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本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節。


    一路上,與郭威等眾將指點江山,李風雲學到了不少東西,


    屢屢的春風吹綠了河南的山山水誰,卻溫暖不了景延廣冰冷的心。


    景延廣的心事郭威明白,此時,李風雲、趙匡胤、趙匡義三人正與郭威談論景延廣。


    “他是一個非常忠誠的人,可惜,忠誠也害了他!”郭威歎道,顯然,他對景延廣的評價與公孫無憂、路驚鴻對景延廣的評價大不相同。


    景延廣出身行伍,最初效力於後粱。


    後粱被滅後,景延廣被後唐收編到朱守殷的軍伍之中,明宗皇帝李嗣源即位時,因鎮守開封的朱守殷(注1)桀驁不馴,不肯聽從李嗣源的命令而被株連,幾乎要被處死。


    幸虧當時的六軍副使石敬瑭賞識他的勇武,又知他是無辜的,秘密地放了景延廣,不久後將他收入帳下。


    救命之恩,加上知遇之恩,讓景延廣對石敬瑭充滿感激,忠心耿耿。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為了報答石敬瑭的恩情,景延廣將這條命賣給了石敬瑭,為後晉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也正因為如此,他獲得了石敬瑭的信任。


    大晉建立後,石敬瑭對景延廣委以重任,把他作為心腹大將,任命他當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是個權利很大的職位,可以盡統諸將,等若是石敬瑭將所屬的步軍全數都交給了他。


    後來又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這個職位更了不得,也就是石敬瑭所屬的全部兵馬都交個了他,風光一時無二,就連劉知遠這樣的老將也要略遜他一籌。


    麵對石敬瑭的信任,景延廣也是盡心盡責,一心輔佐石敬瑭,做事也小心謹慎。更是深得石敬瑭的賞識。


    石敬瑭臨死之前,將太子石重貴托付給了景延廣和馮道兩人。石敬瑭以為,文有馮道,武有景延廣,大晉的江山猶如鐵打的,應該沒有什麽問題。


    郭威將景延廣的過往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李風雲不解,道:“如此說來,景延廣倒是個不錯的將軍,為何後來竟然走出如此昏招?”


    郭威搖頭歎息道:“景將軍的確是一名悍將,有萬夫莫當之勇,這一點不容懷疑,我朝的武將中,武功達到一流的,屈指可數,景將軍就是其一,而且實力還不弱,未必比瘋和尚差。”說著迴頭瞅了一眼瘋和尚。


    瘋和尚恍若未覺,隻顧低頭趕路。


    李風雲暗自心驚,景延廣竟然有這般本事。


    “可惜,他有瘋和尚的武力,卻無瘋和尚的謀略!”郭威又歎道,“先帝在位之時,軍中所有的主意其實都是先帝在拿,景將軍隻需要照做就行!先帝駕崩之後……”


    說到這裏,郭威朝四周望了望,低聲道:“這些話,我也隻與你們三人說,莫要外傳!”


    李風雲三人點頭答應。


    郭威接著道:“先帝駕崩後,少主又年幼,所有的主意卻要景將軍自己來拿!如果隻是軍中的事,那還好辦一些,畢竟這些年,那些事景將軍都已經做慣了,即便出錯,也出不了大錯。”


    李風雲心中一動,道:“你是說我老師不肯拿主意。”


    細想一下,老師馮道還真是那種人,從來不肯輕易得罪人。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道理?


    郭威苦笑一聲,道:“不怪你老師,這也是亂世之中做文臣的難處所在!手上沒點實力,說話誰肯聽?要是得罪一個兇悍點的,拿刀衝進府去,一家上下殺個精光,又有誰肯出麵主持公道?”


    李風雲呆了呆,難怪馮道到哪裏總要帶上劉雄、馬英,原來這老頭怕死啊!


    “所謂明哲保身,魯國公(即馮道)這般做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郭威很照顧李風雲的臉麵,沒直接說馮道屍位素餐,隻想當個安樂公。


    “這麽一來,可就苦了景將軍了,無論是文是武,他都得管過來。不然,就沒人管了!”郭威接著道,“不得罪人的事情,魯國公還能幫幫手,得罪人的事,就隻能由景將軍拿主意。如此以來,滿朝上下,乃至各路節度使,恨的自然就是景將軍。


    偏偏景將軍是行伍出身,對如何治國所知不多,屢屢出昏招,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風雲想了想,道:“小子有一事不明白,照此說來,景延廣武略也不差,為何高行周(注2)和契丹交戰,他卻不肯出兵相救?”


    郭威嗬嗬笑道:“那倒是錯怪景將軍了,他倒是想救,但是他哪來兵力相救?”


    李風雲不解:“開封、檀州附近不是聚集著三十萬人馬,怎會沒有兵力相救?”


    “三十萬人馬,說得好聽!”郭威搖搖頭,解釋道,“先不說那些兵卒戰力如何,隻說那三十萬人馬,究竟有多少是掌握在朝廷手中?又有多少心懷貳誌?


    若是平時,朝廷還可用多種手段挾製,景將軍還能調得動那些兵馬。


    如今情急兵危,朝廷哪還敢施展那些手段,若是逼反了他們怎麽辦?


