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這麽說,桑維翰貪財、好色、攬權是不錯,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的眼光獨到,見識不凡,確實是有真本事,也有手段。
從他的過往來看,說他是大晉開國第一功臣並不為過。
契丹敗走後,大晉的局勢能快速平定下來,此人功不可沒。朝中有此人,大晉想要大亂也難。各路諸侯對朝廷尚有幾分顧忌,所顧忌者,恐怕不是當今聖上,而是這位桑大人。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觀人須觀其短,用人當用其長。聖上若能用好此人,大晉由弱轉強,也未為可料。”
太原城中郭府書房中,郭威正與義子郭榮,心腹愛將趙匡胤、趙匡義三人談論國事,不知不覺便說起了桑維翰的往事。
“後唐清泰三年(注1),後唐偽帝李從珂對先帝心懷忌憚,有意削藩,偽詔先帝移鎮鄆州,其實是想動先帝在河東的根基。
如若先帝奉詔,真的移鎮鄆州,恐怕難免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不過若是不奉詔,當時以先帝在河東的力量是無法對抗偽帝李從珂的大軍的。
先帝左右為難,問帳下眾將的意見,除了劉帥和桑維翰,沒有人敢表示意見。
當時桑維翰獻計說:‘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契丹主素與明宗(注2)約為兄弟,今部落近在雲、應,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萬一有急,朝唿夕至,何患無成?’
劉帥也極力讚成桑維翰的提議!”
“這麽說來,中原如今這局勢,始作俑者原來是桑維翰?”趙匡義皺眉道。
郭威微微一笑,答道:“天下無永遠的朋友,也無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當時桑大人也是為先帝著想,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桑大人出此策,雖然是讓人難以接受,事實證明,卻是良策。”
說到這裏,郭威望向郭榮,郭威雖有子嗣,但他最看重的還是郭榮。
郭榮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原名柴榮,從小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改名為郭榮。郭威對郭榮的期望很大,以後郭家或許就要靠郭榮來支撐大局。
所以,他希望郭榮能懂得其中的道理,懂得變通。趙匡義的想法可以偏激,但他不希望郭榮也像趙匡義那般偏激。
郭榮當然明白郭威的意見,不動聲色地問道:“所以先帝采納了桑大人的意見?”
“不錯!”郭威點點頭,“先帝命令桑維翰向契丹求援,答應事成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稱‘兒皇帝’,用侍奉父親的禮節來對契丹主耶律德光。”
趙匡義怒道:“這也未免太過份了,乃是我漢人之恥!劉帥也讚成?”
“這話在這裏說說也就罷了,莫要對外再說!”郭威輕微地斥責了趙匡義一句,答道,“劉帥當然不同意,也覺得太過份了,可是不這樣又怎能說動耶律德光幫助先帝?
此事由桑維翰一手操辦,耶律德光同意了援助先帝的要求。
但是後來盧龍節度使趙德鈞(注3)起了謀逆之心,也想要入洛陽,登基稱帝,於是也派人賄賂耶律德光,希望得到契丹的支持。
先帝得知消息後,擔心事情有變,桑維翰前往契丹麵見耶律德光,力辯援助先帝之必要。並表示將竭以中國之財以奉大國,後來又跪於帳前,自旦至暮,涕泣爭之。
耶律德光被桑維翰打動,於是決議幫助先帝,這才有先帝借契丹鐵騎滅後唐,取而代之之事。
所以,‘滅唐而興晉,維翰之力也’這句話並沒有說錯,說桑維翰是大晉開國第一功臣並不為過。”
“無恥,奸佞!”趙匡義忍不住罵道,“爭相賣國,難怪華夏沉淪至斯。”
郭威望了趙匡義一眼,趙匡義的性子他素來知道,有些書生意氣,不及他哥哥趙匡胤沉穩大氣,不過年輕人,有些血剛之氣也不足為奇。
“大晉建立後,耶律德光對桑維翰頗為欣賞,在耶律德光的力主之下,桑維翰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權知樞密使事,相當於宰相的地位。後來又任翰林學士,相當於內相。
