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保守派阻止光緒皇帝變法
慈禧皇後與她的三個寵愛太監 作者:農家三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毅見李蓮英很自信,他又說:“大總管,您要知道,‘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的道理!現在翁同龢等一批激進大臣開始躍躍欲試,支持皇上要變法了。”
李蓮英笑著說:“剛毅兄莫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老佛爺雖已歸政,但朝中勢力仍在。那康有為不過是個跳梁小醜,豈能掀起大風大浪?至於翁同龢等人,他們的心思我也略知一二。您放心,本總管不會讓這些倡導變法的人好過的,不會讓他們變法成功的。”
“大總管,下官聽說老佛爺好像對變法也很熱情,是不是真的?”剛毅試探性地問李蓮英。
“剛毅兄,您覺得老佛爺會是真的嗎?”李蓮英反問剛毅說。
“下官以為老佛爺不會是真的,因為這關乎老佛爺自身的利益,是不是大總管?”剛毅小心翼翼地說。
“對了。老佛爺這樣做,這是給外人看的,是為了適應當前的形勢,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如果維新變法真地觸及到老佛爺的利益,老佛爺豈能袖手旁觀,坐視不管!”李蓮英語氣肯定地說。
“隻要老佛爺不是真心支持維新變法,下官心裏就有底了,踏實了。”剛毅說,“大總管,無論如何,您還是抽時間多在老佛爺麵前說說維新變法的事情,以便引起老佛爺的高度重視,切不可疏忽大意,不然是姑息養奸,恐怕夜長夢多。如果時間一長,他們形成氣候,勢必就不好控製局麵了。下官擔心啊!”
“您放心吧,本總管不會讓翁同龢、康有為等人之流的陰謀得逞的。”李蓮英胸有成竹地說。
“大總管這樣說,下官就放心了。有大總管在老佛爺身邊,他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難逃過大總管的法眼。”
“剛毅兄過獎了,不過他們再有多大的本事,也很難逃過老佛爺掌心的。”李蓮英給剛毅寬慰說。
不是剛毅一個人擔心,李蓮英比剛毅還擔心康有為等人的維新變法。如果他們一旦變法成功,慈禧皇太後的權力勢必就會削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李蓮英懂得這個道理。
慈禧皇太後沒有了權力,就等於李蓮英沒有了權力,這是相輔相成的。為了保住他的權力,他會力挺慈禧皇太後阻止變法的。
李蓮英和剛毅兩個人又聊了一個多時辰,時間已經到了深夜,剛毅才起身告辭。
再說康有為,他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保國會,保國會的宗旨就是保國、保種、保教。
康有為在保國會上慷慨陳詞,宣傳變法思想。然而,他們的行動卻引起了守舊派的警惕。
吏部主事洪嘉是剛毅的死黨,他見剛毅極力反對光緒皇帝的維新變法,為了向剛毅表忠心,洪嘉積極支持剛毅反對變法。
他投其所好,組織和聯絡了一批官員,針對康有為的保國會,寫了一本反駁康有為保國會的小冊子《駁保國會》。
他派人把這本小冊子送遍京城裏反對變法的文武大臣和王公貴族手中,加強輿論宣傳,煽動朝中的這些人起來反對光緒皇帝的變法。
剛毅收到洪嘉呈給他的《駁保國會》的小冊子,看完後,非常滿意,大大地讚揚了洪嘉一番,說他做的非非常對,非常好。
與此同時,剛毅又指使禦史潘慶瀾上書彈劾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列舉保國會的罪行,說保國會是聚眾生事,圖謀不軌,請求解散該組織。
