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做好了自己的撤軍計劃,而他曆史上的老對手,大漢的諸葛丞相,也在努力的做著應對。
有一說一,突破虎牢關這事兒吧,還真的不太在諸葛亮的預想以內。
諸葛亮不是沒想過奪下虎牢關,但那是在徐庶那邊侵襲兗州成功,魏賊傷亡慘重後,不得不主動放棄虎牢關.像現在這樣直接打下來的,諸葛亮是真的沒有想過。
因此,其實諸葛亮對能突破虎牢關,一路東進,一直抵達酸棗的進軍,也有些缺乏準備。
隻是呢,飯都已經送到嘴邊了,吃了也不會有什麽副作用不吃掉它就太對不起老天爺的惠賜了。
剩下的其他事情,還可以以後再說嘛。
比如說,諸葛亮領兵匯合了魏延和龐德後,一路東進.那洛陽留下誰去鎮守?!
諸葛亮一邊進軍,一邊寫信讓人去長安傳令,讓龐統盡快跟李嚴交割後勤事務,然後讓李嚴親赴洛陽坐鎮。
洛陽這個地方,雖然說在三路突破後,已經算是比較安全的後方了,但是吧,真要有個萬一的話,也不是沒有威脅了。
李嚴能文能武的,確實比龐統適合坐鎮洛陽。
哪怕因此會造成李嚴掌控實權坐大,諸葛亮暫時也沒有那麽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了。
這是解決後方鎮守人選的問題,到了酸棗前線,諸葛亮在跟郭淮的交手過程中發現,郭淮這個人,遠比自己想象的要難纏以目前的兵力配置,要快速攻破酸棗,截斷魏軍的退路,恐怕有點不太現實。
因此,諸葛亮在考慮,是不是增兵。
而整個北伐戰場,目前能抽調兵力的地方,大概就隻有河東地區了。
張溪在孟津渡和北中城,牽製的河東魏軍分成兩股,導致魏軍始終無法合流,威脅不大。
而且,張溪手下還欠著本來應該歸屬洛陽指揮的王昶所部兩萬兵馬呢。
從河東地區抽調士卒過來助戰,以張溪的指揮能力和用兵風格,應該不至於讓河東的局麵崩壞。
當然,這個河東局麵崩壞,在諸葛亮的認知裏,是指張溪守不住孟津渡北岸,被魏軍重新趕迴黃河南岸。
有一說一,張溪確實不至於被秦朗和夏侯霸逼到這個份上可當諸葛亮的調兵文書送到孟津渡北岸的時候,張溪還是皺眉思考了很久。
誠然,從戰略目標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張溪的戰略任務完成的相當的完美。
司馬師率領的三萬士卒被迫守在河東郡,包括畢軌率領的並州騎兵在內的近七萬曹魏士卒被牽製在河內郡,而且始終無法形成合力,兵力分散,威脅不大。
張溪在河東兩郡的地盤上,牢牢的牽製了至少一半的曹魏兵力,這也是在兗州戰場上,徐庶能一路領兵從南打到北的關鍵原因。
而且,張溪現在還打的遊刃有餘,就算手頭少掉一半的士卒,都有把握能守住孟津渡北岸,不至於被秦朗趕迴黃河南岸。
隻是,如果順從諸葛亮的調令,分出至少兩萬士卒去支援酸棗的話,那以張溪剩下的兵力,可能就不會再有主動出擊,尋求擊破秦朗所部,甚至攻下溫縣的戰機了。
戰略不會被破壞,但張溪想要尋求更大的戰功,基本是沒戲了。
為此吧,張溪還沒有正式表態呢,孟達就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不滿。
至少,孟達對於諸葛亮依靠六萬步騎聯軍,居然不能攻破一個小小的酸棗,還需要從河東調集軍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質疑!