桑維翰身兼宰相、樞密院、翰林學士三大要職,成為後晉王朝名副其實的股肱之臣,可謂是權傾一時。”
郭威接著道:“天福三年(注4),桑維翰奏請將楊光遠移鎮洛陽,引起楊光遠的不滿。楊光遠上書指責桑維翰去公徇私,除改不當,複營邸肆於兩都之下,與民爭利。先帝於次年將桑維翰外調相州節度使,一年後又移鎮兗州。”
天福六年(注5)六月,鎮州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抗疏請討契丹,桑維翰上密奏,力陳對抗契丹的‘七不可’,從安重榮抗疏原因,大晉與契丹的力量對比,大晉的內政狀況,對抗與和親利弊等方麵說明維持與契丹修好的關係,有利於國家大局。
先帝聽從了桑維翰的建議,沒有起兵伐契丹。
我還記得,其疏末雲:‘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農。俟國無內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動必有成矣。’
我雖不讚成他臣服契丹的一些做法,不過,此人的確有眼光,有雄才大略,胸有溝壑。大晉前些年的繁榮昌盛,他功不可沒。
景延廣調離朝廷出守洛陽後,桑維翰得以重返宰相之位,被擢升為中書令,同時又恢複設置樞密院,以他為樞密使,再度成為大晉權傾一時的人物。
當年桑維翰去樞密使一職,不久樞密院被廢,後來複置樞密院,即以桑維翰兼樞密使,其才能可見一斑。”
趙匡胤歎道:“大奸大惡之輩,必有大智大勇。”
趙匡義卻道:“雖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
郭榮道:“物極必反,隻怕這次桑維翰也未必能顯赫多久。”
郭威笑著點頭不語。
趙匡胤奇道:“何出此言?”
郭榮答道:“我聽說桑維翰此次複出,朝野非議很多,皇上也對他多有不滿,這種情況,又豈能久哉?”
注1:後唐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
注2:明宗,即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李克用的義子。李克用當年也曾與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有過蜜月期,兩人結盟結為兄弟。(後來因耶律阿保機背叛投靠了後粱,兩人鬧翻。)所以,李嗣源與當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有兄弟之約
相傳李克用臨終時,將三支箭交給兒子李存勖,說道:“第一支箭要你討伐劉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黃河以南就不能拿下。
第二支箭要你打敗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握手結盟,結為兄弟,曾發誓說一起光複大唐江山,現在卻背信棄義依附賊黨,你必須要討伐他。
第三支箭要消滅朱溫。
你能完成我這三個願望,我死而無憾了。”
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廟裏。
到了討伐劉仁恭時,李存勖命禮官以少牢祭於宗廟,請出第一支箭,讓貼身將領背著作為前鋒。勝利歸來之日,帶著俘虜將箭送迴宗廟。
後來,伐契丹、滅朱氏(後梁)也是如此。
注3:趙德鈞(?-937),本名趙行實,幽州人。後唐莊宗賜姓名曰李紹斌,累遷滄州節度使。同光三年(即925年)移鎮幽州。明宗即位,歸本姓,改名德鈞。後來加授侍中,授東北麵招討使,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被封為北平王。
石敬瑭晉陽起兵造反,末帝李從珂以趙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
那時範延光領兵於遼州,趙德鈞想要兼並其軍,奏請李從珂,李從珂不從。
於是趙德鈞撕下麵具,遣使契丹,效仿石敬瑭,求耶律德光,希望耶律德光能立他為帝。但是耶律德光被桑維翰說服,並沒有扶持趙德鈞。
