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還活著一個風淩軍遊擊將軍,真是不可思議。”
剛剛聽完整個經過的第五南山目瞪口呆:
“京軍出動了四衛兵馬圍殲風淩軍,整座龍霄山殺得血流成河,沒想到這樣都能有人活下來,當真是命大啊。
不過像曹將軍這樣的人都是忠臣良將,能活下來一個都是江山之幸。”
“是啊,數以萬計的同袍命喪疆場,一群人躲在深山老林裏活了這麽多年,想想真是心痛。
唉~”
顧思年歎了口氣,然後抬起頭來:
“此事你怎麽看?
現在血柳已經和隆春之變牽扯到一起去了,這些人越發的神秘。
而且曹豹說的這些情況很多連安涼閣都沒有查出來,朝堂也沒有人提過,實在詭異。
不瞞你說,我現在有種一頭霧水的感覺。”
“確實太詭異了。”
第五南山斜靠在椅子上,手掌輕輕地摩挲著茶碗邊緣,目光微凝:
“此前不管是朝堂還是安涼閣的情報都顯示,風淩軍與淵龍營的主帥確實接到了平陵王的親筆信,讓兩軍向京城開拔。
這封親筆信也是坐實謀反罪名的證據之一。
但從未有人說過兵部也曾給軍中下過旨意,更沒有提過調兵虎符。
有兵部旨意、有調兵虎符,風淩軍與淵龍營離開駐地就談不上造反,更不可能以謀逆的罪名誅殺平陵王滿門。
還有,事後太子對陛下的說法是他接到淵龍營副將歐陽馴的密報,平陵王圖謀不軌、調兵入京,他率京畿四衛出動阻攔叛軍。
而後京畿四衛半路與風淩軍遭遇,太子出麵勸降,風淩軍幾名武將不從,率先發起進攻,所以他才下令殲滅風淩軍。
但現在來看不是風淩軍不降,而是太子鐵了心要將四萬將士斬草除根。
可恨至極!又疑點重重。”
“沒錯,疑點太多。”
顧思年眉頭緊皺,拖著下巴嘟囔道:“我感覺有一雙大手在幕後操控著隆春之變,好像每一步都有人在給風淩軍淵龍營下套,一步步將他們引進了深淵。
但曹豹的話至少讓我們確定,平陵王一案定有冤情!”
上一次安涼閣拿出平陵王一案的詳細經過之後他們是有些心冷的,因為光從擺在明麵上的證據來看,平陵王造反是鐵證如山。
但現在不一樣了,有太多太多的消息被掩蓋,公之於眾的全是不利於平陵王的證據。
顧思年抬起頭來:
“光靠曹豹一個人的供詞或者說百十號風淩軍殘部想翻案是不可能的,咱們必須有其他的人證物證。
你不是號稱腦筋天下第一嗎,你說說,此案我們該怎麽查?
接著查太子與血柳的聯係還是查那個歐陽馴?”
“這兩個人自然是要接著查的,但還有一個關鍵人物。”
第五南山晃悠著一根手指說道:
“王爺有沒有發現,兵部在這裏麵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從一開始大軍開拔的調令都後麵讓風淩軍放下武器,兵部都參與了。
隆春之變的那半個多月,陛下重病纏身、臥床不起,國事由太子、太傅與六部尚書共管,其中兵權是最要緊的。
所以當時的調兵虎符應該有兩塊,一塊在太子手裏、一塊在兵部,兩塊兵符若是沒有同時出現,京城附近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
換句話講,若沒有兵部尚書的配合,風淩軍是不可能聽從太子一人調令的。”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兵部尚書可能與東宮是一夥的。”
顧思年苦笑一聲:
“但當時的兵部尚書還不是薑寂之薑大人,我壓根不知道是誰,更無法判斷他到底是哪一黨哪一派。”
“我知道!
隆春之變時,兵部尚書名為張思堂,執掌兵部多年,據說頗受陛下的信任。”
第五南山平靜的說出了名字,因為他看了太多事關朝局的情報,尤其是平陵王一案相關的卷宗,對當時的六部尚書他了如指掌。
“張思堂?”
顧思年念叨了一遍這個陌生的名字:“此人什麽來路,是東宮一派?”
