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訓政好還是歸政好
慈禧皇後與她的三個寵愛太監 作者:農家三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早就對慈禧皇太後不滿了,現在慈禧皇太後頒布歸政,翁同龢應該極力支持才對,趕緊讓光緒皇帝親政才好,可是他又為什麽極力反對慈禧皇太後歸政呢?
當然,對於翁同龢來說,慈禧皇太後的歸政,他是深思熟慮過的,他自有他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
他何嚐不想讓慈禧皇太後早一點歸政交權,讓光緒皇帝親政,做一個能夠真正獨立自主行使皇上權力的皇帝。
翁同龢他不但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而且還看到了事情的本質,他力諫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而不是訓政,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考慮的。
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她把持權力隻是幾年的時間,光緒隻要忍耐幾年,就可以完全解脫慈禧皇太後的魔掌了。
到時候,慈禧皇太後歸政交權了,光緒皇帝頭上罩著的緊箍咒沒有了,他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不去顧及慈禧皇太後的約束和幹涉。
如果勸諫慈禧皇太後訓政成功,那光緒皇帝的真正親政,就遙遙無期了。
光緒皇帝就永遠處在慈禧皇太後的幹涉和約束之下,永遠做了主,翻不了身,直到慈禧皇太後駕鶴西去,光緒皇帝才能夠解脫慈禧皇太後的約束。
然而,翁同龢的這番良苦用心,卻沒有一個理解和支持,即使有人理解了翁同龢的良苦用心,也不敢說出來,那可是要掉頭的事情。
這份折子的內容,早在慈禧皇太後的預料之中,所以,當慈禧皇太後看了這份折子,也不覺得意外,她隻是對李蓮英的先見之明感到欣慰,佩服李蓮英的料事如神。
第三份折子是醇親王奕譞的折子,慈禧皇太後以為醇親王奕譞的折子,上奏的內容還是當麵勸諫她的那些話,讓她收迴成命,暫緩歸政,她也不太在意這份折子。
誰知,當慈禧皇太後打開折子一看,裏麵的內容卻讓她耳目一新,出現了一種新的提法,叫“訓政”。這“訓政”就等於說她可以把持朝政永無期限。
很顯然,這是醇親王奕譞向他表明心跡,他不因為自己的親兒子做了皇帝,他就想當“太上皇”,他沒有這種想法,他也永遠不會有這種想法的。
慈禧皇太後看了醇親王奕譞的這個折子,心裏放心了許多,寬慰了許多,也釋然了。
隻要醇親王奕譞不跟她搶奪“太上皇”的位子,他們兩個人永遠會和平共處,不會有什麽性命危險的。
最後一個折子,是翁同龢以個人的名義給她上奏的一個折子。
折子的意思是勸諫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但是歸政是有期限的,“一至二年後,光緒皇帝學業大成,春秋鼎盛,從容授政”。
當然,對於翁同龢的這個奏折,慈禧皇太後自然是不高興的。很明顯,這個折子的意思就是一至兩年後,她要把手中的權力交給光緒皇帝,而且要交得一幹二淨,再不能插手朝政事宜,應該放手讓光緒皇帝親政做主。
慈禧皇太後想,這些事情果然按照李蓮英說的應驗了,這豈能成。
如果她真的歸政後,把權力徹底移交給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又桀驁不馴,再在那些禦前大臣們的慫恿下,光緒皇帝還會把她放在眼裏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到時候,她豈不是悔之晚矣。
慈禧皇太後想想都害怕,看來遲歸政還不如采取醇親王奕譞的建議,實行訓政。
這樣,她的權力就永無期限,她也可以高枕無憂了,再也不用擔心光緒皇帝眼裏有沒有她的問題了。
慈禧皇太後想了一番後,她還是害怕她自己考慮問題有遺漏和疏忽的地方,考慮得不太周全和詳細,她有必要把李蓮英召來,和李蓮英商議一番。
李蓮英往往在這緊要關頭,會給她出主意的,並且還能提出合理的建議。這些建議還很管用,而且這些建議都很詳細和周全。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慈禧皇太後想,還是把李蓮英找來商量商量為好,李蓮英在關鍵時刻,總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會給她想出一些驚喜的法子來。
慈禧皇太後立即派人去把李蓮英找了迴來。
“小李子,哀家問您,您說哀家是暫緩歸政好,還是訓政好?”
