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第一句話“國之大事,惟祀與戎”表明劉永對武事的高度重視,第二句話則說明為將者應有的素質。


    劉永建立武學的目的,很明確,培養出合格的中下級武官,為將來的北伐作準備。


    群雄逐鹿時期,各諸侯軍隊主力由數量龐大但缺乏正規訓練和武器裝備的民兵組成,他們打仗往往一擁而上,沒有章法,全憑一股士氣。這時候單挑之風普遍盛行,不接受單挑士氣會嚴重受損,不僅中下層武官,高級武官接受單挑的概率也非常大。


    別說單挑,甚至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攻城先登都被人樂於接受。


    代表人物是曹阿瞞的許褚、李典等等,出了名的是關羽於萬軍之中斬殺顏良,為此阿瞞還向獻帝上表替關關撈了個漢壽亭侯的爵位。


    但那時候是三國早期,軍閥混戰,為了圈地團、擴大勢力,誰都必須玩命!


    後來三國鼎立,明顯軍隊數量下降多了,素質卻提高了不止幾個層次,由半農半兵的雜牌武裝搖身一變職業軍人,士氣輝煌,準備精良,這時候將軍們的作用就是規劃戰略,指揮大規模戰鬥,再像以往街頭流氓擺開架勢打架就不太可能接受了。


    這時候的戰爭多拚的是綜合實力,除逆天奇謀之外,普通計謀規略的作用都大大弱化,何況單挑。


    因此,劉永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設立武習院,培養中高級武官,教授他們兵法、算術,再由趙雲、馬岱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傳授經驗、戰例。


    “其令:軍司馬以上,中郎將以下,皆分批入武習院,曉暢武事,為期四月。”


    事實上,劉永建立的武習院和後世的各軍校有較大差別,它不負責流水線般的生產軍官,更像是一種軍官的進修班。


    至於這麽做的原因,在兩漢三國,軍隊的作戰形式、武器種類遠沒唐宋明清那樣複雜、繁多,這個時期的官員在文武之間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是常態。


    例如秦末以少府章邯率刑徒出函穀迎擊關東各軍,丞相諸葛亮率師北伐,蔣琬、費禕相繼任職大將軍領兵打仗,各種允文允武。


    向諸將校交代畢武習院事宜,劉永將趙雲、馬岱、張苞和關興引到角門僻靜處,拍拍手掌,春坨遷著一匹良駒出現在眾人視線中。


    常年與馬為伍的趙雲立即發現,這匹寶馬肩高足有八尺,體型龐大,力量無窮,恐怕即便是負上幾百斤的重物也不存在起速不起的情況。


    趙雲不知道劉永用意何在,當下問道:“陛下,這是何意?”


    劉永嘴角牽起一抹鬼魅的笑容,馬鐙和馬蹄鐵已經被運用成熟了,那麽……是不是……重甲騎兵也該登場了呢!


    趙雲不像劉永是穿越過來的,自然不可能知道重騎兵是個什麽玩意兒。


    劉永道:“趙公,如果朕從軍中挑選五千名身高體壯、騎術精湛的銳士,讓他們披上最堅固的鎧甲,手持最犀利的長矛,騎上這高頭大馬,作為一支用來碾碎敵軍防禦陣型的力量。您……覺得怎麽樣?”


    趙雲毫不猶豫,凜然道:“這樣一支騎兵,殺傷力應該會很驚人的!”


    在軍事上,很多東西都是融會貫通的,所以,盡管趙雲沒聽說過更沒見過重甲騎兵,可隻經劉永僅這麽一說,他就立刻意識到了重騎兵的巨大殺傷力。


    劉永點頭道:“殺傷力何止是驚人?簡直就是無堅不摧哪!”


    “那陛下還猶豫什麽?”張苞赫然出聲道,“趕緊組建這樣的騎兵呀。”


    看向年輕氣盛的張苞,劉永淡然道:“卿不用急,朕先前已下令蜀中大匠蒲元同考工令李央打造重甲,至於組建重騎兵之議還得待朕同丞相、禦史大夫商議和觀察重甲效果後再說。”


    “哦…………”


    聽聞重甲騎兵還停留在紙麵上,隻是個設想,眾人被劉永提起來的興致又瞬時落了迴去。


    劉永則是強調道:“朕今日是給諸卿先提個醒兒,諸位皆可隨意暢想,如果組建重甲騎兵,其作戰方式、陣列如何選擇?”


    趙馬張關這四人,差不多就是劉永決定的日後重甲騎兵部隊的將領,有必要讓他們心裏先有個底。


    而馬岱則是不無憂慮的講:“陛下,您重甲騎兵的設想好雖好,然而若不小心被魏逆竊去則難免好心辦壞事!”


    “我軍雖然不缺馬匹,但論馬匹的質量和人員裝備的動員能力卻遠遜於魏逆呀。”


    俗語雲:北人善馬,南人善船。


    劉永……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蜀漢想要改天逆命,以弱勝強,就不能那麽瞻前顧後!唯有劍走偏鋒,以詭道奇謀取勝,不要什麽一步一個腳印,謹慎行事!


    諸葛亮的北伐與其講是北伐,不如說是戰略性的以攻代守,進攻,本就是一種積極的防守!


    三國鼎立形成的條件是北方軍閥混戰,南方相對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所以必須北伐。


    北伐一有可能獲取土地與人民,二能牽製、騷擾魏國雍涼地區的發展,不使漢魏雙方的實力差距迅速拉大。


    固而每次諸葛亮北伐都是小心翼翼、精心安排路線,攻取一地再下另一城,偏師稍有敗績便撤軍退迴,永遠隻是和魏軍相拒對峙,從來不和魏軍進行大規模會戰、決戰。


    有點像八路軍打遊擊,以保存實力為主,時不時露個頭、放兩槍,讓你不得安寧。


    諸葛亮這麽做,固然是因為蜀漢國力弱小,一次會戰、決戰的失敗就可能葬送漢軍主力,造成魏軍長驅直入、蜀漢國門無人來守的局麵,那時,蜀漢直接玩完,gg思密達。


    而魏軍一次會戰、決戰的失敗,無關大雅、不痛不癢。幾萬人而已,哥玩的起,再從關東征發援軍即可,拚底子,蜀漢、東吳兩個加在一起也耗不過魏國!


    所以變法暫時不可能後,劉永一直在思考出路,終於讓他想出個規模宏大、冠絕古今的鯨吞奇謀,今日之蜀漢想要取勝,唯有兵行險招、凸出一個“奇”字!


    一戰定江山,賭國運!


    這個計劃可以算是子午穀取道長安的加強版,不過相比前者,劉永的計劃更合理、成功的希望更大,並且……就算是失敗了付出的代價也隻是一隻偏師罷了,不傷元氣。


    最重要的是,就目前的條件、關中和涼州的魏軍兵力來說,它成功的希望非常之大!


    因此,劉永迴複馬岱道:“馬卿,像重甲騎兵這樣的東西,朕沒指望守住它不被魏賊知道,你一用人家就知道了,而朕,隻需它第一次那出其不意的巨大效果就可以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蜀漢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赤兔愛烏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赤兔愛烏騅並收藏三國之蜀漢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