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孫權反問確認道:“元歎的意是讓寡人打消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念頭,真心實意的襄助蜀國?”
顧雍神色偉正,擲地有聲道:“自赤壁之戰,吳魏多次交兵,互有攻伐。北不能破南,南亦不能克北。為今之計,隻有同心戮力,吳蜀攻伐曹魏,約定同一時間吳蜀從益州、荊襄、淮南徐州三路出兵共擊魏國。如此,吳國才不至於偏安江南。”
“元歎之言不無道理。但吳蜀之間早從建安年間起就齷蹉不斷,寡人擔心吳蜀很難齊心協力。”孫權麵露猶豫之色,仍然心存疑慮。
“元歎也不敢保證蜀軍一定不會出賣吳軍吧。”
顧雍朝孫權拱拱手,語氣深沉,“大王,事在人為而已。更何況,諸葛亮人傑,臣相信他一定會看透眼下時局的。吳蜀若不齊心協力,北事希望渺茫!”
“元歎言之確鑿。”孫權先給予顧雍肯定,複又詢問陸遜道:“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沉吟片刻,開口答道:“臣讚同丞相的意見。”
然後他補充道:“建安年間曹操南下興師來犯,孫劉聯手,於赤壁大破曹軍。而後我東吳借劉備之力抗拒北方曹操,使曹操不敢再有兵吞天下之想。此聯合之力昭顯也。”
“孫劉之間有第一次合作共贏,未必不能再二、再三。關鍵在於兩家能否赤誠相見。若下定決心聯蜀滅魏,臣認為,首先就應該承認西蜀為漢朝!”
“善!”見文武領袖皆讚同聯蜀滅魏,本就心動不已的孫權麵露興奮之色,一拍大腿,厲聲喝道:“傳寡人詔令,再請漢使入宮!”
靜室
當鄧芝再次見到孫權時,靜室中已多坐了陸遜、顧雍二人。
雙方敘禮畢,孫權肅手請鄧芝於客席坐下。
孫權道:“孤與丞相和輔國將軍商議後,決定同意尊使提出的建議——寡人就尊號,吳漢聯合,共滅曹魏。”
“哦!大王同意了?”鄧芝麵色一喜,他敏銳地捕捉到孫權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先前一口一個“西蜀”,一口一個“蜀使”的孫權竟然首次用“漢”這個偉大的字眼,這其中蘊藏的意義不言而喻。
孫權點點頭,“不錯,寡人決心與漢聯結,共分天下!”
見孫權答詞肯定,神色堅決,鄧芝收起笑容,莊重一拜:“外臣鄧芝謹為吳王殿下賀!”
“哈哈!”孫權爽朗一笑,坦然受之,又道:“如果漢吳並滅了魏逆,那時東西各守分土,君臣士民各自安享太平,豈不是一大幸事?”
鄧芝則是拱手正色道:“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那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孫權麵色慨然,傾佩道:“伯苗真君子,誠不欺我。”
“既然吳漢決心盟定中分天下,那吳漢兩國何時登壇結盟,稟告上天、昭示上帝(東皇太一)?”此時,丞相顧雍開口問向鄧芝。
鄧芝拱手答曰:“吳王同意結盟,在下繼續留在武昌保持聯係,立即遣副使還蜀稟告我朝陛下、丞相,陛下和丞相必定派遣公卿重臣祝賀吳王就尊號,那時漢吳便登壇結盟,明誓天下。”
“大王和顧丞相、陸將軍覺得如何?”
“可行!”孫權笑著,一錘定音。
**********************************
與鄧芝議定吳漢結盟,中分天下後,孫權激動之下,睡意全無。吩咐顧雍、陸遜下去同群臣就自己即將稱帝、建立王朝一事先通通氣。
而後又連夜召見太常陳化、少府潘濬,吩咐他們立刻增修故都建業城,其中,原驃騎將軍府更名太初宮,在其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另外,於太初宮東麵興修皇家花園和禁軍營地,取名苑城;在苑城北麵修建苑倉,用來儲藏大批量糧食和其它物資。
總之,短時間內,建業城需要改建出皇皇帝都的氣勢和無上威嚴。
一係列命令下達,孫權走出靜室,步行至前殿,不停揉搓著雙手,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今時今日,他稱孤道寡,立太子、置百官,使用年號,修築宮室。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與天下至尊也就隻差一層窗戶紙,到了今天他終於能名正言順的自稱天子、出入稱警蹕了!