雖然沒有明說吧,但孟達的質疑,本身也說明了他的態度——他認為諸葛亮就是在故意抽調河東兵力,去給他自己建功立業。
孟達這個人吧他的人品格局,也就這樣了。
真的,但凡他不是這麽的小心眼,自私成性,能稍微心胸開闊一點,格局能稍微高一點的話,那他也不至於落到這個地步。
這人的能力是真的不差,但性格真的局限了他的上限所在。
諸葛亮一旦調走進攻河內的漢軍,就意味著張溪必須收縮防線,主動防守孟津渡北岸,北中城這個地方也可能會主動放棄掉.畢竟現在河內魏軍去不去東郡支援,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張溪一旦收縮防守,以秦朗和夏侯霸的能力和魄力,估計也不敢在合軍後大舉圍攻孟津渡北岸孟達也就失去了再次建立功勳的機會了。
這是孟達所不能接受的。
這次北伐,孟達其實已經是打的相當的不錯了,不管是在伊闕關堵住司馬懿,還是在太行官道口堵住戴陵,功勞不能說是沒有。
但是呢,堵司馬懿那次,沒有什麽人頭戰功,而堵太行官道那次倒是有人頭戰功了,可最後的結果還是讓並州騎兵突破了過來,這場仗雖然打的精彩,可最後的結果還是失守了官道口。
想靠著這點戰功就重新崛起,甚至升官封侯連孟達自己都覺得不夠。
因此,孟達是堅決反對分兵去給諸葛亮助戰的做法的,再三的勸說張溪不要分兵.為了說服張溪不要分兵,孟達甚至提出了一個新的計劃——自己可以親自率領一萬精銳,配合馬岱的羌胡遊騎,北上繞到官道,再順著官道去進攻朝歌。
騎兵,用來切斷河陽,溫縣一帶和朝歌的聯絡,步兵,就是用來攻城用的。
而一旦朝歌失守,鄴城西南側的門戶就大開了.到了那個時候,不相信秦朗和夏侯霸還會在河陽和溫縣呆著,他們必然迴援。
這種時候,張溪在帶著四萬大軍主力追擊,配合孟達在朝歌堅守,必然能一戰而破魏賊,甚至戰後兵峰都能直指鄴城。
真的,如果孟達不提出這個戰略的話,那麽張溪其實也有點猶豫的。
作為一方主帥,張溪在出色的完成了自身的戰略任務後,也不希望就這麽平淡的退守,他也想要尋求一些破局的可能。
倒不是為了權勢,畢竟就張溪現在在大漢的地位的和權勢,基本已經算是到頭了,再高也沒法高了。
張溪隻是想要盡快的結束到這個亂世,省的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這個世道,已經亂糟糟了快半個世紀了。
而且,結束亂世隻是第一步,如何快速的恢複民生,限製世家大族的勢力,避免以後可能出現的悲劇,防止大漢重新走上兩晉老路,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其實張溪也不希望在河東這個地方一事無成,隻是單純的當一個側翼牽製作用。
隻不過,張溪一時間,真的想不出什麽好辦法而已。
而孟達一提了這個戰略,倒是提醒了張溪.有些事情,欲速則不達。
這也怪孟達,他實在是太小瞧了張溪那個“謹慎小心”的性子了.孟達一提出這麽冒險的戰略,張溪第一時間想到了之前跟諸葛亮之間的密信交談,以及.魏老匹夫。
襲擊朝歌和鄴城的計劃,早在張溪和諸葛亮的密信交流後,兩人就已經達成了共識,這個戰略基本不具備可行性。
這種戰略,哪怕是莽如魏老匹夫,恐怕也不會當著張溪的麵提出來,畢竟,這個戰略裏麵有太多不可控製的因素了。
比如孟達根本沒有說清楚,到底應該用什麽方式瞞過在河陽的秦朗和在溫縣的夏侯霸,帶著三萬步騎聯軍北上因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隻要孟達敢領兵北上,那河陽的秦朗肯定會讓並州騎兵也順勢去追擊孟達,他根本不可能有安心行進到朝歌,甚至攻克朝歌的可能。
半路上就會被並州騎兵追擊和截殺的。
魏老匹夫提出的子午穀奇謀,起碼在行軍階段,魏老匹夫的計劃是沒有問題的,兵出子午穀,是不太可能遇到敵軍的襲擊的,他唯一要博一把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攻下並且守住長安。
而孟達這個計謀,從一開始,就騙不過任何人.真要去進攻朝歌,基本就是去送人頭的。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孟達能在行軍途中避開並州騎兵的追擊,並且有足夠的時間攻克了朝歌.可一旦朝歌失守,孟達的戰略目的就徹底暴露了。
秦朗和夏侯霸會不會立刻迴軍不好說,朝歌肯定會被並州騎兵盯上的。
而在並州騎兵的威脅下,孟達也不可能離開朝歌,繼續北上進攻鄴城.最多就是呆在朝歌,等待張溪的救援而已。
這樣的話,不就犯了秦朗和夏侯霸一樣的錯誤,導致兵力分散了麽。
最後的結果,到底是誰擊破誰,那就不好說了。
一想到這裏,張溪就覺得吧,其實安穩一點,更好。
孟達這個人,一旦燥進起來,比魏延還要可怕.為了麾下士卒的性命著想,他還是選擇配合諸葛亮的戰略,來的更穩妥一些。
就這樣,張溪最終決定,撤迴北中城防禦,放開通道,任由秦朗領兵去跟夏侯霸匯合。
而在張翼退迴孟津渡後,張溪再分兵三萬給王昶,讓他領兵去支援諸葛亮,並且聽從諸葛亮的調遣。
至於孟津渡.張溪決定,全線防守,守住這個渡河據點既可。
這次不好攻略河東兩郡,那麽,就等下次好了。
(本章完)
有一說一,突破虎牢關這事兒吧,還真的不太在諸葛亮的預想以內。
諸葛亮不是沒想過奪下虎牢關,但那是在徐庶那邊侵襲兗州成功,魏賊傷亡慘重後,不得不主動放棄虎牢關.像現在這樣直接打下來的,諸葛亮是真的沒有想過。
因此,其實諸葛亮對能突破虎牢關,一路東進,一直抵達酸棗的進軍,也有些缺乏準備。
隻是呢,飯都已經送到嘴邊了,吃了也不會有什麽副作用不吃掉它就太對不起老天爺的惠賜了。
剩下的其他事情,還可以以後再說嘛。
比如說,諸葛亮領兵匯合了魏延和龐德後,一路東進.那洛陽留下誰去鎮守?!
