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篇為功利主義平反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 作者:南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別老看別人的“功利”不順眼,有本事你也“功利”一把瞧瞧。
“功利”這個詞,在中國人的字典裏基本上是偏“貶義”的。
但是,隻要我們足夠誠實,其實誰都會承認自己並不“討厭”這個詞。
不止如此,恐怕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極為熱衷(或者說熱愛)這個詞兒。隻是說出來怕挨板兒磚,憋在心裏了而已。
那麽,我就借這篇文章,冒一下挨板兒磚的風險,鬥膽給“功利主義”平個反。
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往往錯讀了“功利”的含義。他們往往偏執地認為,“功利”就是“損人利己”,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即,“功利”是一個很“自私”的東西。
其實不然,“功利”是個“中性詞”—它既不“自私”,也不“無私”。它是一個“純理性”的詞兒,本身並不具備任何“感性色彩”。
就是說,“功利”隻是確認“目標”,並努力達成目標的一個“工具”,一種“手段”而已。
或者,如果一定要說“功利”也可以有“感性”的東西,那也一定會是激情澎湃、熱情洋溢的東西,即一定是“正麵”的東西,而不是反麵的。
說得直白點兒,“功利心”越強,就越可以促使你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變得更執著、更沉迷、更堅定、更有幹勁兒!
“功利心”隻會給人帶來“向上”的刺激與動力,絕無可能讓人變得更沉淪、更“萎靡不振”。
說實話,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根本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功利心”太盛,相反,他們恰恰是沒有具備(或根本不懂)真正的“功利心”。
不信你可以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攔住100個年輕人,問問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到底有什麽“規劃”,有什麽“目標”,或者,如果這些詞兒都過於“一本正經”了的話,幹脆問問他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到底有什麽具體的“想法兒”,我敢保證,能給你一個相對清晰、相對靠譜的“迴答”的,絕對超不過10個人。
就是說,現在的絕大多數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還完全處於一種“兩眼一抹黑”的狀況。他們是“走哪算哪兒”,“根本沒想法兒”,整個兒活在“夢”裏,徹底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命運”和“上帝”了—真應了那首曾經紅極一時的老歌:“跟著感覺走,緊抓著夢的手”。
當然,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我還年輕,不著急。也許“走著走著”就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了。
但是,千萬別怪我“烏鴉嘴”,老實說這種想法真的是“害死人不償命”。我敢保證,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中有99%到最後都會“一事無成”,不得不麵對一個相當“慘淡”的人生。因為那些雖然懵懵懂懂,卻能走著走著“碰巧”找到人生之路的人,永遠不會超過1%。
這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沒辦法,我們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欠了債是要還的”。
但是,因為這樣就認定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沒希望”了,也未免太過偏激。
其實,正因為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沒有什麽理想,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麽,將來應該做什麽,沒有明確的人生定位,所以也許是一件好事—既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愛好”什麽,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有什麽“目標”,不如幹脆就把“功利主義”當成“目標”好了。
隻不過這種“功利”一定要具體一些,不能太過“虛無縹緲”,好歹“影影綽綽”地有個模糊的輪廓就行。
然後,你一定要用最現實、最務實的態度,想方設法地去掉一切無用、多餘的“雜質”,最大限度地走“捷徑”,紮紮實實地、一步一步地接近你的“功利目標”。
就是說,你一定要集中你的精力與資源,盡量交對自己有用的人,做對自己有用的事兒,盡量走能大幅度提升人生效率的“捷徑”,縮短通往“成功”的距離。
我在這裏簡單地介紹一個類似於“智慧樹”的做法。
你可以把你的“功利目標”當成是一棵大樹的“樹冠”,“知識”、“技能”、“經驗”、“資曆”、“人脈關係”、“資金條件”等等因素是它下麵的枝枝蔓蔓。然後在每一根枝蔓的下邊標注上哪些東西是你已經“擁有”的(這根“枝蔓”就到此結束),哪些你還沒有,或不足夠,你就再延續若幹根枝蔓,標注上獲得這些東西的途徑、手段、周期、評價標準等內容。如此延續下去,每達到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就讓那根枝蔓止步在那裏。當你把所有的枝枝蔓蔓都畫完時,你的“功利主義”樹苗就一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了。
但我在這裏要強調一點,真正的“功利”是需要極強的決心與毅力的,而且需要一種近似於偏執的執著。因此,千萬別把“功利”想象成一個特“輕浮”的事兒,那樣的功利隻能是“偽功利”,一錢不值。
比如說,現在社會上極為流行的“幹得好不如嫁得好”、“有個好工作不如有個好爹(或好‘幹爹’)”、“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絕不騎在自行車上笑”之類的說法,是不是一種“功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說,這當然是一種“功利”了,當別人都在撅著屁股,滿頭大汗地“苦拚”生活的時候,這些人已經開上寶馬車,住上大別墅了—這不等於比別人少奮鬥,多享受了二十年嘛!
