此處,心中愈發悲憤。
“蒹葭,”緩了片刻,她開口道:“你去將此事告知姨娘一聲罷。”
隻能待七七燒完,四十九日之後再找人做法,才能給鬼魂穿上壽衣。
丁氏對這些一向頗為講究。
雲嬌與一眾姨母哭的幾乎背過氣去,待她緩過神之時,錢老夫人已然去了,她雙目禁閉神色安然,壽衣穿戴整齊的躺在了棺材蓋上,扶鬆的抬著她要往前頭堂屋正廳去。
雲嬌見狀又是哭的難以自抑,蒹葭與木槿一左一右扶著她,也都陪著掉淚。
那廂,錢疏被扶鬆頭子指揮著,手持一把黑傘,撐在錢老夫人頭頂。
人既去世了屍身便再見不得天光了,這黑傘便是專門擋太陽用的,哪怕是陰天,也須得撐傘。
雲嬌被姨母們拉著,也一道去了正廳,一路上哭聲不斷,錢姨娘摟著她淚如雨下:“嬌兒,往後姨娘便是沒爹沒娘的人了……”
雲嬌隻覺心中哀慟,什麽言語也說不出,隻餘眼淚直刷刷的往下落。
她不愛哭,也從未這般痛哭過,可如今,她需要眼淚宣泄心頭的悲苦,排解失去至親的錐心之痛。
那個將她一手帶大的婆奶奶真的走了,再也不會出現在她跟前,不會手把手的教她繡花,不會絮絮叨叨的告訴她眼淚是最無用的,再也不會有人教她隱忍教她順勢而為,蓄勢而發。
她隻要一想到外祖母往日同她在一塊的情形,便覺得心中仿佛係著一條無形的鐵索,走一步,扯一下,直牽的五髒肺腑都隱隱作痛。
前頭正廳已經忙碌起來,棺材板下麵支著兩張高腳凳子,錢老夫人被擺放在大廳右側靠牆,頭南腳北,口中含著雲片糕,臉上蓋著黃草紙,頭前擺著一張矮幾上頭點著一盞長明燈,並幾碟貢菜。
錢世海與丁氏以及錢世林皆已披麻戴孝,街坊四鄰聽了信,皆來幫忙,圍著桌子撕孝布,做孝衣。
家中下人四散,去各處親屬家中報信,扶鬆頭子做慣了這個行當,由他來安排,一切皆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如今一切皆已安排妥當,便隻等著家中小輩們都齊了,燒清湯紙。
清湯紙算是最後與兒孫們告別,死者在家中大門正中央,坐北朝南,腳踩籮篩,籮篩裏頭放著柏樹枝,萬年青,寓意死後護佑子孫昌盛,謂之百子萬年青。
死者麵前放著一張四方桌,上擺八樣小菜,皆隻放油不放鹽,在熱鍋中滾一遍。
大淵朝民間傳聞鬼魂吃東西是不需要鹽的,隻吸食一些熱氣便可。
在堂屋門口正中央,會擺上一敞口小缸,稱之為灰缸,是用來燒紙錢的,一般有老人的人家都會備上一個,以防老人過世要用。
老人過世辦完後事之後,便有一畫像,擺放在正廳條桌西頭。
三年之內,每日三餐皆從鍋中盛出頭一碗,端到畫像跟前,而後在灰缸中點些紙錢,先敬先人,謂之端飯。
且三年之內,有亡者之人家中過年不得貼喜錢,門口也不可放炮仗。
待的三年過後,家中蒸些小小的白麵饅頭,到墳前散給鄰裏們搶著分了,再放些炮仗,這才算脫了孝,謂之上寅。
上寅之時,按照習俗,會帶上一隻大公雞,若是那公雞在放炮仗之時打鳴了,那便是極好的兆頭,寓意亡者護佑,家中往後便要興旺發達了。
在燒清湯紙之時,須得家中小輩到齊,皆安靜跪在靈前,手拿楊樹枝,不得有絲毫哭聲,否則死者對陽間留戀,走的便不安寧。
錢家親眷具在帝京,下人們往來之間自然耽擱時辰,待的小輩們幾乎來的齊了,已然是後半夜。
把言歡並不曾親至,而是指派身邊常用的小廝平步,送來了帛金,另有一提紙錢。
這原是雲嬌意料之中,父親愛惜自己的羽毛勝過性命,又怎會出現在此,讓旁人詬病?
隻是平步後來所言,著實出乎雲嬌意料。
“九姑娘,借一步說話。”平步走到她跟前,行了一禮。
雲嬌與他一道出了正廳,在廊下找了一僻靜處,蒹葭跟了上去。
“何事,說吧,”雲嬌瞧著平步。
“姑娘,”平步往前一步,小聲開口道:“小的臨來之時,老爺特意叮囑小的告知姑娘,錢老夫人駕鶴之事,他便不派人去告知大少爺了,姑娘也無需多事。
老爺言道:一來路途遙遠,叫這許多賓客等著大少爺,不大妥當。
二來眼下年關已近,書院正是臨近考課之時,老爺也怕耽誤了大少爺的學業。
便讓姑娘與錢老爺告個罪,這頭便不必等著大少爺了。”
雲嬌聞言俏目圓睜,心中一片慍怒,外祖母病故,照習俗屍身須在家中擺放三日。
而哥哥就讀的書院離萊州不過一日多路程,若是早早派人知會,日夜兼程,哥哥便是趕不上迴來燒清湯紙,也是能趕在外祖母入土之前見上一麵的。
且哥哥幼時亦常在外祖母跟前,他為人最重情誼,若知曉此事定然不顧一切來送外祖母一程,父親怎能如此草率便替哥哥做了決定?
日後待哥哥迴來知曉此事,必不會與他幹休。
她攥著手心,片刻又鬆開。
父親這哪是怕耽誤了哥哥的學業?分明是自私自利考慮他自己的仕途才是。
哥哥如今是家中唯一的嫡子,記在家中主母名下,若是哥哥趕來給外祖母送殯,叫好事者瞧見了,翻出父親當年那件見不得光之事,誤了他的仕途,可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嗎?
雲嬌心知與一個小廝多說無益,他隻是傳個話而已,靜默半晌,點點頭示意他退下。
她有心讓穀莠子前去知會哥哥,可穀莠子如今與她那幾個姨父一同忙著采買置辦喪葬所需,實在分不開身。
此等事宜依照習俗,原是把言歡作為姑爺該盡的本分,如今卻讓個小廝替代,雲嬌想到此處,心中愈發悲憤。
“蒹葭,”緩了片刻,她開口道:“你去將此事告知姨娘一聲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