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 作者:南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至拙”處見“至巧”
“管理”到底是什麽?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能力?抑或幹脆稱它為一門科學?
關於這個困擾著眾多管理者多年的命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中各有自己的答案。
我也不例外。隻不過也許略有不同的一點在於,對於“管理”,我更多地把它視為一個“哲學”命題,甚至於是一個“心理學”命題。即管理學的真諦其實並不在於“怎樣做”(操作技巧或技能),而在於“怎樣想”(如何認知)。這就像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遊戲,當我們將所有注意力都本能地集中於某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往往是出於一種“傳統認知”的影響,而且這種“傳統認知”的影響力往往極為強大,強大到幾乎成為我們的“認知本能”,以致到了幾乎不可能被“質疑”的程度),常常“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直弄得自己腦門冒汗、身心俱疲的時候,才往往會突發靈感,猛然意識到原來那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旁邊的原本“毫不起眼的事物”,才是你要尋找的“真命天子”。管理也一樣。在這個領域裏存在著太多“不可侵犯”的“常識”。明明照著這些“常識”做總是讓人碰得頭破血流,那些“常識”卻依然“不可侵犯”,隻能令人埋怨責任全在自己—不是自己缺乏“慧根”,根本不可造就;就是自己“時運不濟”,老天不長眼。總之,都怪自己是“廢物”。真正敢於站出來對“常識”發出質疑之聲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那麽,在這些“常識”(應該稱其為“偽常識”才對)中,到底是哪些東西總在阻礙人們成功的腳步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常識”總是過於強調“取巧”—有一種神奇的管理方法,可以讓你的公司和員工的效率提升300%;你也可以成為比爾·蓋茨;你的智商和愛因斯坦其實沒有區別;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你的公司也可以成為世界500強……
你也許對這些煽情的語言並不陌生,因為它們已經作為一種“常識”充斥了我們這個世界。你也許曾經參加過一些令你熱淚橫流、血脈賁張的“勵誌培訓”;也許曾看過不止一本令你覺得你真的與比爾·蓋茨其實隻有“一步之遙”的“勵誌書籍”,但是,你肯定會有過不止一次這樣的體驗—這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撐死隻能持續一個星期(這還算長的),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又迴到了一個自己習慣並熟悉了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一如既往的,茫然若失,找不到方向的自己……
久而久之,“勵誌”本身就成為了一個行業—能讓你“激動”一下,身上打個激靈就行,至於是否能把你真的帶上“成功之路”,則不是我要關心的事情。但有一樣,“激動”這玩意兒有時候是會“上癮”的,我的下一次培訓你肯定還得參加,我的下一本書你一樣照買不誤。“賺錢”這事兒我可不能耽誤了。這就好像是一種“成功學興奮劑”,明知沒用,卻又欲罷不能。
平心而論,這些“常識”本身並沒有什麽過錯。甚至可以說它們中的許多確實代表了一種真理。隻是這些“常識”與“真理”其實離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很遙遠,遠不是在我們“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但是這些“常識”的製造與鼓吹者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善於把本來“遙不可及”的東西“拉近了”給你看,成功地讓你產生“離我很近”的“錯覺”。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充滿了浮躁。每一個人都在渴望“速成”或“速效”。管理的世界也是一樣。每一個管理者都在渴求出現一種“神奇管理藥方”,或者是類似於“一陽指”之類的“點穴神功”—隻要“此招一出”,必定“藥到病除”。反之,隻要“招數不靈”,沒有“立即見效”,則肯定是一個“損招”,必須立刻淘汰,再去尋找新的“一招靈”妙藥……如此“周而複始”,在“狗熊掰棒子”的“幼兒遊戲”中虛度光陰,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企業一天不如一天,逐漸病入膏肓……