想想就激動不已呀!
另一方麵,顧雍、陸遜下去後,馬不停蹄地動員群臣百官到丞相府議事。
於是不久之後,前一刻還夜深人靜的武昌城立刻火把簇簇、人聲鼎沸,整座城池立刻活了過來。無數吳國文武官員睡夢中被仆人喚醒,沐浴更衣、穿戴整齊後從大街小巷中齊齊趕到丞相府。
等東吳百官群臣從顧雍、陸遜二人口中知曉吳王孫權決意接受蜀使鄧芝的提議,就尊號,聯盟西蜀瓜分曹魏後,東吳群僚中,尖叫、欣喜、訝異、不滿、擔憂,幾乎同時地,展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有的人心喜讚成,有的人搖頭歎息,也有人無所謂的態度。
不過……都不重要,曆史的車輪仍舊按著他的既定軌跡滾滾向前。
吳黃龍四年夏四月,夏口、武昌有百姓言黃龍現於天際、鳳凰棲息於高山之。
祥瑞降世,天命在吳,吳公卿百官紛紛上書勸孫權就尊號。
夏四月丙申,孫權於武昌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元。
追尊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
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以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將吏皆進爵加賞。
時有武昌童謠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天子出。”
一人成天子,滿城黃金甲。
到了夏六月,劉永、諸葛亮以陳震以衛尉,慶賀孫權踐位,並與孫權登壇盟誓,參分天下曰:天降喪乳,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動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窮兇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迴,偷取天位。而礴塤幔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幹度而虞舜征焉。今日滅恚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複誰任?夫討罪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躥齲司慎司盟,群臣群祀,莫不臨之。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豔,實居於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忄舀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於爾大神,其明鑒之!
顧雍神色偉正,擲地有聲道:“自赤壁之戰,吳魏多次交兵,互有攻伐。北不能破南,南亦不能克北。為今之計,隻有同心戮力,吳蜀攻伐曹魏,約定同一時間吳蜀從益州、荊襄、淮南徐州三路出兵共擊魏國。如此,吳國才不至於偏安江南。”
“元歎之言不無道理。但吳蜀之間早從建安年間起就齷蹉不斷,寡人擔心吳蜀很難齊心協力。”孫權麵露猶豫之色,仍然心存疑慮。
“元歎也不敢保證蜀軍一定不會出賣吳軍吧。”
顧雍朝孫權拱拱手,語氣深沉,“大王,事在人為而已。更何況,諸葛亮人傑,臣相信他一定會看透眼下時局的。吳蜀若不齊心協力,北事希望渺茫!”
“元歎言之確鑿。”孫權先給予顧雍肯定,複又詢問陸遜道:“伯言以為如何?”
陸遜沉吟片刻,開口答道:“臣讚同丞相的意見。”
然後他補充道:“建安年間曹操南下興師來犯,孫劉聯手,於赤壁大破曹軍。而後我東吳借劉備之力抗拒北方曹操,使曹操不敢再有兵吞天下之想。此聯合之力昭顯也。”
“孫劉之間有第一次合作共贏,未必不能再二、再三。關鍵在於兩家能否赤誠相見。若下定決心聯蜀滅魏,臣認為,首先就應該承認西蜀為漢朝!”
“善!”見文武領袖皆讚同聯蜀滅魏,本就心動不已的孫權麵露興奮之色,一拍大腿,厲聲喝道:“傳寡人詔令,再請漢使入宮!”