諸葛亮一邊進軍,一邊寫信讓人去長安傳令,讓龐統盡快跟李嚴交割後勤事務,然後讓李嚴親赴洛陽坐鎮。
洛陽這個地方,雖然說在三路突破後,已經算是比較安全的後方了,但是吧,真要有個萬一的話,也不是沒有威脅了。
李嚴能文能武的,確實比龐統適合坐鎮洛陽。
哪怕因此會造成李嚴掌控實權坐大,諸葛亮暫時也沒有那麽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了。
這是解決後方鎮守人選的問題,到了酸棗前線,諸葛亮在跟郭淮的交手過程中發現,郭淮這個人,遠比自己想象的要難纏以目前的兵力配置,要快速攻破酸棗,截斷魏軍的退路,恐怕有點不太現實。
因此,諸葛亮在考慮,是不是增兵。
而整個北伐戰場,目前能抽調兵力的地方,大概就隻有河東地區了。
張溪在孟津渡和北中城,牽製的河東魏軍分成兩股,導致魏軍始終無法合流,威脅不大。
而且,張溪手下還欠著本來應該歸屬洛陽指揮的王昶所部兩萬兵馬呢。
從河東地區抽調士卒過來助戰,以張溪的指揮能力和用兵風格,應該不至於讓河東的局麵崩壞。
當然,這個河東局麵崩壞,在諸葛亮的認知裏,是指張溪守不住孟津渡北岸,被魏軍重新趕迴黃河南岸。
有一說一,張溪確實不至於被秦朗和夏侯霸逼到這個份上可當諸葛亮的調兵文書送到孟津渡北岸的時候,張溪還是皺眉思考了很久。
誠然,從戰略目標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張溪的戰略任務完成的相當的完美。
司馬師率領的三萬士卒被迫守在河東郡,包括畢軌率領的並州騎兵在內的近七萬曹魏士卒被牽製在河內郡,而且始終無法形成合力,兵力分散,威脅不大。
張溪在河東兩郡的地盤上,牢牢的牽製了至少一半的曹魏兵力,這也是在兗州戰場上,徐庶能一路領兵從南打到北的關鍵原因。
而且,張溪現在還打的遊刃有餘,就算手頭少掉一半的士卒,都有把握能守住孟津渡北岸,不至於被秦朗趕迴黃河南岸。
隻是,如果順從諸葛亮的調令,分出至少兩萬士卒去支援酸棗的話,那以張溪剩下的兵力,可能就不會再有主動出擊,尋求擊破秦朗所部,甚至攻下溫縣的戰機了。
戰略不會被破壞,但張溪想要尋求更大的戰功,基本是沒戲了。
為此吧,張溪還沒有正式表態呢,孟達就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不滿。
至少,孟達對於諸葛亮依靠六萬步騎聯軍,居然不能攻破一個小小的酸棗,還需要從河東調集軍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質疑!
