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又稱鄴都、鄴鎮,與中原其他的古城一樣,經曆了華夏大地的滄桑變化,幾經浮沉,千百年來,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繁榮與苦難。
“鄴”之名始於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東周春秋之時齊桓公在此築城,名為鄴城。戰國時鄴城被魏國奪去,魏文侯曾以鄴城為陪都。秦並天下後,鄴屬邯鄲郡。西漢漢高祖置鄴縣。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北周大象二年(注1),隋公兼丞相楊堅打敗了相州總管尉遲迥,為了預防河北反楊勢力死灰複燃,下令火焚毀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大部分百姓一並南遷至安陽城,於鄴城舊址置靈芝縣,安陽取代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中心。原舊鄴縣地劃入安陽縣,同時安陽縣更名為鄴縣。
唐貞觀八年(注2)重新築鄴城,為鄴縣治所。
曆史不斷反複地重演著,幾人成王,又幾人敗寇。如今,在鄴城堅固但有殘舊的城牆下,戰火在熊熊燃燒,鮮血沁入古老的灰色城磚中,凝固下來,在灰蒙蒙的古城牆上,塗抹潑灑出無數的黑褐色斑跡,讓這座雄壯的古城更顯滄桑與悲壯。
似乎老天爺也不忍看到這自相殘殺的人間慘劇,紛紛揚揚的一場大雪,試圖想要將戰場上遺跡掩蓋了起來,但偏偏如一個欲蓋彌彰的孩子,卻藏不住那無數支像被飆風摧殘過小樹般的斷矛和像割過的麥田般的箭叢,
望著原處將鄴城圍得死死的黑壓壓的大片軍營,城牆上的杜重威臉色黑沉似水,長長吐了一口,霧氣在冰冷的北風中消散,杜重威心中卻如壓了一大塊石頭。
難道就這麽完了麽?
城中的將士雖然還有三萬多人,但是糧草已經消耗殆盡,沒有糧草,餓得沒有力氣的三萬將士再精銳,又怎麽能再抵擋城外數萬大軍兇猛大軍的進攻?
更可恨各路節度使,曾經信誓旦旦支持他杜重威,得了他無數的好處,事到臨頭,卻都做了縮頭烏龜,一個個冷眼旁觀,坐山觀虎鬥,竟然沒有一家出頭支援他。曾經他引以為依靠的遼軍,也灰溜溜地逃出了中原。舉目死亡,天地雖大,卻無容身之地。
難道這天下,從此真的要姓劉,難道他杜重威真的與皇帝無緣?難道十數年的努力,真的就要付諸流水嗎?
不服啊,真的不服,這叫他怎能心服?
“杜帥,找末將來有何事?這樣下去可不成!”幽州指揮使張璉大步走上前來,大聲抱怨道。“將士們沒有吃的,怎麽打仗?還有那些刁民,昨夜又逃了十幾人。”
張璉是遼將,手下有兩千將士,奉命屯守鄴城。本來張璉並沒有打算抵抗劉知遠,中原的天下,誰做皇帝與他何幹?誰料到數月前,幾名從開封逃來的小兵,想他哭訴一件事情。當初劉知遠的大軍攻到開封城之時,遼國留守京城卞梁的一千五百人燕軍雖然投降了劉知遠,但仍然被劉知遠以謀亂之罪,盡數殺死在繁台之下。
手下的將士聽說了此事,擔心劉知遠重演繁台殺降的事,將他們也殺了,紛紛反對投降劉知遠。
而適逢其時,杜重威被高行周攻打,魏博兩州的城牆早已經被扒掉了大半,無法固守,兩人一拍即合,杜重威率眾退到了鄴城,與張璉合兵一處,共同抵擋劉知遠的兵馬。
杜重威迴過頭來,問道:“張將軍,你可有什麽好的辦法?”
在鄴城之中,杜重威的兵馬雖然遠多於張璉,但是對張璉的燕兵,頗為優待,對燕兵在城中的**擄掠,強取豪奪,理也不理,對張璉,杜重威更是客氣之至。隻因杜重威還指著一分希望,希望遼國日後能助他一臂之力,爭奪中原皇帝之位。最不濟,他還能投奔遼國,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張璉眼中發狠,壓低聲音道:“杜帥,末將倒是有一法子,可解軍中缺糧之燃眉之急,隻是不曉得杜帥狠不狠得下心來。”
杜重威眼中一亮,道:“張將軍,你想到什麽妙計?”