剛毅見這麽多的人起來反抗變法,膽子越來越大,他準備在光緒皇帝麵前上奏此事。
這天上早朝的時候,剛毅第一個站出來參劾康有為的這一民間組織。
“啟稟皇上,臣剛毅有一本要奏。”
“剛大人有何事要奏,請說。”
“皇上,臣奏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為非法組織,懇請皇上恩準,解散康有為的保國會。”
“剛大人為何說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是非法組織?你說出理由來。”
“皇上, 臣以為保國會屬於聚眾尋釁滋事,無事生非,造謠生事,擾亂社會秩序。故臣建議皇上趁早將其解散或查禁,以免將來引起不必要的後患。”
光緒皇帝聽了剛毅的話,極為生氣。
他冷冰冰地對剛毅說:“剛大人,保國會是保國的,你豈能說它是尋釁滋事,擾亂社會秩序。解散和查禁它做什麽?你這是胡說八道。”
剛毅被光緒皇帝問得啞口無言,無言以對,隻好灰溜溜地站迴到班列中。
其他人見剛毅在光緒皇帝麵前沒有討到好處,碰了一鼻子灰,再不敢說話了。
早朝就這樣不歡而散。
就在這節骨眼上,恭親王奕欣染上風寒,雖經禦醫百般調治,但終因病情嚴重,依然無迴天之力,恭親王奕欣病了數日,最終駕鶴西去。
恭親王奕欣的離去,對光緒皇帝的打擊還是挺大的。雖然他的這個六皇叔在變法上不支持他,可是在其他事情上,他卻是光緒皇帝的保護傘。
他可以掣肘慈禧皇太後,能夠遏製慈禧皇太後的淫威,恭親王奕欣一死,再無人能夠與慈禧皇太後抗衡了。
光緒皇帝沒有了六皇叔恭親王奕欣這個保護傘,他感到越來越孤單無助,他不禁傷心落淚起來。
恭親王奕欣去世後不久,康有為就給翁同龢寫信,催促他抓緊時間給光緒皇帝建議,進行變法改革。
翁同龢看了康有為的信,深受感動,他趕緊把這封信呈給了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看了翁同龢呈給他的康有為力主維新變法的信,情緒非常激動,這封信的內容正合他的心思,與他的內心產生了共鳴。
他仿佛從這封信中看到了未來大清朝的輝煌前景。
光緒皇帝決定開始進行變法。
他把翁同龢找來,對翁同龢說:“老師,你將這本書<日本變政考>拿去交給總署的大臣看看,然後進行討論研究,再由你們總署牽頭拿出個具體意見來,最後形成成方案,給朕呈上來。”
“知道了,皇上,臣這就去按照皇上的意誌辦。”
李蓮英笑著說:“剛毅兄莫急,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老佛爺雖已歸政,但朝中勢力仍在。那康有為不過是個跳梁小醜,豈能掀起大風大浪?至於翁同龢等人,他們的心思我也略知一二。您放心,本總管不會讓這些倡導變法的人好過的,不會讓他們變法成功的。”
“大總管,下官聽說老佛爺好像對變法也很熱情,是不是真的?”剛毅試探性地問李蓮英。
“剛毅兄,您覺得老佛爺會是真的嗎?”李蓮英反問剛毅說。
“下官以為老佛爺不會是真的,因為這關乎老佛爺自身的利益,是不是大總管?”剛毅小心翼翼地說。
“對了。老佛爺這樣做,這是給外人看的,是為了適應當前的形勢,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如果維新變法真地觸及到老佛爺的利益,老佛爺豈能袖手旁觀,坐視不管!”李蓮英語氣肯定地說。
“隻要老佛爺不是真心支持維新變法,下官心裏就有底了,踏實了。”剛毅說,“大總管,無論如何,您還是抽時間多在老佛爺麵前說說維新變法的事情,以便引起老佛爺的高度重視,切不可疏忽大意,不然是姑息養奸,恐怕夜長夢多。如果時間一長,他們形成氣候,勢必就不好控製局麵了。下官擔心啊!”