但我不這麽想,何止如此,我還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把這種人和“功利”連在一起,簡直是對“功利”二字的侮辱。
不要誤會,我不是“憤青”,也沒有患上“紅眼病”,而且並無意傷害社會的“多元化”。我隻是說了一句“大實話”而已。
明擺著呢,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本事”,老想“寄生”在別人身上“討生活”的話,實在是一件太冒險的事兒。因為這就等於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有朝一日那個“被寄生”的人走了“背”字兒,這些“身無一技之長”且已“人老色衰”的主兒們恐怕就隻能剩下“要飯”這一條活路了。
就是說,最初的20年,這些人可能是比其他人多享受了;可是後邊的20年,他們有可能比別人混得更慘—因為最適合打拚,最有幹勁兒和活力的“黃金年齡段”他們什麽都沒幹,隻養了一身的“膘兒”和“嬌氣勁兒”,可是一旦“家道敗落”,需要他們出來“打拚”時,他們又錯過了打拚的“黃金年齡”,而且什麽也幹不了,什麽也不想幹,因此這些人的下半輩子會有多慘,是個人都想象得出來。
所以說,這其實是一種特危險的,走在“刀尖兒”上的活法。這種活法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功”,“利”也完全無從說起,所以也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傻蛋活法”。
說得露骨點兒,就算你想“傍大款”,也得先把自己“磨煉”成一個有本事的人才行。就是說,即便哪天離開那個人你也能活,而且還能活得好,再去“傍”也不遲。這樣做才可以降低“風險”,勉強搭上“功利”的邊兒。
不過話又說迴來,如果你真有這本事,其實“傍不傍”的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整天在家裏待著多沒勁啊,大好的年華,大好的人生為何不好好玩玩?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多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意義”也是一種“功利”。
所以說,《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才能稱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功利主義者”。
總之,隻有真正讓自己好,而且好得特“結實”的那種人才是真正懂得什麽是“功利”的人。
而讓自己好得“結實”,“輕浮”是絕對做不到的。它需要的是一種極為旺盛的“企圖心”以及“結結實實”的努力。
舉個我自身的例子。我在日留學時,身邊有很多“不務正業”的留學生同學,他們經常聚眾打牌、看通宵錄像,一起曠課去郊外泡溫泉什麽的,總之,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胸無大誌”的紈絝子弟。我從來不與他們交往,甚至有時見麵連招唿都不打。有人暗地裏勸我“你在留學生當中的口碑不太好啊,好多人說你太清高,特煩你!”我聞之啞然失笑“不好意思,我來日本有自己的目的,隻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行。請轉告那些對我不滿的人,就說對不起了,他們的心情我沒工夫照顧,反正將來迴國後誰也不認識誰。”
但是,我後來聽說自己的前輩留學生中有一個考上了早稻田大學(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學)的研究生,這件事兒激發了我報考該校的決心。我想方設法地通過這位學長的朋友認識了他,並想出種種借口接近他,虛心而貪婪地“刺探”各種報考該校的信息,然後拿出200%的精力“奮戰”了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考進了這所當初連想都不敢想的世界名校。
據說,著名導演馮小剛在事業最困難的時候,就曾一度比較“功利”—盡量和能為自己帶來“直接利益”的人交往,做能為自己帶來“直接利益”的事兒。這樣的做法,也為馮導最終擺脫困境,邁向人生成功的巔峰墊上了一塊厚重的“基石”。
其實,不隻是馮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功利”這一人生成功不可或缺的“利器”。隻有善於使用“功利”這把利器才能真正把握住機會,最終把自己拽到成功的“寶座”上去。
但是,在這裏有必要再重複一遍,“功利”不等於“自私”,它僅僅是一個人獲取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手段”與“工具”而已。事實上,往往很多成功人士雖然有著極強的“功利心”,但同時又是一個擁有“大愛”之人—正因為有了“功利”,有了人生的成功,因此他們也就具備了比普通人更易擁有“大愛”及表現“大愛”的資本和空間。
相反,那些動輒抨擊“功利”、不屑“功利”、不善“功利”之人往往是不折不扣的“懶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傻子。這種人到頭來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成功”,隻有在旁邊酸溜溜地說說“風涼話”,犯犯“紅眼病”的份兒了。
別老是看人家的“功利”不順眼,有本事你也“功利”一把瞧瞧。
“功利”這個詞,在中國人的字典裏基本上是偏“貶義”的。
但是,隻要我們足夠誠實,其實誰都會承認自己並不“討厭”這個詞。
不止如此,恐怕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極為熱衷(或者說熱愛)這個詞兒。隻是說出來怕挨板兒磚,憋在心裏了而已。
那麽,我就借這篇文章,冒一下挨板兒磚的風險,鬥膽給“功利主義”平個反。
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往往錯讀了“功利”的含義。他們往往偏執地認為,“功利”就是“損人利己”,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即,“功利”是一個很“自私”的東西。
其實不然,“功利”是個“中性詞”—它既不“自私”,也不“無私”。它是一個“純理性”的詞兒,本身並不具備任何“感性色彩”。
就是說,“功利”隻是確認“目標”,並努力達成目標的一個“工具”,一種“手段”而已。
或者,如果一定要說“功利”也可以有“感性”的東西,那也一定會是激情澎湃、熱情洋溢的東西,即一定是“正麵”的東西,而不是反麵的。
說得直白點兒,“功利心”越強,就越可以促使你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變得更執著、更沉迷、更堅定、更有幹勁兒!
