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而,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形勢,吳軍一有異動,魏軍必定給予迎頭痛擊。


    在諸葛亮心裏一陣翻江倒海時,劉永又進一步闡明細言道:“漢吳二分天下,共擊曹逆。可約定豫、青、徐、幽四州之地從屬吳,兗、冀、並、涼四州之土歸屬漢,其司州(司隸校尉部)之土,以函穀關為界,造盟為誓,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世世不絕。”


    “妙!妙啊!”穩重如諸葛亮也不禁擊節讚歎,“約定漢吳並轡天下,坐享江山,不懼他孫仲謀不動心!”


    劉永麵有傲色,篤定道:“孫權當然會心動不已!他不僅會欣喜若狂,更會一改前態,全盤承認我朝為漢室之繼,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突顯曹逆篡權、盜取神位的罪惡!而他孫權向竊取天命的偽朝發起抗爭,是道義正統的衛道士,自然而然有大義名份加身,這樣他才擁有了就尊號、君臨天下的口實!”


    “那陛下,您準備何時遣使銜命出使吳國,促成此事?”諸葛亮凝視著劉永稚氣未脫的臉龐,感覺自己仿佛又迴到了二十年前那個大雪飄飛的冬天,戶外滴水成冰,先帝(劉備)卻不辭辛勞、寒苦,冒雪前來再三造訪,探尋救民濟國之道。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知己者容。


    被先主的誠意和仁德打動,自己激揚文字,拋出了深思熟慮的三分天下之計。


    對於當年的選擇,時至今日,諸葛亮亦悍然無悔。遍觀雄主,曹操霸道無情,孫權狹隘妒忌,唯有先主仁德寬厚、能容人。是他此生的伯樂,隻有劉備的筆才可畫出他這匹千裏馬策馬狂奔的草原。


    也正是因為先帝仁德,諸葛亮才甘願俯首,輔佐衝齡幼主,保全江山,保全這個符合他政治理想的國度。


    蜀漢的政治風氣,這個由他和劉備一手締造的政治規則,諸葛亮一心所守護的——外嚴內寬。


    他與劉備治法以嚴,但賞罰嚴明。待廖立這樣的政敵,他堅持走司法程序,僅僅把他流放汶山郡。


    (曆史上,李嚴在關鍵時刻謊報糧盡,事後諸葛亮也未同楊儀一樣裹挾私憤報複,同樣走司法程序。率領百官上書彈劾李嚴。說至動情處,潸然淚下。並且,將相不辱,李嚴也隻是免官為民,他的兒子仍繼續得到任用。如果看看魏、吳兩國的權力鬥爭,動不動就剜眼、剝皮、滿門抄斬、夷滅三族,就能對比出劉被、諸葛亮的仁義不是虛情假意。)


    (被免官後,李嚴一直寄希望諸葛亮起複自己,聞聽亮卒後,激憤成疾而死。諸葛亮死後,廖立聞之泣涕,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二十年過後,物是人非,他華發早生。比當初的自己還年輕的劉永正坐於前,侃侃而談,又道出了這番二分天下之計!


    這讓諸葛亮不得不感慨萬分,恰似繁華過後看見蒼涼,卻又顯露出幾分希望。


    見老丞相有些感傷,劉永輕聲答道:“朕準備先遣人去向東吳透露透露口風,試探一下孫權的態度。”


    “也好!這件事情關乎重大,不宜冒進。”諸葛亮點點頭,平複下心情。“臣以為,鄧伯廟才思敏捷,前翻出使即很好完成了使命,這次再勞煩他一趟。”


    劉永一笑:“英雄所見略同,朕也正有此意。鄧芝鄧伯苗,是個人才。”


    “此去東吳萬裏之遙,往來數月,臣請明日陛下便授予節杖,遣發鄧芝出使。”


    “善。”


    此事終了,夜已深沉,濃濃的夜色籠罩下,大紅宮燭的燈芯跳動著昏暗的火焰。


    劉永難掩疲憊之色,無言地等待了會兒,沒等到諸葛亮起身告退的聲音。定睛瞧去,才發現諸葛亮埋頭鎖眉,似意猶未盡的樣子。


    又一會兒,倏地,諸葛亮一抬頭:“陛下?”


    劉永答道:“怎麽,丞相可還有事?”


    “陛下,這些時日,臣思前想後,也揣摩明白。現今魏賊疏於防患,猝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突襲潼關、鯨吞關中的機會隻有一次,失之交臂則永遠失去,而隴右則近在咫尺,機會總是有的。所以,臣決定支持奇襲潼關!”


    “丞相支持奇襲潼關了?”劉永萬萬沒想到,今晚,像來持重沉穩的諸葛亮會讚同他的博膽策略。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是的,陛下,臣轉而支持了。”諸葛亮從今天才意識到,劉永的大局觀已然不遜色於自己了,有一位大智大勇的君上作自己後盾,他也應該拋下顧慮,放手一搏了。


    “任命李嚴為禦史大夫時,陛下曾允諾過臣,北伐由臣領軍北上。臣的意思是,奇襲潼關的猛將可以是魏文長,不過,一旦魏延無法拿下潼關,臣的大軍立刻就會停滯不前,放棄魏延部。”


    “可以!”劉永迴答得相當果斷,毫不脫泥帶水。


    獲利越大,風險越大。


    魏延如果拿下潼關,必定立下不世功勳,為北伐首功,位列列侯、封邑萬戶亦不為過。但同樣,一旦不能攻克潼關,失敗的風險後果亦由魏延承擔。


    奇襲潼關,本就是一條不歸路,不是生便是死!


    翌日,殿殿


    重臣雲集,凡是此時蜀漢朝堂的核心,盡皆到場。


    劉永和諸葛亮已經告知他們,今日尚書鄧芝會第三次出使東吳,聯絡孫權,獻計二分天下。


    “卿此次東行,肩負國家之希望,朕望卿不辱使命,早日達成使命歸來。”劉永一邊溫言勉勵,一邊將綴有犛牛尾毛的節杖鄭重的交到鄧芝手中,它是君王的象征,使節的憑符。


    鄧芝一襲簇新的官服,也是鄭重地對劉永一拜,再拜。恭謹地接過節杖,迴答道:“天子命我,使彼國方,不卑不亢,耀我母邦。”


    完成受節之禮,劉永問道:“卿此行的章程可有眉目了?”


    “孫權欲就尊號,卻苦於正名,臣此去當就尊號一事先拋出話題,若孫權有意,臣再引出二分天下之議。若孫權意不在此,臣則不複多言。”


    不愧是外教方麵的傑出人才,劉永滿意地笑了笑,道:“好,卿此去朕放心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蜀漢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赤兔愛烏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赤兔愛烏騅並收藏三國之蜀漢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