隻要我們這個社會一天不將“取巧”二字除去,我敢保證“‘量產’成功人士”這一“勵誌學”的終極目標將永遠隻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管理者不將“浮躁”二字去掉,他們的企業也永遠不會踏上“可持續發展”的坦途。
與“取巧者”相比,真正的“成功者”沒有一個不是“大拙”之人。他們成功的秘訣恰恰在於—將“取巧者”不屑一顧,扔掉的東西一個個地撿了起來。僅此而已。而做到這一點,是絕對需要一股“拙”勁兒的。這種“拙勁兒”,追求的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務實”與“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日積月累”、“積小勝為大勝”的執著;不是一塊“巨石”,而是對一粒一粒“沙子”的珍惜……歸根結底,“成功”的最根本秘訣在於兩個字:堅持。任何一種“堅持”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真正能夠做到“堅持”二字的,無不是“大拙”之人。這些人也許會博覽群書,但是我敢保證他們不會真正把什麽“勵誌”書籍當迴事,因為書中說的,都是他們曾經曆過並正在做的事。
我作為一個汽車經銷4s店的管理者,也曾不止一次地聽過“高水平”的培訓課。但現在就算絞盡腦汁,也很難迴憶起這些課程的些許片段了。唯有一個短短的視頻培訓資料,令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日本一家叫做“南國豐田”的汽車經銷商(這家經銷商的傳奇事跡我會在本書中向讀者詳細介紹)老板的一席話:“我實際上沒有什麽秘訣,我所做的其實隻有一件事,那就是要求我的員工每天都比平常水平好一點點,這樣一直堅持下去,10年就會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20年來,我就是一直這樣做下來的。”如此“拙人拙語”,卻足以振聾發聵。
所以,如果你問我管理有什麽“神奇妙招”,我還是要這樣迴答你:眼睛不要看得太遠,就看著你眼前的事物就行。把那些平素被你忽略掉的事物一個個地撿起來,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假以時日,必定大有收獲。但同時我要提醒你:這件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你可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
從今天開始,你要努力把浮在半空中的腳強行拖迴到地麵上,嚐試著做一個“至拙”之人。
而本書,也是為這種“至拙”之人而寫。她不幻想能夠為期待成功之人提供一塊“巨石”,隻希望能夠灑下一粒一粒沙子,並能夠為有心人細心地撿起和收集。
“管理”到底是什麽?是一種技巧,還是一種能力?抑或幹脆稱它為一門科學?
關於這個困擾著眾多管理者多年的命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心中各有自己的答案。
我也不例外。隻不過也許略有不同的一點在於,對於“管理”,我更多地把它視為一個“哲學”命題,甚至於是一個“心理學”命題。即管理學的真諦其實並不在於“怎樣做”(操作技巧或技能),而在於“怎樣想”(如何認知)。這就像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遊戲,當我們將所有注意力都本能地集中於某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往往是出於一種“傳統認知”的影響,而且這種“傳統認知”的影響力往往極為強大,強大到幾乎成為我們的“認知本能”,以致到了幾乎不可能被“質疑”的程度),常常“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直弄得自己腦門冒汗、身心俱疲的時候,才往往會突發靈感,猛然意識到原來那個看似明顯的事物旁邊的原本“毫不起眼的事物”,才是你要尋找的“真命天子”。管理也一樣。在這個領域裏存在著太多“不可侵犯”的“常識”。明明照著這些“常識”做總是讓人碰得頭破血流,那些“常識”卻依然“不可侵犯”,隻能令人埋怨責任全在自己—不是自己缺乏“慧根”,根本不可造就;就是自己“時運不濟”,老天不長眼。總之,都怪自己是“廢物”。真正敢於站出來對“常識”發出質疑之聲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那麽,在這些“常識”(應該稱其為“偽常識”才對)中,到底是哪些東西總在阻礙人們成功的腳步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常識”總是過於強調“取巧”—有一種神奇的管理方法,可以讓你的公司和員工的效率提升300%;你也可以成為比爾·蓋茨;你的智商和愛因斯坦其實沒有區別;我的成功可以複製;你的公司也可以成為世界500強……