“功利心”隻會給人帶來“向上”的刺激與動力,絕無可能讓人變得更沉淪、更“萎靡不振”。
說實話,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根本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功利心”太盛,相反,他們恰恰是沒有具備(或根本不懂)真正的“功利心”。
不信你可以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攔住100個年輕人,問問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到底有什麽“規劃”,有什麽“目標”,或者,如果這些詞兒都過於“一本正經”了的話,幹脆問問他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到底有什麽具體的“想法兒”,我敢保證,能給你一個相對清晰、相對靠譜的“迴答”的,絕對超不過10個人。
就是說,現在的絕大多數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還完全處於一種“兩眼一抹黑”的狀況。他們是“走哪算哪兒”,“根本沒想法兒”,整個兒活在“夢”裏,徹底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命運”和“上帝”了—真應了那首曾經紅極一時的老歌:“跟著感覺走,緊抓著夢的手”。
當然,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我還年輕,不著急。也許“走著走著”就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了。
但是,千萬別怪我“烏鴉嘴”,老實說這種想法真的是“害死人不償命”。我敢保證,擁有這種想法的人中有99%到最後都會“一事無成”,不得不麵對一個相當“慘淡”的人生。因為那些雖然懵懵懂懂,卻能走著走著“碰巧”找到人生之路的人,永遠不會超過1%。
這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沒辦法,我們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欠了債是要還的”。
但是,因為這樣就認定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沒希望”了,也未免太過偏激。
其實,正因為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沒有什麽理想,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麽,將來應該做什麽,沒有明確的人生定位,所以也許是一件好事—既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愛好”什麽,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有什麽“目標”,不如幹脆就把“功利主義”當成“目標”好了。
隻不過這種“功利”一定要具體一些,不能太過“虛無縹緲”,好歹“影影綽綽”地有個模糊的輪廓就行。
然後,你一定要用最現實、最務實的態度,想方設法地去掉一切無用、多餘的“雜質”,最大限度地走“捷徑”,紮紮實實地、一步一步地接近你的“功利目標”。
就是說,你一定要集中你的精力與資源,盡量交對自己有用的人,做對自己有用的事兒,盡量走能大幅度提升人生效率的“捷徑”,縮短通往“成功”的距離。
我在這裏簡單地介紹一個類似於“智慧樹”的做法。
你可以把你的“功利目標”當成是一棵大樹的“樹冠”,“知識”、“技能”、“經驗”、“資曆”、“人脈關係”、“資金條件”等等因素是它下麵的枝枝蔓蔓。然後在每一根枝蔓的下邊標注上哪些東西是你已經“擁有”的(這根“枝蔓”就到此結束),哪些你還沒有,或不足夠,你就再延續若幹根枝蔓,標注上獲得這些東西的途徑、手段、周期、評價標準等內容。如此延續下去,每達到一個階段性的目標就讓那根枝蔓止步在那裏。當你把所有的枝枝蔓蔓都畫完時,你的“功利主義”樹苗就一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了。
但我在這裏要強調一點,真正的“功利”是需要極強的決心與毅力的,而且需要一種近似於偏執的執著。因此,千萬別把“功利”想象成一個特“輕浮”的事兒,那樣的功利隻能是“偽功利”,一錢不值。
比如說,現在社會上極為流行的“幹得好不如嫁得好”、“有個好工作不如有個好爹(或好‘幹爹’)”、“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絕不騎在自行車上笑”之類的說法,是不是一種“功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人說,這當然是一種“功利”了,當別人都在撅著屁股,滿頭大汗地“苦拚”生活的時候,這些人已經開上寶馬車,住上大別墅了—這不等於比別人少奮鬥,多享受了二十年嘛!
