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建興四年,即魏黃初七年、吳黃武五年秋八月


    石陽城南的大江江麵上


    渣權將己方龐大的水師兵臨石陽城下,臉上不無得意,忽悠間,渣權嘴角綻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伸出右手,再用食指輕輕向前一壓,淡然地對身後諸將道:“此戰,寡人誓取此城!”


    渣權坐艦上,陪乘的有揚武中郎將、江夏太守孫奐,振威將軍、溧陽侯潘璋,安東將軍、蕪湖侯徐盛,昭武將軍、當陽侯朱然等


    孫奐作為吳國宗室,孫堅四弟孫靜的兒子,渣權的堂弟,此刻看著堂兄站在船頭大放豪言,微微皺眉,講實話,對於此次趁人之威(離曹丕掛掉才過三個月)式的進攻,孫奐是不抱太大希望的。


    他添為江夏太守(實際隻控製長江南岸諸縣),作為進攻和監視文聘的橋頭堡,深知北邊那位仁兄不好惹,想乘魏國舊主新喪、新主初立的時候撈點好處,怕是沒那麽容易。


    況且,他對自家大王的軍事才能也十分擔心,這點從國家治所的頻繁更立中已顯露無疑。


    話說自主上執掌江東大業以來,東吳的政治中心從沒定下來過,一直是主上在哪都城便在哪兒。


    赤壁大戰前後一段時間,孫劉兩家如膠似蜜,諸葛亮到江東盛讚秣陵:“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勸主上定都於此。


    兩年後,大耳(劉備)和主上同遊秣陵,大耳亦力勸主上都秣陵。


    建安十六年,主上正式移治秣陵,建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然後近十年間主上便一直從建業出兵北伐淮南、徐州,期間除了一次皖城大捷,其餘一無所獲。


    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占據荊州,主上為了防備劉備興兵報仇,曾移治公安(劉屬荊州的政治、軍事中心)。後來火燒連營,大耳被陸遜一頓狂攆,再後來吳蜀議和、西無戰事,主上學關羽興衝衝跑去打襄陽、樊城……不克,反倒自己鬧得灰頭土臉。


    眼見魏國襄樊防線嚴密穩固、無有缺漏,主上又盯上了江夏文聘這廝,拋下個諸葛瑾鎮守公安,隨即遷都武昌,打算換個地方、換條路子試試。


    但孫奐在這裏和文聘王八瞪綠豆,大眼瞪小眼地相持這麽久,深知文聘不是個任人揉捏的軟柿子,大王這次怕又要铩羽而歸了。


    樓船船頭,銀甲銀盔的孫仲謀迎風傲然而立,這一刻他的心中升出萬丈豪情。


    雖然,吳軍不能從江麵上直接攻擊石陽城,但就這龐大的水師、大軍壓境的恢弘氣勢,亦將在心理上給與敵軍震懾,使其膽寒。


    說不定,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效。


    雖然孫權也知道這種便宜好事發生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對一個貴二代來講能裝一次逼總是不錯滴。


    艦隊劈荊斬浪前行,渣權臨立船首良久,旋即再次揚起右手,以淡淡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道:“傳令:吹號!轉舵!尋最近渡口登陸!”


    嗚~~~


    蒼涼雄渾的號角聲從樓船上響起,令旗飛舞,一時間吳軍水師大小船隻,紛紛轉向望東而去,最終消失於天水一色的江麵盡頭。


    來時宏偉,去時霸道。


    石陽南城城頭,望去吳軍水師千帆消失殆盡,文聘舒出一口長氣,仍然心有餘悸。


    麵對這樣一支龐大、威武的艦隊,說不害怕,那是騙人的。


    “石陽令何在?”忽地,文聘轉身掃視諸將官,喝問道。


    人群中,一位身穿官服、配銅印黑綬的青年官吏挺身而出,答道:“卑職石陽令在此!”


    注視石陽令,文聘問道:“前翻命你組織民夫,收集礌石、滾木等物,可有齊備?”


    石陽令向文聘一拜,道:“啟稟將軍,守成諸物已都收拾齊備。”


    “好!”文聘大聲讚歎一聲,按劍下令:“吳賊即刻便將登陸進犯,我命令:石陽城即刻進入警戒狀態,全軍嚴陣以待,不得懈怠!”


    “諾!”城頭上諸將官齊齊拜向文聘,口中唱諾。


    石陽城東三十裏,夏口港


    規模龐大的吳軍水師隊伍在這裏靠港,成群結隊的吳軍步卒從各船各艦上下船上岸,於港口外的空地上集結。


    此刻,江夏太守、揚武中郎將孫奐本部一萬兵馬最先靠港,此刻已然完成集結。


    孫奐騎在馬上,不斷打馬來迴巡視自己的部隊,東吳實行世係領兵製,可以說眼前的這支軍隊便是孫奐的部曲,是他安身立命的依仗!


    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槍戟如林,旌旗飄飄,挺直的腰背,昂揚的鬥誌!


    不得不說,世係領兵製有時候也有它的可取之處,例如孫奐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一直將本部部隊的戰鬥力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準。


    校閱完部隊,孫奐策馬奔迴陣前,氣沉丹田,咬牙切齒,於口中蹦出四個字:“擊鼓!發兵!”


    “中郎將有令:擊鼓!發兵!”


    “擊鼓!發兵!”


    “擊鼓!發兵!”


    孫奐一聲令下,身後候令的百餘令騎立刻轟然四散而開,不斷地重複孫奐的命令,將其下達給各部各曲乃至各屯。


    咚!咚咚!咚咚咚!


    片刻之後,鼓樓上的戰鼓也被敲響,激昂振奮的戰鼓雷鳴聲霎時響徹夏口港的上空。


    一刻鍾之後,全軍徐徐開拔,行軍隊列化作一條長龍,望西邊的石陽城絕塵而去。而後,孫奐亦策動馬匹,帶著親兵湧入隊列之中,匯入這一片片整齊的白色浪潮中。


    先前,他孫奐已立下軍令狀,為先鋒,遇山開路、逢水架橋,為後續大軍的進攻鋪平道路。


    孫權此刻仍駐留在樓船上,望著孫奐軍整齊劃一的隊列,頗有感慨,迴身對諸將道:“起初寡人擔憂季明遲鈍,今觀其治軍,諸將中少能及者,孤不複憂矣。”


    黃昏,石陽城


    自從吳軍水師出現在江麵上後,文聘斷定今日吳軍必至,在落日的餘暉中,吳軍果然如期而至了。


    綿綿不息的號角聲中,遮天蔽日的旌旗從東方的地平線上緩緩出現。


    緊隨旌旗之後的是密密麻麻的吳軍士卒,先是身披重甲、手持大盾的武卒,再是手持長戟、身披輕甲的銳士,而後是皮甲護身、身背箭筒的弓弩,後麵還有蓑衣死士、雜役和民夫,從石陽城下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接天連地,無窮無盡。


    孫奐軍雖然隻有一萬餘人,其中的戰鬥中堅可能才八九千人,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是一支攻防齊備的標準化的步兵軍團!


    文聘和一眾將官神色瞬間凝重起來,來者…………不善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蜀漢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赤兔愛烏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赤兔愛烏騅並收藏三國之蜀漢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