後來契丹支持石敬瑭當了皇帝,耶律德光便趙德鈞帶到了契丹,用來製約石敬瑭,天福二年(即937年),趙德鈞死於契丹。
本文中的趙延壽就是趙德鈞的養子。趙德鈞、趙延壽父子倆,說他們是漢奸毫不為過。
注4: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
注5:天福六年,即公元941年。
從他的過往來看,說他是大晉開國第一功臣並不為過。
契丹敗走後,大晉的局勢能快速平定下來,此人功不可沒。朝中有此人,大晉想要大亂也難。各路諸侯對朝廷尚有幾分顧忌,所顧忌者,恐怕不是當今聖上,而是這位桑大人。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觀人須觀其短,用人當用其長。聖上若能用好此人,大晉由弱轉強,也未為可料。”
太原城中郭府書房中,郭威正與義子郭榮,心腹愛將趙匡胤、趙匡義三人談論國事,不知不覺便說起了桑維翰的往事。
“後唐清泰三年(注1),後唐偽帝李從珂對先帝心懷忌憚,有意削藩,偽詔先帝移鎮鄆州,其實是想動先帝在河東的根基。
如若先帝奉詔,真的移鎮鄆州,恐怕難免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不過若是不奉詔,當時以先帝在河東的力量是無法對抗偽帝李從珂的大軍的。
先帝左右為難,問帳下眾將的意見,除了劉帥和桑維翰,沒有人敢表示意見。
當時桑維翰獻計說:‘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契丹主素與明宗(注2)約為兄弟,今部落近在雲、應,公誠能推心屈節事之,萬一有急,朝唿夕至,何患無成?’
劉帥也極力讚成桑維翰的提議!”
“這麽說來,中原如今這局勢,始作俑者原來是桑維翰?”趙匡義皺眉道。
郭威微微一笑,答道:“天下無永遠的朋友,也無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當時桑大人也是為先帝著想,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桑大人出此策,雖然是讓人難以接受,事實證明,卻是良策。”
說到這裏,郭威望向郭榮,郭威雖有子嗣,但他最看重的還是郭榮。
郭榮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原名柴榮,從小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改名為郭榮。郭威對郭榮的期望很大,以後郭家或許就要靠郭榮來支撐大局。
所以,他希望郭榮能懂得其中的道理,懂得變通。趙匡義的想法可以偏激,但他不希望郭榮也像趙匡義那般偏激。
郭榮當然明白郭威的意見,不動聲色地問道:“所以先帝采納了桑大人的意見?”
“不錯!”郭威點點頭,“先帝命令桑維翰向契丹求援,答應事成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稱‘兒皇帝’,用侍奉父親的禮節來對契丹主耶律德光。”
趙匡義怒道:“這也未免太過份了,乃是我漢人之恥!劉帥也讚成?”
“這話在這裏說說也就罷了,莫要對外再說!”郭威輕微地斥責了趙匡義一句,答道,“劉帥當然不同意,也覺得太過份了,可是不這樣又怎能說動耶律德光幫助先帝?
此事由桑維翰一手操辦,耶律德光同意了援助先帝的要求。
但是後來盧龍節度使趙德鈞(注3)起了謀逆之心,也想要入洛陽,登基稱帝,於是也派人賄賂耶律德光,希望得到契丹的支持。
先帝得知消息後,擔心事情有變,桑維翰前往契丹麵見耶律德光,力辯援助先帝之必要。並表示將竭以中國之財以奉大國,後來又跪於帳前,自旦至暮,涕泣爭之。
耶律德光被桑維翰打動,於是決議幫助先帝,這才有先帝借契丹鐵騎滅後唐,取而代之之事。
所以,‘滅唐而興晉,維翰之力也’這句話並沒有說錯,說桑維翰是大晉開國第一功臣並不為過。”
“無恥,奸佞!”趙匡義忍不住罵道,“爭相賣國,難怪華夏沉淪至斯。”
郭威望了趙匡義一眼,趙匡義的性子他素來知道,有些書生意氣,不及他哥哥趙匡胤沉穩大氣,不過年輕人,有些血剛之氣也不足為奇。
“大晉建立後,耶律德光對桑維翰頗為欣賞,在耶律德光的力主之下,桑維翰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兼權知樞密使事,相當於宰相的地位。後來又任翰林學士,相當於內相。