靜室
當鄧芝再次見到孫權時,靜室中已多坐了陸遜、顧雍二人。
雙方敘禮畢,孫權肅手請鄧芝於客席坐下。
孫權道:“孤與丞相和輔國將軍商議後,決定同意尊使提出的建議——寡人就尊號,吳漢聯合,共滅曹魏。”
“哦!大王同意了?”鄧芝麵色一喜,他敏銳地捕捉到孫權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先前一口一個“西蜀”,一口一個“蜀使”的孫權竟然首次用“漢”這個偉大的字眼,這其中蘊藏的意義不言而喻。
孫權點點頭,“不錯,寡人決心與漢聯結,共分天下!”
見孫權答詞肯定,神色堅決,鄧芝收起笑容,莊重一拜:“外臣鄧芝謹為吳王殿下賀!”
“哈哈!”孫權爽朗一笑,坦然受之,又道:“如果漢吳並滅了魏逆,那時東西各守分土,君臣士民各自安享太平,豈不是一大幸事?”
鄧芝則是拱手正色道:“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那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孫權麵色慨然,傾佩道:“伯苗真君子,誠不欺我。”
“既然吳漢決心盟定中分天下,那吳漢兩國何時登壇結盟,稟告上天、昭示上帝(東皇太一)?”此時,丞相顧雍開口問向鄧芝。
鄧芝拱手答曰:“吳王同意結盟,在下繼續留在武昌保持聯係,立即遣副使還蜀稟告我朝陛下、丞相,陛下和丞相必定派遣公卿重臣祝賀吳王就尊號,那時漢吳便登壇結盟,明誓天下。”
“大王和顧丞相、陸將軍覺得如何?”
“可行!”孫權笑著,一錘定音。
**********************************
與鄧芝議定吳漢結盟,中分天下後,孫權激動之下,睡意全無。吩咐顧雍、陸遜下去同群臣就自己即將稱帝、建立王朝一事先通通氣。
而後又連夜召見太常陳化、少府潘濬,吩咐他們立刻增修故都建業城,其中,原驃騎將軍府更名太初宮,在其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另外,於太初宮東麵興修皇家花園和禁軍營地,取名苑城;在苑城北麵修建苑倉,用來儲藏大批量糧食和其它物資。
總之,短時間內,建業城需要改建出皇皇帝都的氣勢和無上威嚴。
一係列命令下達,孫權走出靜室,步行至前殿,不停揉搓著雙手,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今時今日,他稱孤道寡,立太子、置百官,使用年號,修築宮室。雖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與天下至尊也就隻差一層窗戶紙,到了今天他終於能名正言順的自稱天子、出入稱警蹕了!
想想就激動不已呀!
另一方麵,顧雍、陸遜下去後,馬不停蹄地動員群臣百官到丞相府議事。
於是不久之後,前一刻還夜深人靜的武昌城立刻火把簇簇、人聲鼎沸,整座城池立刻活了過來。無數吳國文武官員睡夢中被仆人喚醒,沐浴更衣、穿戴整齊後從大街小巷中齊齊趕到丞相府。
等東吳百官群臣從顧雍、陸遜二人口中知曉吳王孫權決意接受蜀使鄧芝的提議,就尊號,聯盟西蜀瓜分曹魏後,東吳群僚中,尖叫、欣喜、訝異、不滿、擔憂,幾乎同時地,展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有的人心喜讚成,有的人搖頭歎息,也有人無所謂的態度。
不過……都不重要,曆史的車輪仍舊按著他的既定軌跡滾滾向前。
吳黃龍四年夏四月,夏口、武昌有百姓言黃龍現於天際、鳳凰棲息於高山之。
祥瑞降世,天命在吳,吳公卿百官紛紛上書勸孫權就尊號。
夏四月丙申,孫權於武昌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元。
追尊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
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以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將吏皆進爵加賞。
時有武昌童謠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天子出。”
一人成天子,滿城黃金甲。
到了夏六月,劉永、諸葛亮以陳震以衛尉,慶賀孫權踐位,並與孫權登壇盟誓,參分天下曰:天降喪乳,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動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窮兇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迴,偷取天位。而礴塤幔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幹度而虞舜征焉。今日滅恚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複誰任?夫討罪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躥齲司慎司盟,群臣群祀,莫不臨之。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豔,實居於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忄舀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於爾大神,其明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