“此人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從翰林院入六部,最後官至兵部尚書。”
第五南山有條不紊地說道:
“至少從明麵上看此人不是東宮一派,與司馬家也沒什麽來往,既然陛下能把兵符交給此人保管,說明應該是位值得信任的臣子。”
“這麽說此人毫無疑點?”
“看起來沒有疑點,但我認為此人有問題!”
第五南山冷聲道:
“平陵王一案事發後此人就告老還鄉了,那時他應該才六十歲左右,平定叛逆是大功一件,陛下信賴,再幹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
寒窗苦讀十幾年,好不容易掙個功名,又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幾十年才當上一部尚書,為何要辭官?
我就不信天底下有人不愛頭頂上的烏紗帽!”
“有道理啊。”
顧思年目光微寒:
“此人定有問題!咱們找到他,一問便知!
他現在在哪兒?十幾年過去,該不會死了吧?”
“額,這我還真不知道。”
第五南山尷尬地撓了撓頭:“我也沒注意此人的籍貫,辭官還鄉之後就沒有他的情報了。
辭官之後他去了哪兒、做了什麽、是不是還活著,一概不知。”
“那就讓安涼閣好好查!”
顧思年沉聲道:
“不管是東宮太子還是司馬仲騫,兩家的身份都太過重要,咱們不方便查得太細,血柳又藏在暗處,極少露麵,眼下咱們最有可能打開突破口的就是張思堂了。
告訴柳塵煙,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他!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明白,此事就交給我吧。”
第五南山微微點頭:
“等曹豹安頓好了,我會去找他聊聊,看還能不能找到些有用的線索。”
“嗯,這些事就辛苦了。”
顧思年往椅背上一靠,慵懶地伸了個腰肢然後扭頭問道:
“對了,太子那邊推行合銀法也快一個多月了,情況如何?”
第五南山撇了撇嘴:
“看起來弄得風風火火,背地裏卻搞了不少小動作啊~”
顧思年好奇道:“噢?怎麽說?”
“很快王爺就知道了。”
第五南山詭異一笑:
“我估摸著齊王那邊已經要氣得跳腳了。”
剛剛聽完整個經過的第五南山目瞪口呆:
“京軍出動了四衛兵馬圍殲風淩軍,整座龍霄山殺得血流成河,沒想到這樣都能有人活下來,當真是命大啊。
不過像曹將軍這樣的人都是忠臣良將,能活下來一個都是江山之幸。”
“是啊,數以萬計的同袍命喪疆場,一群人躲在深山老林裏活了這麽多年,想想真是心痛。
唉~”
顧思年歎了口氣,然後抬起頭來:
“此事你怎麽看?
現在血柳已經和隆春之變牽扯到一起去了,這些人越發的神秘。
而且曹豹說的這些情況很多連安涼閣都沒有查出來,朝堂也沒有人提過,實在詭異。
不瞞你說,我現在有種一頭霧水的感覺。”
“確實太詭異了。”
第五南山斜靠在椅子上,手掌輕輕地摩挲著茶碗邊緣,目光微凝:
“此前不管是朝堂還是安涼閣的情報都顯示,風淩軍與淵龍營的主帥確實接到了平陵王的親筆信,讓兩軍向京城開拔。
這封親筆信也是坐實謀反罪名的證據之一。
但從未有人說過兵部也曾給軍中下過旨意,更沒有提過調兵虎符。
有兵部旨意、有調兵虎符,風淩軍與淵龍營離開駐地就談不上造反,更不可能以謀逆的罪名誅殺平陵王滿門。
還有,事後太子對陛下的說法是他接到淵龍營副將歐陽馴的密報,平陵王圖謀不軌、調兵入京,他率京畿四衛出動阻攔叛軍。
而後京畿四衛半路與風淩軍遭遇,太子出麵勸降,風淩軍幾名武將不從,率先發起進攻,所以他才下令殲滅風淩軍。
但現在來看不是風淩軍不降,而是太子鐵了心要將四萬將士斬草除根。
可恨至極!又疑點重重。”
“沒錯,疑點太多。”
顧思年眉頭緊皺,拖著下巴嘟囔道:“我感覺有一雙大手在幕後操控著隆春之變,好像每一步都有人在給風淩軍淵龍營下套,一步步將他們引進了深淵。
但曹豹的話至少讓我們確定,平陵王一案定有冤情!”