桑維翰身兼宰相、樞密院、翰林學士三大要職,成為後晉王朝名副其實的股肱之臣,可謂是權傾一時。”
郭威接著道:“天福三年(注4),桑維翰奏請將楊光遠移鎮洛陽,引起楊光遠的不滿。楊光遠上書指責桑維翰去公徇私,除改不當,複營邸肆於兩都之下,與民爭利。先帝於次年將桑維翰外調相州節度使,一年後又移鎮兗州。”
天福六年(注5)六月,鎮州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抗疏請討契丹,桑維翰上密奏,力陳對抗契丹的‘七不可’,從安重榮抗疏原因,大晉與契丹的力量對比,大晉的內政狀況,對抗與和親利弊等方麵說明維持與契丹修好的關係,有利於國家大局。
先帝聽從了桑維翰的建議,沒有起兵伐契丹。
我還記得,其疏末雲:‘臣願陛下訓農習戰,養兵息農。俟國無內憂,民有餘力,然後觀釁而動,則動必有成矣。’
我雖不讚成他臣服契丹的一些做法,不過,此人的確有眼光,有雄才大略,胸有溝壑。大晉前些年的繁榮昌盛,他功不可沒。
景延廣調離朝廷出守洛陽後,桑維翰得以重返宰相之位,被擢升為中書令,同時又恢複設置樞密院,以他為樞密使,再度成為大晉權傾一時的人物。
當年桑維翰去樞密使一職,不久樞密院被廢,後來複置樞密院,即以桑維翰兼樞密使,其才能可見一斑。”
趙匡胤歎道:“大奸大惡之輩,必有大智大勇。”
趙匡義卻道:“雖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
郭榮道:“物極必反,隻怕這次桑維翰也未必能顯赫多久。”
郭威笑著點頭不語。
趙匡胤奇道:“何出此言?”
郭榮答道:“我聽說桑維翰此次複出,朝野非議很多,皇上也對他多有不滿,這種情況,又豈能久哉?”
注1:後唐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
注2:明宗,即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李克用的義子。李克用當年也曾與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有過蜜月期,兩人結盟結為兄弟。(後來因耶律阿保機背叛投靠了後粱,兩人鬧翻。)所以,李嗣源與當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有兄弟之約
相傳李克用臨終時,將三支箭交給兒子李存勖,說道:“第一支箭要你討伐劉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黃河以南就不能拿下。
第二支箭要你打敗契丹,耶律阿保機與我握手結盟,結為兄弟,曾發誓說一起光複大唐江山,現在卻背信棄義依附賊黨,你必須要討伐他。
第三支箭要消滅朱溫。
你能完成我這三個願望,我死而無憾了。”
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廟裏。
到了討伐劉仁恭時,李存勖命禮官以少牢祭於宗廟,請出第一支箭,讓貼身將領背著作為前鋒。勝利歸來之日,帶著俘虜將箭送迴宗廟。
後來,伐契丹、滅朱氏(後梁)也是如此。
注3:趙德鈞(?-937),本名趙行實,幽州人。後唐莊宗賜姓名曰李紹斌,累遷滄州節度使。同光三年(即925年)移鎮幽州。明宗即位,歸本姓,改名德鈞。後來加授侍中,授東北麵招討使,累官至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被封為北平王。
石敬瑭晉陽起兵造反,末帝李從珂以趙德鈞為諸道行營都統。
那時範延光領兵於遼州,趙德鈞想要兼並其軍,奏請李從珂,李從珂不從。
於是趙德鈞撕下麵具,遣使契丹,效仿石敬瑭,求耶律德光,希望耶律德光能立他為帝。但是耶律德光被桑維翰說服,並沒有扶持趙德鈞。
後來契丹支持石敬瑭當了皇帝,耶律德光便趙德鈞帶到了契丹,用來製約石敬瑭,天福二年(即937年),趙德鈞死於契丹。
本文中的趙延壽就是趙德鈞的養子。趙德鈞、趙延壽父子倆,說他們是漢奸毫不為過。
注4: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
注5:天福六年,即公元9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