你也許對這些煽情的語言並不陌生,因為它們已經作為一種“常識”充斥了我們這個世界。你也許曾經參加過一些令你熱淚橫流、血脈賁張的“勵誌培訓”;也許曾看過不止一本令你覺得你真的與比爾·蓋茨其實隻有“一步之遙”的“勵誌書籍”,但是,你肯定會有過不止一次這樣的體驗—這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撐死隻能持續一個星期(這還算長的),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又迴到了一個自己習慣並熟悉了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一如既往的,茫然若失,找不到方向的自己……
久而久之,“勵誌”本身就成為了一個行業—能讓你“激動”一下,身上打個激靈就行,至於是否能把你真的帶上“成功之路”,則不是我要關心的事情。但有一樣,“激動”這玩意兒有時候是會“上癮”的,我的下一次培訓你肯定還得參加,我的下一本書你一樣照買不誤。“賺錢”這事兒我可不能耽誤了。這就好像是一種“成功學興奮劑”,明知沒用,卻又欲罷不能。
平心而論,這些“常識”本身並沒有什麽過錯。甚至可以說它們中的許多確實代表了一種真理。隻是這些“常識”與“真理”其實離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很遙遠,遠不是在我們“觸手可及”的範圍之內。但是這些“常識”的製造與鼓吹者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善於把本來“遙不可及”的東西“拉近了”給你看,成功地讓你產生“離我很近”的“錯覺”。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充滿了浮躁。每一個人都在渴望“速成”或“速效”。管理的世界也是一樣。每一個管理者都在渴求出現一種“神奇管理藥方”,或者是類似於“一陽指”之類的“點穴神功”—隻要“此招一出”,必定“藥到病除”。反之,隻要“招數不靈”,沒有“立即見效”,則肯定是一個“損招”,必須立刻淘汰,再去尋找新的“一招靈”妙藥……如此“周而複始”,在“狗熊掰棒子”的“幼兒遊戲”中虛度光陰,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企業一天不如一天,逐漸病入膏肓……
隻要我們這個社會一天不將“取巧”二字除去,我敢保證“‘量產’成功人士”這一“勵誌學”的終極目標將永遠隻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管理者不將“浮躁”二字去掉,他們的企業也永遠不會踏上“可持續發展”的坦途。
與“取巧者”相比,真正的“成功者”沒有一個不是“大拙”之人。他們成功的秘訣恰恰在於—將“取巧者”不屑一顧,扔掉的東西一個個地撿了起來。僅此而已。而做到這一點,是絕對需要一股“拙”勁兒的。這種“拙勁兒”,追求的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務實”與“腳踏實地”的精神;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日積月累”、“積小勝為大勝”的執著;不是一塊“巨石”,而是對一粒一粒“沙子”的珍惜……歸根結底,“成功”的最根本秘訣在於兩個字:堅持。任何一種“堅持”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真正能夠做到“堅持”二字的,無不是“大拙”之人。這些人也許會博覽群書,但是我敢保證他們不會真正把什麽“勵誌”書籍當迴事,因為書中說的,都是他們曾經曆過並正在做的事。
我作為一個汽車經銷4s店的管理者,也曾不止一次地聽過“高水平”的培訓課。但現在就算絞盡腦汁,也很難迴憶起這些課程的些許片段了。唯有一個短短的視頻培訓資料,令我至今記憶猶新。那是日本一家叫做“南國豐田”的汽車經銷商(這家經銷商的傳奇事跡我會在本書中向讀者詳細介紹)老板的一席話:“我實際上沒有什麽秘訣,我所做的其實隻有一件事,那就是要求我的員工每天都比平常水平好一點點,這樣一直堅持下去,10年就會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20年來,我就是一直這樣做下來的。”如此“拙人拙語”,卻足以振聾發聵。
所以,如果你問我管理有什麽“神奇妙招”,我還是要這樣迴答你:眼睛不要看得太遠,就看著你眼前的事物就行。把那些平素被你忽略掉的事物一個個地撿起來,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假以時日,必定大有收獲。但同時我要提醒你:這件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你可要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
從今天開始,你要努力把浮在半空中的腳強行拖迴到地麵上,嚐試著做一個“至拙”之人。
而本書,也是為這種“至拙”之人而寫。她不幻想能夠為期待成功之人提供一塊“巨石”,隻希望能夠灑下一粒一粒沙子,並能夠為有心人細心地撿起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