“您放心吧,本總管不會讓翁同龢、康有為等人之流的陰謀得逞的。”李蓮英胸有成竹地說。
“大總管這樣說,下官就放心了。有大總管在老佛爺身邊,他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難逃過大總管的法眼。”
“剛毅兄過獎了,不過他們再有多大的本事,也很難逃過老佛爺掌心的。”李蓮英給剛毅寬慰說。
不是剛毅一個人擔心,李蓮英比剛毅還擔心康有為等人的維新變法。如果他們一旦變法成功,慈禧皇太後的權力勢必就會削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李蓮英懂得這個道理。
慈禧皇太後沒有了權力,就等於李蓮英沒有了權力,這是相輔相成的。為了保住他的權力,他會力挺慈禧皇太後阻止變法的。
李蓮英和剛毅兩個人又聊了一個多時辰,時間已經到了深夜,剛毅才起身告辭。
再說康有為,他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保國會,保國會的宗旨就是保國、保種、保教。
康有為在保國會上慷慨陳詞,宣傳變法思想。然而,他們的行動卻引起了守舊派的警惕。
吏部主事洪嘉是剛毅的死黨,他見剛毅極力反對光緒皇帝的維新變法,為了向剛毅表忠心,洪嘉積極支持剛毅反對變法。
他投其所好,組織和聯絡了一批官員,針對康有為的保國會,寫了一本反駁康有為保國會的小冊子《駁保國會》。
他派人把這本小冊子送遍京城裏反對變法的文武大臣和王公貴族手中,加強輿論宣傳,煽動朝中的這些人起來反對光緒皇帝的變法。
剛毅收到洪嘉呈給他的《駁保國會》的小冊子,看完後,非常滿意,大大地讚揚了洪嘉一番,說他做的非非常對,非常好。
與此同時,剛毅又指使禦史潘慶瀾上書彈劾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列舉保國會的罪行,說保國會是聚眾生事,圖謀不軌,請求解散該組織。
剛毅見這麽多的人起來反抗變法,膽子越來越大,他準備在光緒皇帝麵前上奏此事。
這天上早朝的時候,剛毅第一個站出來參劾康有為的這一民間組織。
“啟稟皇上,臣剛毅有一本要奏。”
“剛大人有何事要奏,請說。”
“皇上,臣奏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為非法組織,懇請皇上恩準,解散康有為的保國會。”
“剛大人為何說康有為的民間組織保國會是非法組織?你說出理由來。”
“皇上, 臣以為保國會屬於聚眾尋釁滋事,無事生非,造謠生事,擾亂社會秩序。故臣建議皇上趁早將其解散或查禁,以免將來引起不必要的後患。”
光緒皇帝聽了剛毅的話,極為生氣。
他冷冰冰地對剛毅說:“剛大人,保國會是保國的,你豈能說它是尋釁滋事,擾亂社會秩序。解散和查禁它做什麽?你這是胡說八道。”
剛毅被光緒皇帝問得啞口無言,無言以對,隻好灰溜溜地站迴到班列中。
其他人見剛毅在光緒皇帝麵前沒有討到好處,碰了一鼻子灰,再不敢說話了。
早朝就這樣不歡而散。
就在這節骨眼上,恭親王奕欣染上風寒,雖經禦醫百般調治,但終因病情嚴重,依然無迴天之力,恭親王奕欣病了數日,最終駕鶴西去。
恭親王奕欣的離去,對光緒皇帝的打擊還是挺大的。雖然他的這個六皇叔在變法上不支持他,可是在其他事情上,他卻是光緒皇帝的保護傘。
他可以掣肘慈禧皇太後,能夠遏製慈禧皇太後的淫威,恭親王奕欣一死,再無人能夠與慈禧皇太後抗衡了。
光緒皇帝沒有了六皇叔恭親王奕欣這個保護傘,他感到越來越孤單無助,他不禁傷心落淚起來。
恭親王奕欣去世後不久,康有為就給翁同龢寫信,催促他抓緊時間給光緒皇帝建議,進行變法改革。
翁同龢看了康有為的信,深受感動,他趕緊把這封信呈給了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看了翁同龢呈給他的康有為力主維新變法的信,情緒非常激動,這封信的內容正合他的心思,與他的內心產生了共鳴。
他仿佛從這封信中看到了未來大清朝的輝煌前景。
光緒皇帝決定開始進行變法。
他把翁同龢找來,對翁同龢說:“老師,你將這本書<日本變政考>拿去交給總署的大臣看看,然後進行討論研究,再由你們總署牽頭拿出個具體意見來,最後形成成方案,給朕呈上來。”
“知道了,皇上,臣這就去按照皇上的意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