張璉看了看四周兵卒,杜重威會意過來,揮了揮手,示意周圍兵卒親衛退到數丈之外。
見周圍的兵卒業已退開,張璉壓低聲音道:“其實城中還有許多糧草,隻看杜帥敢取不敢取!”
杜重威心中一震,張璉的意思他明白,張璉是想說,殺光城中的百姓,取其肉而食之。殺百姓充當軍糧,這種事以前沙陀人不是沒有做過。不過自從李克用奉唐僖宗(注3)率領沙陀人進入中原之後,逐漸漢化,早已經不敢再用此法了。
“今年冬天很冷,而且我看漢軍的糧草也未必有很多。”張璉見杜重威不說話,繼續慫恿道,“隻要我們再堅持一段時間,漢軍必定會撤軍,他們耗不起。
漢軍一撤,杜帥等若是戳穿了劉知遠這隻紙糊的老虎。情勢恐怕就要大變。周圍觀望的諸侯會向著誰,就不一定了。杜帥,大事可期呀!”
杜重威臉上陰晴不定。
不錯,張璉說得不錯,接連的大戰,早已經讓中原的元氣消耗殆盡,杜重威這裏過得艱難,劉知遠那裏同樣也不好受。如果按照張璉的建議,殺城中的百姓為食,加上百姓家中所藏的糧食,的確可以讓鄴城再多堅守兩個多月,而且此時正值嚴冬,百姓的屍體不容易壞,的確不失為一策。
兩個多月,恐怕漢軍也是支撐不起的。天寒地凍,不說劉知遠有沒糧食可調,有多少糧食可調,就算有,道路難行,又要耗多少人力才調得過來?
到時候弄得天怒人怨,就算真的將鄴城打下來,殺了杜重威,恐怕劉知遠的天下也坐不穩了。
對於劉知遠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存實力,退兵。
“鄴”之名始於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東周春秋之時齊桓公在此築城,名為鄴城。戰國時鄴城被魏國奪去,魏文侯曾以鄴城為陪都。秦並天下後,鄴屬邯鄲郡。西漢漢高祖置鄴縣。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營建鄴都,鄴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北周大象二年(注1),隋公兼丞相楊堅打敗了相州總管尉遲迥,為了預防河北反楊勢力死灰複燃,下令火焚毀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大部分百姓一並南遷至安陽城,於鄴城舊址置靈芝縣,安陽取代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中心。原舊鄴縣地劃入安陽縣,同時安陽縣更名為鄴縣。
唐貞觀八年(注2)重新築鄴城,為鄴縣治所。
曆史不斷反複地重演著,幾人成王,又幾人敗寇。如今,在鄴城堅固但有殘舊的城牆下,戰火在熊熊燃燒,鮮血沁入古老的灰色城磚中,凝固下來,在灰蒙蒙的古城牆上,塗抹潑灑出無數的黑褐色斑跡,讓這座雄壯的古城更顯滄桑與悲壯。
似乎老天爺也不忍看到這自相殘殺的人間慘劇,紛紛揚揚的一場大雪,試圖想要將戰場上遺跡掩蓋了起來,但偏偏如一個欲蓋彌彰的孩子,卻藏不住那無數支像被飆風摧殘過小樹般的斷矛和像割過的麥田般的箭叢,
望著原處將鄴城圍得死死的黑壓壓的大片軍營,城牆上的杜重威臉色黑沉似水,長長吐了一口,霧氣在冰冷的北風中消散,杜重威心中卻如壓了一大塊石頭。
難道就這麽完了麽?
城中的將士雖然還有三萬多人,但是糧草已經消耗殆盡,沒有糧草,餓得沒有力氣的三萬將士再精銳,又怎麽能再抵擋城外數萬大軍兇猛大軍的進攻?