雖然沒有明說吧,但孟達的質疑,本身也說明了他的態度——他認為諸葛亮就是在故意抽調河東兵力,去給他自己建功立業。
孟達這個人吧他的人品格局,也就這樣了。
真的,但凡他不是這麽的小心眼,自私成性,能稍微心胸開闊一點,格局能稍微高一點的話,那他也不至於落到這個地步。
這人的能力是真的不差,但性格真的局限了他的上限所在。
諸葛亮一旦調走進攻河內的漢軍,就意味著張溪必須收縮防線,主動防守孟津渡北岸,北中城這個地方也可能會主動放棄掉.畢竟現在河內魏軍去不去東郡支援,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張溪一旦收縮防守,以秦朗和夏侯霸的能力和魄力,估計也不敢在合軍後大舉圍攻孟津渡北岸孟達也就失去了再次建立功勳的機會了。
這是孟達所不能接受的。
這次北伐,孟達其實已經是打的相當的不錯了,不管是在伊闕關堵住司馬懿,還是在太行官道口堵住戴陵,功勞不能說是沒有。
但是呢,堵司馬懿那次,沒有什麽人頭戰功,而堵太行官道那次倒是有人頭戰功了,可最後的結果還是讓並州騎兵突破了過來,這場仗雖然打的精彩,可最後的結果還是失守了官道口。
想靠著這點戰功就重新崛起,甚至升官封侯連孟達自己都覺得不夠。
因此,孟達是堅決反對分兵去給諸葛亮助戰的做法的,再三的勸說張溪不要分兵.為了說服張溪不要分兵,孟達甚至提出了一個新的計劃——自己可以親自率領一萬精銳,配合馬岱的羌胡遊騎,北上繞到官道,再順著官道去進攻朝歌。
騎兵,用來切斷河陽,溫縣一帶和朝歌的聯絡,步兵,就是用來攻城用的。
而一旦朝歌失守,鄴城西南側的門戶就大開了.到了那個時候,不相信秦朗和夏侯霸還會在河陽和溫縣呆著,他們必然迴援。
這種時候,張溪在帶著四萬大軍主力追擊,配合孟達在朝歌堅守,必然能一戰而破魏賊,甚至戰後兵峰都能直指鄴城。
真的,如果孟達不提出這個戰略的話,那麽張溪其實也有點猶豫的。
作為一方主帥,張溪在出色的完成了自身的戰略任務後,也不希望就這麽平淡的退守,他也想要尋求一些破局的可能。
倒不是為了權勢,畢竟就張溪現在在大漢的地位的和權勢,基本已經算是到頭了,再高也沒法高了。
張溪隻是想要盡快的結束到這個亂世,省的再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這個世道,已經亂糟糟了快半個世紀了。
而且,結束亂世隻是第一步,如何快速的恢複民生,限製世家大族的勢力,避免以後可能出現的悲劇,防止大漢重新走上兩晉老路,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其實張溪也不希望在河東這個地方一事無成,隻是單純的當一個側翼牽製作用。
隻不過,張溪一時間,真的想不出什麽好辦法而已。
而孟達一提了這個戰略,倒是提醒了張溪.有些事情,欲速則不達。
這也怪孟達,他實在是太小瞧了張溪那個“謹慎小心”的性子了.孟達一提出這麽冒險的戰略,張溪第一時間想到了之前跟諸葛亮之間的密信交談,以及.魏老匹夫。
襲擊朝歌和鄴城的計劃,早在張溪和諸葛亮的密信交流後,兩人就已經達成了共識,這個戰略基本不具備可行性。
這種戰略,哪怕是莽如魏老匹夫,恐怕也不會當著張溪的麵提出來,畢竟,這個戰略裏麵有太多不可控製的因素了。
比如孟達根本沒有說清楚,到底應該用什麽方式瞞過在河陽的秦朗和在溫縣的夏侯霸,帶著三萬步騎聯軍北上因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隻要孟達敢領兵北上,那河陽的秦朗肯定會讓並州騎兵也順勢去追擊孟達,他根本不可能有安心行進到朝歌,甚至攻克朝歌的可能。
半路上就會被並州騎兵追擊和截殺的。
魏老匹夫提出的子午穀奇謀,起碼在行軍階段,魏老匹夫的計劃是沒有問題的,兵出子午穀,是不太可能遇到敵軍的襲擊的,他唯一要博一把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攻下並且守住長安。
而孟達這個計謀,從一開始,就騙不過任何人.真要去進攻朝歌,基本就是去送人頭的。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孟達能在行軍途中避開並州騎兵的追擊,並且有足夠的時間攻克了朝歌.可一旦朝歌失守,孟達的戰略目的就徹底暴露了。
秦朗和夏侯霸會不會立刻迴軍不好說,朝歌肯定會被並州騎兵盯上的。
而在並州騎兵的威脅下,孟達也不可能離開朝歌,繼續北上進攻鄴城.最多就是呆在朝歌,等待張溪的救援而已。
這樣的話,不就犯了秦朗和夏侯霸一樣的錯誤,導致兵力分散了麽。
最後的結果,到底是誰擊破誰,那就不好說了。
一想到這裏,張溪就覺得吧,其實安穩一點,更好。
孟達這個人,一旦燥進起來,比魏延還要可怕.為了麾下士卒的性命著想,他還是選擇配合諸葛亮的戰略,來的更穩妥一些。
就這樣,張溪最終決定,撤迴北中城防禦,放開通道,任由秦朗領兵去跟夏侯霸匯合。
而在張翼退迴孟津渡後,張溪再分兵三萬給王昶,讓他領兵去支援諸葛亮,並且聽從諸葛亮的調遣。
至於孟津渡.張溪決定,全線防守,守住這個渡河據點既可。
這次不好攻略河東兩郡,那麽,就等下次好了。
(本章完)