李蓮英一聽慈禧皇太後的話,他一下子還不太理解慈禧皇太後的真實意圖,所以他不敢立刻給慈禧皇太後做出明確的答案,相反,他卻問了一句:
“老佛爺,對於這個問題,奴才不太會說,奴才鬥膽問一句,老佛爺您對此有啥看法?”
慈禧皇太後見李蓮英反問她,她有點慍怒了。
“小李子,哀家找你來就是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你倒反問起哀家來了?哀家找你還有什麽意思。”
李蓮英一看慈禧皇太後慍怒了,趕緊說:
“請老佛爺息怒,奴才剛才還不明白老佛爺的意思,請老佛爺明示。”
慈禧皇太後就把剛才這些人的折子內容給李蓮英敘述了一遍。
李蓮英聽完後說:“老佛爺,奴才現在聽明白老佛爺的意思了。”
“既然你明白哀家的意思了,你就說說你對這些折子的看法,哀家想聽聽。”
“老佛爺,奴才這麽跟您說吧。奴才以為,權力這個東西,抓在手裏實在,心裏踏實。如果一旦把權力讓出去,再收迴來就困難了。而且沒有了權力,一個人什麽都不是,他在別人眼裏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那你說,對於手中的權力,該如何抓住呢?”
“老佛爺,奴才鬥膽說一句,隻要不撒手手中的權力,就談不上失去權力的說法,更沒有抓住權力的說法,因為權力永遠在您的手中。”
李蓮英的一番話,使慈禧皇太後醍醐灌頂般地明白了。
他佩服李蓮英對權力的理解,以及對時局的看法。
李蓮英雖然沒有直接迴答慈禧皇太後的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很明確。
“小李子,以你的意思,哀家現在還是訓政的好,不應該暫緩歸政,對嗎?”
“老佛爺所言極是,奴才真是這個意思。沒想到老佛爺和奴才的想法不謀而合了。”
慈禧皇太後讚許地看了一眼李蓮英,說道:
“小李子,這就叫英雄所見略同。”
“對,老佛爺,事不宜遲,還請老佛爺做出果斷措施,立竿見影,速戰速決。”
“小李子,哀家知道了。”
當然,對於翁同龢來說,慈禧皇太後的歸政,他是深思熟慮過的,他自有他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
他何嚐不想讓慈禧皇太後早一點歸政交權,讓光緒皇帝親政,做一個能夠真正獨立自主行使皇上權力的皇帝。
翁同龢他不但看到了事情的表象,而且還看到了事情的本質,他力諫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而不是訓政,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考慮的。
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她把持權力隻是幾年的時間,光緒隻要忍耐幾年,就可以完全解脫慈禧皇太後的魔掌了。
到時候,慈禧皇太後歸政交權了,光緒皇帝頭上罩著的緊箍咒沒有了,他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不去顧及慈禧皇太後的約束和幹涉。
如果勸諫慈禧皇太後訓政成功,那光緒皇帝的真正親政,就遙遙無期了。
光緒皇帝就永遠處在慈禧皇太後的幹涉和約束之下,永遠做了主,翻不了身,直到慈禧皇太後駕鶴西去,光緒皇帝才能夠解脫慈禧皇太後的約束。
然而,翁同龢的這番良苦用心,卻沒有一個理解和支持,即使有人理解了翁同龢的良苦用心,也不敢說出來,那可是要掉頭的事情。
這份折子的內容,早在慈禧皇太後的預料之中,所以,當慈禧皇太後看了這份折子,也不覺得意外,她隻是對李蓮英的先見之明感到欣慰,佩服李蓮英的料事如神。
第三份折子是醇親王奕譞的折子,慈禧皇太後以為醇親王奕譞的折子,上奏的內容還是當麵勸諫她的那些話,讓她收迴成命,暫緩歸政,她也不太在意這份折子。
誰知,當慈禧皇太後打開折子一看,裏麵的內容卻讓她耳目一新,出現了一種新的提法,叫“訓政”。這“訓政”就等於說她可以把持朝政永無期限。
很顯然,這是醇親王奕譞向他表明心跡,他不因為自己的親兒子做了皇帝,他就想當“太上皇”,他沒有這種想法,他也永遠不會有這種想法的。