更可恨各路節度使,曾經信誓旦旦支持他杜重威,得了他無數的好處,事到臨頭,卻都做了縮頭烏龜,一個個冷眼旁觀,坐山觀虎鬥,竟然沒有一家出頭支援他。曾經他引以為依靠的遼軍,也灰溜溜地逃出了中原。舉目死亡,天地雖大,卻無容身之地。
難道這天下,從此真的要姓劉,難道他杜重威真的與皇帝無緣?難道十數年的努力,真的就要付諸流水嗎?
不服啊,真的不服,這叫他怎能心服?
“杜帥,找末將來有何事?這樣下去可不成!”幽州指揮使張璉大步走上前來,大聲抱怨道。“將士們沒有吃的,怎麽打仗?還有那些刁民,昨夜又逃了十幾人。”
張璉是遼將,手下有兩千將士,奉命屯守鄴城。本來張璉並沒有打算抵抗劉知遠,中原的天下,誰做皇帝與他何幹?誰料到數月前,幾名從開封逃來的小兵,想他哭訴一件事情。當初劉知遠的大軍攻到開封城之時,遼國留守京城卞梁的一千五百人燕軍雖然投降了劉知遠,但仍然被劉知遠以謀亂之罪,盡數殺死在繁台之下。
手下的將士聽說了此事,擔心劉知遠重演繁台殺降的事,將他們也殺了,紛紛反對投降劉知遠。
而適逢其時,杜重威被高行周攻打,魏博兩州的城牆早已經被扒掉了大半,無法固守,兩人一拍即合,杜重威率眾退到了鄴城,與張璉合兵一處,共同抵擋劉知遠的兵馬。
杜重威迴過頭來,問道:“張將軍,你可有什麽好的辦法?”
在鄴城之中,杜重威的兵馬雖然遠多於張璉,但是對張璉的燕兵,頗為優待,對燕兵在城中的**擄掠,強取豪奪,理也不理,對張璉,杜重威更是客氣之至。隻因杜重威還指著一分希望,希望遼國日後能助他一臂之力,爭奪中原皇帝之位。最不濟,他還能投奔遼國,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張璉眼中發狠,壓低聲音道:“杜帥,末將倒是有一法子,可解軍中缺糧之燃眉之急,隻是不曉得杜帥狠不狠得下心來。”
杜重威眼中一亮,道:“張將軍,你想到什麽妙計?”
張璉看了看四周兵卒,杜重威會意過來,揮了揮手,示意周圍兵卒親衛退到數丈之外。
見周圍的兵卒業已退開,張璉壓低聲音道:“其實城中還有許多糧草,隻看杜帥敢取不敢取!”
杜重威心中一震,張璉的意思他明白,張璉是想說,殺光城中的百姓,取其肉而食之。殺百姓充當軍糧,這種事以前沙陀人不是沒有做過。不過自從李克用奉唐僖宗(注3)率領沙陀人進入中原之後,逐漸漢化,早已經不敢再用此法了。
“今年冬天很冷,而且我看漢軍的糧草也未必有很多。”張璉見杜重威不說話,繼續慫恿道,“隻要我們再堅持一段時間,漢軍必定會撤軍,他們耗不起。
漢軍一撤,杜帥等若是戳穿了劉知遠這隻紙糊的老虎。情勢恐怕就要大變。周圍觀望的諸侯會向著誰,就不一定了。杜帥,大事可期呀!”
杜重威臉上陰晴不定。
不錯,張璉說得不錯,接連的大戰,早已經讓中原的元氣消耗殆盡,杜重威這裏過得艱難,劉知遠那裏同樣也不好受。如果按照張璉的建議,殺城中的百姓為食,加上百姓家中所藏的糧食,的確可以讓鄴城再多堅守兩個多月,而且此時正值嚴冬,百姓的屍體不容易壞,的確不失為一策。
兩個多月,恐怕漢軍也是支撐不起的。天寒地凍,不說劉知遠有沒糧食可調,有多少糧食可調,就算有,道路難行,又要耗多少人力才調得過來?
到時候弄得天怒人怨,就算真的將鄴城打下來,殺了杜重威,恐怕劉知遠的天下也坐不穩了。
對於劉知遠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存實力,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