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周這個人吧,在曆史上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不恥。


    但是吧,不可否認,譙周代表的,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他的所有言行,其實都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利益的體現。


    《仇國論》也好,勸劉禪投降也罷,都是基於益州世家大族的利益需要。


    譙周就是一個被益州世家大族推到前台的代言人而已,他的人品好不好已經不重要了,能不能為益州世家大族發聲,才是他生存的基礎。


    可現在.譙周愁的啊。


    這個時空的季漢,可不是曆史上那個打到最後,連棺材板都要打沒了的季漢如今的季漢聲勢正隆,已經完全能看到再次平定天下,實現三興的未來了。


    這個時空裏,益州世家大族的利益訴求,跟曆史上是完全不同的。


    曆史上的益州世家大族,那是實在憋不住了,覺得與其讓老劉家繼續禍禍,倒不如投降曹魏.甚至投降了曹魏的話,日子還能過的更好一些。


    所以,曆史上的益州世家,在鄧艾兵臨城下後,基本全都主張投降了算了。


    可這個時空,別看如今劉禪已經遷都了長安,但成都作為龍興之地,又得到了諸葛亮不小的補償,將來大漢要是真的三興了,那麽成都就是另一個南陽。


    當年光武皇帝起於南陽,雖然最後定都於洛陽,但南陽在後漢年間,一直是天下第一大郡,丁口百餘萬人.將來成都如果也成了這樣的地方,這裏麵的利益可就大了去了。


    別的不說,以後益州世家的人出去,可沒有人再敢說什麽“益州土鱉”了。


    因此,這個時空的益州世家大族,大多都是期盼著大漢三興的.雖然無奈,成都確實太過偏僻,不適合作為一國都城,導致大漢天子遷都了長安,但對於益州來說,長安離的也不算太遠,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可現在好了,僅僅因為一個地方吏治核查,你陰平郡就整郡造反特麽想幹啥?!背後捅老鄉一刀不成?!


    是,這年月,誰家的事情誰知道,世家大族之間都知道對方是什麽德行的玩意兒.可有些事兒,總得有個底線。


    你鬧出個民變出來,大家夥一起起哄一下,一起向朝廷上書,不僅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這點禦史也能打發迴去.你丫直接造反,這事兒鬧的,還有轉圜的餘地麽?!


    陰平郡是哪家王八蛋的兒子當的太守,這麽不會做事的麽?!


    譙周那個急的,一邊派人趕緊去調兵,交給益州留守將軍吳懿去平叛,另一邊,趕緊給在成都的益州世家大族們傳信,讓這幫人想辦法去聯絡陰平郡的世家大族,讓他們想想辦法,盡快把這個事兒給平下去。


    特麽不知道朝廷剛剛收複了潁川郡啊!!!


    潁川郡是什麽地方,那可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小小的一個潁川郡,不到百年時間內出的人才,都快趕上整個益州數百年出的人才了。


    那幫玩意兒巴不得咱們這些地方出問題了,他們好插手進來呢.現在造反,那不是給那幫玩意兒做嫁衣麽?!


    迴頭人家再通過地方行政,一步一步的走到朝廷中央那以後這個大漢朝廷,還能有咱們益州人說話的份麽?!


    這事兒,就必須盡快平定。


    就這樣,陰平郡的叛亂,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被快速平定了。


    沒法不快,吳懿駐紮在漢中,距離陰平可不遠,接到軍令快速出兵,一個月之內就能兵臨城下。


    而陰平郡內部,雖然很多世家大族雖然也對禦史核查的事兒不滿,但他們也沒想要真的反叛,完全是被太守給裹挾了,而接到了成都那幫子頭部世家的暗中指示後,這幫玩意兒反水的比誰都快。


