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龍門義師歸入自己麾下,秦明自當“笑納”。


    然他深知這夥“義師”的底細。


    說白了這就是一群“心思各異、各懷鬼胎”的海盜。


    其中大多數人雖也反清,然卻並不是因為他等忠心擁護大明,而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就拿後世所謂的“康乾盛世”來說吧,所謂盛世其實也就是勉強解決了吃飯問題。


    事實上,百姓要得其實很簡單,生活安定,有口吃的,有地方住,有穿的就行。


    可此時正逢亂世,韃子官府盤剝的極為厲害。


    再加上遷海令的緣故,致使不少沿海百姓失去了“飯碗”,這才不得不加入“義師”,起兵反抗清廷。


    如此一來,龍門“義師”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也就不足為奇了。


    考慮到這一點,秦明自然不會放任就此不管。


    若是龍門“義師”真歸入他之麾下,他必當裁撤老弱,**等,將其精簡之後,再單獨立兩營,即龍門協左營,龍門協右營。


    當然,這都扯遠了,還是說迴現在。


    秦明與陳上川二人,互相對視了一眼,不由皆都笑了起來。


    此時此刻,二人似乎都明白對方打算。


    一切盡在不言中。


    …………


    接下來的幾天內,大軍很忙。


    準確來說,是負責轉運的輔營很忙。


    他們將繳獲的各種物資,一一整理之後,開始用騾馬進行轉運。


    而目的地正是龍門。


    陳上川顯然並未將欽州作為大後方,而是依舊將龍門作為義師的後方基地。


    在與秦明私下相會之後,他已經決定將手中所掌控的幾百義師精銳,歸入秦明麾下了。


    除此之外,他相信,義師當中,楊家兄弟,應該也會如他這般,選擇秦明這位即將名聲大噪的瓊州總兵。


    當然,他在返迴龍門之後,也會盡可能的勸說其他義師歸入秦明麾下。


    同時,他也會有選擇性的裁撤老弱,**,將龍門義師打造成為一支真正的大軍,而不是頂著“義師”名頭去行事。


    也就在陳上川忙於物資轉運時,此時,秦明已讓儋州參將楊四,率武威營突襲了欽州以北的靈山縣城。


    殲滅縣城內韃子二百餘人,繳獲一批物資後,武威營便迅速南下,往合浦方向撤退。


    與此同時,秦明也率剩餘大軍即刻朝廉州府城合浦而去。


    三天後,大軍在瓊州水師營及崖州水師營一眾艦船接應之下,開始往瓊州撤去。


    轉眼又是兩天,大軍順利撤迴了瓊州府城,開始進行休整。


    然秦明卻來不及喘口氣,又馬不停蹄的召集軍中諸將與王熀等人,商議將士封賞及擴軍招兵等事。


    這次秦明親自率兵北上,一方麵是為了策應龍門義師,解除龍門之圍。


    而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盡可能的削弱韃子力量。


    尤其是沿海韃子的兵力。


    雖然這樣會遭至韃子過分關注,甚至重視優於龍門義師。


    然總的來說,利還是大於弊的。


    總不能一直貓在瓊州不出擊吧!


    那不成真“縮頭烏龜”了嘛!


    元末,時機到了,太祖不也一樣該出擊就出擊嘛!


    當前就如太祖那會,北擊韃伮的條件已經成熟,必須要果斷出擊,打出自己的風采,讓更多的百姓知曉瓊州軍的存在。


    當然,盲目自信也是不可取的。


    秦明在安排接下來的諸事時,就將軍事放在了第一位。


    首先自然是軍力擴增。


    盡管以當下瓊州人口,不宜再擴增兵力。


    然那些綠營俘虜及隨大軍撤至瓊州的百姓,卻是能進解決部分兵源。


    尤其是水師營。


    跟誰而至瓊州的疍民有不少。


    秦明經過與諸將商議,確定自己麾下艦船情況後,又聞第一批延平郡王“交付”的十五艏三百料福船已至,便定下了擴增水師兵卒五百,將原瓊州水師及崖州水師改編為瓊州水師協的決定。


    瓊州水師協將設有三營,即瓊州水師左營,瓊州水師中營及瓊州水師右營。


    其中水師中營駐海口港,左營駐崖州臨川港,右營駐儋州洋浦港。


    每營各領八百人,各型三百料及三百料以上戰船四十艏。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輔助艦船百餘艏。


    要想操縱這麽多艦船,每營水師八百兵卒肯定不夠。


    然此時,也隻能是先將框架搭起,此後再慢慢招募了。


    而相比水師兵卒擴增,陸師幾大戰兵營則反而精簡了部分兵力。


    不過,戰兵營的營兵精簡,並不代表整體兵力就未曾擴增。


    事實上,陸師營兵大增。


    秦明將麾下陸師戰兵,分為了兩檔,一檔為三大精銳戰兵營。


    即儋州武威營,營兵一千五百。


    崖州營,營兵一千五百。


    瓊州府府營,營兵一千八百。


    二檔則為七大守兵營。


    即感恩營,守兵三百


    昌化營,守兵二百。


    臨高營,守兵三百。


    澄邁營,守兵三百。


    萬州營,守兵五百。


    樂會營,守兵三百。


    文昌營,守兵五百。


    另有神機營,輔營(工匠轉運營)二營。


    其總兵力高達八千人。


    若是加上水師兵卒兩千四百人,總兵力將達到萬餘人。


    然顯而易見,一下子將兵力擴增一倍,顯然是無法做到。


    秦明也隻能先將各營兵製數額定下,在任命完各營守備或千總後,便召集了麾下幾大參將,商議休整及備戰之事。


    當下,已是永曆十五年十月中旬。


    秦明記得,十二月,緬王就會將永曆帝交給遠在滇南的吳三桂。


    留給他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那位永曆帝必須要援救。


    然如何援救,卻是一個大大的難題。


    畢竟遠水接不了近渴。


    好在還有時間。


    若是他能在十一月下旬,與張煌言部,龍門義師及延平郡王發起攻打潮州府、廣州府戰役。


    一旦再殲滅韃子萬餘兵力,甚至圍攻廣州府城所在,並攻陷府城。


    兩廣必定將“天塌地陷”,遠在北都紫禁城的那位小皇帝,也必然會考慮調派兵力馳援。


    而能調的兵力,環顧四周,浙閩之地肯定不行。


    湘贛之地,兵匪多如牛毛,土司起義軍也時常襲擾韃子官府所在城池,這兩地韃子駐軍肯定也不能動。


    而川貴之地,更是如此,韃子在此地的兵力本就不多,應不會考慮從此地調兵。


    至於更北的荊豫之地,因夔東十三家存在,韃子武昌駐軍更不好調走。


    而金陵一地,就更不可能了。


    如此長江南岸,能調動,也必須要調動的大軍,就隻剩下了滇地吳三桂部了。


    一旦調走吳三桂,甚至是調遣吳三桂親自領兵東出兩廣,這勢必能大大緩解晉王壓力。


    到那時,就有可能改變緬王交還永曆帝的決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伐清:我有一個騎砍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風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風飛並收藏伐清:我有一個騎砍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