慈禧皇太後看了醇親王奕譞的這個折子,心裏放心了許多,寬慰了許多,也釋然了。
隻要醇親王奕譞不跟她搶奪“太上皇”的位子,他們兩個人永遠會和平共處,不會有什麽性命危險的。
最後一個折子,是翁同龢以個人的名義給她上奏的一個折子。
折子的意思是勸諫慈禧皇太後暫緩歸政,但是歸政是有期限的,“一至二年後,光緒皇帝學業大成,春秋鼎盛,從容授政”。
當然,對於翁同龢的這個奏折,慈禧皇太後自然是不高興的。很明顯,這個折子的意思就是一至兩年後,她要把手中的權力交給光緒皇帝,而且要交得一幹二淨,再不能插手朝政事宜,應該放手讓光緒皇帝親政做主。
慈禧皇太後想,這些事情果然按照李蓮英說的應驗了,這豈能成。
如果她真的歸政後,把權力徹底移交給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又桀驁不馴,再在那些禦前大臣們的慫恿下,光緒皇帝還會把她放在眼裏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到時候,她豈不是悔之晚矣。
慈禧皇太後想想都害怕,看來遲歸政還不如采取醇親王奕譞的建議,實行訓政。
這樣,她的權力就永無期限,她也可以高枕無憂了,再也不用擔心光緒皇帝眼裏有沒有她的問題了。
慈禧皇太後想了一番後,她還是害怕她自己考慮問題有遺漏和疏忽的地方,考慮得不太周全和詳細,她有必要把李蓮英召來,和李蓮英商議一番。
李蓮英往往在這緊要關頭,會給她出主意的,並且還能提出合理的建議。這些建議還很管用,而且這些建議都很詳細和周全。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慈禧皇太後想,還是把李蓮英找來商量商量為好,李蓮英在關鍵時刻,總會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會給她想出一些驚喜的法子來。
慈禧皇太後立即派人去把李蓮英找了迴來。
“小李子,哀家問您,您說哀家是暫緩歸政好,還是訓政好?”
李蓮英一聽慈禧皇太後的話,他一下子還不太理解慈禧皇太後的真實意圖,所以他不敢立刻給慈禧皇太後做出明確的答案,相反,他卻問了一句:
“老佛爺,對於這個問題,奴才不太會說,奴才鬥膽問一句,老佛爺您對此有啥看法?”
慈禧皇太後見李蓮英反問她,她有點慍怒了。
“小李子,哀家找你來就是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見,你倒反問起哀家來了?哀家找你還有什麽意思。”
李蓮英一看慈禧皇太後慍怒了,趕緊說:
“請老佛爺息怒,奴才剛才還不明白老佛爺的意思,請老佛爺明示。”
慈禧皇太後就把剛才這些人的折子內容給李蓮英敘述了一遍。
李蓮英聽完後說:“老佛爺,奴才現在聽明白老佛爺的意思了。”
“既然你明白哀家的意思了,你就說說你對這些折子的看法,哀家想聽聽。”
“老佛爺,奴才這麽跟您說吧。奴才以為,權力這個東西,抓在手裏實在,心裏踏實。如果一旦把權力讓出去,再收迴來就困難了。而且沒有了權力,一個人什麽都不是,他在別人眼裏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那你說,對於手中的權力,該如何抓住呢?”
“老佛爺,奴才鬥膽說一句,隻要不撒手手中的權力,就談不上失去權力的說法,更沒有抓住權力的說法,因為權力永遠在您的手中。”
李蓮英的一番話,使慈禧皇太後醍醐灌頂般地明白了。
他佩服李蓮英對權力的理解,以及對時局的看法。
李蓮英雖然沒有直接迴答慈禧皇太後的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很明確。
“小李子,以你的意思,哀家現在還是訓政的好,不應該暫緩歸政,對嗎?”
“老佛爺所言極是,奴才真是這個意思。沒想到老佛爺和奴才的想法不謀而合了。”
慈禧皇太後讚許地看了一眼李蓮英,說道:
“小李子,這就叫英雄所見略同。”
“對,老佛爺,事不宜遲,還請老佛爺做出果斷措施,立竿見影,速戰速決。”
“小李子,哀家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