    真的,如果不是吳懿接到了授意,不要太快平定叛亂的話,陰平郡估計會在吳懿領兵到來的第一時間就直接投降。


    而授意吳懿不要太快平定叛亂的人,正是諸葛亮。


    諸葛亮要借這個事兒,掃清一些不開眼的世家大族,逼迫一些地方世家大族讓步,為接下來的手段鋪路。


    其實吧,主要針對的,還真的就是益州世家大族們。


    沒辦法啊,當初為了換取益州世家大族支持遷都,諸葛亮對益州世家大族做出了一些讓步,基本是默許益州世家大族舉薦本州人來擔任益州各郡太守的職位。


    朝廷中央內部,益州人占據高位的比例不多,但在益州一州之內,基本都是益州人擔任地方太守,這裏就是益州人說了算的地方。


    這種措施,隻是權宜之計,諸葛亮早憋著要想辦法打破這個局麵了,隻是苦於一直沒有什麽好的借口。


    這次陰平郡造反,就是最好的一個借口了。


    別的地方,雖然也有民變,也有叛亂,但那基本都是數個郡內的個別縣而已,波及的範圍都不大,規模也小,有些甚至都不需要直禦史去調兵,本地縣尉調動本地郡兵就能給平了。


    偏偏你益州那邊一個郡都造反了.要是連這麽大的事兒朝廷都沒有動作的話,那朝廷才是真的沒救了。


    因此,諸葛亮借著陰平郡造反的事情為由頭,上奏天子,要求進行人事選拔製度的改革,重新恢複兩漢的異地任命製度。


    簡單來說,就是本地人不能在本地當官,必須到其他地方去。


    不過嘛,諸葛亮到底還是給益州世家大族們留了點小漏洞.這個本地人的概念,僅限於本郡,而不是跟兩漢時期一樣,抬高到州的級別。


    如果諸葛亮直接恢複兩漢的異地任命製度,要求益州人不能再益州當官,荊州人不能在荊州當官,這個步子邁的就有點太大了。


    後漢末年的這四十餘年戰亂,各地早就形成了本州人出任本州官吏的習慣,各種利益關係已經成型了,貿然打破的話,麻煩必定小不了。


    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僅僅是益州世家大族反對,而是大漢如今治下的七個州的世家大族集體反對了。


    可如果僅僅是局限到郡的範圍的話,其實對其他各州的影響並不大畢竟其他州的太守,理論上都是朝廷任命的,並不是本地世家大族能說了算的。


    隻有益州是例外。


    當初的利益交換,就是益州人可以任命益州本地的郡縣主官。


    至於是蜀郡人擔任犍為郡的太守,還是巴郡人擔任梓潼郡的太守,這對益州世家大族的整體利益,是沒有什麽太大的損害的。


    這是一個益州本地世家大族能夠接受的政策畢竟一個郡集體造反這事兒,總得有個說法才行,這點讓步,益州世家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對諸葛亮來說,隻要打開了這個口子,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益州世家大族想的是,可以讓蜀郡人去當犍為郡太守,讓巴郡人去擔任梓潼郡太守可諸葛亮想的是,同樣是外郡人,憑什麽潁川人就不能去當蜀郡的太守呢?!


    當然了,有些事情,諸葛亮暫時還不會立刻去做,但隻要口子打開了,規矩上沒有問題了,隻要時機合適,該怎麽做的時候,就由不得益州世家們再嗶嗶了。


    當然,也由不得其他州的世家大族亂說話。


    而除了這個人事任命上的改革外,諸葛亮還對人事選拔製度,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季漢現在實行的,依然還是以察舉製為主的人才選拔模式科舉製就搞過這麽一次,還是在十幾年前的事兒了。


    那時候,不管是季漢內部,還是天下人,都覺得那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


    但現在,諸葛亮覺得,科舉製這個事兒,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當然,諸葛亮要用的,也不是張溪所說的那個科舉製.那玩意兒,沒有個百餘年的積累,是不可能打破人才壁壘的。


    畢竟,這年月,寒門出人才的幾率實在是太低了,至於百姓,那就別想了。


    所以,諸葛亮是以這次吏治核查,大部分地方主官考核成績隻有中上為由,要求對人才選拔製度,加以限製。


    以後地方察舉推薦上來的人才,必須要再接受一次朝廷組織的科舉考試,以確定察舉人才的能力。


    擅長治理地方的,送去地方為官,擅長統籌管理的,留在京城培養,擅長兵法謀略的,送去軍中曆練當然,大家都有晉升空間,但最開始的起點,必須以科舉成績說話。


    而就在延熙七年春,大漢進行了第一次這樣的人才選拔製度,選出各種人才,總計四十三人。


    這四十三人,有些被派去了各州地方,從郡級佐官文吏做起,有些留在洛陽跟隨諸葛亮處理政務,有些去了軍中效力。


    但,作為第一批通過這樣的辦法選拔出來的人才,不管是在中央還是地方,是在政務還是軍務領域,都不會走的太順利。


    因此,諸葛亮還必須時刻關注這批人才,不能讓他們出什麽大紕漏,給反對這種人才選拔方式的人以口舌。


    所以說啊,這三年,其實對大漢來說,其實也不是什麽順利的三年。


    三年的時間裏,不僅僅有內部叛亂,還有各種各樣的內部改革造成的內部動蕩.突然間諸葛亮說要進行第六次北伐?!


    這事兒,難怪連龐統都不怎麽讚成。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雖然被某個光頭用的臭了街了,但大多時候,它還是有道理的。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風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風洞並收藏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