上一次安涼閣拿出平陵王一案的詳細經過之後他們是有些心冷的,因為光從擺在明麵上的證據來看,平陵王造反是鐵證如山。
但現在不一樣了,有太多太多的消息被掩蓋,公之於眾的全是不利於平陵王的證據。
顧思年抬起頭來:
“光靠曹豹一個人的供詞或者說百十號風淩軍殘部想翻案是不可能的,咱們必須有其他的人證物證。
你不是號稱腦筋天下第一嗎,你說說,此案我們該怎麽查?
接著查太子與血柳的聯係還是查那個歐陽馴?”
“這兩個人自然是要接著查的,但還有一個關鍵人物。”
第五南山晃悠著一根手指說道:
“王爺有沒有發現,兵部在這裏麵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從一開始大軍開拔的調令都後麵讓風淩軍放下武器,兵部都參與了。
隆春之變的那半個多月,陛下重病纏身、臥床不起,國事由太子、太傅與六部尚書共管,其中兵權是最要緊的。
所以當時的調兵虎符應該有兩塊,一塊在太子手裏、一塊在兵部,兩塊兵符若是沒有同時出現,京城附近一兵一卒也不能調動。
換句話講,若沒有兵部尚書的配合,風淩軍是不可能聽從太子一人調令的。”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兵部尚書可能與東宮是一夥的。”
顧思年苦笑一聲:
“但當時的兵部尚書還不是薑寂之薑大人,我壓根不知道是誰,更無法判斷他到底是哪一黨哪一派。”
“我知道!
隆春之變時,兵部尚書名為張思堂,執掌兵部多年,據說頗受陛下的信任。”
第五南山平靜的說出了名字,因為他看了太多事關朝局的情報,尤其是平陵王一案相關的卷宗,對當時的六部尚書他了如指掌。
“張思堂?”
顧思年念叨了一遍這個陌生的名字:“此人什麽來路,是東宮一派?”
“此人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從翰林院入六部,最後官至兵部尚書。”
第五南山有條不紊地說道:
“至少從明麵上看此人不是東宮一派,與司馬家也沒什麽來往,既然陛下能把兵符交給此人保管,說明應該是位值得信任的臣子。”
“這麽說此人毫無疑點?”
“看起來沒有疑點,但我認為此人有問題!”
第五南山冷聲道:
“平陵王一案事發後此人就告老還鄉了,那時他應該才六十歲左右,平定叛逆是大功一件,陛下信賴,再幹個十年八年不成問題。
寒窗苦讀十幾年,好不容易掙個功名,又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幾十年才當上一部尚書,為何要辭官?
我就不信天底下有人不愛頭頂上的烏紗帽!”
“有道理啊。”
顧思年目光微寒:
“此人定有問題!咱們找到他,一問便知!
他現在在哪兒?十幾年過去,該不會死了吧?”
“額,這我還真不知道。”
第五南山尷尬地撓了撓頭:“我也沒注意此人的籍貫,辭官還鄉之後就沒有他的情報了。
辭官之後他去了哪兒、做了什麽、是不是還活著,一概不知。”
“那就讓安涼閣好好查!”
顧思年沉聲道:
“不管是東宮太子還是司馬仲騫,兩家的身份都太過重要,咱們不方便查得太細,血柳又藏在暗處,極少露麵,眼下咱們最有可能打開突破口的就是張思堂了。
告訴柳塵煙,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他!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明白,此事就交給我吧。”
第五南山微微點頭:
“等曹豹安頓好了,我會去找他聊聊,看還能不能找到些有用的線索。”
“嗯,這些事就辛苦了。”
顧思年往椅背上一靠,慵懶地伸了個腰肢然後扭頭問道:
“對了,太子那邊推行合銀法也快一個多月了,情況如何?”
第五南山撇了撇嘴:
“看起來弄得風風火火,背地裏卻搞了不少小動作啊~”
顧思年好奇道:“噢?怎麽說?”
“很快王爺就知道了。”
第五南山詭異一笑:
“我估摸著齊王那邊已經要氣得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