    那些節度使,景將軍早就得罪遍了,又沒有挾製的手段,還有幾個肯聽他的將令?


    若是將那些他還指揮得動的兵馬調去救高將軍,萬一那些不肯服從他將令的節度使忽然造反攻打開封又該怎麽辦?高將軍與陛下比起來,還是陛下更重要一些。


    這也是為何陛下來到軍中,立刻就有兵馬援救高將軍的緣故所在,因為,在景將軍的軍帳內,陛下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即便丟了開封,不是還也有洛陽麽?”


    李風雲沉思了許久,明白了其中的關竅。


    世上的事,傳言的與事實往往極大的差別。


    馮道對他說過的“盡信書莫如無書”果然有其道理所在。


    “那後來,景延廣堅守營盤不肯出戰,莫非也是因為擔心各路節度使的緣故?”李風雲試探著問。


    郭威點頭道:“不錯,這也是原因之一。景延廣不肯出戰,老哥暗自揣測,原因無非有三。


    第一,三十萬大軍徒有虛名,據營而守還能一戰,若是出營野戰,恐怕未曾接戰,兵馬就散了。


    第二,軍中諸將不奉號令,據營而守,各自為戰,即便丟掉幾個營地,問題不大,隻要主營地不丟,還不至於潰敗全局。如若出戰,以狐疑之眾對精銳之敵,不敗才是怪事。


    第三,如若出營作戰,營中有人趁機作亂,這一戰不用再打,就已經敗了。


    孫子兵法雲:‘立不可怒而興兵,將不可慍而致戰’,意思是說君主不能因為動怒就隨便出兵征伐,將軍不能因為生氣就輕易作戰!


    為將者,哪有受不起別人幾句辱罵就出戰者。


    而且目前的形勢,敵軍糧草不多,不耐久戰,隻要相持下去,耶律德光自然會不戰而退,景將軍的策略並沒有錯!


    傳言的那些話,隻不過是敵軍與政敵汙蔑景將軍之語,豈可當真?”


    “郭將軍以為景將軍未來的命運會怎樣?”趙匡胤問道。


    郭威歎息一聲,望了望趙匡胤與趙匡義兄弟倆,反問道:“以你們兄弟倆的眼光,不會看不出景將軍的結局吧?匡義,你說說!”


    趙匡胤與趙匡義倆兄弟彼此看了一眼,趙匡義清了清嗓子,道:“末將以為,無論契丹此次入侵中原結果如何,景將軍都前途堪憂!”


    “為何?”郭威追問道。


    趙匡義答道:“景將軍既得罪了文臣,又得罪了武將,朝堂之上,隻怕沒有人肯替他說話。景將軍的權力,全來自於陛下的信任,陛下若能像先帝那般信任他,景將軍還可高枕無憂。隻可惜,陛下年紀尚小,未必……”


    說道此處,趙匡義頓了頓,不肯再說下去,倒是趙匡胤接口道:“未必有先帝那般的遠見卓識,難免有猜忌之心。


    少年心性,咱們誰不曾經曆過?我觀陛下之舉,非雄主跡象,既然開戰,又何必求和?


    若是契丹打贏了,不用說,景將軍會被當作罪魁禍首,送給耶律德光出氣;若是契丹打敗了或者撤軍了,景將軍對下已經失去了軍心,對上,陛下也必定因他統禦不了三軍而對他產生懷疑和不滿,去職是一定的。”


    郭威點了點頭,長歎一聲,道:“這就是做忠臣的代價,隻怕景將軍等不到分出勝負的時候,就該去職了。陛下一直沒有動景將軍,隻是因為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取代景將軍的人,劉帥迴到太原之時,隻怕就是景將軍去職之日。


    景將軍是不是要當權臣,是不是有謀逆之心,隻看他肯不肯去職便可知曉!”


    說到此處,郭威已經是興味索然,不想再討論下去,催動馬匹,朝前趕去。


    李風雲暗忖:“我隻道戰場兇險,沒曾料到,戰場之後更為兇險。這個景延廣,真是窩囊,隻怕他戰前不肯認真備戰也有隱衷。做忠臣做得這般狼狽,還不如不做的好!”


    果然不久之後,便傳出景延廣因母親去世,去官迴家丁憂的消息,那已經後事。(注3)


    注1:朱守殷(?—927),小名會兒,籍貫不詳,五代後唐時任宣武節度使,因叛變被殺。


    注2:高行周(885年-952年),字尚質,媯州懷戎軍人,五代名將,曆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


    注3:丁憂,按照封建禮法,父母如果去世,就要暫時辭去官職,迴家守孝,孝期滿了再請求複職或改任,特殊時期不迴去奔喪必須有皇帝的特許才行(這種情況被稱為奪情)。


    在群臣的壓力下,景延廣被罷去洛陽做地方官,遠離了朝堂。


    筆者認為,景延廣的確算得上是五代中難得的一個忠臣,他的專橫跋扈,也是有其苦衷。,罷官的理由也很牽強。當然,景延廣也做了許多錯事。


    此處為了情節的需要,部分地方略有更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驍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龍擺尾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龍擺尾巴並收藏驍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