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給想多知道一點時代背景設定的人】


    在此簡單注釋在故事中無法一一解釋的時代背景,對這一段曆史有更深入興趣者可參考,但不看並不會影響對故事的理解。


    注一:「吉野村」


    花蓮港廳的吉野村即為今日之花蓮縣吉安鄉。一九一0年(明治四十三年)創村,為第一個日本政府官辦移民村,由三個聚落組成:宮前(今慶豐村)、清水(今福興村)、草分(今永興村)。大部分移民以農業為生,但也有少數非務農的居民,移民主要來自與台灣風土較相近的日本四國與九州島。


    注二:「螢之光」


    稲垣千穎作詞,曲調采自知名蘇格蘭民歌aulngsyne,亦與台灣畢業季時必唱的那首《驪歌》同曲調。


    注三:「引揚」兩三事


    遣返日本人的「引揚」工作,自一九四六年二月開始,至一九四六年四月上旬宣布遣送作業完畢。除了有留用命令的日本人反其家屬共兩萬七千多人外,其他在台日人均在此時間點前搭上迴日本為遣返船。至於留用日人,最後一批也在一九四八年八月返迴日本。遣返船靠岸的港口,包含九州島的博德(福岡)、佐世保、鹿兒島與本州島的六個港口。上陸的遣返者,必須接受檢疫及在身上噴灑殺蟲劑驅蟲,沒有親人來接的遣返者得在收容所中待三個月才能離開,但也有人因染上傳染病,沒能活著走出收容所。離開時,會得到一張免費火車票與一點零用錢、幹麵包、衣服。


    注四:「灣生」


    這個日語詞匯,指的是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


    注五:「太平洋戰爭」


    專指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簽署投降書這段期間,軸心國日本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戰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注六:「日治時代學製」


    與今日有些不同,依序為小學校(主要是日人子弟就讀)與公學校(主要是台人子弟就讀)、中學校、高等學校及大學;修業年數分別為「六、五、三、三」。今日台灣不少在日治時期創校的高中,如故事中的花蓮港中學,前身都是日治時代的中學校,故學生年齡層與現代並非完全相同。


    注七:「日治花蓮港市街道名稱」與「今日花蓮市街道名稱」對照。


    故事中萩乃堂所在的「稻住通」為今日的「中華路」;「黑金通」為今日的「中山路」;「春日通」為今日的「複興路」;「築紫通」為今日的「中正路」;「營所通」則為今日「中正路618巷反622巷」,因當年為軍官宿舍而得名,至今仍有一排日式老建築在那裏。


    注八:「花蓮港驛」


    當時的花蓮港驛與今日花蓮火車站位置並不相同,是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那裏,靠港邊很近,離稻住通僅有一個街區的距離。


    注九:「內地人」與「本島人」


    當時將日本人稱做「內地人」,台灣人稱作「本島人」,為求反映時代,因此那個時代的角色對話時使用此一方式指稱。


    注十:「七腳川事件」


    爆發的年份為一九0八年(明治四十一年),至一九一四年(大正三年)最後一批不願歸順的祍人才投降,此事件造成七腳川社人被迫離散到台東鹿野及花蓮南勢五社,並且他們的祍址成為日本政府官辦移民村吉野村的土地。


    注十一「南園村」(天啊,居然寫到注十一……)


    故事中巴奈跟謝春香、邱勝彥所住的「南園村」,即今日的吉安鄉「南華村」,在吉野村的隔壁,是漢人與原住民混居的村落。


    能夠看到這裏的人,請容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看完的人一定也很喜歡曆史吧!不然這麽落落長的東西誰有耐心看完?)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對這些瑣碎的時空背景設定感興趣,但想著也許會有人想多知道一些,所以還是放了上來。查資料的過程中參考了許多書籍與論文,希望能盡力呈現那個時代的氛圍,但同時也深深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


    若有考據上的錯誤,請原諒作者的能力不足,也歡迎指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照蔚藍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裴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裴寧並收藏日照蔚藍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