但我不這麽想,何止如此,我還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把這種人和“功利”連在一起,簡直是對“功利”二字的侮辱。
不要誤會,我不是“憤青”,也沒有患上“紅眼病”,而且並無意傷害社會的“多元化”。我隻是說了一句“大實話”而已。
明擺著呢,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本事”,老想“寄生”在別人身上“討生活”的話,實在是一件太冒險的事兒。因為這就等於在“一棵樹上吊死”,如果有朝一日那個“被寄生”的人走了“背”字兒,這些“身無一技之長”且已“人老色衰”的主兒們恐怕就隻能剩下“要飯”這一條活路了。
就是說,最初的20年,這些人可能是比其他人多享受了;可是後邊的20年,他們有可能比別人混得更慘—因為最適合打拚,最有幹勁兒和活力的“黃金年齡段”他們什麽都沒幹,隻養了一身的“膘兒”和“嬌氣勁兒”,可是一旦“家道敗落”,需要他們出來“打拚”時,他們又錯過了打拚的“黃金年齡”,而且什麽也幹不了,什麽也不想幹,因此這些人的下半輩子會有多慘,是個人都想象得出來。
所以說,這其實是一種特危險的,走在“刀尖兒”上的活法。這種活法根本就談不上什麽“功”,“利”也完全無從說起,所以也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傻蛋活法”。
說得露骨點兒,就算你想“傍大款”,也得先把自己“磨煉”成一個有本事的人才行。就是說,即便哪天離開那個人你也能活,而且還能活得好,再去“傍”也不遲。這樣做才可以降低“風險”,勉強搭上“功利”的邊兒。
不過話又說迴來,如果你真有這本事,其實“傍不傍”的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整天在家裏待著多沒勁啊,大好的年華,大好的人生為何不好好玩玩?過一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多爽!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意義”也是一種“功利”。
所以說,《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才能稱得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功利主義者”。
總之,隻有真正讓自己好,而且好得特“結實”的那種人才是真正懂得什麽是“功利”的人。
而讓自己好得“結實”,“輕浮”是絕對做不到的。它需要的是一種極為旺盛的“企圖心”以及“結結實實”的努力。
舉個我自身的例子。我在日留學時,身邊有很多“不務正業”的留學生同學,他們經常聚眾打牌、看通宵錄像,一起曠課去郊外泡溫泉什麽的,總之,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胸無大誌”的紈絝子弟。我從來不與他們交往,甚至有時見麵連招唿都不打。有人暗地裏勸我“你在留學生當中的口碑不太好啊,好多人說你太清高,特煩你!”我聞之啞然失笑“不好意思,我來日本有自己的目的,隻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行。請轉告那些對我不滿的人,就說對不起了,他們的心情我沒工夫照顧,反正將來迴國後誰也不認識誰。”
但是,我後來聽說自己的前輩留學生中有一個考上了早稻田大學(日本最著名的私立大學)的研究生,這件事兒激發了我報考該校的決心。我想方設法地通過這位學長的朋友認識了他,並想出種種借口接近他,虛心而貪婪地“刺探”各種報考該校的信息,然後拿出200%的精力“奮戰”了半年,終於如願以償地考進了這所當初連想都不敢想的世界名校。
據說,著名導演馮小剛在事業最困難的時候,就曾一度比較“功利”—盡量和能為自己帶來“直接利益”的人交往,做能為自己帶來“直接利益”的事兒。這樣的做法,也為馮導最終擺脫困境,邁向人生成功的巔峰墊上了一塊厚重的“基石”。
其實,不隻是馮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功利”這一人生成功不可或缺的“利器”。隻有善於使用“功利”這把利器才能真正把握住機會,最終把自己拽到成功的“寶座”上去。
但是,在這裏有必要再重複一遍,“功利”不等於“自私”,它僅僅是一個人獲取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手段”與“工具”而已。事實上,往往很多成功人士雖然有著極強的“功利心”,但同時又是一個擁有“大愛”之人—正因為有了“功利”,有了人生的成功,因此他們也就具備了比普通人更易擁有“大愛”及表現“大愛”的資本和空間。
相反,那些動輒抨擊“功利”、不屑“功利”、不善“功利”之人往往是不折不扣的“懶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傻子。這種人到頭來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成功”,隻有在旁邊酸溜溜地說說“風涼話”,犯犯“紅眼病”的份兒了。
別老是看人家的“功利”不順眼,有本事你也“功利”一把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